骚扰电话缠身?中心自救指南来了!

puppy

哎,刚来留学,是不是老被诈骗和骚扰电话缠身?我们人生地不熟,一不小心就可能掉坑里,个人信息被泄露,挺让人心烦的!别担心!咱们中心专门为你准备了一份《自救指南》! 这份指南手把手教你识别各种诈骗套路,帮你轻松避坑。它会告诉你遇到这类电话时的正确应对:立马挂断、果断拉黑、保护隐私,必要时报警。而且,万一你不幸遭遇或心里不安,指南里都有我们中心的联系方式和具体帮助,让你知道自己绝不是一个人在面对!赶紧点进去,把这些保命技能学起来,安心留学最重要呀!

深夜,你刚结束一场紧张的期中考试,疲惫地回到宿舍。手机屏幕突然亮起,一个陌生号码闪烁着,归属地显示“中国北京”。心头一紧,以为是家里出了什么急事,赶紧接通。电话那头传来一个略显威严的声音,自称是中国大使馆的工作人员,说你有个重要文件需要领取,而且你的银行账户涉嫌洗钱,要求你立即转账到一个“安全账户”进行“资金核查”,否则会影响你的签证和学业。你瞬间懵了,脑子一片空白,紧张得手心直冒汗。这可不是你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了,前几天还有个电话说你快递卡在海关,需要交一笔“清关费”。留学生活本来就充满挑战,这些突如其来的骚扰电话,简直就像噩梦一样缠着你,让人心力交瘁。

哎,是不是感觉这个场景似曾相识?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刚踏出国门的我们,对新环境、新规定、新文化都还在摸索阶段,手机里却已经塞满了各种莫名其妙的骚扰电话和诈骗信息。据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官网多次发布的安全提醒,近几年来,冒充使领馆、国内公检法、银行、快递公司等名义的诈骗案件在留学生群体中屡见不鲜,很多同学因为信息不对称、警惕性不高,不幸落入圈套,损失惨重。光是2023年,FBI发布的互联网犯罪报告(IC3)就显示,针对留学生等移民群体的诈骗案件数量有显著增长,导致数千万美元的损失。

那些年,我们一起经历过的“套路”:诈骗电话大揭秘

骗子们的剧本更新速度比我们追剧还快,但万变不离其宗。最常见的一种就是“冒充大使馆/领事馆”的戏码。他们会告诉你,你有一个未领取的文件,或者你的身份信息被盗用,甚至更吓人的,说你涉嫌跨国洗钱。他们语气严肃,还会播放一段所谓的“语音留言”来增加真实感,然后一步步引导你提供个人信息,甚至要求你把钱转到所谓的“安全账户”。加拿大皇家骑警(RCMP)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加拿大,此类冒充政府机构的诈骗占到了针对国际学生诈骗案件的很大比例,每年都有学生因此蒙受经济损失,金额从几百到几万加元不等。

紧接着的“重磅炸弹”常常是“快递诈骗”。电话那头会告诉你,你的国际包裹因为违禁品被海关扣押,或者包裹里查出毒品、银行卡,需要你支付“高额罚款”或“清关费”。他们会准确说出你的名字,甚至有时连你近期购买的物品都能说对一两样,让你防不胜防。根据澳大利亚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ACCC)的“Scamwatch”平台报告,2023年,与包裹、快递相关的诈骗导致澳大利亚消费者损失超过2000万澳元,其中不少受害者是刚刚抵达的国际学生,对当地的物流和海关政策并不熟悉。

还有一种让人心惊肉跳的,是“冒充国内公检法”。他们会煞有介事地自称是警察、检察官,说你涉嫌严重的刑事犯罪,比如贩毒、洗钱,甚至说你的家人在国内出事了,需要你配合调查,并强调这是“秘密调查”,不能告诉任何人。他们会通过“逮捕令”等伪造文件恐吓你,让你陷入极度恐慌。在英国,伦敦警察厅(Metropolitan Police)的反诈骗部门就曾多次发布警告,提醒在英留学生注意这类“冒充公职人员”的诈骗,很多骗子利用学生对法律不了解以及对家人的担忧进行心理施压,诱骗学生转账。据报道,某中国留学生就因此被骗走数十万英镑的学费和生活费。

别忘了那些“假冒银行”的电话。他们可能会告诉你银行卡被冻结、账户有异常交易,或者需要你更新个人信息。他们通常会要求你点击一个不明链接,或者直接索要你的银行卡号、密码和验证码。英国劳埃德银行(Lloyds Bank)在2023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冒充银行的诈骗电话和短信数量持续上升,其中年轻群体,尤其是国际学生,因对银行系统的操作流程不熟悉,更容易成为受害者。银行方面强调,他们绝不会通过电话或短信索要完整的个人敏感信息。

最近还冒出了一种比较新颖的“亲人出事”或“虚拟绑架”的骗局。骗子会先联系受害者,让他们扮演“被绑架”的角色,或者声称你的家人被绑架了,然后要求你切断与外界的联系,制造失联假象,再向你的国内家人索要巨额赎金。这种骗局利用了学生与家人之间的思念和担忧,造成的心理伤害和经济损失都非常巨大。美国大学国际学生办公室(International Student Office)曾在其官网上特别强调,如果接到类似电话,务必第一时间通过官方渠道联系家人或学校寻求帮助,绝不能自行与骗子周旋。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就曾发布紧急通知,告诫学生警惕此类“虚拟绑架”诈骗,提醒学生保持警惕。

更“接地气”一点的,就是“刷单、兼职”诈骗了。你可能在社交媒体、短信甚至某些求职平台上看到“轻松高薪、在家兼职”的广告,说只要给商家刷单就能获得佣金。一开始会给你一些小甜头,让你尝到“赚钱”的滋味,然后会引导你投入更多的资金,最终血本无归。新加坡人力部(MOM)就曾提醒国际学生警惕各类虚假兼职诈骗,因为国际学生通常不能随意打工,对兼职机会的渴望让这类骗局有了可乘之机。数据显示,这种诈骗的受害者往往是在校大学生,损失金额从几百到上万元不等。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留学生为何容易中招?

我们留学生真的太“难”了,各种骗子都把我们当成了“肥羊”。首先,语言和文化障碍是道坎。你在国内对各种诈骗套路可能门儿清,但换了个英语或小语种环境,一些专业术语、法律条文,听起来就让人一头雾水。骗子利用的就是这种信息不对称,用一大堆“高大上”的词汇把你绕进去。据英国文化教育协会(British Council)的一项调查显示,初到英国的留学生普遍表示,在理解当地政府机构的官方文件和口头交流时存在一定困难,这无疑给骗子留下了可乘之机。

再来,对当地法律法规和行政流程不熟悉。大使馆到底管什么?警察局的流程是怎样的?银行的常规操作是什么?这些问题我们可能都一知半解。骗子就利用你这种“不确定性”,用“恐吓”的方式让你相信他们是权威,比如威胁要取消你的签证、驱逐出境。美国移民局(USCIS)的官方网站明确指出,任何政府部门都不会通过电话索要你的银行账户信息或要求你转账汇款,也不会威胁你立刻离境,但很多学生并不了解这些细节,容易被骗子牵着鼻子走。

还有就是,我们对“权威”有一种天然的敬畏。从小到大,老师、家长、警察,我们都习惯了服从和尊重。当一个电话里自称是“大使馆”、“警察局”的人,语气严厉地告诉你“涉嫌犯罪”时,那种巨大的心理压力,常常让我们来不及分辨真伪,就想赶紧配合,把事情“搞清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压力和恐惧之下,判断力会显著下降,更容易做出冲动的决定。这也是骗子屡试不爽的招数。

信息泄露也防不胜防。你可能在申请学校、办理签证、购买机票、租房时,都提供了大量的个人信息。这些信息一旦被不法分子获取,他们就能编造出看似真实的场景,让你对他们的身份深信不疑。比如,他们能准确说出你的学校、专业、家庭住址,甚至你刚办理的信用卡信息。根据网络安全公司NortonLifeLock发布的年度报告,2023年全球范围内个人数据泄露事件持续增加,其中教育机构和政府机构也未能幸免,学生的个人信息存在被黑客窃取的风险。

孤独感和社交圈狭窄也让骗子有机可乘。初到一个陌生的国家,身边没有亲人朋友可以商量,遇到事情很容易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骗子往往利用这一点,要求你“独自”处理,不让告诉其他人。这种信息茧房,让你更难从外界获得帮助和验证。据一项针对国际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显示,超过60%的留学生在留学初期有过孤独感,这种情绪状态可能影响他们的决策能力和应对危机的能力。

自救指南:遇到骚扰电话,请这样“反击”!

别再一个人默默忍受这些恼人的骚扰电话了!咱们中心为你准备的《自救指南》来了!请你把这些保命技能牢牢记住,遇到任何可疑电话,拿出你的“反诈斗志”!

第一招:快、准、狠——立马挂断!

这是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招数。不管对方说什么,多吓人,只要涉及钱、涉及个人隐私,或者感觉不对劲,毫不犹豫,立刻挂断!不要给他们任何表演的机会,更不要试图和他们理论。他们的话术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目的就是让你一步步陷入他们的圈套。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就曾多次强调,应对可疑电话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挂断,不给骗子任何机会。根据2023年的统计数据,那些主动挂断电话的用户,其受骗概率比尝试与骗子对话的用户低了90%以上。

第二招:斩草除根——果断拉黑!

挂断电话后,别忘了把这个号码加入黑名单。虽然骗子可能会换号打来,但至少可以减少同一个号码对你的骚扰。而且,有些手机系统自带骚扰电话识别和拦截功能,拉黑有助于系统识别更多类似号码。各大电信运营商,比如美国的T-Mobile推出的Scam Shield和AT&T的Call Protect,都提供了免费或付费的骚扰电话拦截服务,这些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帮你过滤掉大部分已知诈骗号码。大家可以主动在手机设置里开启或下载相关应用。

第三招:火眼金睛——保护隐私,不信链接!

永远记住,无论对方是谁,在电话里绝不能透露任何个人敏感信息,比如银行卡号、密码、社会安全号(SSN/SIN/NI)、护照号、签证信息等。任何要求你点击不明链接的短信或电话,一律无视。政府机构、银行、学校绝不会通过电话或短信索要这些信息,更不会让你转账到所谓的“安全账户”。据加拿大反诈骗中心(CAFC)2023年的统计,超过85%的身份盗用案件都源于受害者在不安全的渠道透露了个人敏感信息。你可以在你的学校官网上找到国际学生办公室(International Student Office)的联系方式,他们通常会发布官方的防诈骗提醒。

第四招:求证真伪——多方核实!

如果实在心里不安,担心自己是不是真的“惹上麻烦”了,不要在骗子给你的“联系方式”上核实。你应该通过官方渠道独立核实。比如,如果是“大使馆”的电话,你应该去中国驻当地大使馆的官方网站查找其官方电话,然后主动打电话过去询问;如果是“银行”的电话,就打电话给银行卡背面印着的官方客服电话;如果是“学校”的电话,就给学校国际学生办公室或安全部门打电话。日本警察厅发布的防范电信诈骗指南就强调,通过官方渠道而非电话中提供的信息进行核实,是避免上当受骗的关键一步。许多在日留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成功识破了假冒的银行和政府部门电话。

第五招:绝不转账——守住你的钱袋子!

任何让你“转账”、“汇款”、“购买礼品卡”到某个陌生账户的要求,都百分之百是诈骗!政府机构不会让你用钱来“解决问题”,警察也不会让你把钱转到什么“安全账户”进行“核查”。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发布的消费者警示明确指出,正规金融机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要求客户将资金转移到所谓的“安全账户”以防止欺诈,这种行为本身就是诈骗的标志。记住,你的钱一旦转出去,找回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第六招:报警备案——留下证据!

如果你不幸遭遇了诈骗,或者哪怕只是接到了让你感到不安的诈骗电话,请立刻报警!记住当地的紧急报警电话(比如美国和加拿大是911,英国是999,澳大利亚是000),非紧急情况可以查询当地警察局的非紧急电话。同时,如果你在美国,还可以向FBI的互联网犯罪投诉中心(IC3)进行线上举报(ic3.gov);在加拿大,可以向加拿大反诈骗中心(CAFC)举报。这些举报信息对警方打击诈骗团伙非常重要。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TUM)的国际学生服务中心在其官网上鼓励所有遇到诈骗的同学及时向警方报案,即使没有经济损失,也应留下记录,这有助于警方掌握诈骗动态并提供预警。

第七招:寻求帮助——咱们中心永远是你的后盾!

很多时候,我们不仅是经济上受损,心理上也会受到巨大的冲击。感到焦虑、害怕、羞耻,甚至怀疑自己。没关系,这些都是正常的反应。你不是一个人在面对!咱们中心就是你的家,你的避风港!无论你只是心里不安,需要找人倾诉,还是已经不幸遭遇了诈骗,需要法律或心理上的帮助,随时都可以联系我们。我们的电话是 XXX-XXXX-XXXX,我们的办公室地址在 XXXX。你也可以通过中心官网 (www.lxs.net) 上的在线客服寻求帮助。我们有专门的团队,可以为你提供咨询、转介服务,甚至帮你联系学校或当地警方。据统计,那些及时寻求帮助的受害者,在心理恢复和追回损失方面通常能取得更好的结果。

防患于未然:打造你的“金钟罩铁布衫”

除了应对,提前预防更加重要。平时多留个心眼,等于给自己穿上了“金钟罩铁布衫”。

定期关注官方警告

咱们中国驻各国大使馆的官网、当地警察局的官网、你所在大学国际学生办公室的邮件和公告栏,都会定期发布各种安全提醒和诈骗预警。多花几分钟时间看看,了解最新的诈骗手段和高发区域,就像给自己的大脑打了一针“预防针”。据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官方发布的数据,很多留学生表示他们收到的诈骗信息,其实大使馆在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相关警告了,可惜当时没有留意。

谨慎处理个人信息

在网上填报各种表格、注册账号时,要多留心。非必要的信息尽量不要填写。在公共场合使用免费Wi-Fi时,避免进行银行转账等敏感操作。处理个人文件时,比如旧的银行账单、入学通知书,要彻底销毁,避免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获取。根据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的建议,定期检查你的信用报告,可以帮助你及时发现是否有身份被盗用的迹象。

拓展社交圈,抱团取暖

多参加学校社团活动,多认识一些靠谱的学长学姐和当地朋友。当你遇到可疑电话时,可以向他们寻求建议,多一个人参考,判断会更准确。而且,在一个健康的社交环境中,你的心理状态也会更稳定,不容易被骗子趁虚而入。在加拿大渥太华大学(University of Ottawa)的一项针对留学生适应性的研究中发现,拥有良好社交支持网络的学生,面对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更强的抗压能力。

手机安全设置要做好

开启手机的来电显示功能,尽量不接陌生号码。安装一些靠谱的电话拦截APP,比如Google Phone App (部分安卓手机自带)、Truecaller等,这些APP可以识别并标记骚扰电话。同时,定期更新手机系统和APP,以修复安全漏洞。根据知名网络安全公司Check Point的报告,每年都有数百万的恶意软件通过旧版本的操作系统和APP漏洞传播,及时更新是保护手机安全的重要一步。

好了,说了一大堆,希望你现在心里更有底了。记住一句话:你出来留学,是来学习、来体验生活的,不是来给骗子“送钱”的!遇到任何让你不舒服、不确定的电话,别纠结,别犹豫,就当它是个屁,放了就得了!实在心里没底,或者不小心掉坑里了,别藏着掖着,赶紧来找我们中心!我们会一直在这里,陪你安心度过留学时光!你的安全和安心,对我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赶紧把这些招数分享给你的小伙伴们,大家一起把骗子赶跑!


puppy

留学速递 知识

2013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