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洲留学,我的三观被刷新了!

puppy

刚来的时候,以为自己对世界挺了解了,结果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从一个人租房、选课,到融入各种文化背景的同学圈子,好多事情都跟国内想的完全不一样,一开始真的手足无措,甚至有点怀疑人生。 但正是这些挑战,让我不得不跳出舒适圈,学着独立解决问题,也开始用全新的视角去理解这个世界。以前觉得理所当然的,现在都得重新审视。真的,那种从内到外的变化,让我对未来、对自己的定位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如果你也好奇澳洲留学到底能带给你什么不一样的体验,或者正经历着和我相似的挣扎与成长,那这篇文里肯定有你的影子,快来看看我是怎么一步步走出迷茫,找到全新自己的吧!

在澳洲留学,我的三观被刷新了!

刚下飞机那天,悉尼机场扑面而来的阳光确实把我晒蒙了。我拖着两个沉甸甸的大箱子,站在出口,心里却有点飘,感觉自己已经做好了万全准备,毕竟各种澳洲留学攻略烂熟于心,签证材料准备得比高考复习还认真。谁知道,第一个让我‘社死’的瞬间来得那么快,不是别的,就是点餐。在机场餐厅,我想点一杯热拿铁,结果服务员问我‘Regular or large?’ 我脱口而出‘Big one!’ 换来了对方一脸疑惑和后面排队人的窃笑。那一刻我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心想,我这英语在国内可是六级高分啊,怎么连点杯咖啡都这么费劲?那感觉就像是,我以为自己已经拿到了游戏满级装备,结果一落地才发现这根本是另一个版本的游戏,规则全不一样,我连新手村的怪都打不过。

这份猝不及防的“水土不服”其实只是个开始,真正的挑战接踵而至,最直接的就是住的问题。我本来在国内看好了几套网上的房源,图片拍得那叫一个温馨,我还天真地以为到了就能拎包入住。结果到了实地,我才发现那真的是“照骗”的艺术,有的房子小得连转身都困难,有的交通不便到让我怀疑人生,更别提中介那副“爱租不租”的态度了。我记得当时在悉尼找房简直是场噩梦。本来以为在网上看好了几套,去了实地才发现图片都是‘照骗’,或者房源竞争激烈得吓人。根据 **Domain.com.au** 在2024年4月发布的数据,悉尼的租房空置率一度低至1%左右,这意味着你可能要和几十个人抢一套房子,中介根本不会给你太多考虑的时间,看房通常只有15分钟,晚了就没了。我当时为了一个离学校近的小单间,硬是跑了七八个区,才在Bondi Junction附近抢到一个不算太满意的合租房,每周租金竟然比我想象的还要高出差不多一百澳元,这直接打破了我出发前做的预算,那一刻我才真切地体会到什么是“僧多粥少”的残酷现实。

住下来之后,我才发现真正的“战役”才刚刚开始。我合租的室友来自世界各地,有德国的交换生,有印度的博士生,还有一位来自巴西的背包客。国内合租,可能大家作息都差不多,周末一起出去玩。这里可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德国室友作息规律得像个闹钟,晚上十点前雷打不动地睡觉,早上六点准时起来健身,厨房永远一尘不染。而我习惯了熬夜学习或者追剧,早上能睡到中午是我的梦想。厨房规矩也大相径庭,国内可能用完洗碗机就行,这边大家会精确到谁的碗放在哪个架子,谁的调料不能动。我当时真的觉得头大,连烧个水都小心翼翼。后来我才知道,很多澳洲学生公寓的管理规定都非常细致,比如悉尼大学的 **Urbanest** 公寓,就对公共区域的使用、清洁频率、访客政策有严格的条款,住进去就意味着你必须学会适应和沟通,否则摩擦和误会是常有的事情,这让我不得不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学着去尊重和适应不同的生活习惯,这种体验在国内是完全没有的。

学术上的“洗礼”来得更猛烈。国内大学老师可能手把手带你做项目,期末划重点,你只要认真听讲,背下来就能拿高分。澳洲这边完全是另一种画风。我选的第一门商科课,期末大作业是一个小组报告,要求我们分析一个澳洲本土企业的市场策略。我当时习惯性地想找标准答案,或者参考某本教材的既定理论,结果发现根本没有。老师只会给你一个 rubric (评分标准),告诉你需要哪些要素,然后你自己去图书馆挖资料,去网上找案例,甚至要进行实地调研。墨尔本大学的图书馆网站上,光是关于如何有效进行学术研究和正确引用文献的指南就多达几十页,例如 **APA 7th Edition** 的引用规范,一开始让我大到简直想放弃。我不得不去参加学校组织的免费写作工作坊,才慢慢摸清了门道,学会了如何独立思考,如何批判性地分析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接受和记忆。

tutorial 环节更是让我如坐针毡。记得有次在Monash大学的tutorial上,老师抛出一个很开放的问题,教室里好多国际生都沉默了,就那么几个本地学生和欧洲同学侃侃而谈,思维活跃,发言踊跃。我当时心里明明有些想法,但总觉得自己的英文表达不够完美,怕说错丢脸,或者发音不准被人笑话。我支支吾吾半天,一个词都没蹦出来。老师还特别鼓励大家发言,说“There are no stupid questions or answers here.” 可我就是迈不出那一步。后来我发现,其实老师更看重你参与讨论的过程和思考,而不是答案的完美性。我朋友在昆士兰大学读IT,他说他们很多小组作业都是跨文化团队,每次讨论都会有同学提议用 **Slack** 或 **Trello** 这样的协作工具,这在国内可能不常用,但在澳洲的大学里,却是高效沟通和项目管理的标配,逼着你去适应和学习新的工作方式,我才意识到,原来学习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模式和协作能力的培养。

社交圈的融入也是一大挑战。刚开始我只跟几个中国同学玩得好,大家一起做饭、吐槽,说着家乡话,感觉很舒服也很安全。但慢慢发现,这样很难真正融入当地生活,我的英语口语也没有太大进步,对澳洲的文化和日常也了解甚少。后来我下定决心,试着加入了学校的社团,比如悉尼科技大学(UTS)的 **Volleyball Club**。第一次去活动,大家就问我‘How’s your arvo going?’ 我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arvo’是‘afternoon’的缩写,这种口语化表达在澳洲非常普遍,简直是“黑话”。我发现他们说话的语速快,腔调也特别,有时候连蒙带猜才能理解个大概,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根据澳洲统计局(ABS)2021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澳洲有超过30%的人口出生在海外,这让澳洲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文化熔炉,你的同学可能来自印度、巴西、南非甚至各个欧洲国家,大家的思维方式、兴趣爱好都完全不同。我学着去跟他们聊澳洲的板球,聊他们国家的节日,渐渐地,我发现每个人背后都有一段独特的故事,我开始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也更懂得尊重文化差异。

我也曾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过一些小摩擦。我曾经因为一个小组作业的分配问题,跟一个澳洲同学产生了点误会。我习惯了委婉表达,觉得对方应该能明白我的意思,暗示自己不太满意当前的分配,结果他却直接问我:‘Are you okay with this or not? Just tell me.’ 那一刻我才意识到,很多时候直截了当的沟通反而是最有效的,拐弯抹角在这里可能反而让人觉得你在回避问题。这让我反思,是不是自己有时候把事情想得太复杂了,或者在表达上过于含蓄。悉尼科技大学的学生服务中心就有很多免费的跨文化交流工作坊,专门帮助国际学生理解和适应澳洲的沟通模式,我后来参加了一个,才明白原来‘No worries’不只是‘没关系’,更多时候还带着一种轻松、‘小事一桩’的态度,以及‘谢谢’有时候不直接说出来,一个眼神一个点头就够了。这种对沟通方式的重新认知,让我对人际交往有了全新的理解。

独立生活的经济压力也是让我三观重塑的重要一环。澳洲的生活成本确实不低,尤其是在悉尼、墨尔本这样的大城市,房租、吃饭、交通,样样都比我想象的贵。我刚开始花钱大手大脚,觉得反正家里会给,很快就入不敷出,月底看着空空的银行卡,心里特别慌。后来我不得不去找兼职。根据澳洲政府的规定,持学生签证的国际学生每两周可以工作48小时(截止到2024年5月),最低工资标准在2023年7月1日起调整为每小时23.23澳元。我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咖啡馆做barista,一开始因为英语不够流利,经常听错客人的订单,手忙脚乱,还把咖啡洒到客人身上,那真是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但那段时间,我不仅练就了‘听力绝活’,更学会了如何在高压下保持冷静,如何和不同肤色、不同口音的客人打交道。我第一次领到自己赚的工资时,那种成就感是父母给钱永远无法比拟的,每一分钱都让我觉得格外珍贵,也让我更懂得规划和预算。

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也在澳洲得到了极大的锻炼。有次我病得很重,发烧39度,头晕眼花,整个人都快散架了。在国内,习惯了爸妈嘘寒问暖,立马带我去看医生,甚至熬汤送药到床前。可在澳洲,我得自己预约GP (General Practitioner),自己坐公交去诊所,还要跟医生解释病情。澳洲的医疗系统和国内差异很大,不是直接去大医院挂号就行,必须先看GP,再由GP转诊。很多留学生保险公司,比如 **OSHC (Overseas Student Health Cover)**,都会建议学生在抵达澳洲后尽快注册当地的GP,了解预约流程。那次经历让我意识到,很多事情真的只能靠自己,没有人会像家人那样替你安排好一切,你必须为自己的健康和安全负责。从那时起,我遇到任何问题,都会先尝试自己上网搜资料,打电话咨询,而不是第一时间就求助他人,那种从内心深处生出的韧劲,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强大。

这些经历就像一面面镜子,不断刷新着我对世界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刷新着我对自己的认知。以前我可能觉得‘人生赢家’就是毕业后在大公司工作,赚大钱,买房买车。但在这里,我遇到很多同学,他们的人生轨迹完全超出了我过去的想象。有的选择间隔年去南美洲旅行,花一年时间在亚马逊雨林里做志愿者;有的毕业后直接去了非洲,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当地社区发展;还有的同学本科毕业就自己创业,做起了咖啡豆贸易或者手工饰品品牌。他们选择的人生道路可能没有那么“光鲜”,却充满了激情和意义。这些经历让我看到,原来生活的可能性是如此广阔,不是只有一条所谓的‘成功之路’。据澳洲国立大学(ANU)的一项关于毕业生职业路径的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或者进入非营利组织,追求个人价值和兴趣,而不是仅仅追求传统意义上的‘铁饭碗’。我开始重新思考,对我来说,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和成功。

我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包容,看待问题也更加多元。以前可能会对一些不符合自己价值观的行为评头论足,现在则学会了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理解。比如,为什么澳洲人总喜欢光着脚走路,甚至在超市里也能看到?为什么他们那么热爱户外运动,周末一定要去沙滩或者爬山?这些在我看来“奇奇怪怪”的现象,慢慢都有了合理的解释,我开始欣赏这种多元和自由。我变得更自信,即使犯错也能坦然面对,因为我知道那是学习的一部分。我也变得更独立,不再害怕一个人去探索新的地方,尝试新的事物。那种从内到外的变化,让我对未来、对自己的定位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不再那么迷茫,因为我知道,无论未来遇到什么,我都有能力去面对和解决,因为我已经跨越了那么多曾经以为不可能的挑战。

所以啊,如果你也跟我一样,刚来澳洲时觉得一切都不对劲,甚至有点怀疑人生,别怕!这都是正常的。把每一次的‘搞不懂’都当成一次探险的机会,别把自己封闭起来。试着去问、去尝试、去犯错。多跟不同背景的人聊聊天,多去学校的活动转转,哪怕只是为了蹭个免费午餐也行。你永远不知道哪个转角就会遇到新的惊喜,或者找到解决眼前难题的钥匙。相信我,等熬过那些手足无措的日子,你会发现,你不仅更了解澳洲,更了解这个世界,你最了解的,会是那个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独立的你自己!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48598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