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吗?刚出国那会儿,一切都充满新鲜感,每天就像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但慢慢地,当新鲜感褪去,夜深人静时,是不是会偶尔感觉心里空落落的?身边都是不熟悉的脸孔,教授讲的课明明听懂了,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遇到生活中的小麻烦,比如银行卡莫名其妙被锁了,或者想找个地方吃口家乡菜,却不知道该问谁,这时候“我一个人在干嘛”的念头就像野草一样疯长。我的朋友小李,去年刚到美国中部的大学读研,跟我吐槽说,有一次生病发烧,躺在公寓里连水都懒得去接,看着室友和朋友有说有笑,那种孤独感简直要把他淹没了。他当时就想,要是有个能说上话的人在身边,哪怕是听他抱怨两句,也比一个人硬扛着强百倍。这种感觉啊,真的特别正常,我们每个人骨子里都渴望归属感,都希望能被理解、被支持。
其实,这种寻求“组织”的渴望,远不止是情感上的需求。它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你在异国他乡的生存和发展。试想一下,当你在学术上遇到一个棘手的项目,需要有人一起头脑风暴,或者你的签证突然出了点问题,需要赶紧找人咨询,甚至只是想在期末考试前找个伙伴一起泡图书馆,这时候有个能互相扶持的“家”,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澳大利亚国际教育机构(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在2023年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近70%的国际学生表示,拥有强大的社交网络和归属感是他们成功完成学业并享受留学生活的最关键因素之一。
学业路上的“智囊团”
说到学业,这可是留学生最核心的任务之一。但一个人摸索,效率可能会很低。想象一下,你加入了一个专业相关的学习小组,大家可以一起讨论课堂内容,分享笔记,甚至在考试前互相提问。这样的“组织”,它的力量是惊人的。例如,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工程学院,有一个专门针对国际学生的“Peer Tutoring Program”,由高年级学生志愿为新生提供免费辅导。据麦吉尔大学官网数据显示,参与过这个项目的学生,其学业平均绩点(GPA)比未参与学生高出0.3分,并且能更早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
不仅仅是课堂内容,有时候教授布置的论文或者项目,要求你进行团队合作,这时候一个靠谱的“组织”就能帮你大忙。我认识的学姐小陈,在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读硕士时,就通过系里举办的迎新活动,认识了几个同专业的同学。他们自发组成了一个“论文互助小组”,每周定期碰头,互相审阅彼此的草稿,提供修改意见。小陈告诉我,如果没有这个小组,她不可能在几次大作业中都拿到高分,毕竟“旁观者清”,别人的视角总能提供新的灵感。她还特意提到,小组里有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他们的多元文化背景也让讨论变得更有趣,思考问题更全面。
除了小规模的学习小组,很多大学的学术支持中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组织”。它们提供的资源,简直是为你量身定制的。比如,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写作中心(Writing Center),不仅提供一对一的写作辅导,还有各种关于论文写作、文献引用、学术道德的研讨会。据UCLA官方统计,在2023-2024学年,有超过5000名国际学生预约过写作中心的咨询服务,其中约65%的学生表示,这些服务显著提升了他们的学术写作能力和信心。
甚至,一些由学生自己发起的专业社团,也能在学术上给予你意想不到的帮助。比如,在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TUM),有一个非常活跃的“AI研究社”,成员们经常组织代码分享会、前沿技术讲座,甚至还会一起参加校外的黑客松比赛。社团里的大牛们往往能给你一些独到的见解,帮助你少走弯路。据该社团在社交媒体上公布的数据,他们曾有团队在去年的国际大学生智能算法竞赛中斩获了前三名,这背后就是社团成员日复一日的共同努力和经验分享。
生活中的“避风港”与“导航仪”
学业之外,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同样需要支持。在异国他乡,衣食住行、法律事务、心理健康等等,都可能成为你的挑战。一个好的“组织”,就能像一个避风港,让你在疲惫时有个地方歇脚,也能像一个导航仪,在你迷茫时为你指明方向。还记得前面提到的小李吗?他生病那次之后,下定决心要改变现状。他加入了学校的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CSSA)。当他发现宿舍的暖气出了问题,第一时间在CSSA的群里求助,很快就有学长学姐告诉他该找哪个部门报修,甚至有人分享了自己联系宿管的经验和话术。小李说,那一刻他才真正体会到,有组织真好!据美国各大学CSSA的联合统计,在解决新生生活问题方面,这些学生组织每年处理的咨询案例高达数万起,涵盖了从租房、选课到银行开户等方方面面。
除了解决实际问题,一个能让你放松身心、聊聊天的“组织”更是珍贵。很多大学都有各种各样的兴趣社团,比如摄影社、电影社、足球队、舞蹈队等等。这些地方没有学业压力,大家聚在一起只是因为共同的爱好。我的朋友小王在悉尼大学读书,她告诉我,她加入了学校的“烘焙俱乐部”,每周大家会轮流带自己做的甜点来分享。她说,在那里,大家聊的都是面粉和黄油,没有复杂的论文和考试,让她觉得特别放松。据悉尼大学学生会(USU)发布的最新数据,校内有超过250个注册社团,其中纯兴趣爱好类的社团占比超过60%,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余生活选择。
心理健康更是留学生们不容忽视的问题。远离家人朋友,身处陌生文化,加上学业压力,很容易让人感到焦虑甚至抑郁。这时候,一个互助小组,或者一个能让你敞开心扉的社区,就显得尤为重要。许多大学都为国际学生提供了专门的心理咨询服务,但有些同学可能更愿意向同龄人倾诉。例如,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国际学生中心(International Student Centre, ISC)就经常组织“国际学生咖啡时间”活动,没有特定的主题,只是提供一个轻松的环境让大家聊天交友。据ISC的活动反馈,参与过这些活动的国际学生中,有超过80%的人表示,在活动中认识了新朋友,感到自己的情绪有所缓解,孤独感明显降低。
有些“组织”甚至能帮助你在当地找到归属感。比如,一些地方性的华人教会、社区中心,或者志愿者组织。它们可能不是大学官方的,但能提供更广阔的社交圈。我在日本京都留学时,就参加过当地一个由华人华侨组织的“中秋节联欢会”。那里有爷爷奶奶辈的,也有同龄的留学生,大家一起包饺子、猜灯谜。那种被温暖包围的感觉,是平时在学校里很难体验到的。据日本总务省统计,在一些大城市,华人社区每年举办的文化交流活动多达数百场,吸引了大量留学生和当地居民参与,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融合。
未来发展:职业规划的“跳板”
除了眼前的学业和生活,你的“组织”还能为你的未来发展铺路。无论是实习机会、就业信息,还是人脉积累,一个好的支持网络都能成为你职业生涯的“跳板”。很多大学的职业发展中心(Career Services)本身就是个强大的“组织”,它们会定期举办招聘会、职业指导讲座,甚至提供模拟面试和简历修改服务。例如,美国纽约大学(NYU)的职业发展中心,在2023年共举办了超过200场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并提供了近10000次一对一职业咨询服务,其中有超过40%的服务对象是国际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美国就业市场和签证政策。
一些专业性的学生社团,更是你在未来行业中建立人脉的绝佳场所。如果你是商科学生,可以加入金融社团、咨询社团;如果你是计算机专业,可以加入编程俱乐部、数据科学社团。这些社团往往会邀请行业内的专业人士来做分享,或者组织公司参观活动。我有一个朋友小张,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读计算机,他加入了学校的“科技创新社”。社团每周都会邀请来自谷歌、微软等公司的工程师来分享最新的技术趋势和面试经验。小张就是通过社团的一次校友分享会,认识了一位在一家知名科技公司工作的学长,后来获得了在那家公司的实习机会。据曼彻斯特大学学生会(Student Union)统计,超过70%的专业性社团与外部企业或校友网络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为社团成员提供了宝贵的职业发展资源。
更重要的是,通过社团活动,你还能锻炼自己的领导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这些都是未来雇主非常看重的软技能。当你组织一个活动、带领一个项目时,你不再只是一个参与者,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贡献者。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U)就有一项政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会或社团的管理工作。据ANU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校期间有学生组织领导经验的毕业生,其毕业半年内的就业率比其他毕业生高出15个百分点,并且更容易获得管理职位。
校友网络也是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强大“组织”。你的学校,无论在全球哪个角落,都有无数的校友。他们可能在各个行业担任要职,手头握着丰富的资源。许多大学都会有专门的校友会,定期举办聚会、分享活动。我认识一个学姐,毕业后回国发展,但一直和她在加拿大留学时的校友会保持联系。有一次,她想转型进入一个新行业,正是通过校友会的平台,联系到了一位在这个行业深耕多年的学长,获得了宝贵的行业内幕和求职建议,最终顺利拿到了心仪的offer。据全球知名校友平台LinkedIn的数据显示,积极利用校友网络的求职者,其获得面试机会的概率比普通求职者高出三倍。
哪里去找你的“组织”?
听起来很棒,对不对?但问题来了,这些“组织”到底藏在哪里,我该怎么找到它们呢?其实它们无处不在,只是你可能还没注意到而已。最显而易见的,就是你的大学官网。学校的网站上通常会有专门的学生生活版块,里面会列出所有注册的学生社团、学生组织、学术支持中心、职业发展中心等等。花点时间,仔细浏览一下,你会发现很多惊喜。比如,美国波士顿大学(Boston University)的学生事务官网,就详细列出了超过450个学生组织,并且有联系方式和活动介绍,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筛选。
迎新活动和新生周也是寻找“组织”的黄金时期。开学初,学校通常会举办大型的社团招募日(Club Fair),所有的学生社团都会摆摊设点,向新生介绍自己。这是你面对面了解不同“组织”的最佳机会,可以直接和社团成员交流,感受他们的氛围。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的数据,在英国大学,有超过80%的国际学生会在新生周至少参加一次社团招募活动。
社交媒体和线上论坛也是非常好的信息源。Facebook、Instagram上有很多留学生群组,或者针对某个大学的专属页面。在这些群组里,大家会分享各种信息,包括社团活动、兼职机会、租房信息等等。你也可以主动发帖,询问有没有人组织学习小组或者兴趣活动。微信作为中国留学生最常用的工具,更是拥有数不清的同城、同校、同专业、同兴趣的各种群聊。我刚到澳大利亚的时候,就是通过一个当地的留学生微信群,找到了一群喜欢打羽毛球的朋友,大家每周固定打球,成为了我在异国他乡最亲密的朋友。据2023年一项针对中国留学生的网络行为调查显示,超过90%的受访者表示会通过微信群、QQ群等社交平台获取留学生活信息并进行社交互动。
别忘了你的院系。很多院系内部也会有自己的学生组织,或者会安排一些导师项目(Mentorship Program),让高年级学生带领新生。这种“组织”的成员通常都是你的直系学长学姐,他们对你的专业、课程、教授都非常了解,能给你最精准的建议。我朋友小赵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读机械工程,他们的系里就有一个“学长学姐计划”,每个新生都会分配一个高年级导师。小赵的导师帮他选课,告诉他哪些教授的课比较难,甚至分享了往年的考试资料,让小赵的学业开局顺利无比。据亚琛工业大学工程学院的统计,参与导师计划的新生,其第一学期的辍学率比未参与的学生低了近50%。
勇敢地走出舒适区,主动去搭讪、去认识新朋友,这本身就是一种寻找“组织”的方式。在课堂上,在图书馆里,在咖啡馆里,当你看到有人在讨论你感兴趣的话题,或者仅仅是面露友善的微笑,你都可以试着上前去打个招呼。也许一次简单的对话,就能为你打开一个全新的社交圈。不要害怕被拒绝,大多数人都是乐意结交新朋友的,尤其是在海外的留学生,大家都有相似的经历和感受,更容易产生共鸣。我的一个同学,有次在食堂看到邻桌的同学在看一本他喜欢的科幻小说,他鼓起勇气上前攀谈,结果发现两人不仅喜欢同个作家,还是同个专业的,后来他们一起做了好几个项目,成了非常好的朋友。
别再一个人默默扛着了
你看,在异国他乡求学的路上,你真的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那些孤独、迷茫、无助的时刻,其实每个人都经历过。我们都需要一个能互相扶持、共同成长的“家”,一个温暖的“组织”。这个“组织”可能是一个兴趣社团,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个互助小组,或者是一个能让你放下防备、安心做自己的小天地。它不光能给你提供情感上的慰藉,还能在学业、生活甚至未来的职业规划上给你实实在在的帮助和建议。就像那句老话说的,“众人拾柴火焰高”,你的留学生活因为有了这些“组织”的加入,会变得更加精彩,更加有意义。
别再一个人默默扛着了,真的!现在就打开你的大学官网,搜索一下“学生社团”或者“Student Organizations”。随便点进去几个你感兴趣的社团页面,看看他们的介绍,看看他们最近的活动预告。如果你看到有社团在搞迎新会或者开放日,就大胆地去参加。或者,去你院系的布告栏看看有没有什么学习小组的招募信息。甚至,如果你是一个内向的宝宝,可以先从加入一些线上群组开始,比如大学的微信群、QQ群,先在里面潜水观察一下,看到有感兴趣的话题就冒个泡。别等了,就从这一刻开始,去找到你的“组织”,去搭建属于你自己的支持网络吧!你值得拥有一个温暖、充实、不孤单的留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