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尾巴,总带着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焦虑。晓琳坐在她最爱的那家咖啡馆里,面前摊着好几份投出去的简历,一份是国内某大厂的初筛结果,另一份则是加拿大一家中型公司的面试邀请。窗外阳光正好,可她心里却像被阴云笼罩。手机微信群里,老妈又发来一张家里的照片,小侄子冲着镜头甜甜地笑,配文是:“小姨,你啥时候回家呀?想你啦!”那一刻,晓琳感觉心头被一根无形的线牵扯着,又酸又软,却也更让她迷茫了:回国,还是留下?这不只是她一个人的困扰,几乎每个在海外摸爬滚打的留学生,都会在毕业季迎来这场“终极拷问”。
许多朋友选择了毅然回国,他们的故事里,家和那份熟悉感总是最强大的磁场。像我的学长李明,他在英国拿到了金融硕士学位,按理说在伦敦金融城大展拳脚的机会不少。可他跟我说,每次看到国内的朋友们在朋友圈晒加班,晒新项目上线,他就觉得心里痒痒的,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家里父母的年纪越来越大,每次视频聊天时,妈妈总是不经意地提到邻居家小孩都抱孙子了。李明最终选择放弃了伦敦一家对冲基金的初级分析师岗位,回到上海,加入了一家飞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他告诉我,虽然国内的竞争压力大,加班是常态,但他觉得被家人环绕、和朋友们一起奋斗的感觉,是海外无论如何也给不了的。而且他发现,国内这几年新兴产业的爆发式增长,确实带来了更多弯道超车的机会。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3年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提升,新经济的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高端人才回流(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李明回来后,也很快适应了国内的工作节奏,还因为他的国际视野和英语优势,在团队里脱颖而出。
还有一类同学,回国是为了抓住国内特定行业的黄金发展期。比如我的朋友王强,他在德国读的机械工程,毕业时手握宝马的Offer,但他瞄准的是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巨大潜力。他反复对比了中德两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未来趋势,发现中国在电动化、智能化方面的研发投入和市场规模都遥遥领先。王强最终放弃了德国的工作,选择加入了一家国内头部的新能源车企。他当时告诉我,他觉得现在回国,不是为了安逸,而是为了“折腾”,为了能参与到一场改变世界的浪潮中去。他深信,国内的市场体量和产业链完整度,能给他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去实现技术理想。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突破900万辆,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官网)。王强的选择,正是印证了这一趋势。
当然,回国不仅仅是职业发展和家庭情感的考量,生活成本和便利性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我认识的另一位学姐小雅,在美国工作了三年后决定回国。她说,在海外生活,很多时候都要自己动手,租房、办手续、看病,什么都要自己操心,而且服务费还死贵。她最受不了的是,美国的餐饮选择太少,想吃顿正宗的川菜都得开车几十公里。回国后,她享受着外卖的便利、高铁的速度,以及家门口就能找到各种美食的幸福感。她感叹,国内生活的便捷程度,是海外根本无法比拟的。她说,就算工资可能没海外那么高,但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却高了一大截。根据全球生活成本指数对比,中国一线城市的生活成本,在餐饮、交通等日常开销方面,普遍低于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城市(来源:Numbeo 2023年城市生活成本指数)。小雅的故事,代表了许多厌倦了海外生活“不便”的留学生心声。
但是,另一群人,比如我的研究生同学陈宇,他们选择了留在海外,追求更广阔的职业平台和不同的生活体验。陈宇在加拿大读的计算机科学,毕业后成功拿到了一家科技巨头的Offer。他告诉我,他选择留下,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体验一种不同的职场文化。他觉得在加拿大,公司更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同事之间关系相对简单,没有那么多的“酒桌文化”和“内卷”。他形容自己的工作是“朝九晚五,周末爬山”,他很享受这种可以自由支配个人时间的状态。他觉得,虽然海外职场可能存在“玻璃天花板”,晋升速度不如国内快,但那种被尊重的个体价值和相对轻松的工作氛围,是他更看重的。一份由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许多欧洲国家和加拿大等成员国的人均年工作时长远低于亚洲部分国家,尤其在保障员工休息权方面做得更好(来源:OECD 2023年就业展望报告)。陈宇的经历,就是这种价值取向的生动体现。
还有一些朋友,他们选择留在海外,是为了追求科研和学术上的更高成就。我的好友张教授,在美国读完博士后,选择留在一所知名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员。他说,美国的科研环境和实验室条件是世界一流的,他可以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和最顶尖的科学家。虽然收入不算特别高,但他觉得能够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热爱的科研领域,并且拥有充分的学术自由,这种价值感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他希望将来能在这里申请到教职,继续他的学术生涯。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公布的2023年科研投入数据显示,美国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投入依然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优秀科研人才(来源:NSF官网)。对于张教授这样的学术追求者来说,海外无疑是他们实现梦想的沃土。
当然,留在海外并不是没有挑战。签证问题是横在所有留学生面前的一道巨大关卡。我的朋友小杨,在澳大利亚留学毕业后,为了能留下来工作,经历了漫长的签证申请过程。她申请的是485毕业生工作签证,后来又幸运地通过雇主担保申请了技术移民。她告诉我,那段时间她每天都活在焦虑中,生怕一个环节出错,所有的努力都付诸东流。她说,虽然最终成功留下了,但那种煎熬和不确定性,让她对未来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不过,她也因此磨练出了超强的抗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亚政府为了吸引国际人才,在2023年调整了毕业生工作签证政策,延长了部分专业毕业生的签证停留期,最长可达6年,这无疑为像小杨这样的留学生提供了更多留在当地的机会(来源:澳大利亚内政部官网)。
文化融入也是一个大问题。我的表妹小敏,在日本读完动漫设计后,留在了东京一家动画公司工作。她告诉我,日本人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职场规矩让她一开始很不适应。她常常因为语言和文化差异,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感到困惑。有一次,她想提一个创新性的设计方案,却因为不熟悉公司的汇报流程和表达方式,被上司委婉地拒绝了。她花了好几年才慢慢适应了当地的职场文化,学会了察言观色,也交到了几个知心的日本朋友。她告诉我,虽然过程很辛苦,但她觉得这种跨文化的体验,让她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据日本学生支援机构(JASSO)2023年针对国际学生的调查显示,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是国际学生适应日本生活和工作的主要挑战(来源:JASSO官网)。小敏的故事,正是一个克服挑战,最终在异国他乡扎根的缩影。
我们这些过来人,无论是选择回国还是留下,背后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考量,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最适合自己的选择。我有个朋友,明明在国内找到了一个薪资待遇很不错的工作,但总是闷闷不乐,觉得生活缺少了点什么。他后来跟我说,他从小就向往大海,可国内的工作让他离海越来越远。一年后,他辞职去了澳大利亚,现在在一家潜水俱乐部工作,虽然收入远不如之前,但他每天都笑呵呵的。他说,他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还有些人,为了父母的期望,为了更高的薪水,牺牲了自己的兴趣,最后也常常在深夜里迷茫。我们总觉得,别人的选择可能就是最好的,但其实,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是独一无二的。
你现在可能也坐在晓琳当初坐过的那家咖啡馆里,手机里弹出家人的关切,眼前是未知又充满诱惑的未来。别急着做决定,真的。多跟那些已经做出选择的学长学姐聊聊,听听他们真实的经历和感悟。更重要的是,花点时间好好问问自己,你最看重的是什么?是家人的陪伴,是高薪高职,还是那种无拘无束的自由感?去投几份不同类型的工作,体验一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职场氛围,甚至可以先回国实习一阵子,再回海外看看有没有机会。眼前的困惑,可能是你成长路上最宝贵的一笔财富。多去尝试,多去感受,只有你自己才能找到那条最适合你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