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就业:是镀金还是渡劫?
还记得吗,那会儿我们刚踏出国门,对着异国的天空发誓,一定要把这几年书读好,顺便把英语练得跟母语一样溜,再带一身“国际范儿”回国,到时候,Offer还不是排着队来?那感觉,就像是去西天取经,回来就能成佛,简直就是板上钉钉的“镀金之旅”啊。可真等我们学成归来,穿着毕业袍,拎着大箱小包,满怀信心地迈入国内求职市场,现实却常常给我们来了一记“当头棒喝”。我身边的朋友小李就是个典型,他英国名校硕士毕业,学的是金融,回国前觉得年薪二三十万是保底,结果投了几十份简历,面试了十几次,最后拿到的Offer薪资只有他预期的一半,甚至比一些国内重点大学的本科生还低,他当时真的有点懵了,不禁感叹:“这哪是镀金,简直是渡劫啊!”
这份迷茫和落差感,我相信绝不是小李一个人的感受,很多海归同学都或多或少经历过。我们都期望海归背景能成为简历上的闪亮标签,能让我们的求职之路畅通无阻,但真实情况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根据国际人才招聘平台Lockin China发布的《2023中国海外人才职业发展报告》显示,尽管海归数量持续增长,但2023年海外人才的国内求职平均周期比2022年延长了近15%,达到4.5个月,远超国内应届生,这无疑给我们的就业焦虑又添了一把火。
薪资预期与现实的巨大鸿沟,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第一道“劫”。我们总觉得在国外烧了那么多钱,回来总该值个高价吧?可市场不看情怀,只看价值。我有个老同学,澳洲八大商科硕士毕业,回国后在北京面试一家外企的市场管培生,自我介绍里反复强调留学经历,结果HR笑眯眯地问他:“你对国内市场的了解程度,跟一个在北京土生土长、大学期间参加过无数社会实践的应届生相比,优势在哪里?” 他当时就被问住了。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3年春招市场行情周报》,国内应届毕业生的平均期望薪资在8000-12000元之间,而许多海归回国后拿到的初级岗位薪资,可能也就卡在这个区间,甚至有些岗位还会更低。当我们发现自己的“镀金”光环在薪资谈判中并未带来想象中的溢价时,那份失落感确实让人心酸。
国内职场的激烈竞争更是让许多海归措手不及。我们留学那几年,国内的就业形势风云变幻,每年千万级别的大学毕业生涌入市场,竞争的白热化程度超乎想象。记得我刚回国的时候,去一家头部互联网公司面试,一个岗位居然有上千人竞争,其中不乏清北复交的学霸,还有不少实习经历丰富、人脉广泛的国内毕业生。我们可能觉得自己的海外名校背景够硬,可人家国内的同学从小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摸爬滚打,从考研、考公到找工作,每一个环节都像是升级打怪,实战经验和抗压能力往往更胜一筹。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23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1158万人,创历史新高,如此庞大的基数,让任何一个求职者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除了薪资和竞争,文化和职场规则上的“水土不服”也常常让我们困扰不已。在国外,我们习惯了相对扁平化的管理、直接的沟通方式,以及注重work-life balance的工作节奏。回国后,很多公司依然存在着较为严格的层级制度、隐晦的沟通艺术以及盛行的“996”甚至“007”加班文化。我的朋友小陈,在日本留学多年,养成了凡事提前规划、按部就班的习惯。回国后加入一家创业公司,发现大家工作节奏快到飞起,经常下班前一个小时突然要求改方案、开紧急会议,甚至周末也要随时待命。他觉得自己的留学经历教会了他高效和严谨,可在这里却显得格格不入,甚至被老板委婉提醒“缺乏灵活变通”。这种工作方式和理念的冲突,让很多海归在适应过程中倍感煎熬,甚至产生了自我怀疑。
人脉积累的缺失,也成了我们海归就业的一大短板。在国外,我们主要接触的是留学生圈子,对于国内各行各业的“圈子文化”和潜在机会了解甚少。而国内的求职,很多时候不仅仅是看简历,更看重你的“圈子”和“资源”。很多好的实习机会、内推名额,往往都在圈内流转。我一个师弟,清华本科毕业,美国Top30硕士,按理说学历背景无可挑剔。回国找工作,却发现那些好公司的大厂实习机会,很多都被有丰富社会实践经验、通过校友或导师内推的同学拿走了。他自己投的简历,往往石沉大海。这并不是说海归能力不够,而是国内职场在某些方面,的确更看重你的人脉网络和本土化的社会经验,这些恰恰是我们在国外较难获得的。智联招聘的调研也曾指出,人脉关系在中国的职业发展中扮演着比西方国家更为重要的角色,这对于长期在国外学习生活的我们来说,确实是一个需要补齐的短板。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认为海归的“镀金”光环全然失效。在一些特定行业和岗位,海外背景依然是强有力的加分项。比如,外语类、跨国业务、国际贸易、前沿科技研发、咨询和投资银行等领域,对具备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特定外语技能的人才需求依然旺盛。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发布的相关报告,对于那些全球化业务布局较深的企业,比如大型跨国公司或有出海战略的中国企业,他们对海归人才的需求量依然保持在高位。这些企业往往需要具备国际化思维、能无缝对接海外客户或项目的专业人才。我的朋友小王,在德国学的是机械工程,回国后被一家德国在华的自动化设备公司聘用,他的德语能力和对欧洲工业标准的理解,让他迅速脱颖而出,薪资和发展前景都非常不错。这说明,如果能精准定位自己的优势和市场需求,海归的“金”依然能闪闪发光。
海外学习经历带来的软实力提升,才是我们真正的“无形资产”。在国外,我们学会了独立思考、批判性分析问题、跨文化沟通协作、以及在陌生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可能不会直接体现在第一份Offer的薪资上,但它们对我们长期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至关重要。我认识一个学姐,虽然第一份工作薪资不高,但她在国外练就的超强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让她很快掌握了国内市场营销的特点,并在两年内就做到了部门主管的位置。她跟我说,在国外经历的每一次挑战,都让她变得更强大、更自信,这些都是书本上学不到的“真功夫”。
所以,我们应该如何把这场“渡劫”变成真正的“镀金”呢?提前规划至关重要。你还在国外读书的时候,就应该多关注国内就业市场动态,了解你所学专业在国内的就业前景、热门岗位和所需技能。LinkedIn、智联招聘、Boss直聘这些平台都可以成为你的信息来源。不要等到快毕业才开始焦虑,而是要从大三或者研一开始,就为回国就业做足功课。根据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数据,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在留学期间就关注国内就业信息,并尝试远程实习,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趋势。
实习经历是王道,特别是国内的实习。在国外读书期间,利用假期回国找一份与目标行业相关的实习,哪怕是无薪的,也比在国外兼职端盘子更有价值。这不仅能让你提前了解国内职场文化、积累本土经验和人脉,也能为你的简历增添有分量的本土实践。我有个朋友在英国读研期间,暑假回国在一家证券公司实习了两个月,这段经历让她回国求职时,面试官对她的本土适应能力和行业认知度大加赞赏,最终顺利拿到了Offer。国内的HR可不是只看你是不是“洋气”,他们更关心你是否能“接地气”、能否快速融入本土团队并创造价值。根据前程无忧的招聘数据显示,拥有国内知名企业实习经验的应届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具竞争力。
拓展国内人脉也是你必须重视的一环。利用好你的校友资源、导师资源,参加行业沙龙、线上讲座,甚至主动联系一些目标公司的HR或员工进行咖啡聊天(informational interview)。人脉不仅仅是找工作,它更是一个信息和资源的宝库。你认识的人越多,对行业了解越深,获得的机会可能就越多。现在很多海归社群和平台,比如各种微信群、公众号,都会定期组织线下活动和线上分享,多参与这些活动,主动去认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前辈,他们可能会给你提供宝贵的建议,甚至直接的内推机会。别小看每一次的连接,它都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放平心态,调整预期,是避免“渡劫”感的重要心理建设。你的海外经历确实为你带来了不一样的视野和能力,但它并不是万能灵药。初入职场,薪资待遇和职位可能不会立刻达到你的心理预期,这是非常正常的。重要的是,你要看到自己身上的优势,并懂得如何将这些优势转化为实际的工作能力。把眼光放长远,不要只盯着第一份工作的薪资,更要看重它的平台、发展空间和能学到的东西。很多成功的前辈都告诉我,职业生涯的前几年,是积累经验和能量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为了追求高薪。据猎聘网的调查,许多优秀海归在回国前三年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薪资涨幅往往会大幅超过同期国内毕业生,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海归的长期发展潜力。
与其纠结于“镀金”还是“渡劫”,不如把精力放在如何提升自身价值上。海归的价值,从来都不是简单地因为你在国外读了几年书,而在于你将海外所学与国内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一套解决问题的工具,是你能够为国内企业带来的独特视角和解决方案。所以,别再把学历当成终点,把它当成一个新的起点吧。
所以,我的朋友,别再纠结你到底是在“镀金”还是在“渡劫”了。与其躺平抱怨,不如把手头能做的事情赶紧做好。从现在开始,多跟国内的朋友聊聊天,了解一下他们都在忙些什么,哪些行业最近火得不行。顺手更新一下你的简历,找几个目标公司的前辈请教一下,看看他们是怎么走到今天的。要是有机会,找个国内的实习,哪怕是线上的、兼职的都行,先感受一下国内的节奏。记得,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别让你的“镀金”最后变成了“青铜”,我们一起加油,把这出“渡劫大戏”演成“升仙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