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硕士费用,我的留学血泪账本!

puppy

准备来马来西亚读硕士的你,是不是对费用问题一头雾水?别光盯着学费看啦,我就是那个过来人,亲身经历了什么叫“留学血泪账本”!当初我也是满心期待地来了,结果发现实际开销跟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从学费、住宿、吃饭,到水电网、交通,甚至那些你根本没想到的“隐形消费”,每一样都实实在在地考验着我的钱包和心理防线。 在这篇文章里,我把我攻读硕士两年多的所有花销都掰开了揉碎了,做成了最真实的费用清单。你会看到我每个月到底花了多少钱,哪些地方可以省,哪些又是不得不花的。不光是钱的问题,还有我怎么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尽量过得舒服一点,遇到的坑和学到的经验,都会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你。如果你不想重蹈我的覆辙,或者想更聪明地规划你的留学预算,那我的这本“血泪账本”绝对是你不能错过的实用指南!快来看看,给自己打个预防针吧!

还记得我刚下飞机踏上马来西亚这片土地的时候,心里那个激动啊,感觉整个世界都在向我招手。阳光热烈得好像要融化一切,空气里弥漫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香料味儿,夹杂着热带特有的湿润。我当时傻呵呵地想,嘿,我的硕士留学生活,这不就开启了金光闪闪的新篇章吗?

那会儿我脑子里就一堆数字:学校官网公布的学费是多少,网上大家说一个月房租大概多少。我把这些数字加加减减,觉得自己的小金库肯定够用,甚至还能时不时地潇洒一下。结果呢?事实证明,我真是太天真了。那些所谓的“大概”,那些“听说”,在实际生活的碾压下,直接变成了我的“留学血泪账本”。这本账,每翻一页都是我掏出去的真金白银,每一笔都写着我的心酸和经验教训。

马来西亚硕士费用,我的留学血泪账本!

刚开始,我其实跟很多同学一样,最关注的当然就是学费了。这毕竟是最大的固定开销嘛。我选择的是马来西亚一所排名不错的公立大学,心想着公立大学学费总会比私立便宜一大截,性价比高。我读的是一个两年制的授课型硕士,当初官网显示的学费是大概3万马币左右。我把这笔钱提前准备好了,感觉心里踏实了不少。但没想到的是,这3万只是“学费”本身,后面还有各种杂七杂八的费用等着我。据马来亚大学(University of Malaya)和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Universiti Putra Malaysia)等公立大学的官网信息,国际硕士生的学费一般在1.5万到3.5万马币/年不等,而一些热门或专业性强的课程,比如MBA或某些工程类硕士,甚至可能达到5万马币/年。我当时报的课程虽然不算最贵的,但加上各种注册费、考试费、材料费,最后实际交到学校手上的钱,比我最初预估的多了将近15%,真是让人措手不及。

学费这关算是过了,紧接着就是住宿问题。我这个人比较爱干净,也想有个自己的独立空间,所以一开始就没打算住学校宿舍。学校宿舍虽然便宜,但据说条件参差不齐,而且我申请得晚,热门的宿舍早就满了。我通过中介和几个学长学姐的推荐,最终在距离学校不算太远的地方租了一个单间,在一个合租公寓里,带独立卫生间。我记得当时看房的时候,中介告诉我月租金大概是800马币。我当时觉得这个价格还行,毕竟在吉隆坡这样的城市,能有个自己的小窝已经很不错了。但是,别忘了!还有押金!一般都是两个月房租的押金,加上第一个月的房租,我刚到马来西亚还没捂热钱包,就先掏了2400马币出去。后来我才知道,像吉隆坡市中心或大学城周边,一个条件不错的单间,月租金从700马币到1500马币不等,这还不包括水电网费。比如,在UM附近,据当地租房平台的数据显示,一套两居室公寓的月租金普遍在1800-2800马币,如果能找到室友分摊,人均能省下不少。

接下来就是吃喝拉撒里的“吃”了。我原以为马来西亚物价不高,吃饭肯定能省下来。刚来的时候,我确实被路边摊和小贩中心的各种美食吸引了,一顿饭只要10-15马币,简直是天堂!我每天换着花样吃,从娘惹菜到印度抛饼,从海南鸡饭到肉骨茶,恨不得把所有没吃过的都尝一遍。可是,这种“尝鲜”的模式很快就暴露了它的问题:一是身体有点扛不住天天油炸重口味,二是钱包有点扛不住顿顿在外吃。我开始尝试自己做饭。最初去超市采购的时候,我对价格完全没概念,拿着手机换算马币和人民币,感觉什么都贵。一瓶牛奶,一袋米,一盒鸡蛋,随便买点食材就几十马币出去了。我记得有一次,我只是想做个简单的番茄炒蛋,结果买番茄、鸡蛋、葱姜蒜,加上一小瓶油,就花了大概25马币。后来我学聪明了,去了湿巴刹(Pasar Basah),那里的蔬菜水果和肉类价格比超市便宜不少。现在,我大概每个月花在食材上的钱在500-800马币之间,自己做饭能把每顿饭的成本控制在5-8马币左右。如果完全在外吃,按照每天两顿正餐加早餐,每顿15马币计算,一个月怎么也得900马币往上,如果再时不时地去个咖啡馆,吃个西餐,那数字就更不好看了。根据Numbeo网站2023年的生活成本数据显示,马来西亚普通餐馆的一顿饭价格通常在10-25马币之间,而超市采购的成本比西欧国家低30-50%,但对于习惯了国内物价的我们,仍需要一个适应期。

水电网费也是一个每月必须面对的开销。我租的房子是独立电表,电费是按照用量来算的。刚开始我根本没概念,仗着马来西亚全年夏天,空调24小时开着,电费单寄过来的时候,我差点没当场去世!一个月300多马币的电费,直接把我吓得再也不敢任性了。后来我才知道,马来西亚的电费阶梯计价,用得越多单价越贵。我开始调整作息,晚上睡觉开空调,白天尽量开风扇或自然通风,电费才慢慢降到100-150马币左右。水费倒是不贵,一般一个月就20-30马币。网络费我跟室友平摊,一个月我们家大概是120马币的光纤宽带套餐,人均60马币。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钱,加起来也能占掉你预算里不小的一部分。我的房东告诉我,曾经有学生因为夏天空调开太猛,一个月的电费比房租还贵,这可不是开玩笑。

交通也是个大头,尤其是我这种没有车的留学生。刚开始,我对吉隆坡的公共交通系统一头雾水,地铁(LRT/MRT)和公交车(Rapid KL)虽然四通八达,但有些地方还是需要换乘。最方便快捷的当然就是Grab(类似滴滴)了。我记得有一阵子,我懒癌犯了,去哪儿都叫Grab,结果一个月下来交通费花掉了将近300马币。这还不算周末出去玩和朋友聚会的车费。后来我发现,其实办一张“My50”月票非常划算,50马币可以无限次乘坐Rapid KL旗下的所有公共交通,包括LRT、MRT、公交车和BRT,一个月省下了大几百。据Rapid KL官网介绍,My50通勤卡的推出就是为了鼓励民众使用公共交通,对于我这样的学生来说,简直是福音。虽然有些地方还是得叫Grab,但大部分日常出行都能靠公共交通解决,我的交通费一下子就降到了100马币左右,偶尔叫个Grab也就几十块钱。我的一个同学,因为家住得比较偏,又特别不喜欢挤公交,每个月花在Grab上的钱就高达400-500马币,这笔开销对他来说是实实在在的痛。

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开销,还有一些隐形的“巨坑”等着你。首当其冲的就是学生签证和医疗保险。虽然这些费用通常会在入学前或刚入学时一次性收取,但它们的金额并不小。办理学生签证(Student Pass)需要通过马来西亚教育全球服务中心(EMGS),整个流程下来,包括申请费、体检费、保险费,以及每年续签的费用,两年硕士读下来,累计大概要1500到2500马币。我当时在收到录取通知书后,看到EMGS的费用清单时,也是有点懵圈的,因为这笔钱并没有在我最初的学费预算里体现。据EMGS官网的最新收费标准,一个为期两年的学生签证,总费用可能达到RM 2000以上,这笔钱是无法避免的固定支出。此外,有些大学还会收取一些不包含在学费里的“杂费”,比如图书馆押金、学生会费、毕业证书费等等,虽然单笔金额不大,但积少成多,也让人感到有点郁闷。

再来就是我的日常“精神食粮”和社交开销。虽然是来读硕士的,但总不能天天窝在宿舍里学习吧?周末和同学出去逛街、看电影、唱K,或者去咖啡馆坐坐,这些都是很正常的社交活动。吉隆坡的电影票大概一张15-20马币,去趟KTV人均也得50-80马币,吃个火锅或者西餐,随随便便就是人均50-100马币。我一开始根本没控制,觉得反正都出来了,就好好玩。结果,每个月下来,这部分开销轻轻松松就破了500马币。手机话费也是必须的,我办的是Hotlink预付卡,流量套餐选择也很多,一个月大概50-70马币就能搞定,算是比较便宜的。健身房的会员费,如果学校没有免费的,外面的健身房一个月大概100-200马币。买书和学习用品也是一笔开销,虽然硕士阶段大部分资料都是电子版,但有些课本还是得买实体书,或者打印大量的讲义,一个学期下来也得个200-300马币。我曾经在书店里看到一本专业参考书,价格竟然高达RM150,让我一下子打消了购买的念头,转而去图书馆借阅。

我攻读硕士的两年多时间里,真正让我感到“血泪”的,其实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又不得不花的隐形消费和突发状况。比如,银行的跨行取款手续费,国际汇款的差价和手续费,这些“蚊子腿”虽然小,但次数多了也挺肉疼。还有,我刚来的时候水土不服,病了一场,去诊所看病拿药就花了几十马币。虽然有学生保险,但有些小病小痛,或者不在保险范围内的,还是得自己掏钱。最让我心疼的是,我有一个假期想去周边国家旅行,结果机票、酒店、当地消费一算,直接花了我一个月的开销!这一下子就打乱了我的预算。我当时就悟出了一个道理:留学不是在国内换个地方生活,它的不确定性更多,需要预留一笔充足的应急资金。我有个朋友,他的笔记本电脑突然坏了,维修费花了将近800马币,这笔突如其来的开销让他那个月的生活非常拮据。这些都是你在准备留学预算时,很容易忽略但又真实存在的“坑”。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我每个月的花销,我可以给你一个相对真实且饱含我血泪的账本:

学费分摊到每个月,大概是1200-1500马币左右。住宿方面,我的月租金是800马币,加上水电网平摊下来,一个月大概是950马币。吃饭我主要靠自己做饭,偶尔在外面吃,一个月大概控制在700马币。交通费我办了My50月票,平时出门坐公共交通,偶尔打Grab,一个月大概150马币。手机话费50马币。然后是各种杂费和个人开销,包括买点日用品、衣服,偶尔看个电影,跟朋友聚餐,我给自己定了个500马币的上限。这样算下来,我每个月雷打不动的基础开销,平均在3500到4000马币之间。这还不包括偶尔的旅游、突发的医疗开销或者添置大件物品的钱。据马来西亚教育部的数据显示,国际学生在马来西亚的平均月生活费约为RM 1500-2500,但这个数字往往是基于非常节俭的生活方式,并且没有计入大城市的租金和学费摊销,对于在大城市读硕士,想要过得稍微体面一点的学生来说,明显是不足够的。

我当初的预算,学费是学费,生活费是生活费,两者是分开算的。来了之后才发现,学费摊到每个月,和生活费加起来,才是我真正的“月供”。而且,最让人抓狂的是汇率波动。我汇钱过来的时候,如果马币汇率涨了,我同样的钱换到的马币就少了,这种无形中的损失,也是我的“血泪”之一。我学会了每次汇款前都密切关注汇率,尽量在汇率好的时候多换一点。我还发现,很多银行在提供国际汇款服务时,会收取较高的手续费和隐藏的汇率差价,后来我通过Wise等第三方平台进行汇款,虽然也有手续费,但整体来说比传统银行更透明,也更划算。

我也总结了一些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尽量过得舒服一点的经验。比如说,买菜去湿巴刹,比超市便宜很多,而且食材更新鲜。有些大型超市晚上会有折扣,尤其是面包和熟食。做饭的时候可以多做一点,第二天带饭去学校,省钱又健康。交通上,如果住在地铁沿线,真的可以省下很多钱,而且还能避免堵车。社交方面,可以多参加学校或者社团组织的免费活动,认识新朋友,拓宽视野,又不用花大钱。生日或者节假日,可以跟朋友AA制一起做饭,比出去吃大餐更有意义也更省钱。我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个同学一起在宿舍楼下的空地举办了一场“国际美食节”,每个人都做自己的家乡菜,分享给彼此,那次活动不仅吃得开心,还加深了彼此的友谊,几乎没花什么钱。

所以,如果你也打算来马来西亚读硕士,别光盯着学费看啦!那真的只是冰山一角。更重要的是,你需要提前对所有可能的开销,包括那些你现在可能还没想到的“隐形消费”,都做一个详细的预估和规划。留学生涯是人生中一段宝贵的经历,但它也确实是实实在在的“烧钱”。希望我的这本“血泪账本”,能给你打个预防针,让你在未来面对马来西亚的留学生活时,少走点弯路,少流点“血泪”!

我给你的一个最实在的建议就是,出发前,请务必准备好至少三个月的应急生活费,不要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也不要觉得钱够了学费就万事大吉了,那笔钱能帮你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甚至能让你在刚到一个陌生环境时少一些焦虑,多一份从容。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