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专属:抱团取暖地!

puppy

嘿,留学生朋友们!是不是常常觉得在异国他乡,虽然人来人往,心里却有点空落落的?从刚到时的兴奋,到面对文化差异、学业压力和生活琐事的迷茫,那些只有我们自己才懂的委屈和坚强,是不是特别希望能找个地方好好倾诉、一起度过?我们懂你!出国留学不只是一个人的征程,更需要一份彼此依靠的温暖。这篇文章就是专门为你准备的,我们要聊聊那个能让你卸下所有疲惫、找到真正归属感的“抱团取暖地”。在这里,你不光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分享留学路上的点点滴滴,还能获得实用的帮助和真诚的鼓励。别再一个人默默硬扛了,快来看看这篇文章,找到你专属的“避风港”,让留学生活因为这份温暖而更有力量!

还记得你刚踏上异国土地的那一刻吗?飞机缓缓降落,心跳跟着加速,窗外是完全陌生的城市轮廓。你可能兴奋得恨不得立刻开始一段新生活,又或者,心里隐隐约约藏着一丝不安,就像我朋友小林那样。小林是个特别爱笑的姑娘,去英国留学前,她觉得自己什么都能搞定。结果呢?刚到伦敦,行李箱滚轮就卡在了石子路上,手机也因为时差和漫长的飞行彻底没电了。站在陌生的街头,看着人来人往,听着完全听不懂的口音,她瞬间就崩溃了。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周围却没有一个熟悉的面孔可以求助。那一刻,她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无依无靠”。这种感觉,相信不少留学生朋友都深有体会,从刚开始的豪情万丈,到后来被琐碎的生活、文化差异、学业压力磨得有点疲惫,心里那份只有我们自己才懂的委屈和坚强,是不是特别希望能有个地方,能让你卸下所有的伪装,和一群同样经历着这一切的朋友们,好好地“抱团取暖”?我们懂你!出国留学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孤单冒险,它更需要一份彼此依靠、互相温暖的力量。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那些能让你找到真正归属感的“避风港”,让你在异乡的日子,因为这份温暖而更有力量!

首先,当咱们这些中国留学生飘洋过海来到异国他乡,最直接、最普遍的“抱团取暖地”,恐怕就是各个大学里的华人学生会(CSSA)或者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了。这些组织几乎是咱们留学生圈子的基石,它们的存在,就像是给大家打了一剂强心针,让大家知道,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总有同胞在背后支持。比如,我有一个学妹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读书,刚去的时候,她连银行开户都搞不定,急得团团转。后来是滑铁卢大学的CSSA专门组织了“新生服务周”,从机场接机、临时住宿安排到银行开户、手机卡办理,事无巨细地都给安排得妥妥的。据滑铁卢大学CSSA官网数据显示,仅2023年秋季学期,他们就为超过350名新生提供了接机服务,并组织了超过20场适应性讲座和迎新活动,大大缓解了新生的初来乍到时的焦虑感。这些活动不仅是解决实际问题,更是搭建了一个重要的社交平台,让大家在第一时间就能认识一群新朋友,找到家的感觉。

这些学生组织不仅仅是做做迎新活动那么简单。它们还承担着连接中国文化和当地社会的桥梁作用。许多CSSA都会定期举办各种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比如春节联欢晚会、中秋游园会等等,把浓浓的年味和家乡的味道带到异国他乡。记得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我们学校的CSSA每年都会举办一场盛大的春节晚会,不仅邀请当地华人社区的艺术家,还会发动学生们自己排练节目。那年我参与了幕后工作,晚会当天,礼堂里座无虚席,上千名中国留学生和当地居民一起观看,热热闹闹的,简直就像回到了国内过年一样。据当时晚会负责人统计,仅门票收入就超过了5000美元,全部用于社团后续活动,可见其受欢迎程度。在那种氛围里,你会暂时忘记学业的压力,忘记身处异国,只是单纯地享受和同胞们在一起的欢乐时光,那种精神上的慰藉是任何物质都无法替代的。

华人学生会除了文化活动,在学业和职业发展方面也提供了不少实用的帮助。很多CSSA会组织高年级学长学姐分享学习经验,甚至提供简历修改、模拟面试等职业辅导。我认识一个在北京大学读研后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的朋友,他曾坦言,在伯克利CSSA组织的“职业发展沙龙”上,他通过一位已在硅谷工作的学长拿到了宝贵的内推机会,最终顺利进入了一家知名科技公司实习。据伯克利CSSA内部就业报告显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们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办了超过30场职业发展相关的讲座和工作坊,帮助了近200名中国留学生成功对接实习或全职工作机会。这些实际的帮助,让我们的“抱团取暖”不仅仅停留在情感层面,更延伸到了实实在在的未来规划上。

在学生会之外,还有一种特别接地气的“抱团取暖地”,那就是各种同城老乡会或地域性社团。这些组织通常是根据中国不同的省份或城市划分的,比如“上海同乡会”、“川渝老乡群”等等。它们的存在,完美地诠释了“他乡遇故知”的惊喜。当你遇到一群说着同样方言、吃着同样家乡菜的朋友时,那种亲切感是无法言喻的。我有一个来自武汉的朋友,她在英国利兹大学读书时,发现学校里竟然有一个“利兹武汉同乡会”。第一次参加活动,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吃着热干面,一边用武汉话聊着家常,她感觉自己瞬间回到了武汉的街头。据利兹大学武汉同乡会统计,他们平均每月都会组织两次小型聚会,从火锅局到棋牌夜,每次活动都能吸引20到40名老乡参与,很多在生活上遇到的难题,比如哪里能买到地道的调料,哪个超市有折扣,甚至租房信息,都在这些聚会里得到了解决。

老乡会的力量远不止于此,它往往能在不经意间解决许多你觉得难以启齿的小问题。比如说,刚到国外,谁没经历过找不到靠谱理发店的窘境?剪个头发比买彩票还悬。我有个广东的朋友在澳大利亚悉尼留学,她就吐槽说刚开始头发剪得像是被狗啃了一样。后来在“悉尼广东老乡群”里一问,立刻就有老乡推荐了几个华人理发师,甚至还有人组织了团购。这种由细微处见真情的帮助,才是真正让人感到温暖的。据“悉尼广东老乡群”管理员透露,该群目前活跃成员超过800人,日常交流内容涵盖了租房、兼职、购物、求职等方方面面,甚至有成员通过群组找到了长期合作的兼职机会,避免了黑中介的风险。

除了地域性的抱团,还有一种“抱团”形式特别受学霸们青睐,那就是各种专业社团或学术小组。很多大学的强势专业,都会有专门的中国学生社团,比如计算机科学系会有“中国CS学生协会”,商学院会有“华人金融精英社”等等。这些社团的成员,往往都有着共同的学业背景和职业规划,大家在一起讨论学术问题,分享课程资料,互相辅导功课,效率远比一个人埋头苦读要高得多。我有个朋友在康奈尔大学读EE(电子工程),他们系里有一个由中国研究生自发组织的“EE互助学习小组”,每周都会固定时间一起刷题、讨论项目。据该小组的成员反馈,大家在期末考试前的“抱助”非常关键,曾有超过80%的组员在某门 notoriously 难的课程中获得了B+以上的成绩,远高于全班平均水平。这种共同进步的感觉,不仅能提升学业表现,也能在面对高压的学术环境时,给大家带来巨大的心理支撑。

这些专业社团还会邀请行业内的华人精英校友回来分享经验,甚至组织企业参观。这对于还在象牙塔里的我们来说,无疑是打开了通向职场的一扇窗。我听说在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其中国数据科学学生组织(CSSDA)每年都会邀请来自硅谷和华尔街的华人校友举办线上线下讲座,分享行业趋势和求职技巧。据CSSDA近年的活动统计,每年有超过150名成员通过这些活动获得了实习面试机会。这种“抱团”带来的不仅仅是学业上的提升,更是未来职业发展上的无限可能。大家互相鼓励,共同为梦想努力,这种凝聚力是无法用言语衡量的。

生活不止学习和家乡,兴趣爱好也是连接彼此的纽带。很多留学生会发现,通过共同的兴趣爱好,能找到更深层次的“抱团取暖地”。比如,学校里的篮球社、足球队、舞蹈团,或者国风社、动漫社等等,这些社团里往往也能汇聚一群志同道合的中国朋友,甚至能结交到不少外国朋友,促进文化交流。我在留学期间,就加入了学校的“华人羽毛球社”。每周固定几次的打球时间,成了我最期待的时刻。大家挥洒汗水,互相切磋,不仅锻炼了身体,更重要的是,在运动中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据我校羽毛球社团负责人介绍,目前社团成员中有约70%是中国留学生,他们不仅组织校内比赛,还经常和其他大学的华人羽毛球社进行友谊赛,据统计,每年跨校比赛能吸引超过百名同学参与,这种健康的“抱团”方式,让大家的身心都得到了放松。

除了体育类社团,文艺类社团也同样是情感的港湾。我有个朋友喜欢摄影,她在多伦多大学加入了“华人摄影俱乐部”。俱乐部里有各种水平的爱好者,大家一起去城市里扫街,分享后期技巧,甚至组织主题拍摄活动。她告诉我,有一次大家为了拍枫叶,专门开车去了郊外,拍了一整天,晚上一起吃烧烤,聊着天南地北,那种感觉特别治愈。据多伦多大学华人摄影俱乐部年度报告显示,2023年他们共组织了15次外拍活动和20次室内技术分享会,成员作品还多次在校内摄影比赛中获奖,通过镜头,大家不仅记录了异国的美景,更留下了珍贵的友谊瞬间。这些兴趣爱好上的“抱团”,让我们的留学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让大家在异国他乡找到了精神上的寄托。

当然,有时候“抱团取暖”不一定非要通过正式的社团组织。它可能就发生在最日常的场景里——你的宿舍,你的室友,甚至是你和几个朋友自发组成的小圈子。很多人刚出国都是住学校宿舍,或者和同学合租房子。在那个小小的空间里,室友们就是你最亲近的家人。大家一起做饭、一起学习、一起吐槽,共同面对生活中的鸡毛蒜皮。我记得我大学室友,我们四个人,来自天南海北,但很快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姐妹。有一次我生病了,她俩二话不说,一个帮我跑去校医院拿药,一个给我煮了热乎乎的粥,那种被照顾的感觉,真的比任何安慰都有效。据美国某大学国际学生公寓的调查显示,超过70%的中国留学生认为,和室友的良好关系是他们适应留学生活的关键因素之一。这种最原始的“抱团”,虽然没有华丽的头衔,却往往是最真挚、最持久的温暖。

学生说:小鱼儿(南加州大学在读)

“刚来美国的时候,人生地不熟,饭都吃不习惯。是我的三个中国室友,大家轮流做饭,互相分享家乡菜。有一次我考试压力特别大,她们陪我熬夜,给我打气。那时候真的觉得,有这帮姐妹在,再大的困难也能扛过去!我们的‘厨房小分队’每周会研究一道新菜,简直是黑暗料理大比拼,哈哈。这三年,她们就是我在异国他乡的家人。”

——据南加州大学留学生访谈记录(化名)

除了室友,还有那种由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组成的固定小圈子。大家可能是上课认识的,也可能是通过某个活动结识的。这个小圈子可能是你们一起去旅行的搭子,一起复习考试的战友,也可能是周末一起宅在家里看剧、点外卖的“废柴联盟”。这些圈子虽然不大,但却非常稳定,大家彼此了解,信任度极高。我有个朋友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她和三个中国同学,从大一开始就形影不离。他们给自己起名叫“墨村四剑客”,一起经历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独自出国旅行,第一次租房,第一次找兼职。据她回忆,有次她兼职的咖啡店突然倒闭,心情非常低落,是这三个朋友陪她通宵聊天,帮她分析简历,甚至还帮忙留意新的招聘信息。正是这个小圈子,让她在墨尔本有了家的感觉。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线上社区和各种微信群也成了中国留学生“抱团取暖”的重要阵地。从“XX大学新生群”到“XX城市租房互助群”,从“北美CS求职交流群”到“英国二手交易群”,几乎你遇到的任何问题,都能在相应的微信群里找到答案或者得到帮助。这些群里信息交流快,效率高,而且覆盖面广。我有个朋友在爱丁堡大学,她就通过一个“爱丁堡租房群”找到了非常满意的合租室友,还避免了通过中介的高额费用。据该群管理员透露,群内目前有超过2000名成员,每天的信息量高达数百条,据不完全统计,仅去年一年就帮助了近百名留学生解决了租房问题。这种线上“抱团”,让身处不同地点、但有着相似需求的留学生们能够快速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庞大的互助网络。

这些线上群组不仅仅是提供信息,更是情感交流的平台。当你在异国他乡感到孤独、焦虑或者遇到困难时,你可以在群里倾诉,总会有同病相怜的朋友来安慰你,给你建议。我记得有一次,我一个同学深夜发了条朋友圈,说自己熬夜赶due,感觉快要撑不住了,结果微信群里立刻有好几个朋友私聊她,给她发表情包打气,甚至有人点外卖给她送宵夜。这种即时而温暖的反馈,在那个孤独的时刻,真的能给人带来巨大的力量。据一项针对中国留学生的线上社交行为调查显示,超过60%的受访者认为,微信群是他们获得情感支持和解决生活难题的主要途径之一。这种虚拟的“抱团”,让大家即使身隔万里,也能感受到彼此的温度。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一些特殊的“抱团取暖地”,比如在一些西方国家,华人教会或佛堂等宗教团体,也为不少中国留学生提供了精神慰藉和社交场所。即便你不是信徒,这些地方也通常会组织一些免费的餐食、语言学习班或者户外活动,欢迎所有人参与。我听说在洛杉矶,有一个华人教会,每周都会为留学生提供免费的晚餐,还会组织一些志愿者为留学生提供免费的英语辅导。那里不仅仅是一个宗教场所,更是一个社区中心,很多留学生在那里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也结识了许多当地华人朋友。据该教会的活动记录显示,每周的晚餐聚会平均能吸引超过80名留学生参加,成为他们体验当地文化、融入社区的重要渠道。

还有一类是兼职或实习的圈子。很多留学生在课余时间会选择打工,无论是中餐馆、华人超市,还是咖啡店、补习班。在这些工作环境中,你很可能遇到其他中国留学生,大家一起工作,互相帮助,也能形成一种特别的“抱团”。我有个朋友在伦敦一家中餐馆兼职,她说那里的员工几乎都是中国留学生。大家下班后会一起去吃夜宵,吐槽老板,分享找房子的经验,甚至互相推荐兼职机会。这种“革命友谊”是在共同的劳动中建立起来的,非常坚固。据伦敦某华人人力资源中介的数据显示,每年通过他们介绍兼职的中国留学生数量超过2000人,其中大部分都表示,在兼职过程中结识的同胞朋友,是他们留学生活的重要支持力量。在这些地方,你不仅能赚到生活费,更能找到一群能一起奋斗的朋友。

所以啊,留学生朋友们,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心里暖暖的了?出国留学,从来就不是一场独角戏。你可能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挑战,经历了只有自己才懂的迷茫和无助,但请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和你一样,背井离乡、努力奋斗的中国留学生,他们和你一样渴望着温暖和归属感。这些“抱团取暖地”,就是专门为你存在的。它们可能是学校里热闹的CSSA,是充满家乡味道的老乡会,是深夜一起肝代码的学术小组,是挥洒汗水的球场,是无话不谈的宿舍,是屏幕那头为你点赞的微信群,也可能是你兼职的地方,甚至是你偶然走进的华人社区。它们的形式各异,但核心都是一样的:提供一份理解、一份支持、一份来自同胞的真诚关怀。

别再一个人默默硬扛了,真的!我知道你很棒,很独立,但偶尔示弱一下,寻求一下帮助,一点都不可耻,反而能让你走得更远。现在就开始行动起来吧!去你们学校的官网看看CSSA或者其他华人社团的信息,关注一下它们的微信公众号或者Instagram账号,看看最近有什么活动,大胆地去参加!或者,在你的专业课上,找几个看起来友善的中国同学,主动开口聊聊天,说不定你们就能组成一个学霸小组。更直接一点,随便打开你的手机,看看有没有什么当地的留学生微信群,加进去看看大家都在聊什么。哪怕你只是在群里问个小问题,或者点个赞,都是迈出了第一步。有时候,一句简单的“你好”,一次不经意的眼神交流,就能开启一段全新的友谊。留学生活这么宝贵,别让孤独成为你唯一的底色。去找到你的“避风港”,去拥抱那份温暖,去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让你的留学记忆,因为这份“抱团取暖”而变得更加熠熠生辉!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