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小林跟我打电话,声音里带着点颤抖。他说他最近在伦敦的一个夜市附近,不过就是多看了一眼手机地图,肩膀上的背包就没了。前后也就几秒钟的事儿,等他反应过来,人影都没瞧见一个。更糟糕的是,他的银行卡、护照都在里面。他之前一直觉得伦敦是个国际大都市,治安应该差不到哪儿去,自己也挺小心的,背包总是前背,没想到还是出了岔子。他说那一瞬间,他感觉所有的诗和远方都变成了眼前的迷茫,整个世界好像都变得不安全了。这真的不是个例,最近这样的糟心事儿,我们听到的可真不少。你是不是也像小林一样,觉得只要自己小心点就万事大吉了?或者觉得这些倒霉事儿离自己很远?其实,很多时候,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想当然”,才是我们掉进坑里的开始。
说到在异国他乡的人身安全,很多同学可能觉得,只要不去那些明摆着“危险”的地方,或者晚上不出门,就没什么问题了。但事实可能比我们想的要复杂得多。就拿美国来说,有些大学校园内,尽管有保安巡逻和各种安全措施,暴力事件却依然时有发生。根据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公布的统一犯罪报告(UCR)数据,大学校园内的犯罪类型多种多样,从盗窃到更严重的袭击案件都有记录。比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2023年的年度安全报告就显示,尽管校方采取了多项预防措施,校园及其周边区域依然报告了多起盗窃、袭击和入室盗窃案件。这些数据清楚地告诉我们,即便是看起来相对安全的校园环境,也并非绝对的避风港,我们真的不能掉以轻心,尤其是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对周围环境的警惕性必须时刻在线,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财产安全的问题,可不只是丢个包那么简单。现在最让人头疼的,是那些层出不穷的诈骗套路,专门瞄准留学生群体。这些骗子可比你想象的要“敬业”得多。他们会装成大使馆工作人员、警察,甚至你的大学辅导员,用各种理由忽悠你转账。什么“你的包裹涉嫌违禁物品”、“你被卷入了一起国际洗钱案”,或者“你的签证有问题,需要缴纳罚款”,听起来都挺唬人的。中国驻洛杉矶总领馆就曾多次发布领事提醒,警告辖区内的中国留学生警惕假冒公检法和电信诈骗。仅在2023年,就有多起中国留学生因这类诈骗遭受巨额经济损失的案例被报道,一些受害者甚至被骗走数万美元。这些骗子利用的就是我们留学生人生地不熟、信息不对称、急于解决问题的心理,一步步把你拖进深渊。所以啊,接到这类电话,先别慌,记住一点:凡是让你汇款、转账的,多半是骗子。
进入网络时代,我们的生活跟线上世界已经密不可分了,但这个虚拟世界可不是一片净土,它也充满了各种我们常常忽视的安全隐患。有多少同学平时喜欢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生活日常,比如在哪儿打卡、在做什么兼职、和谁在一起?殊不知,这些看似无意的分享,可能会暴露你的行踪、个人喜好,甚至家庭背景,被有心人利用。去年就有一则新闻报道,一个在澳大利亚读书的中国留学生,因为在网上发布了太多个人信息,包括经常出没的健身房和住处大概位置,结果被人跟踪、骚扰。这并非孤例。很多大学,比如悉尼大学,在新生入学指南中都会特别强调网络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提醒学生要谨慎使用社交媒体,不要轻易点击不明链接,更不要在不安全的网站输入银行卡信息。大家一定要记住,在网上留下的每一个足迹,都可能成为你潜在的风险。我们的个人信息,比我们想象的要宝贵得多。
除了人身和财产安全,还有一种安全,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同样重要,那就是我们的心理健康。独自一人在异国他乡,面对学业压力、文化冲击、语言障碍、社交困难,再钢铁的人也可能会感到孤独、焦虑、甚至抑郁。你可能觉得这些情绪忍一忍就过去了,或者不好意思向别人寻求帮助。但长时间的压抑和忽视,很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心理问题。数据显示,留学生群体中,心理健康问题其实并不少见。根据英国国民医疗服务体系(NHS)2022年发布的一份报告,国际学生在英国寻求心理健康支持的需求持续增长,超过半数的国际学生表示曾有过焦虑或抑郁情绪,其中不少人因为文化差异或对求助途径不了解而选择沉默。很多大学,像多伦多大学,都为国际学生提供了专门的心理咨询服务和支持小组,而且通常是免费且保密的。所以,如果你感到不开心,或者压力山大,千万别一个人扛着,找个能信任的人聊聊,或者直接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这绝不是软弱,而是爱自己的表现。
再来聊聊突发状况,这可是谁也预料不到的。火灾、疾病、交通事故,甚至自然灾害,这些东西一旦发生,身在异国他乡的我们,反应和应对起来会比在国内复杂得多。很多人可能连最近的医院在哪儿都不知道,或者不清楚紧急求助电话是什么。就拿医疗急救来说吧,很多国家急救电话和报警电话是统一的,比如美国的911、英国的999。但有多少同学真的知道,并且在手机里存好了这些号码呢?或者,你知道自己的大学有没有24小时的紧急联系电话,可以在你遇到危险时第一时间提供帮助?据统计,很多留学生在突发紧急情况时,往往因为不熟悉当地的求助流程和缺乏应急预案而手足无措。比如,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国际学生办公室就建议所有留学生,在入学后第一时间了解学校和当地的紧急联系方式,并在手机中设置紧急呼叫功能,同时还要告知至少一位亲近的朋友或家人你的紧急联系人信息,以防万一。这些细节,真的能在关键时刻救你一命。
回头想想,为什么我们这些在异国他乡的留学生,总是容易掉进各种安全陷阱里呢?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我们对潜在的危险缺乏警惕,或者掉进了“想当然”的误区。比如,觉得“这个国家很安全,不会有事”,或者“我运气没那么差,这种事儿不会发生在我身上”,再或者“遇到问题,警察总会解决的”。这些想法虽然能给我们带来一时的心理安慰,但在现实面前却不堪一击。举个例子,不少同学因为对当地法律不熟悉,或者过于信任陌生人,轻易地帮别人带东西、签合同,最后却惹上了麻烦,甚至被卷入贩毒、洗钱的案件中。加拿大移民局和边境服务局就曾多次提醒国际学生,不要轻易为他人代收包裹或携带物品,以免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触犯当地法律,并分享了多个真实案例。这些教训都告诉我们,安全不是想当然,而是需要主动去学习、去防范、去争取。多一份了解,就多一份保障。
好了,说了这么多,你可能觉得有点沉重。但我的目的真不是吓唬你,而是想跟你掏心窝子,让你知道这些“必须知道的真相”。下次出门前,记得把手机电量充到满格,顺手把家里门窗都检查一遍锁好。要是晚上要出去,跟室友或者朋友说一声你去哪儿,大概几点回来。遇到那些让你觉得不舒服的人或事,别犹豫,赶紧走开,相信自己的直觉。别不好意思拒绝别人的不合理请求,你的安全和感受才是最重要的。多看看我们使领馆发布的那些安全提醒,别嫌啰嗦,真的都是血的教训换来的经验。总之,在外面漂着,多长个心眼,对自己好一点,平平安安地完成学业、享受生活,才是最重要的,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