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小伙伴们,还记得刚踏上异国土地的那一刻吗?空气里都弥漫着新鲜感,眼睛里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那时候,心里想的都是要好好学习,交几个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周末去探索不一样的城市风景,然后毕业了,带着一身本事和独一无二的经历,骄傲地回家。那种感觉,就像是电影里的主角,即将开启一段精彩绝伦的大冒险,一切都充满了无限可能。我记得自己当时在多伦多大学校园里,看着古老的建筑和来来往往的各国学生,真的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以为安全和美好会是这段旅程的永恒主旋律。
可是啊,生活有时候会给你来个措手不及的大转弯,把那些美好的滤镜一下子撕掉,露出它冰冷、残酷的另一面。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个寒冷的秋夜,就在我住的公寓楼下,原本热闹的街区突然被刺耳的警笛声和闪烁的警灯打破了宁静。当时我刚从图书馆回来,远远就看到警车、救护车把路口堵得水泄不通,警戒线拉起来的时候,红蓝色的光影映照在每个围观者惊恐的脸上,空气里弥漫着一股异样的味道,不是饭菜香,也不是树叶腐烂的土腥味,而是一种让人心悸的,带着血腥和未知恐惧的气息。据多伦多警方的数据显示,2023年该市的严重袭击事件相比2022年有显著增长,其中涉及周边社区的案件比例不容忽视。
那一刻,我的心像被一只冰冷的手攥紧了。我当时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抑和窒息。几个邻居面色苍白地窃窃私语,他们的眼神里透露出深深的不安。后来才知道,就在我们楼旁边的巷子里,发生了一起凶案。一名与我们年龄相仿的年轻人在冲突中遇害。从那之后,每一次路过那个小巷,我的心里都会咯噔一下,原本熟悉的场景瞬间变成了“凶案现场”,那种心理阴影,真的不是短时间能消散的。这不只是一桩新闻事件,它击碎了我对异国他乡“绝对安全”的幻想。根据加拿大统计局2022年的报告,涉及年轻人的暴力犯罪率在某些城市区域确实有小幅上升。
回想起那天晚上,我回到房间后久久不能平静,脑子里反反复复地回荡着警笛声和人们的低语。我开始想,如果那天我晚回来几分钟,或者早回来几分钟,会不会就正好撞上?那种“差一点”的侥幸,反而让人更加后怕。原本以为校园附近是铁打的安全区,但现实告诉你,危险往往就潜伏在你最意想不到的地方。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统一犯罪报告(UCR)数据显示,即使在大学城,特定类型的犯罪(如财产犯罪和暴力犯罪)也可能在校园周边社区发生,并且其地理分布往往与人口密度和商业活动区域相关。
接下来的几天,整个公寓楼和附近的社区都笼罩在一片不安的氛围里。大家开始变得小心翼翼,晚上都不敢一个人出门,门窗也检查了一遍又一遍。这种集体性的恐慌,让空气都变得沉重起来。我甚至发现,平日里那些大大咧咧的同学,走路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加快脚步,时不时回头张望。这种心理上的压力,远远超出了对案件本身的关注。澳洲国立大学(ANU)的一项研究表明,社区安全事件对居民的心理健康会产生负面影响,包括增加焦虑、压力和失眠的风险,这种影响在留学生群体中可能更为显著。
我尝试和几个朋友聊起这件事,发现大家都有类似的感受。有一个朋友小李,他当初刚到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时候,觉得那里的治安特别好,校园里几乎没听说过什么大事。可后来,他们学校周边也发生过几起针对学生的抢劫案,虽然不是凶案,但那种心理冲击也让他好长一段时间都提心吊胆。据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官方的安全报告,2022-2023学年,校园周边区域的财产犯罪报告数量有所增加,校方也因此加强了夜间巡逻和安全宣传。
那段时间,我开始格外关注各种安全信息。学校的邮件、社区的通知,甚至连新闻里的国际犯罪板块我都会多看两眼。我发现,很多大学其实都有很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只是我们平时可能没有太在意。比如,我们学校就有Campus Safety的APP,可以一键报警或者请求护送,还有各种安全讲座和防身术培训。据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校园安全部门网站显示,他们为学生提供了包括24小时安保巡逻、夜间校车服务、个人安全APP以及各类犯罪预防讲座等全面服务。
这件事情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平时的行为习惯。以前觉得晚上出去玩到很晚没什么大不了,遇到不认识的人搭讪也会随口应付几句。可是现在,我变得更加警惕了。晚上出门一定会跟朋友同行,尽量避免走偏僻的小路,对陌生人的搭讪也多了几分戒备。出门前还会告诉室友大概的行程和时间。根据英国国家犯罪局(NCA)发布的针对国际学生的防诈骗指南,提升个人防范意识,如不轻易透露个人信息、不与陌生人单独出行等,是有效降低风险的关键。
我甚至开始学习一些实用的防身技巧。虽然我知道遇上真正的危险,这些技巧可能微不足道,但至少能让我多一分自保的底气,也让心理上感觉更踏实一些。有一次,学校组织了一个免费的自我防卫课程,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教练教了一些简单的招式,比如如何挣脱,如何利用身边的物品自卫。据悉,加拿大约克大学(York University)等高校也定期举办类似的“Rape Aggression Defense (RAD)”或“Self-Defense”课程,旨在增强学生,特别是女性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参与者反馈积极。
除了自身行为习惯的调整,我还意识到融入社区的重要性。有时候我们留学生容易形成自己的小圈子,不太和当地人或者其他国家的同学交流。但当危险真的降临的时候,一个紧密的社区网络能提供很多帮助。和邻居打好关系,了解社区里的安全员,知道附近有哪些可靠的商家,这些都能在紧急情况下发挥作用。美国国家邻里守望协会(National Neighborhood Watch Association)的数据表明,积极参与社区安全活动和邻里互助的社区,其犯罪率通常低于缺乏这些活动的社区。
我还特意去了解了当地的紧急求助电话和流程,把它们存在手机里,甚至手写了一份贴在墙上。虽然希望永远都用不上,但心里知道有这些信息,会踏实很多。我还鼓励我的朋友们也这么做。想想看,万一真遇到什么情况,能够第一时间知道如何求助,是多么关键的一件事。德国联邦外交部为留学生提供了详细的紧急联系方式和求助指南,强调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拨打112(欧洲统一紧急电话)的重要性,并建议留学生提前了解所在地的警察局、医院等信息。
这次的经历也让我更加重视心理健康。当周围发生这种令人不安的事情时,很容易陷入恐慌、焦虑甚至抑郁的情绪中。我发现自己有那么几天晚上会做噩梦,梦到各种可怕的场景。幸好学校有心理咨询服务,我去预约了几次。和专业的老师聊聊,把心里的恐惧和不安说出来,真的能得到很大的缓解。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大学生群体面临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相对较高,而留学生由于文化冲击、学业压力和远离亲友,其风险可能进一步加剧,因此高校提供的心理支持服务至关重要。很多大学,比如英国的曼彻斯特大学,其学生支持服务中心就专门设有为国际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的团队,并提供多语言服务。
我们留学生啊,有时候会觉得出了国就彻底自由了,没什么好怕的。但其实,异乡的环境,语言文化的差异,信息不对称,都可能让我们更容易成为潜在的受害者。之前有个新闻说,有些留学生因为对当地法律不熟悉,或者轻信了所谓的朋友,结果卷入了欺诈甚至更严重的犯罪活动。这听起来就让人觉得后背发凉。据新加坡警方发布的信息,针对国际学生的诈骗案件近年来有所增加,尤其是在涉及金钱交易和个人信息方面,很多留学生因缺乏防范意识而受骗。
还有就是,不要因为怕麻烦就忽视一些小细节。比如,晚上走在路上,尽量不要一边走路一边玩手机,或者听音乐戴着耳机把声音开到最大。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行为,都会降低我们的警惕性,让我们更容易成为犯罪分子的目标。我有个朋友就是因为晚上在路上玩手机,结果手机被飞车党抢走了,幸好人没事。根据美国司法统计局(Bureau of Justice Statistics)的报告,分心(如使用手机)的行人在街头犯罪中更容易成为目标,因为他们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下降。
学会观察环境也特别重要。去一个地方,多看看周围有没有可疑的人,有没有异常的动静。如果感觉不对劲,相信你的直觉,赶紧离开。我以前觉得这种事只会在电影里发生,但经历过那次凶案后,我发现生活中真的需要多留一份心。日本警视厅发布的犯罪预防指南中,就特别强调了“不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的原则,鼓励市民提高对周围环境的警惕性,并提醒人们在发现可疑情况时及时报警。
另外,跟家里保持联系也很重要。不是说让父母担心,而是让他们知道你的大概情况,让他们知道你遇到紧急情况会怎么联系他们。万一真的发生什么事,家人至少知道从哪里开始找你,或者寻求帮助。这是一种双向的安全保障。美国国务院领事事务局建议海外公民注册“Smart Traveler Enrollment Program (STEP)”,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获得大使馆的协助,同时也便于亲属了解其行踪。
说到底,那次异乡的“惊魂实录”,不只是一段可怕的回忆,它更像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把我从对异国生活的浪漫幻想中一下子扇醒。它让我明白,无论身处何地,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那些美好的经历和成长的故事,都必须建立在一个“活着”并且“安全”的基础之上。我们来到这里是为了更好的自己,不是为了成为某个不幸故事里的配角。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统计,全球有数百万留学生,尽管绝大多数留学经历是积极的,但个体风险管理和安全意识的提升对每个人都至关重要。
所以啊,我的小伙伴们,别傻傻地以为危险离自己很远。出门在外,保护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头等大事。别嫌我唠叨,我真心希望你们每个人都能平平安安地完成学业,开开心心地享受异国他乡的精彩。多了解学校的安全政策,多和同学朋友互相关照,多留心周围环境,更重要的是,要相信自己的直觉,遇到觉得不对劲的情况,立马撤!安全这事儿,宁可多心一万次,也不要疏忽一次。你安全,你才能去闯,才能去拼,才能活出你想要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