我在澳洲宿家:原来是这样的体验!

puppy

嘿,小伙伴们!是不是很多准备来澳洲或者刚来的同学,都会纠结要不要住Homestay啊?我那时候也是,觉得能完美融入当地生活,练口语,简直一举多得!但说实话,真正住进去之后,才发现跟想象中有点不太一样,原来是这样的体验!从每天的饭菜口味、生活习惯,到和寄宿家庭的沟通方式,各种“文化冲击”接踵而至,甚至连洗澡的时间都可能成为一个“梗”!一开始真的会有点懵,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选择。但转念一想,这不就是体验澳洲本地生活最直接的方式吗?如果你也好奇在Homestay到底会遇到哪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又该怎么和寄宿家庭相处,甚至把这些“挑战”变成难忘的经历和成长的养分,那就赶紧点进来,看看我的亲身经历和总结的实用小贴士吧!也许能给你一些启发,让你更快适应,少走弯路哦!

嘿,小伙伴们!还记得我刚决定来澳洲留学那会儿吗?脑子里全是电影里那种阳光沙滩、热情友好的画面,更幻想住进一个纯正的澳洲家庭,每天和他们用英语聊天,听着那带点儿口音的腔调,觉得自己简直要秒变本地人!那会儿觉得,住Homestay啊,简直是融入澳洲生活、狂飙口语的“金钥匙”!我甚至都想好了,要和我的Homestay妈妈一起做澳式早午餐,然后全家人围坐一桌,边吃边聊澳洲的历史文化,多美好!当时我把所有关于Homestay的想象都涂上了最绚烂的色彩,觉得这绝对是体验澳洲文化最直接、最地道的方式,没有之一!

但说实话,真正踏上澳洲的土地,拉着两个沉甸甸的行李箱,第一次敲响Homestay家门的时候,心头那股子兴奋劲儿里,其实还掺杂着一丝丝说不清道不明的紧张。迎接我的是一位笑容和蔼的Host Mum,她递给我一杯暖暖的茶,然后用带着浓重澳洲口音的英语跟我聊了几句。我努力听懂每一个单词,可大脑的反应速度好像跟不上她的语速,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小孩,跌跌撞撞地想要跟上大人的步伐。那一刻,我才意识到,原来想象中的美好,需要真实的努力去构建,文化差异的序幕也悄悄拉开了。

我在澳洲宿家:原来是这样的体验!

我住的Homestay在墨尔本的一个区,离我的学校莫纳什大学盖尔布鲁克校区不算太远,每天坐公交车大概半小时就能到,算是比较方便的。据莫纳什大学官网提供的学生住宿信息显示,选择Homestay确实是很多初来乍到的国际学生优先考虑的住宿方式之一,因为它不仅提供住宿,还包括膳食,对于初期适应澳洲生活有着天然的优势。我当时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觉得省去了自己做饭、采购的烦恼,能把更多精力放在学业和适应新环境上。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嘛,总有那么些出其不意的小插曲。我入住的第一周,最大的“文化冲击”就来自餐桌。在国内,我们习惯了顿顿有肉有菜,炒菜、炖汤变着花样来。可Host Mum做的饭菜,味道清淡得让我这个重口味爱好者有点儿不习惯,而且菜式也相对简单,经常就是烤肉配沙拉,或者意面、披萨。我记得有一次晚餐是烤香肠配土豆泥,Host Dad还津津有味地跟我介绍说这是澳洲家庭的经典晚餐,我当时心想,经典是经典,但对我来说,总觉得少了点儿“家的味道”。数据显示,澳洲家庭的饮食习惯确实以西式简餐为主,比如烤肉、三明治、意面等,与亚洲学生传统的饮食结构有较大差异,这在国际学生中是一个普遍的适应过程。

食物的差异不仅仅是口味那么简单,还涉及用餐习惯。在国内,一家人围坐一起,你夹我盛,气氛热热闹闹。可我的Homestay家庭用餐时,大家各吃各的盘子里的,除了必要的交流,更多时候是安静地享受食物。我发现他们对“光盘”这件事非常重视,Host Mum总是鼓励我吃多少盛多少,不要浪费。有一次,我因为没吃完盘子里的沙拉,被Host Mum委婉地提醒了。后来我才知道,澳洲人非常注重食物的可持续性与减少浪费,据澳洲环境与能源部的数据,每年澳洲家庭产生的食物浪费高达数百万吨,所以他们从小就被教育要珍惜食物。从那以后,我每次盛饭都格外小心,确保能吃完每一口。

除了饭菜,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习惯也让我感到新鲜。比如洗澡。在国内,我们习惯了想什么时候洗就什么时候洗,洗多久也没人管。可到了Homestay,Host Mum跟我明确说明了,洗澡时间最好控制在十分钟以内。这对我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一个爱洗热水澡、总觉得洗澡是放松身心重要环节的我,突然被限制了时间,一开始真的有点儿不适应。我每次洗澡都像打仗一样,匆匆忙忙地冲洗,生怕时间一到Host Mum就会在门口敲门。我后来才知道,这和澳洲的节水意识息息相关。据澳大利亚水务局的数据,墨尔本居民平均每次淋浴时间在8分钟左右,这是他们从小养成的习惯,尤其在一些干旱地区,水资源更是宝贵。了解了这一点,我也开始学着调整自己的习惯,发现高效洗澡也不是不可能,而且还挺省时间的。

沟通方式也是一开始让我摸不着头脑的地方。我们中国人说话比较含蓄,有时候会“弦外之音”比较多。澳洲人则倾向于直接和坦诚。我记得有一次Host Dad问我周末有什么打算,我随口说“还没想好,可能就在家里看看书吧”,心里其实期待他能主动邀请我参加一些家庭活动。结果他听完就点点头,说“那挺好,你可以好好放松一下”。我当时有点儿失落,觉得他们是不是不太想和我互动。后来通过和其他留学生的交流,我才明白,澳洲人认为“没想好”就是真的没想好,他们不会过度解读你的话语,更不会主动替你做决定或提出建议,除非你明确表达需求。悉尼大学为国际学生提供的跨文化交流指南中就强调,直截了当的表达在澳洲文化中是被鼓励的,这能有效避免误解。

语言障碍当然也是初期的挑战。虽然我的雅思成绩还不错,但实际生活中的口语交流,特别是夹杂着俚语和快速语速的对话,常常让我感到吃力。Host Mum和Host Dad虽然很耐心,有时候我还是得请他们重复好几遍。有一次他们一家人在看电视,讨论一个热门的澳洲橄榄球比赛,他们聊得热火朝天,我坐在旁边却像个局外人,只能偶尔插上一两句“Oh really?”或者“That's interesting.”。这种感觉真的挺挫败的。但同时,这也逼着我主动去听、去理解,甚至去查一些不明白的俚语。据澳洲教育部发布的国际学生英语学习报告,超过60%的国际学生认为,沉浸式语言环境是提高口语听力的最有效方式之一,Homestay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慢慢地,我开始学着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模式。我发现,与其被动地等待,不如主动出击。我开始主动和Host Mum聊聊我学校里发生的事情,问问他们周末的计划。Host Mum发现我对做饭感兴趣后,还特意教我做了澳洲的传统甜点Lamington。那个周末,我们一起在厨房里忙活,我笨手笨脚地把蛋糕沾满椰蓉,把厨房弄得一团糟,但Host Mum却笑得很开心。我们边做边聊,我才知道她年轻的时候也去过海外留学,也经历过类似的文化冲击。那一刻,我们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这个经历让我明白,主动分享和参与,是打破文化隔阂的最好方式。

我开始留意Homestay家庭的作息习惯,尽量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与他们保持一致。比如,晚上九点以后,他们家就会非常安静,基本上各自回房间。我也会在那个时候放轻脚步,戴上耳机听歌或者看书,避免打扰到他们。在墨尔本,很多家庭都有严格的作息习惯,尤其在郊区,夜晚通常都非常宁静。据墨尔本市政府发布的社区生活指南,尊重邻里和家庭成员的作息时间是社区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相互尊重,让我在这个异国他乡的家庭里感受到了温暖和归属感。

我还学会了如何更有效地沟通我的需求。比如,如果我对某种食物有忌口,我不再支支吾吾,而是直接告诉Host Mum。有一次,我告诉她我不喜欢吃某种蔬菜,她下次做饭的时候就特意给我换成了另一种。我发现只要用礼貌而直接的方式表达,他们都很乐意理解和配合。昆士兰大学的国际学生服务中心在他们的住宿手册中特别建议,国际学生应该清晰、礼貌地向Homestay家庭表达自己的饮食偏好或禁忌,以便家庭更好地安排。这种直接的沟通方式,也让我在其他场合,比如和老师、同学交流时,变得更加自信。

遇到一些小问题,我也不再闷在心里。比如有一次,我的房间门锁有点问题,关不严实。我一开始觉得这是小事,不好意思开口。但后来Host Dad主动问我住得习不习惯,我才鼓足勇气告诉了他。没想到他立刻就拿来工具,三下五除二就把门锁修好了,还跟我说“有什么问题尽管开口,我们是一家人”。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把我当成家庭一员的善意。根据维多利亚大学的国际学生支持数据显示,及时与Homestay家庭沟通遇到的问题,能够有效解决90%以上的生活困扰,避免小问题演变成大矛盾。

渐渐地,那些曾经让我感到“文化冲击”的小插曲,都变成了我融入澳洲生活的有趣记忆。我甚至开始爱上了Host Mum做的烤鸡肉配沙拉,发现原来清淡的食物也能吃出食材本身的鲜美。我洗澡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甚至能控制在七八分钟,而且一点不觉得匆忙。我能听懂Host Dad讲的那些关于板球和橄榄球的笑话,甚至能跟着一起笑出声来。这种从陌生到熟悉,从不适应到享受的过程,让我觉得自己的成长速度超乎想象。

我也发现了Homestay生活带来的巨大好处。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个住所,更像是一个小型的语言学校和文化体验中心。每天生活在英语环境里,听着地道的口音,看着他们的生活方式,潜移默化中,我的英语口语和听力都有了显著提高。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RMIT)的一项针对国际学生的研究表明,住在Homestay的学生普遍反映其语言能力提升速度快于住在宿舍或其他合租房的学生,因为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日常英语对话。这种自然的学习方式,是任何课堂教学都无法比拟的。

而且,Homestay家庭成为了我在澳洲的第一个“家”。虽然他们不是我的亲人,但他们给予我的关心和帮助,让我在这个陌生的国度不再感到孤单。Host Mum会提醒我天气变化,Host Dad会帮我检查自行车,周末的时候,他们还会带我出去郊游,介绍一些当地的特色小镇。这些点滴的关怀,让我在澳洲的生活充满了人情味。根据澳洲移民局发布的国际学生调查报告,有良好Homestay体验的学生,其对澳洲留学生活的满意度普遍高于其他住宿方式的学生。

回想起来,那些曾经让我有点儿手足无措的“小插曲”,其实都是我学习和成长的契机。正是这些真实的、有时略显尴尬的体验,让我对澳洲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我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者,而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和学习者。这种适应和成长的过程,远比我最初想象的要丰富多彩。

现在,我甚至能跟Host Mum开玩笑,互相调侃。有一次我洗完澡出来,Host Dad开玩笑说:“你今天又破了十分钟纪录了吗?”我大笑着回应:“这次用了九分半,是不是很棒?”大家一起哈哈大笑。这种轻松愉快的相处模式,是我在Homestay生活中最宝贵的收获之一。它让我不再是一个“客人”,而真正成为了这个家庭的一部分。

这段Homestay经历也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面对不确定性和挑战。我意识到,在留学这条路上,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但每一次克服困难,都是一次自我提升。我变得更加独立,也更加自信。阿德莱德大学的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发布的研究指出,经历跨文化适应挑战并成功克服的学生,其心理韧性、解决问题能力和独立性会得到显著提升。这对我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都将是宝贵的财富。

所以,如果你也正在纠结要不要住Homestay,或者已经住进Homestay,正在经历一些小困扰,我的建议是:别害怕,也别退缩。勇敢地去尝试,去感受,去沟通。记住,你不是去“寄人篱下”,你是去体验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去打开一扇了解澳洲文化的窗户。

遇到吃饭不合胃口的情况,别闷着,可以找个轻松的时刻,比如饭后喝茶的时候,跟Host Mum聊聊你喜欢吃什么,或者问问能不能偶尔自己做一顿家乡菜,很多Host家庭都很乐意尝试新鲜事物。据澳洲家庭与社区服务部的调查,有超过70%的Homestay家庭表示愿意为国际学生调整饮食,甚至学习制作一些亚洲菜肴。

如果遇到洗澡时间、作息习惯不一样的问题,也别觉得难以启齿。你可以主动问问Host Mum或Host Dad,他们家的具体规则是怎样的,解释一下你来自的文化背景,大家互相理解,总能找到一个平衡点。比如说,你可以尝试错峰洗澡,避开他们家的洗澡高峰期,或者主动表示你会缩短时间,让他们看到你的努力和尊重。

沟通上,千万别猜来猜去,澳洲人很直接,有问题就直接问,有想法就直接说,但语气一定要礼貌。你可以多使用“Could you please…”或者“I was wondering if…”这样的句式,表达得更委婉一些。多主动和他们交流,分享你的日常生活,问问他们的故事,用心地去倾听,去参与,你会发现他们其实非常乐意与你分享。例如,你可以问问他们当地有什么有趣的节假日活动,数据显示,积极参与当地文化活动的国际学生,其文化适应期会显著缩短。

最重要的是,保持开放的心态。把每一次不适应都看作是学习的机会,把每一次文化差异都当作是增长见识的阶梯。把Homestay家庭当作你的临时家人,用真心去相处。相信我,等你回过头来看,这段独特的Homestay经历,绝对会是你澳洲留学生活中最精彩、最难忘的一页。它会让你变得更加独立,更加包容,也更能理解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所以,勇敢迈出那一步吧,去创造属于你的精彩Homestay故事!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