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求职:光环是假,内卷是真

puppy

是不是觉得回国找工作,海外学历就是块金字招牌?这篇文章可要给你泼盆冷水了,它直言不讳地揭示:那层光环啊,真的没那么闪亮了。回国求职,咱们面对的不是轻松的选择,而是实打实的激烈内卷。从简历筛选到面试环节,哪一步都可能被‘卷’得心力交瘁。你是不是也感觉自己定位模糊,薪资预期和实际落差巨大?或者,你辛苦学来的‘高大上’技能,在国内好像一下子没那么‘香’了?文章深入分析了为什么海归光环不再,以及在当下‘僧多粥少’的环境里,我们如何才能不被拍在沙滩上。它会带你直面现实,帮你重新审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教你如何有效破局,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路。别再盲目自信了,读完这篇,也许你能少走很多弯路,找到内卷下的生存之道!

海归求职:光环是假,内卷是真

还记得大三那年,我哥从英国回来探亲,饭桌上谈笑风生,说着他实习的华尔街投行,脸上写满了意气风发。我当时就想,等我拿到硕士学位回国,那还不也得是手到擒来,高薪offer随便挑?周围的同学也都是这么想的,仿佛那张海外文凭,就是一张直通国内名企的VIP通行证。我们甚至还开玩笑说,回国工作至少得是个总监起步吧?结果,现实像一记响亮的耳光,直接把我从美梦里扇醒了。

去年夏天,我兴冲冲地带着我的名校硕士学位回到上海,心里还美滋滋地觉得总会有好几家公司争着抢我。我投出的第一份简历,是某知名互联网大厂的管培生项目,当时信心满满,觉得这批申请者里我肯定能脱颖而出。结果呢,连个面试都没捞到,直接石沉大海。后来才知道,那个项目一共招20个人,却收到了超过5000份简历,其中不乏清北复交的硕士,甚至还有比我背景更硬的国外名校毕业生。那种被瞬间淹没的感觉,真是从头凉到脚。

我们过去总觉得海外学历是块金字招牌,回国求职能自带光环。然而时代真的变了,那层所谓的“光环”,真的没那么闪亮了。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留学回国人数再创新高,达到近百万。这海量的回国人才,直接导致了市场上的岗位竞争变得异常激烈,远远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

国内的顶尖高校毕业生现在也异常强大。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每年都有大量优秀的毕业生进入各个行业,他们在本土积累的实习经验和人脉资源,往往比我们海外党更加丰富和接地气。某知名互联网公司HR在内部会议上就提到,近两年收到的简历中,国内C9联盟高校的毕业生在项目经验和实习质量上,与海外名校毕业生已经不相上下,甚至在某些岗位上更具优势,因为他们对国内市场和用户更为了解。

简历筛选阶段的“内卷”程度简直让人咋舌。许多企业现在都采用AI系统进行初步筛选,关键词匹配、项目经验量化是核心。我有个朋友,从英国G5大学毕业,专业背景和实习经历都很亮眼,却在简历关就被刷下来好几次。后来她去咨询了专业的求职机构,才知道她的简历写得太过“国际化”,很多国内常见的项目名称和职责描述都没用上。据某招聘平台《2024春招报告》统计,平均每个热门岗位会收到超过300份有效简历,其中超过80%的简历都会在AI初筛阶段被淘汰。

好不容易通过了简历关,面试环节更是挑战重重。除了传统的Behavioral Interview,很多公司还会加入各种奇葩的笔试和小组讨论。我一个校友去面试一家咨询公司,竟然被要求在30分钟内完成一份关于某二线城市共享单车市场潜力的英文报告。更让他崩溃的是,小组讨论环节,几个国内重点大学的候选人对国内市场的了解程度,简直让他望尘莫及,讨论中提出的许多本土化痛点和解决方案,是他从未考虑过的。这就是实打实的“水土不服”。

薪资预期和实际落差巨大,也是很多海归的心头痛。在国外读书的时候,大家总觉得辛苦几年,回国至少能拿个“体面”的薪水。结果发现,很多初级岗位的起薪远低于预期,甚至与国内本科生的薪资水平相差无几。某猎头公司发布的《2023年海归人才薪资调研报告》显示,近六成海归毕业生的首次年薪在10-15万元人民币之间,这与很多留学生回国前设定的20万+的心理预期,有着明显的差距。

我们辛苦学来的“高大上”技能,在国内市场有时也显得没那么“香”了。比如,我在英国学的是数据分析,课程里用的都是最前沿的建模工具和理论,做项目也都是基于欧美市场的数据。回国面试的时候,却发现很多公司更看重你对国内特定数据生态(比如淘宝、抖音数据)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而不是那些普适的理论知识。某大数据公司的HR在面试时就直言不讳地说:“你学的东西虽然高端,但我们目前更需要能立刻上手处理国内平台数据的实战人才,你的理论可能需要一个很长的转化期。”

行业风向的快速变化也让海归们有点措手不及。前几年大家还一股脑地涌向互联网大厂,觉得那是金饭碗。结果这两年互联网行业进入调整期,裁员、优化新闻屡见不鲜,岗位机会明显减少。与此同时,新能源、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行业异军突起,但这些行业对复合型人才和特定专业技能的要求非常高。据前程无忧2023年行业人才需求报告,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人才需求量同比增长了35%,而这批人才往往是国内相关专业培养的,匹配度更高。

人脉和圈子在国内求职中的重要性,更是很多海归初期容易忽略的一环。在国外,我们习惯了投递简历、面试、拿到offer的标准化流程。回国才发现,很多机会都是通过内推或者熟人介绍获得的。我有个朋友,毕业于美国常青藤盟校,回国后投了几十份简历都没回音。后来,他通过家人介绍认识了一个行业前辈,前辈给他内推了一家不错的公司,才终于拿到了offer。这不是说实力不重要,而是说在同等实力下,内推的权重往往更高。某职场社交平台数据显示,通过内推获得面试机会的成功率比普通投递高出近5倍。

个人品牌和影响力建设,在国内职场竞争中也显得尤为重要。很多国内的优秀应届生,在大学期间就开始积极参与各种项目、竞赛,甚至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专业见解,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这些“显性”的优势,让他们在面试时更容易被记住,也更容易与企业文化产生共鸣。相比之下,我们海外党很多时候都是埋头苦读,可能在学术上很强,但在“包装”和“展示”自己的能力上,就显得有些不足。据脉脉《2023职场人发展报告》,拥有个人品牌和行业影响力的求职者,平均能拿到比同等学历背景者高15%的薪资。

长时间找不到心仪的工作,精神上的压力也是巨大的。焦虑、自我怀疑、失落感,这些负面情绪会像潮水一样袭来。本来满怀希望回国,却发现自己成了“边缘人”,那种落差感会让很多人陷入迷茫。我有个朋友,回国半年了还没找到满意的工作,每天在家都闷闷不乐,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当初出国留学的决定是不是错了。她告诉我,每次看到朋友圈里同学晒offer,自己就更难受,觉得被“抛弃”了。

重新审视“成功”的定义,也许能帮我们走出困境。成功不一定非要进大厂、拿高薪,找到一份真正适合自己、能发挥所长、让自己有成就感的工作,也是一种成功。国内中小企业、地方性龙头企业,甚至一些新兴的创业公司,可能也能提供很好的发展机会,只是需要我们放下对“名企”的执念。据统计,2023年中小微企业吸纳了超过80%的应届毕业生,它们的发展潜力和提供的成长空间不容小觑。

适应能力和持续学习是破局的关键。国内市场瞬息万变,我们不能用一套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应对。要主动去了解国内的行业趋势、招聘偏好、企业文化。比如,针对国内企业常用的八股文面试,要提前做功课,了解常见的题目和答题套路。某知名互联网公司HR就曾表示,他们更倾向于招聘那些对国内市场有好奇心、愿意快速学习新知识的候选人,而不是只抱着海外经验不放的人。

尽早积累国内实习经验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很多海归在毕业前才开始找国内实习,时间上就晚了一步。如果能在留学期间利用寒暑假回国实习,或者通过远程方式参与国内项目,那将大大增加你的竞争力。我有个师兄,在硕士第二年暑假,回国在一家中型科技公司实习了两个月,这段经历让他回国后求职时,能拿出具体案例来证明自己对国内市场的理解,最终顺利拿到了一个不错的offer。据某大型招聘平台的数据,拥有国内名企实习经验的应届生,获得面试机会的概率比没有的同学高出60%。

我们要学会更好地“包装”和“转化”自己的海外经验。不要只停留在“我在国外学了什么”的层面,而要思考“我在国外学到的东西,如何能解决国内公司面临的问题”。比如,你在国外参与的国际项目,可以强调跨文化沟通和协作能力;你在国外接触到的先进理论,可以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这不是虚报,而是对自身优势的深度挖掘和本土化解读。某头部咨询公司招聘负责人表示,他们喜欢能将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相结合的候选人,这种能力在他们的项目中非常有价值。

找到自己的独特优势,并把它放大。你作为海归,总有一些是国内毕业生不具备的,比如流利的外语、全球化的视野、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这些都可以成为你与众不同的卖点。我有个朋友,学的是国际关系,回国后发现对口岗位不多。她没有气馁,而是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和国际视野,找到了一家正在拓展海外市场的国内公司,负责海外业务拓展,将自己的“劣势”转化成了“优势”,发展得非常好。她说,正是因为自己对海外市场的深刻理解,才能帮助公司规避很多风险,并找到新的增长点。

职业规划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且动态调整的过程。也许你回国的第一份工作并不那么理想,但它可能是一个跳板,让你积累经验、认识行业、建立人脉。不要急于求成,把眼光放长远一些,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很多成功的职场人士,他们的第一份工作也并非完美,但他们懂得如何从中学习和成长。根据一项针对职场人士的调研,超过70%的人认为,第一份工作更多是积累经验的阶段,而非终极目标。

放下对一线城市的执念,二三线城市也能提供广阔天地。北上广深固然机会多,但竞争也最为激烈。一些二线甚至三线城市的省会,近年经济发展迅速,也吸引了大量企业入驻,提供了很多优质的就业机会,而且生活成本相对较低,压力也会小很多。比如,成都、杭州、武汉等城市,近年对人才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政府也出台了多项引才政策。据《2023年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报告》,新一线城市的人才净流入率已超过一线城市。

如果你实在觉得迷茫,不妨寻求一些专业的帮助。可以找职业导师聊聊,听听他们的建议,或者参加一些职业规划的课程和讲座。旁观者清,他们也许能给你一些我们自己看不到的盲点和新的思路。有些机构专门针对海归群体提供求职辅导,他们对国内的招聘市场和流程非常熟悉。某知名求职辅导机构数据显示,经过专业辅导的海归,其求职成功率能提高30%以上。

最后,别再抱着“海归光环”不放了,那玩意儿真没那么灵了。回国求职,咱们得正视内卷,直面现实。别再傻傻地以为自己是天选之子,多看看周围比你牛的人都多努力。赶紧行动起来,去了解市场,去提升技能,去积累人脉。别怕碰壁,谁不是一路跌跌撞撞才找到路的?实在不行,先找个过渡性的工作积累经验,比一直待业在家强一万倍。别再抱怨了,你现在最应该做的,就是把抱怨的时间拿来行动,去学习,去实践,去改变。这世界不会等你,你得自己跑起来。


puppy

留学速递 知识

4163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