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y,小A你还记得吗?去年夏天,你穿着毕业袍在异国的大学校园里,拍下那张意气风发的毕业照,背景是蓝天白云和古老的教学楼,发朋友圈的时候,配文写的是“下一站,祖国!”那时候,你心里是不是揣着满满的期待和一点点小骄傲?觉得熬过了无数个Library通宵,搞定了那些烧脑的论文,终于拿到了梦寐以求的Offer letter(不是工作Offer,是毕业证书哈),回国就能大展拳脚,好工作肯定排着队等你。结果呢?回国快半年了,简历投出去石沉大海,面试机会屈指可数,好不容易有几个,聊到薪资的时候,心里那杆秤就开始剧烈摇摆,甚至还不如当年留在国内的同学拿到的薪资高,是不是瞬间感觉被泼了一盆冷水?
你这种心情,别说你了,我身边好几个刚回国的朋友都有过。那种“我是海归我骄傲”的底气,就像阳光下的冰淇淋,化得比你想象的还快。大家都在困惑,明明自己学历背景挺亮眼的,国外也实打实地学了不少东西,可为什么回到国内,找个像样的工作就变得寸步难行了呢?曾经备受追捧的“海归”,如今怎么就成了求职市场上的“普通人”,甚至还要面对各种不理解和偏见?市场究竟是变了,还是我们自己的期待值太高了?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让人焦虑的话题,深入分析一下,为什么曾经自带光环的“海归”,现在却步履维艰。
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回国的人才池子就这么点,总能游刃有余?现实可能跟你想的有点不一样。每年回国的留学生人数,真的可以用“激增”来形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已超过100万人,而学成归国人员数量更是逐年攀升,仅2022年回国留学人员就突破了66万,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刷新。这些海归人才,和我们国内每年超过1100万的应届毕业生一起,共同涌入了一个体量巨大但也同样竞争激烈的求职市场,大家都是“新鲜出炉”,都想找份好工作,这压力能不大吗?
咱们再说说信息差的问题。你在国外习惯了Career Center的各种资源,习惯了LinkedIn上直接和Recruiter沟通,觉得求职信息透明又高效。可回了国呢?是不是发现很多好机会都藏在各种微信群、内部推荐,甚至某些你闻所未闻的小众求职平台上?有些同学甚至在国外读了几年书,对国内的招聘流程、公司文化、热门行业需求完全不了解,像蒙着眼睛找路一样。就拿最近几年火热的人工智能行业来说,很多国内顶尖的AI公司,比如商汤科技、旷视科技等,在校园招聘时更倾向于通过校企合作、实习项目等方式提前锁定人才,而这些信息和机会,远在海外的你,往往很难第一时间触达或参与,等你回国再找,可能早就错过了最佳窗口期了。
薪资预期,这可是个扎心的话题。你可能出国前就听前辈们说,海归回来起薪高,福利好,所以自己心里也默默定了个不低的数字。结果一面试,HR报出来的薪资,可能让你瞬间觉得读了个“假大学”。智联招聘发布的《2023年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本科应届毕业生的平均期望月薪为6849元,硕士生为9319元。而海归群体的实际入职薪资,虽然普遍略高于国内毕业生,但相比他们高昂的留学成本和心理预期,落差可能非常大。我认识一个从英国某G5院校金融硕士毕业的朋友,回国后拿到的Offer,税前月薪还没过万,比他国内985毕业的同学高不了多少,那一瞬间他真的怀疑人生了,觉得自己花了几十万留学费是不是打了水漂。
企业需求也在悄悄发生变化。以前企业可能觉得海归有国际视野、语言优势,就是香饽饽。现在呢?大家越来越看重“即插即用”的能力和对本土市场的了解。你可能在国外学了一套最前沿的理论模型,但回到国内,企业更需要你立马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你懂中国的消费者心理,懂中国的市场规则。很多企业的HR在招聘时明确表示,比起一张海外文凭,他们更看重应聘者是否有相关的实习经验、项目经验,以及是否具备快速适应国内职场文化的能力。就拿电商行业来说,你在亚马逊学到的那套运营逻辑,可能和京东、淘宝的玩法完全不同,企业需要的是能立刻上手操作的人才。
国内高校的崛起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你可能觉得自己的海外学历就是金字招牌,可别忘了,咱们国内的大学这些年发展也很快。清华、北大、复旦、上海交大这些顶尖学府,不但在科研领域频频突破,在国际化办学方面也下足了功夫,开设了大量英文授课课程、国际合作项目,甚至聘请了大量外籍教授。这些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光基础扎实,英语水平也不差,有些甚至有海外交换或实习的经历。他们对国内市场了如指掌,人脉资源也更丰富,企业何乐而不为呢?根据上海软科发布的全球大学学术排名,近几年中国大陆高校上榜数量持续增加,并有多所进入世界前100,这本身就说明了国内高等教育水平的显著提升。
文化融入也是一个隐形障碍。你在国外呆久了,习惯了那种直来直去、扁平化的沟通方式,习惯了下班就是自己的时间,习惯了work-life balance。可回国进入职场,你会发现很多时候,人情世故、办公室政治、隐晦的言外之意,都成了你需要重新学习的“潜规则”。有位朋友从美国回来,进了一家民企,老板在会上提出一个不合理的要求,他当场就提了反对意见,结果可想而知,后来在公司里就处处碰壁。这并非他能力不行,而是他还没学会如何在国内职场“拐弯抹角”地表达自己。这种文化上的水土不服,有时候比专业技能的缺失更让人头疼。
高学历通胀的时代背景也不容忽视。以前一个硕士学位可能就很吃香了,现在呢?你会发现身边随便一抓一大把都是硕士,博士也越来越常见。当大家学历都差不多的时候,你那张海外文凭的光环自然会被稀释。特别是在一些热门行业,比如金融、互联网,招聘标准已经卷到天上去了,名校硕士只是个敲门砖,更看重的是你的实习经历、项目经验、核心技能。有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首次出现下降,但这并不代表竞争压力减小,而是因为报考人数基数已经非常庞大,加上前几年扩招的积累,市场上的高学历人才存量巨大。
专业选择的实用性和前瞻性也是个大问题。有些同学在国外选择了一些相对小众或者偏理论的专业,觉得兴趣使然,或者觉得“高大上”。回国后却发现,国内市场对这类专业的需求并不高,或者相关岗位非常有限。比如你在国外读了一个非常冷门的考古学硕士,虽然是世界名校,但国内真正需要这个专业对口人才的单位屈指可数,即便有,招聘标准也异常严格,你很难与那些有着丰富国内实地考察经验的本土毕业生竞争。而那些在国内就学IT、金融工程等热门专业的同学,反而因为专业对口、实习机会多,更容易找到工作,薪资也更理想。这不得不让人思考,留学时期的专业选择,是否真正考虑到了回国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
很多海归可能还停留在“我留过学,所以我就比别人强”的固有思维里,没有及时调整心态和策略。他们觉得既然花了那么多钱和时间出国镀金,回来就应该享受“超国民待遇”,拿到高薪厚职。当现实与理想出现巨大落差时,就很容易产生挫败感,甚至开始怨天尤人。这种心态上的僵化,有时会让他们错失很多原本不错的机会,因为他们不屑于去尝试那些“不够格”的岗位,或者对薪资“过于挑剔”。根据一项针对海归求职心态的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海归认为自己回国求职时,前期对薪资和岗位期望过高,后期不得不进行调整。
是不是听到这里,觉得回国求职简直是一条不归路了?别急,说了这么多问题,不是为了让你更焦虑,而是想让你认清现实,然后咱们才能对症下药,找到突破口。毕竟,你的海归经历依然是你宝贵的财富,只是需要换个方式去“变现”而已。别总想着“我的光环去哪儿了”,不如想想“我怎么才能让自己重新发光”。
首先,你得重新审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别光盯着那张海外文凭,多想想你在国外学到了哪些实打实的技能,尤其是那些国内稀缺的、或者需要国际视野才能搞定的能力。比如,你在跨文化团队合作中的沟通能力,处理复杂国际项目的经验,又或者是掌握了某些国外独有的分析工具或软件。别光是嘴上说“我有国际视野”,具体说说你在某个项目中是如何运用这种视野解决实际问题的。比如你在海外某头部咨询公司实习过,参与了一个海外市场拓展项目,那你的项目管理经验、数据分析能力、全球市场洞察力,都是非常棒的卖点。主动去了解一下国内企业现在最看重什么,然后把你的经历“翻译”成他们能听懂的语言。
其次,国内人脉非常非常重要,千万别忽视了。你在国外可能习惯了线上投递、邮件沟通,但在国内,很多机会真的就是“人脉推荐”出来的。赶紧多参加行业交流会、校友聚会,甚至是你大学同学的聚餐,把你的需求说出来。主动跟那些已经在国内职场站稳脚跟的朋友、学长学姐聊聊,问问他们公司有没有招聘计划,或者推荐一些内推机会。别觉得不好意思,这就是国内职场的常态。领英(LinkedIn)的一项调研就显示,通过人脉推荐获得面试机会的成功率,要远高于直接投递简历。
再来,灵活调整你的预期,尤其是薪资和岗位层级。别死磕着“非XX公司不去”、“非XX薪资不谈”。有时候,先找一个平台去落地,积累国内工作经验,比你一开始就追求完美更重要。如果实在找不到特别理想的,可以考虑一些快速发展的创业公司或者中小企业,这些公司可能更看重你的综合能力和国际化背景,而且成长空间更大。就算初期薪资不如预期,但能让你快速融入国内职场,了解市场动态,这本身就是一种积累。先上车,再换座,这个道理你懂的。
实习!实习!实习!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如果你还在留学期间,或者刚回国还没找到工作,赶紧找一份和目标行业相关的实习。哪怕是无薪的,哪怕只是短期的,都比你空有一张文凭强。国内很多企业在招聘时,会把实习经验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国内的实习经验。它能让你提前了解国内职场,也能让你在简历上添上宝贵的一笔。现在很多公司都有专门针对留学生的实习项目,多留意一下。猎聘网数据显示,拥有实习经历的应届毕业生,获得Offer的概率比没有实习经历的高出30%以上。
别停止学习。国内市场变化太快了,你国外学的那些东西,可能很快就被迭代了。多看看国内的行业报告,关注行业大佬的观点,参加线上线下的行业讲座。比如你学的是市场营销,那你就得关注一下抖音、快手、小红书这些国内热门平台的玩法,学习直播带货、短视频营销这些最新的趋势。持续学习,让你自己始终保持在一个前沿的状态,这才是真正的竞争力。
学会包装自己。海归的光环虽然褪色了,但你的留学经历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标签。怎么把这个标签变得更吸引人,更符合国内企业的胃口,需要你好好思考。简历上,别只是罗列你学了什么课,多写写你参与了什么项目,解决了什么问题,取得了什么成果。面试的时候,多讲讲你在国外遇到挑战是怎么克服的,学到了哪些软技能,这些对你未来在国内工作有什么帮助。把“留学”这个经历,转化成你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求职这条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现在的大环境,大家都难。别因为几次碰壁就怀疑自己,就否定自己的留学价值。你的付出是真实的,你的成长是真实的。给自己一些时间去适应,去调整,去寻找。多和家人朋友聊聊,寻求支持和理解。别钻牛角尖,也别一个人硬扛着。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咱们lxs.net的同学们都在这里,随时可以抱团取暖。
总之,海归的光环确实不如以前那么耀眼了,但这不代表你的价值降低了。它只是在提醒你,时代变了,求职的玩法也变了。你需要做的,不是抱怨,也不是放弃,而是要更聪明、更务实地去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把你的国际视野和国内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把你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起来,把你的个人发展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放下包袱,调整心态,积极行动,你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加油,少年!未来可期,只是需要你多加一把劲儿去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