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考暴涨70分,我的躺赢梦碎了!

puppy

哎,有没有同学跟我一样,考完试本以为能佛系躺平,结果成绩一出来,直接给我炸懵了!联考分数竟然暴涨了70分!听起来是好事对不对?但对我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我的“躺赢”美梦彻底碎了一地。你是不是也以为高分就意味着轻松上岸,从此高枕无忧?我当时也是这么想的。可现实呢,它偏偏给你来了个措手不及。这70分就像突然给我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周围的期待值瞬间拉满,未来的规划也全乱了套。原本想好的一条相对轻松的路径,现在看来是回不去了。那种从期待着解脱,到被意外的“成功”推向更深漩涡的滋味,真是又复杂又扎心。这背后到底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纠结和挣扎?如果你也曾因为某个意想不到的“好结果”而感到迷茫和压力山大,那这篇文你可得好好看看,说不定能找到点共鸣,一起聊聊这“甜蜜的负担”。

还记得考完那门号称“一战定乾坤”的联考时,我整个人都像被抽空了一样,瘫在椅子上,感觉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在叫嚣着“放假!放假!我要放假!” 那时候,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终于解脱了,不管结果咋样,至少这段日子是过去了,接下来可以好好放空,做做白日梦,甚至已经开始盘算着要去哪个城市报个画画班,彻底从学习的泥潭里抽身。那几天过得可滋润了,每天睡到自然醒,刷刷剧,跟朋友约个饭,感觉人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躺平境界,简直是把“佛系”两个字刻在了脑门上。

结果呢?就在某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正悠哉悠哉地刷着手机,忽然弹出来一条短信,说是联考成绩已出。我心里咯噔一下,但也没太在意,想着反正都考完了,估计也就那样吧,佛系点佛系点。慢悠悠地点开链接,输入准考证号,回车那一瞬间,我的心跳瞬间漏了半拍,紧接着就看到屏幕上那个刺眼的数字——分数比我预估的,足足高了70分!70分啊!这哪是进步,这简直是坐火箭了!我当时脑子里一片空白,反复刷新了好几遍,生怕是系统出了Bug。结果发现,不是Bug,是我真的考出了一个“高得离谱”的分数。那一刻,我本能地想欢呼,想蹦起来,可心里却突然涌起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慌乱。我的“躺赢”美梦,就像那晚饭桌上不小心碰倒的碗,噼里啪啦,碎了一地。

高分漩涡:从狂喜到迷茫的转折

原本以为,高分就意味着轻松上岸,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毕竟,谁不想考个好成绩,然后顺理成章地迈入理想的大学殿堂呢?我当时也是这么盘算的。可现实这玩意儿,它偏不按套路出牌。这突如其来的70分,就像一个巨大的问号,瞬间把我原本规划好的所有路径都打乱了。我原本的目标,可能就是申请一个稳妥的、自己也比较喜欢的专业,在一个生活节奏没那么快的城市,安安稳稳地度过大学四年。我对“名校”并没有那么执念,更看重的是舒适度和专业兴趣。我甚至连备选的几个专业和学校都琢磨好了,都属于那种“性价比高、压力不大”的类型。谁知道,这70分一出来,我发现那些“性价比高”的选项,突然变得有点“委屈”自己了,仿佛我的高分和努力,不应该只配得上那样的选择。

你可能觉得我在凡尔赛,对不对?“考高分还矫情?” 相信我,那种感觉真的很复杂。它不像中了彩票,可以无忧无虑地挥霍;它更像是一张无法退换的“高级门票”,强行把我推向了一个原本不属于我的赛道。周围人的反应,更是加速了这种迷茫和压力。我妈第一个知道成绩后,眼泪都快掉下来了,逢人就夸,那架势恨不得敲锣打鼓告诉全世界。我爸也是,平时对我学习一向佛系,这回破天荒地给我分析起各个名校的录取分数线和专业前景来。就连平时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也纷纷打电话来“指导”我,说这分数不上清北复交简直是浪费,说去国外申请个藤校也绰绰有余。我甚至听到一个亲戚说,“你这分数,不去学个金融或计算机,以后怎么在社会上立足?” 这种瞬间被拉满的期待值,像无形的大手,把我牢牢地按在了“更高的标准”上。据一项针对中国留学生意向的调查显示,超过70%的家长期望子女能进入世界排名前50的大学深造,其中不乏将分数视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这种心态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来源:新东方《2023中国留学白皮书》部分数据解读)

被动“升级”:不得不面对的选择题

这70分,直接把我推向了一个不得不“升级”的十字路口。原本想好的轻松路径,现在看来是回不去了。我开始没日没夜地查资料,刷各个留学论坛,看看这分数到底能把我送到哪里。我发现,仅仅是大学的选择,就从之前的几个“还不错”的学校,一下子扩大到了“冲一冲也能行”的世界顶尖学府。比如,我原本可能考虑加拿大的一些中等水平大学,如约克大学或渥太华大学,他们的学费和生活成本相对亲民,专业选择也广泛。但现在,我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转向了多伦多大学、UBC等排名更高的学府。数据显示,多伦多大学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常年位居前30,其国际学生比例高达25%以上,对申请者的学术成绩要求极高,尤其是热门专业,竞争异常激烈。(来源:多伦多大学官网、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4)这一下子就意味着更高的申请难度、更紧张的学业节奏和更不确定的未来。

更让我纠结的是专业的选择。我一直对心理学或者历史很感兴趣,觉得研究人的内心和社会的演变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但现在,周围的声音几乎一边倒地告诉我:“这分数,学那些文科专业太可惜了!” 他们会说,“你学个金融,以后进投行,一年能赚多少多少!” “学CS(计算机科学)啊,现在是风口,毕业就能拿高薪!” 甚至还有人建议我去学医,说医生社会地位高,收入稳定。我看着那些热门专业的介绍,那些听起来“钱途无量”的行业前景,内心却充满了抗拒。我害怕自己会变成一个被分数和世俗眼光绑架的人,最终选择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然后浑浑噩噩地度过大学四年,甚至是一生。根据HESA(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的数据,有近三分之一的英国本科生在毕业五年内会选择与所学专业无关的职业,这其中不乏当初因为分数或家庭压力选择热门专业但最终发现兴趣不符的学生。(来源:HESA《Graduate Outcomes》报告2023)这让我更担心,我的高分会成为一个美丽的陷阱。

这种来自内外部的压力,真的让人喘不过气。我曾经尝试向朋友们倾诉这种烦恼,他们大多也是一副“身在福中不知福”的表情,甚至有人开玩笑说:“你这是凡尔赛吧?我要是有你这分数,做梦都能笑醒!” 没人能理解,这种“甜蜜的负担”有多么沉重。我开始失眠,以前觉得睡觉是享受,现在成了煎熬,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各种专业、学校、未来规划混杂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食欲也下降了,每天面对美食都提不起兴趣。我知道这都是焦虑的表现,可就是控制不住。我甚至开始羡慕那些分数刚好擦线、或者比我低一点的同学,他们的目标反而更明确,压力也似乎没我这么大。他们只要努力一把,就能达到自己的目标,而我,却因为“高分”而不得不面对一个完全未知的、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一份发表在《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上的研究表明,学业压力是国际学生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且高成就学生往往报告更高的焦虑和抑郁水平,这与他们所承受的更高期望和对失败的恐惧有关。(来源:《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2022年期刊论文)

撕裂与重塑:高分背后的自我拉扯

这分数,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审视我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人生。我以前总觉得,只要考个好大学,有个好文凭,未来就能一帆风顺。现在我发现,这只是故事的开头,甚至可能是一个更复杂的开始。我开始思考,“成功”的定义到底是什么?是世俗眼中的名校光环和高薪工作,还是内心真正的满足和快乐?我原本的“躺赢”梦,其实是希望能够以一种更从容、更自主的方式去生活。而现在,我却感觉自己被这高分推着,不得不去“卷”更激烈的赛道。例如,在美国,一些顶尖商学院的MBA项目,毕业生的平均年薪确实非常可观,可能超过20万美元,但其入学竞争激烈程度也令人咋舌,申请者不仅需要超高的GMAT/GRE分数,还需要丰富的实习和工作经验,以及卓越的领导力,整个申请过程是对个人综合素质的极致考验。(来源:QS Global MBA Rankings 2024、各商学院官网)这让我明白,即使进入了顶尖学府,竞争也从未停止,反而可能更加残酷。

这种从期待解脱到被意外“成功”推向更深漩涡的滋味,真是又复杂又扎心。我感觉自己内心像被撕裂成两半,一半在告诉自己:这么好的分数,不拼一把就真的浪费了!另一半却在呐喊:我真的要为了别人的期望,放弃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吗?这种拉扯,让我常常陷入自我怀疑。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有能力去驾驭那些听起来很“高大上”的专业和未来。我担心自己会因为盲目追求“最好的”,而最终陷入一个不适合自己的环境,导致学业上的挣扎,甚至更严重的心理问题。根据一项针对留学生的调查,大约有50%的留学生在留学期间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其中学业压力、文化适应和未来职业规划是主要诱因。(来源:世界华人周刊《中国留学生心理健康报告》2023)这让我更加警惕,高分带来的选择权,如果运用不当,也可能是一把双刃剑。

我甚至开始设想各种“后路”。如果我真的去了某个顶尖名校,结果发现自己完全不喜欢所学专业,那我该怎么办?转专业是不是很难?在美国,不少大学转专业是需要满足一定GPA要求和完成特定先修课程的,尤其是从文科转热门理工科,难度会更大,因为学分衔接和课程体系差异都很大。比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工程学院,其内部转专业(如从机械工程转到电气工程)都有严格的GPA门槛,更不用说校际转学或跨学院转专业了,成功率相对较低。(来源: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官网 Academic Guide)这意味着,我一旦做出选择,可能就很难回头。这种“沉没成本”的担忧,也让我更加焦虑。我发现,高分带来的并非是自由,而是一种更高级别的选择困境,它要求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更坚定地做出选择。

跳脱内卷:重新定义我的“躺赢”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挣扎和思考,我逐渐明白,这70分的“暴涨”虽然打碎了我的“躺赢”梦,但也给我提供了一个重新定义“躺赢”的机会。它并不是要我真的什么都不做,而是要我找到一种更适合自己的、能让我感到内心平静和满足的生活方式。我意识到,“躺赢”不等于“不努力”,而是“努力地选择自己想走的路,并为之付出”。我决定不再被世俗的眼光和亲戚朋友的期待所绑架,而是更深入地挖掘自己内心的真正渴望。我开始认真地思考,什么才能让我真正快乐?是名校的光环,还是从事一份我热爱并能带来价值的工作?是优渥的物质条件,还是精神上的富足和自由?我开始大量阅读关于职业规划、心理学以及不同人生选择的书籍和文章,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启发。我甚至还报了一个短期的职业兴趣测评,希望能更客观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兴趣方向。

我发现,世界上除了那些热门的、看起来光鲜亮丽的专业和职业,还有很多同样有意义、有价值的选择。比如,很多欧洲国家的大学,在一些小众但充满创新活力的领域,有着非常高的研究水平和就业前景。例如,荷兰的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在工业设计、可持续能源等领域享有盛誉,其毕业生在全球范围内都非常受欢迎,但这些专业可能不像金融或CS那样被大众追捧。(来源: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官网、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by Subject 2024)这让我看到,原来“成功”的路径并非只有一条,而且很多时候,真正的机会可能隐藏在那些不被所有人关注的地方。我开始设想,也许我可以选择一个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专业,即使它不如金融或CS那么“吸金”,但只要我能学得开心,学得投入,未来同样能在这个领域做出一番成就,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而且,我也可以利用这个高分,去争取一些更好的奖学金或者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而不是被动地去追求更高的门槛。

这70分,现在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份“礼物”,它给了我更多选择的自由,而不是一种负担。它让我有机会去探索那些过去我可能根本不敢触及的领域,或者去选择那些门槛更高、但更符合我内心期望的学校和专业。比如,如果我真的对心理学充满热情,那么我可以去申请那些在心理学领域排名更高、研究资源更丰富的大学,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中等水平的学校。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心理学专业在全球享有盛誉,其本科项目不仅课程设置丰富,还有大量研究机会,是很多有志于心理学研究学生的理想选择,但其录取分数要求也相对较高。(来源:麦吉尔大学官网、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by Subject 2024)这份高分给了我底气,去追逐那些过去觉得遥不可及的梦想。我开始觉得,我并不是被这分数推着走,而是我手握这张“王牌”,可以主动选择我想要的人生。

我的新“躺赢”:主动选择,自由生长

如果你也曾因为某个意想不到的“好结果”而感到迷茫和压力山大,那这篇文你可得好好看看。记住,那个分数,那张成绩单,它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评价,它不能定义你的全部价值,更不能绑架你的人生。它只是给你打开了一扇扇窗,至于窗外是艳阳高照还是风雨兼程,最终取决于你如何去选择。别急着被周围的喧嚣声裹挟,更别轻易放弃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这个分数是你努力得来的,所以你有权去决定如何使用它,如何让它为你的人生添彩,而不是成为你前进的包袱。

所以,我的朋友,如果你现在也面临这样的“甜蜜的负担”,别慌。坐下来,给自己倒杯水,或者泡杯咖啡,好好静下心来,问问自己:你到底想去哪里?你到底想学什么?你希望你的未来是什么样子?别去管别人怎么说,那些都不是你的人生。如果你的高分给你带来了去往顶尖学府的机会,但你内心深处对那个专业毫无兴趣,那么大胆地去探索那些你真正热爱,但可能不那么“热门”的领域。利用这个高分,去争取奖学金,去申请更好的导师,去接触更前沿的研究。如果你的分数足够让你有实力选择一个自己真心喜欢的专业,哪怕它在别人看来没那么“高大上”,你也完全有理由坚持自己的选择。多跟过来人聊聊,跟学长学姐取取经,听听他们最真实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多去官网看看那些学校的专业介绍,不是看排名,而是看课程设置,看就业方向,看有没有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室和项目。别忘了,人生不是只有一条赛道,你的高分只是给你提供了更多的跑道选择,但冲刺的方向,永远是你自己决定的。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