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求职,是红利还是红海?
还记得大四那会儿,和宿舍老铁们喝酒撸串,大家对未来都充满了憧憬。那时,出国留学好像自带一层金光,感觉一回来就能各种Offer挑花眼,薪资也比国内的同学高出一大截。小A当时信誓旦旦地说,他要去美国读个CS,回来肯定进大厂。小B则想去英国学商科,觉得人脉和眼界都能秒杀一片。
几年过去,我和小A、小B都陆陆续续回国了。结果呢?小A在上海投了半年简历,发现很多大厂的CS岗都更青睐“双一流”背景的国内硕士,对他的海归经历只是“锦上添花”,远不是决定性因素。小B倒是进了家外企,可聊起薪资,他私下跟我吐槽,跟当年毕业时那些留在国内、走校招的同学比,根本没高出多少,甚至有的还不如。大家私下聚会,酒过三巡,话题总是绕不开“海归学历是不是贬值了”这个坎。我们都带着疑问,这海归身份,到底是求职的“红利”,还是已经沦为一片血腥的“红海”啊?
这种困惑和焦虑,绝对不是我们几个人的“独家烦恼”。你随便在知乎、小红书上搜一搜,或者问问身边回国的朋友,会发现大家都在经历类似的心路历程。曾经被神话的海归光环,在当下的就业市场里,似乎变得有点模棱两可。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2022年发布的数据,中国留学回国人员总量首次突破百万大关,并且还在持续增长,这意味着每年有大量具备海外背景的人才涌入国内市场,竞争自然激烈起来。
以前的海归,稀缺性是最大的优势。那个年代,能出国留学的人凤毛麟角,自带“眼界开阔”、“英语流利”、“见多识广”的标签。用人单位看到海归,基本是眼前一亮,觉得这是高素质人才的代名词。比如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从西方学成归国的科研人员和高级管理人才,几乎都是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争抢的香饽饽,他们带回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填补了国内的空白,那确实是实打实的“红利”时代。
现在的环境完全不同了。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投入,国内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国际化水平都有了显著提升。清华、北大、复旦这些顶尖学府,不光培养了大批优秀毕业生,很多专业课程设置、科研项目都紧跟国际前沿。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1179万人,比去年增加21万人,创历史新高。这些本土精英,专业基础扎实,对国内市场了解透彻,实习经验丰富,他们就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直接分流了大量就业岗位。
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现实:随着留学大众化,海外文凭的“含金量”在某种程度上被稀释了。以前,你随便拿个海外学历回来,可能就能找到不错的工作。现在呢,如果只是去了一所排名不那么靠前的海外院校,专业选择也比较盲目,甚至有些同学只是为了镀金而非真正学到东西,那么这份学历在众多简历中,确实很难脱颖而出。某头部猎头公司在一次内部调研中就透露,对于非世界前100的海外院校毕业生,很多企业的HR已经不再将其学历视为绝对的加分项,反而更关注实习经历和项目经验。
那么,为什么我们总感觉“高不成低不就”呢?这大概是海归普遍的心病。一方面,我们在国外见识了国际化的工作环境和薪资标准,回国后自然期望也能匹配到类似的机会。可另一方面,国内市场有其独特的规律和竞争模式。一些海归可能对国内行业的最新发展、企业文化、招聘流程不够了解。举个例子,一位在美国读了市场营销专业的同学,回来后发现国内的互联网营销玩法迭代速度极快,很多她在海外学到的传统营销理论和工具,在国内落地时显得有些“水土不服”,反而是那些深耕国内社交媒体、电商平台的本土毕业生更能迅速上手。
再比如,很多海归在海外实习机会有限,或者即使有,也多集中在跨国公司的海外分部。这些经验虽然宝贵,但如果目标是国内的本土企业,尤其是一些快速发展的民营企业,他们可能更看重求职者在国内市场的工作经验和人脉资源。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3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企业在招聘海归时,最看重的特质已不再是“国际视野”或“流利外语”,而是“与企业文化匹配度高”、“国内实习经验丰富”以及“快速适应能力”,这些都反映出企业对“本土化”需求的增长。
这是否意味着海归身份就一无是处了呢?当然不是!“红海”之下,依然有“红利”存在,关键在于你如何去发掘和利用。有些领域和岗位,海归背景依然是妥妥的加分项。比如,在跨国公司、涉外法律服务、国际贸易、海外市场拓展、跨境电商以及一些需要高精尖技术的研发岗位,你的语言优势、跨文化沟通能力、对国际规则的理解,都会让你如鱼得水。像一些头部外资咨询公司、投资银行,每年校招依然会把海外名校背景作为重要的筛选标准,因为他们的业务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国际性。
你的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超强的适应性,这些在海外历练出来的软实力,是国内教育体系中相对欠缺的。在异国他乡,你可能要独自面对各种学习和生活挑战,这些经历会让你变得更加成熟、有韧性。在面试中,如果你能把这些故事讲得生动有趣,把这些能力转化为未来工作的价值,那绝对能打动面试官。据领英中国发布的《职场人能力洞察报告》,沟通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长期位居企业招聘最看重的软技能前三。
同时,新兴产业和高科技领域,对海归的吸引力依然很强。中国正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领域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和国际合作。拥有海外顶尖实验室或高科技企业工作经验的海归,带着前沿技术和理念回国,很容易成为“香饽饽”。比如,国家层面推出了多项人才引进政策,像“千人计划”(现在已更名并调整),很多地方政府也出台了针对海归创业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比如上海、深圳等地都设有海归创业园,提供租金减免、资金补贴等福利。据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官网信息,对符合条件的海归创业项目最高可给予100万元的创业资助。
所以,与其焦虑和抱怨,不如行动起来,把你的海归背景真正打造成职场利器。你得提前规划,别等到毕业回国才开始慌张。在留学期间就多关注国内的就业市场动向,看看哪些行业热门,哪些技能紧缺。多参加校内外的职业发展讲座,利用学校的资源去了解中国就业市场。我在国外读书的时候,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就经常组织针对中国市场的招聘会和就业辅导,很多公司会直接到学校宣讲,这些都是不能错过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要主动去积累与国内市场相关的实习经验。哪怕只是一份短期的线上实习,或者利用寒暑假回国找一份本土公司的实习,都能让你提前了解国内企业的工作节奏和文化,积累宝贵的本地经验。比如,我一个朋友在英国读研时,就通过远程方式给一家国内互联网公司做内容运营实习,虽然没有亲身在办公室,但这份经验让她回国后在面试时有了更多“干货”可讲,也让她对国内社交媒体运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最后,请你务必放平心态,别被过去的“海归光环”给束缚住了。市场变了,我们的策略也得跟着变。海归身份是块敲门砖,但真正让你走得远的,永远是你的真才实学、实战能力和适应能力。别总想着一步登天,先找一份能让你积累经验、提升能力的工作,哪怕初期薪资或职位没有达到预期,也把它当作一个跳板。记住,好工作是干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你不是一个人在迷茫,现在开始行动,一定能找到属于你的突破口,让你的海归背景在“红海”中也能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