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弑母完整视频曝光
还记得大一刚出国那会儿,一切都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下了飞机,呼吸着不一样的空气,看到陌生的面孔,心里既兴奋又有点忐忑。第一周,光是倒时差、找路、办银行卡、注册课程就搞得我焦头烂额。每天晚上躺在宿舍的单人床上,看着天花板,手机屏幕上家人发来的微信总能带来一丝慰藉,但也夹杂着一丝无形的压力。爸妈为了我能出国,几乎掏空了家底,他们总是说“家里一切都好,你专心读书就好”,可我心里清楚得很,那不是真的“一切都好”。我无数次告诉自己,一定要争气,一定要让他们觉得这份付出是值得的。这种感觉,我相信很多留学生都或多或少经历过。
最近,朋友圈里突然被那个“留学生弑母”的完整视频刷屏了,说实话,我看到标题的时候,手都抖了一下。点开之前,心里就已经很沉重了,看完更是久久不能平静。视频里那些撕心裂肺的哭喊,那种绝望和痛苦,真的像一把刀子狠狠扎在心口。一个孩子,一个本该在异国他乡努力求学的孩子,怎么会走到这一步?这不仅仅是一个让人唏嘘的悲剧,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了我们这些在外面打拼的留学生,可能面临的各种隐形压力和困境。那种震惊和痛心,不光是因为事件本身的惨烈,更是因为它提醒着我们,那些看起来光鲜亮丽的留学生活背后,或许隐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挣扎。
我们常常看到朋友圈里,大家晒着国外美丽的风景、美味的食物,偶尔也抱怨几句期末考试多难、小组作业多累。可真正的苦,那些深入骨髓的孤独和无助,有多少人敢大声说出来呢?学业上的压力,首先就是横在我们面前的一座大山。国外大学的课程设置和国内有着天壤之别,不仅仅是语言上的障碍,更多的是思维方式、学习方法上的不同。比如,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我一个学计算机的朋友告诉我,他们很多核心课程,如数据结构与算法,每周有大量的阅读材料、实验项目和编程作业,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权重都非常大,稍有不慎,GPA就会拉低,甚至可能面临劝退的风险。据多伦多大学工程学院官网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每年都有接近5%的本科生因学业表现不佳而进入“学术警告”名单,其中留学生的比例并不低。
为了保住奖学金或者维持签证要求,很多留学生不得不拼命学习,每天泡在图书馆,熬夜是家常便饭。记得我有个同学,为了能达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科学专业每年3.7的GPA要求,几乎放弃了所有的社交活动。他告诉我,为了一个算法项目,他曾经连续48小时没有合眼,只靠咖啡和能量饮料支撑。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官网显示,学院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学生心理压力,在2023年将心理咨询师的人数增加了15%,但即便如此,高峰期预约等待时间仍然可以达到两周以上。
这种高压之下,人的精神状态很容易出现问题。我有个朋友在英国读研,商科,项目只有一年,课程密度非常大,而且小组作业特别多,跨文化交流又是一个难题。他跟我吐槽说,每次做展示,除了要克服语言障碍,还要跟不同国家的同学磨合,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意见分歧,都能引发很大的矛盾。他在英国国家学生调查(NSS)2023年的报告中看到,大约35%的国际学生表示在学业初期曾感到“严重孤独”,这种感觉在学习压力大的时候会变得更强烈。他经常觉得,自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根本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和感受,身体和精神都处于一种紧绷的状态。
除了学业本身,父母的期待更是如影随形。我们这代留学生,很多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承载着父母全部的希望。从小到大,他们就习惯了把最好的资源倾注在我们身上,期盼着我们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份期待,在我们出国之后,变得更加沉甸甸。他们省吃俭用,甚至卖掉了房子,只为了我们能有个“更好的未来”。我爸妈每次打电话,总会问我学习怎么样,有没有拿奖学金,有没有找到好的实习机会。他们当然是出于关心,可我每次听到这些问题,心里就堵得慌。感觉自己就像背着一个无形的KPI,生怕辜负了他们的血汗和期盼。根据一项对中国留学生家长的调查显示,超过80%的家长认为,孩子留学回国后应该能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找到体面且高薪的工作。
经济上的压力也时刻提醒着我们这份“付出”的沉重。国外的学费和生活费,对于普通家庭来说,绝对是一笔天文数字。就拿美国来说,一年的学费加生活费,动辄就是四五万美元,甚至更高。据College Board公布的2023-2024学年数据显示,美国私立大学的平均学费加食宿费用已超过6万美元一年。很多同学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不得不利用课余时间打工。我认识一个在澳大利亚悉尼的同学,为了赚取生活费和房租,在一家华人餐厅打工。澳大利亚法律规定留学生每周工作时间不能超过20小时,可她经常超时工作,因为悉尼市中心一居室公寓的月租金中位数已达2500澳元,据房地产网站Domain数据显示,她如果不额外兼职,根本无法维持正常生活。每次看到她疲惫的身影,我都会想,她承受的这些,家里人知道吗?敢告诉家里吗?
很多时候,我们不敢告诉父母自己在国外遇到的困难。怕他们担心,怕他们失望,也怕他们觉得这份投资不值得。我有个朋友,她妈每个月都会定时给她打生活费,然后细致地问她每一笔钱花到哪里去了,是不是又买衣服了,有没有好好吃饭。她每次接电话都得提前想好说辞,把那些生活中的鸡毛蒜皮,那些委屈和泪水,统统藏起来。她觉得自己就像一个演员,在父母面前扮演着一个“一切都好”的留学生角色。这种长期压抑真实感受,只会让内心的压力越积越多,像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气球。
孤独感和文化冲击,更是留学生绕不开的魔咒。刚来的时候,新鲜感可能让你忽略这些,可时间一长,那种“我是一个异乡人”的感觉就会越来越强烈。语言不通、饮食不习惯、社交圈难以融入,这些都是最直观的障碍。我有个学妹,刚到英国读硕士,她跟我抱怨说,英国人说话语速快,口音又重,很多俚语根本听不懂,上课的时候完全跟不上节奏。下课后想跟本地同学搭话,也不知道从何说起。她尝试着加入了一些学校社团,比如国际学生联谊会,但感觉大家都是表面客套,很难深入交心。据一项针对伦敦大学学院国际学生的调查显示,超过60%的受访者表示在刚入学的前三个月内,曾强烈感受到“文化孤立”。
有时候,文化差异带来的不理解,会让人感到特别无助。比如,在国内很正常的同学间互相帮助,在某些西方文化背景下,可能会被认为是“作弊”或“不独立”。我有个同学因为在小组作业中“过于热情”地帮助了组员,结果被教授警告,差点被视为学术不端。这种差异,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小心翼翼,生怕不经意间触犯了某种“规矩”。长此以往,很多人会选择把自己封闭起来,减少不必要的社交,避免产生误会,可这样一来,孤独感只会更甚。
我们身边的朋友们,也可能正在默默承受着这些。刷着朋友圈,看到大家发着岁月静好的照片,心里可能会想,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过得这么艰难?这种“别人都好,就我不好”的错觉,会加剧孤独感,让人更不敢把自己的真实状态暴露出来。我有个室友,每天晚上都要跟家里视频,每次视频的时候都笑得很开心,跟家里人讲今天又去了哪里玩,吃了什么好吃的。可我偷偷听到过她半夜里偷偷哭泣的声音。这种“报喜不报忧”的心态,让留学生群体形成了一个个信息茧房,大家彼此都不知道对方的真实境况,误以为自己是唯一一个在挣扎的人。数据显示,国际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的活跃度普遍高于本地学生,这可能是他们维持与国内亲友联系的方式,但有时也可能成为制造“完美留学人设”的工具。
这些压力如果长期得不到缓解,很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可偏偏,在很多亚洲文化背景下,心理疾病往往被污名化,被看作是“不够坚强”、“想太多”的表现。我曾经因为压力太大,连续失眠,想过去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看看,结果被一个老乡劝住了,他说:“你疯了吧?去了让人知道你心理有问题,以后怎么找工作?丢不丢人?”这样的观念,让很多有心理困扰的留学生望而却步,宁愿自己扛着,也不敢寻求专业帮助。据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心理咨询服务中心透露,2023年春季学期的预约等待时间平均达到三周,比前一年增加了20%,但仍有大量国际学生对寻求心理帮助持保留态度。
大学的心理健康服务虽然在不断完善,但对于庞大的国际学生群体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很多心理咨询师并不了解国际学生的特殊文化背景和生活困境,沟通起来也会有障碍。而且,费用也是一个问题。虽然有些大学提供免费的短期咨询,但如果需要长期的心理治疗,费用就会变得非常高昂,让很多留学生望而却步。我认识一个同学,因为焦虑症非常严重,需要每周进行心理辅导,学校的免费名额用完后,她只能自费去找校外心理医生,每小时200美元的费用让她倍感压力,最终不得不中断治疗。
当学业压力、经济负担、父母期望、孤独感、文化冲击以及心理健康问题交织在一起,就像一根根紧绷的弦。每一根弦都可能在某个瞬间,因为一个微不足道的外部刺激而崩断。那个留学生弑母的悲剧,或许就是所有这些压力的一个极端爆发。它不是某一个单一原因造成的,更像是一系列连锁反应的最终结果。我们无法想象当事人承受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痛苦和挣扎,才会被逼到如此绝境。每一次看到这样的新闻,我们都该警醒,身边是不是也有人,正在走向类似的边缘?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做些什么,哪怕只是多一句问候,多一份理解?
这个事件,让我想起了太多我们身边的隐形挣扎。那些在实验室里通宵达旦、为了一篇论文茶饭不思的同学;那些为了省钱,每天只吃最便宜的速冻食品的同学;那些深夜里,一个人对着电脑屏幕,眼泪却止不住流的同学……他们都可能是那个悲剧发生前,默默承受着一切的人。我们常常觉得,留学就是一条康庄大道,充满了诗和远方。可真正的留学生活,更多的是披荆斩棘,是独自面对风雨。这个事件,无疑是给我们所有留学生,包括我们的家人和朋友,敲响了一个沉重的警钟。
所以啊,朋友们,咱们真的得好好审视一下自己,也多关心关心身边的人了。别再只是盯着朋友圈里那些光鲜亮丽的表象了。如果你最近觉得特别累,特别烦,晚上睡不着,或者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别硬扛着。去找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聊聊,或者跟信得过的朋友、家人吐吐槽,别觉得丢人,更别觉得是小题大做。身体不舒服了咱们都知道去看医生,心病也一样需要专业的帮助。别等到最后一根稻草把自己压垮了才后悔。也请你多看看身边的同学和朋友,他们是不是也常常眉头紧锁,眼神疲惫?多问一句“你还好吗?”,也许就能点亮他们心中的一盏灯。别让悲剧在沉默中重演,也别让咱们自己,成为下一个故事里的人。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都在这里,一起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