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在奥克兰市中心那家常去的咖啡馆里,手里的 Flat White 已经快见底了,眼神却怎么也离不开手机屏幕上那个小小的日期:距离我学生签证到期,只剩下不到三个月了。咖啡馆里人来人往,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一种目的性,可我呢?我的目的到底在哪里?那种感觉就像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前面是雾蒙蒙一片,后面是已经走过的路,虽然熟悉,却又知道不能回头。心里面真的是五味杂陈,一边是不舍得这里的一切,从风和日丽的海滩到那些一起熬夜复习的图书馆夜晚;另一边又是实实在在的焦虑,新西兰啊新西兰,你到底能不能给我一个留下的理由?留下来,机会到底多不多?工作好不好找?万一没身份怎么办?回国又是不是唯一的选择?别急,我懂你那种既不舍又迷茫的心情,因为我就是从那段纠结的日子里走过来的。现在回头看,我想说的是,新西兰真的有它自己独特的“魔力”,把我从一个毕业季焦虑到失眠的留学生,一步步变成了现在这个在新西兰找到归属感的“本地人”。来,我跟你掏心窝子聊聊,新西兰凭什么留住了我,也许也能给你一些答案。
从零开始:在新西兰找到第一份工作,真的没你想的那么难
我记得很清楚,毕业典礼那天,校长在台上慷慨激昂地讲着未来和机遇,我心里想的却是:机遇在哪里?我真的能找到工作吗?我的专业是商科,听起来就业面很广,可刚毕业,没本地经验,感觉就是一块敲门砖都没有。那时候,我每天除了刷 Seek NZ 和 LinkedIn,就是跑各种招聘会。我投了无数简历,甚至连一些看起来跟我专业不那么对口的工作我都尝试了,就想着能先有个开始。我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在一家中型进出口贸易公司,做行政助理,负责处理一些订单和客户沟通。说实话,薪水不高,工作内容也不算多有挑战性,但我知道,这是一个敲门砖,一个让我正式踏入新西兰职场的机会。据 Seek NZ 的最新数据显示,即便在当前充满不确定性的经济环境下,新西兰的就业市场依然活跃,仅在2024年第一季度,Seek NZ 上就有超过3.5万个职位空缺,其中不乏入门级和毕业生友好的岗位。
这份工作持续了差不多一年,它让我学会了本地公司的运作模式,提升了我的英语沟通能力,最重要的是,我积累了宝贵的本地工作经验。我周围很多同学都抱怨找工作难,我发现一个普遍的问题是,大家总想着一步到位找到心仪的工作,或者直接跳进一个高薪职位。但很多时候,你需要一点策略。我当时给自己设定的目标就是,先找到一份能让我合法留在新西兰,并且能积累本地经验的工作。我记得当时我们专业有个来自印度的同学,他学的也是商科,毕业后直接去了一个葡萄酒庄园做销售助理,完全跨界,但他凭借出色的沟通能力和对葡萄酒的热情,硬是做出了成绩。后来他跳槽到了一家知名的葡萄酒出口公司,薪水翻了好几倍。这说明什么?在新西兰,你的起点可能不那么光鲜,但只要你肯学,肯尝试,路就会越走越宽。比如,根据新西兰政府2023年的就业市场报告,商业服务、医疗保健和建筑行业一直是对毕业生需求量最大的几个领域,这给了我们很大的选择空间。
我的转折点发生在第二份工作。我开始关注那些与自己未来职业规划更贴近的岗位。我在第一份工作中学到了一些供应链管理的基础知识,于是我开始投递物流和供应链相关的职位。我记得当时面试一家大型物流公司的初级分析师岗位,我把我所有在贸易公司处理订单、协调运输的经验都掰碎了讲,还特别强调了我在数据处理方面的兴趣和自学经历。面试官对我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态度印象深刻。最终,我拿到了这份工作。这份工作的薪资待遇比第一份提升了将近30%,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真正走上了职业发展的正轨。新西兰的职场文化比较扁平化,晋升机会也相对公平。根据新西兰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第四季度,新西兰的平均周薪为1,452纽币,虽然这个数字包含了各种经验水平的员工,但对于我们毕业生来说,只要努力,薪资增长的空间还是很大的。我的经历让我明白,新西兰的就业市场虽然不比国内北上广那么激烈,但它更看重你的实际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态度,而不是简单的学历。
不只风景美:慢生活和户外探险彻底治愈了我
除了工作,新西兰到底还有什么能留住我?我能跟你说,它真的不止是风景美,这里的慢生活和户外文化,彻底治愈了我。你知道吗?刚毕业那会儿,我每天都在为工作、为身份的事情焦虑,感觉整个人都要垮了。周末的时候,我除了在家发呆就是跟朋友去商场逛逛,但那种空虚感总是挥之不去。我的房东太太是一位很热心的毛利阿姨,她看我状态不好,有一次跟我说:“孩子,去感受一下我们这片土地吧,她会给你力量的。” 她推荐我去爬 Rangitoto Island。
我记得很清楚,那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户外活动。我一个人坐船去了 Rangitoto,沿着火山步道一路往上爬。虽然有点累,但当我站在山顶,俯瞰整个奥克兰港湾的时候,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这辈子都忘不了。海风吹在脸上,蓝天白云,远处的城市灯火点点,那一刻,所有的烦恼都被抛到了脑后。我突然明白,生活不应该只有工作和焦虑,还有这些触手可及的壮丽。新西兰拥有13个国家公园,从北岛的汤加里罗火山到南岛的峡湾国家公园,每一个都美得令人窒息。据新西兰环保部(DOC)官网介绍,这些国家公园不仅提供了徒步、露营、皮划艇等丰富多样的户外活动,更是本地人休闲放松,与自然连接的重要场所。
从那以后,我的周末不再是无聊的重复。我开始和朋友们一起探索新西兰的自然风光。我们去北岛的科罗曼德半岛挖过温泉海滩,在 Hot Water Beach 用铁锹挖出属于自己的天然温泉池,看着潮水一点点漫上来,那种感觉真是太奇妙了。我们还去了南岛,在皇后镇体验了蹦极和跳伞,那种肾上腺素飙升的刺激感,让我觉得活着的每一刻都充满了力量。新西兰的工作节奏相对来说是比较慢的,大家都非常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根据OECD的“美好生活指数”报告,新西兰在工作与生活平衡方面排名非常靠前,人们的平均工作时长虽然不短,但普遍对自己的生活满意度很高。这里的人们不会把加班当作家常便饭,下班后或者周末,大家都会花时间陪伴家人,或者去户外活动。这种生活方式,让我这个曾经的“工作狂”学会了慢下来,学会了享受生活。
除了大自然的馈赠,新西兰的社区文化也让我感受到了温暖和归属感。我记得刚来的时候,除了学校的圈子,我几乎没有其他社交。后来,我加入了我们区的一个羽毛球俱乐部,每周都会去打球。俱乐部的成员来自五湖四海,有本地 Kiwis,也有来自亚洲、欧洲的移民。大家一起打球,一起聊天,慢慢地,我就融入了这个社区。我的队友们会给我推荐好吃的餐厅,告诉我哪里有周末市集,甚至会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这种真诚友好的氛围,让我这个异乡人感受到了家一样的温暖。据奥克兰市政府官网显示,奥克兰拥有超过3000个注册社区组织和俱乐部,涵盖了体育、艺术、文化、志愿者等各个方面,这为新移民融入当地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渠道。
PR之路:虽然不容易,但也不是不可能
说了这么多美好,我们总不能避开最现实的问题:身份。拿到PR(永久居民),这条路在新西兰确实不容易,但我想跟你说,它绝对不是不可能。我身边的很多朋友都成功拿到了PR,我自己也在申请的路上。我的经历告诉我,这条路需要清晰的规划、持续的努力和一点点耐心。新西兰的PR政策一直在调整,但核心思路基本没变: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欢迎什么样的人来。比如,最新的技术移民类别(Skilled Migrant Category, SMC)就采用了打分制,现在最低需要6分就能提交意向书(Expression of Interest, EOI)。这个分数看起来不高,但怎么拿到这6分,需要仔细研究。
我的一个朋友是IT专业的硕士毕业生,他在奥克兰找到了一份软件工程师的工作。他通过硕士学位拿到了3分,然后又通过在新西兰从事技术移民列表上的工作满一年,轻松拿到了另外3分。他只用了两年时间,就递交了PR申请。更具体地说,根据新西兰移民局(Immigration New Zealand, INZ)官网发布的最新SMC政策,一个本科或硕士学历可以获得3到5分不等,从事与学历相关的“Green List”职业,并且在新西兰工作满一年,就可以直接获得额外的3分。对于那些学历达不到高分,但有多年工作经验的申请人,也可以通过累积工作经验来加分,每三年工作经验可以获得1分,上限是3分。这给了不同背景的申请人多种选择。
我自己的情况稍微复杂一些。我没有Green List上的热门专业,但我一直在努力积累我的工作经验,并且持续学习,考取行业证书。我的策略是,先确保自己有一份稳定的、与专业背景相关的全职工作,这不仅能给我积累宝贵的本地工作经验,也能让我的雇主愿意支持我申请PR。同时,我一直在关注Green List的变化,虽然我的直接职位不在上面,但我会努力提升我的技能,争取向Green List上的相关职位靠拢。比如,我现在的工作中会接触到数据分析,如果我能考取一些数据分析的专业认证,或者在工作中展现出更强的技术能力,未来就有可能申请到Green List中“数据科学家”或者“商业智能分析师”这类职位。INZ官网明确指出,Green List上的职业享有快速通道,一些高需求职业甚至可以直接申请“Straight to Residence”,而无需等待EOI邀请。这对于我们留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条值得努力的方向。
我身边还有一些朋友走了曲线救国的路。他们可能一开始的专业和工作都不在Green List上,但是他们会选择继续深造,读一个与Green List相关的硕士学位,或者选择去偏远地区工作。新西兰对偏远地区的移民申请是有额外加分政策的。我有个朋友读完IT硕士后,选择去惠灵顿找工作。惠灵顿虽然不是偏远地区,但相比奥克兰竞争相对小一些。他顺利找到工作后,也开始准备PR申请。另一个朋友则去了南岛的一个小城市做会计,虽然一开始不太适应小镇生活,但由于是偏远地区,他的申请获得了额外的加分,最终也成功拿到了PR。据INZ官方文件,在奥克兰以外地区工作或者学习,可以在SMC打分中获得额外加分,这为那些愿意离开大城市的申请人提供了另一条途径。
所以,如果你也像我一样,盯着签证的倒计时焦虑,请你记住,PR之路虽然道阻且长,但绝非遥不可及。你需要做的,就是清晰地了解政策,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并且坚定地走下去。每个人的路径可能不同,但最终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多和那些已经成功拿到PR的朋友聊聊,他们会给你很多实用的建议。最重要的是,不要轻易放弃,你为新西兰付出的努力,这片土地最终会以另一种方式回报你。
不止是身份:我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
我真的觉得,新西兰留住我的,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或者一个身份,更是一种深层次的归属感。你知道吗,刚来新西兰的时候,我除了是一个国际学生,好像就没什么别的标签了。我总是觉得自己是个“过客”,一个短暂的停留者。但我现在不一样了。我在这里有了自己的工作圈子、朋友圈子,甚至有了我常去的咖啡馆和餐厅,那种感觉就像是,我在这里扎了根。
还记得我之前提到那个羽毛球俱乐部吗?那是很小的一件事,但它却让我感受到了本地社区的温暖。我不仅和队友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甚至还一起组织过几次俱乐部内部的比赛和烧烤聚会。每次去超市,我都能遇到认识的人,他们会热情地跟我打招呼。这种从小到大的连接,让我觉得我不再是那个旁观者,而是这个社区的一部分。新西兰的多元文化也让我感到很自在。虽然本地毛利文化和欧洲文化是主流,但这里对各种不同的文化都非常包容。在我的公司里,同事们来自全球各地,大家会分享彼此的文化习俗和美食。每年奥克兰都会举办各种文化节,比如中国春节灯会、印度排灯节、毛利文化节等等。据奥克兰市政府文化活动日历显示,每年有超过100个大型文化活动在城市各地举行,展现了奥克兰作为多元文化大都市的活力。在这种环境下,我不需要刻意去隐藏自己的文化背景,反而能够自信地展现出来。
我在这里也经历了很多第一次,这些经历让我成长,让我更了解自己。第一次一个人租房,第一次独立处理汽车的故障,第一次自己规划一场跨岛旅行。这些事情,在国内的时候,我可能都有家人或朋友帮忙搞定。但在新西兰,我必须自己去面对,去解决。每一次成功解决问题,都让我觉得自己更强大了一些。我记得有一次我的车半路抛锚了,天色渐晚,我当时真的有点慌。但我冷静下来,上网查了道路救援电话,然后耐心地等待救援。整个过程虽然有点狼狈,但当我最终安全到家的时候,心里却有一种由衷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不是来自工作上的晋升,而是来自生活中的点滴积累。
我的归属感,也来自于我对这片土地的爱。我爱这里清新的空气,爱这里随处可见的绿色,爱这里热情友善的人们。每当我开车在公路上,看到窗外辽阔的牧场和远处的雪山,或者是在海边散步,感受海风拂面,我都会由衷地觉得,能够生活在这里,是一种幸福。新西兰拥有世界上最清新的空气质量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23年的报告,新西兰大部分城市的空气质量远优于全球平均水平,这无疑是其吸引人的重要因素之一。这里的一切都让我感到安心和放松,让我觉得我找到了一个可以真正安居乐业的地方。这种归属感,是任何金钱和物质都无法替代的。
所以,如果你也像我一样,曾经站在那个十字路口,不知道该留下还是离开,我真的想对你说,不要被那些表面的困难吓倒。新西兰确实不是完美的,它有它的挑战,有它的慢节奏,但它也同样充满着机会和惊喜。你在这里的每一点努力,都会有回报;你在这里的每一次尝试,都会让你更强大。这片土地有着独特的魅力,它会慢慢地渗透到你的生活里,让你爱上它,让你想留下来。
别再一个人对着手机屏幕发呆了,也别再只是跟室友抱怨找工作有多难。现在就打开你的电脑,看看 Seek NZ 上有没有什么心仪的岗位,哪怕是暂时没那么理想的,也大胆地投简历试试看。然后,找个周末,约上朋友,或者干脆自己一个人,去附近的国家公园走走,去海边吹吹风,感受一下新西兰独特的治愈力量。你知道吗,很多时候,改变就发生在你迈出第一步的那一刻。去参加一个本地的兴趣俱乐部,或者报名一个志愿者活动,认识一些新朋友,走出你的舒适圈。别担心语言不好,别担心没人脉,新西兰人真的很友善,他们乐意帮助你。行动起来吧,也许你也会发现,新西兰凭什么能够留住你,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