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大三那会儿,我爸妈来英国看我,一家人在伦敦眼下憧憬未来。他们总说:“你可得好好读书,回来就是‘海归’,工作肯定不愁,薪水也能比别人高一大截。”那时候,我也特别自信,觉得手握一张海外文凭,回国就能一路绿灯,各种高薪offer自动送上门。结果呢?去年秋招,我一个学金融的同学,从英国某G5院校毕业,信心满满投了国内几家头部券商,结果面试了几轮,最后拿到的年薪还不如他当年没出国、留在国内读研的同学在同一批次拿到的offer高。他当时就懵了,问我:“这留学几年,到底图个啥?”是啊,这大概是不少留学生,包括你,回国前或回国后,心里都会悄悄犯嘀咕的问题:海归就业,现在到底还“香”不“香”?
我们这一代留学生,很多人出去的时候,确实带着一份对“镀金”的期待。毕竟,在一些传统观念里,海外学历就是块敲门砖,尤其是在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似乎更是如此。但现实往往会给你一记“温柔”的耳光。比如,最近一份由智联招聘发布的《2023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就显示,虽然海归人才的整体薪酬水平仍然高于国内应届毕业生,但在具体薪资涨幅方面,海归的薪酬优势正在逐渐缩小,不再是过去那种碾压式的存在。特别是在一些对学历背景有明确要求的技术岗或专业岗,国内顶尖院校的毕业生,其起薪与海归的差距已经微乎其微,甚至在部分岗位上,国内名校毕业生因为对本土市场理解更深,反而更具竞争力。(据智联招聘官网)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是不是因为我读的学校不够好,或者专业不够热门?这确实是一个因素,但绝不是唯一。举个例子,根据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的《2023年上海市海外人才引进发展报告》,虽然高层次海外人才引进数量持续增长,但对中低端岗位而言,海归的学历优势并不显著,企业更看重实际经验和与岗位的匹配度。很多企业反映,有些海归毕业生虽然学历光鲜,但如果缺乏与国内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实习经验,或者对本土商业模式、企业文化缺乏了解,那么其起步薪资可能并不会比一个有丰富国内实习经历的本土毕业生高多少。这就不只是“名校”与否的问题了,更是“实用”与否的考验。(据上海市人社局官网)
你可能会问,那是不是说,我这几年书都白读了?当然不是!海外求学经历带来的,绝对不仅仅是一张文凭。还记得我在澳洲读书的时候,有个同学叫小李,他学的计算机科学。回国后,他并没有直接去大厂,而是选择了一家新兴的AI医疗科技公司。刚开始,他觉得自己的技术能力和国内名校的同学差不多,甚至可能还差一点点。但是,因为他在澳洲参与过一个跨文化的项目组,习惯了用英文进行高效沟通,并且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合作模式有切身体会,这让他在公司与海外合作伙伴对接的项目中脱颖而出。数据显示,近几年,企业对拥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日益增长,尤其是在出海业务、国际合作等领域,这类人才的薪酬溢价正逐渐显现。(据BOSS直聘发布的《2024年人才趋势报告》)
再举一个我朋友小王的故事。她从美国一所大学的公共关系专业毕业,回国后在一家快消品公司做市场。她发现,国内的营销打法和美国差异很大,刚开始有点水土不服。比如,美国那边可能更注重社交媒体上的品牌故事和用户互动,国内则更看重直播带货、KOL合作的即时转化。小王并没有因此气馁,她主动学习国内的营销案例,同时运用她在海外学到的整合传播理论,将两者结合起来。她后来在一次品牌活动中,巧妙地将国外流行的病毒式传播理念与国内的直播形式融合,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份经验让她迅速适应并成长起来。据脉脉发布的《2023中国职场人才趋势报告》指出,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那些能将海外先进理念与本土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正成为企业争抢的香饽饽,他们的职业发展路径往往更广阔。(据脉脉数据研究中心)
除了直接的薪资,你有没有想过那些“隐藏福利”?很多时候,海归最大的价值,在于你潜移默化中培养出来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你在海外独立生活、学习,面对各种挑战时,培养出来的抗压能力、适应能力和自我驱动力,这些都是职场上非常宝贵的软实力。一份由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2023中国海归发展报告》就强调,海归在国际视野、创新思维、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这些能力虽然不会直接体现在你的入职薪资上,但它们会让你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容易抓住机遇,更快地晋升,甚至开辟出新的职业赛道。你所具备的这种“无形资产”,往往在长期看来,比一份亮眼的起薪更有价值。(据全球化智库CCG官网)
我们也要正视一个现实,那就是国内就业市场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不再是“海归”这个标签本身就能让你高人一等。现在很多大型企业,例如腾讯、阿里巴巴等,在校招时,除了看学历背景,更注重候选人的实习经历、项目经验以及个人能力。如果你在海外只是“佛系”学习,没有积极参与实习、社团活动,或者没有积累与你专业相关的实践经验,那么即使你拿着一张世界名校的文凭,在筛选简历时也可能被那些国内大学但拥有多段大厂实习经历的同学甩在后面。这正说明,现在企业招人,讲究的是“人岗匹配”,而不是单纯的“学历崇拜”。(据多家互联网大厂2024校招指南综合分析)
有时候,海归的就业选择,也不一定非要挤破头去一线城市的“大厂”。二三线城市或者新兴产业,可能反而更能发挥你的优势。我有个学长,在英国读完数据科学硕士,回国后去了杭州一家做智慧农业的初创公司。他发现,虽然公司规模不大,但对数据分析的需求非常迫切,而且很多技术理念和国外是接轨的。他在那里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不仅快速晋升为技术骨干,而且股权激励也相当可观。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报告》显示,二三线城市和特色产业园区对高层次、专业化人才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且这些区域的企业往往更愿意为具备国际视野和先进知识的海归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和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尤其是在生物医药、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新兴领域。(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官网)
再比如,创业也是一条值得海归考虑的道路。你的海外经历,可能让你更早地接触到前沿的技术、商业模式和国际资源。我认识一位朋友,他在德国学习了机械工程,回国后发现国内在智能家居领域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但很多产品在设计和用户体验上还有提升空间。他便结合自己在德国学到的工业设计理念和精益生产经验,创办了一家智能家居公司,专注于高端市场。他的产品很快在市场上获得认可。近年来,中国政府也在大力支持海归创业,比如,各地的人才引进政策中,很多都包含了对海归创业者的资金扶持、场地租赁补贴、税收优惠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例如,上海张江科学城、深圳南山科技园等区域,都为海归创业者提供了优渥的条件和孵化服务。(据中国各地方政府人才引进政策官网公示信息)
话说回来,很多时候我们衡量“香不香”,往往只盯着那张offer上的数字。但职场满足感、个人成长空间、团队氛围、工作生活平衡,这些“非物质”的因素,其实同样重要,甚至长期来看,它们对你的职业幸福感影响更大。我有个朋友在国外读了商科,回国后去了四大,虽然薪资不错,但工作强度大到几乎没有个人时间。他坚持了两年,毅然辞职,转去了一家咨询公司,虽然起薪有所下降,但他觉得自己能学到更多东西,与同事的交流也更深入。他跟我说,现在的工作虽然不那么“香”,但却让他觉得更“对味”。
所以,如果你正在纠结海归就业的“香度”,别光盯着别人的高薪offer或者那些偶尔的“落差”。关键在于,你希望从这份工作中获得什么?你的海外经历给了你什么独一无二的优势?你要怎么把这些优势和国内的就业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想想你在海外培养的那些跨文化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这些都是你独特的“武器”。多和已经在国内工作的朋友聊聊,了解一下真实的职场生态,提前做好功课,有针对性地去投递简历,甚至主动去开拓一些自己感兴趣但可能不是传统热门的领域。别让“海归”这两个字变成你的包袱,而是让它成为你寻找真正属于自己职业道路的垫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