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日本:留学生真实生活全记录
还记得吗,第一次踏上日本土地的时候,那感觉就像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盲盒,既兴奋又带着点儿小忐忑。我飞机一落地成田机场,手机信号就没了,当时的我还没办好日本的电话卡,看着周围全是陌生的日文指示牌,心里就像揣了只兔子,砰砰直跳。旁边一对中国情侣正在大声讨论怎么找酒店巴士,而我只能眼巴巴地瞅着自己的行李箱,脑子里除了“谢谢”、“不好意思”之外,再多的日文也挤不出来了。那种无助感,真的,到现在都记忆犹新。我当时甚至有点想笑,这和我来之前想象的樱花、动漫、精致寿司,简直是天壤之别,真实生活就这么猝不及防地开始了。
在日本安顿下来,第一件大事就是找个窝。刚来那阵子,我人生地不熟,语言也磕磕巴巴,找房子简直是个大挑战。中介费、礼金、敷金,这些词把我绕得头都大了,感觉每个月房租都要翻好几倍。我记得当时看中了一套离学校走路只要十分钟的小公寓,虽然面积不大,但地理位置绝佳。我跟中介来回沟通了好几趟,才知道日本租房的初期费用真不是盖的,光是押金(敷金)和礼金就分别要交一个月的房租,中介费还要再加一个月的房租外加消费税,再加上第一个月的房租和火灾保险,七七八八加起来,差不多要准备好四到六个月的房租才能顺利入住。据在日华人租房平台『部屋探し』官网数据显示,这样的初期费用在日本,尤其是在东京这样的大城市,是普遍现象,对于留学生来说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房子搞定,接踵而来的就是手机卡和银行账户。我当时也是走了不少弯路,一开始想办大手运营商的卡,结果被告知需要日本的固定住址和在留卡,甚至有时候还需要日本人的担保。后来才发现,原来有很多MVNO(虚拟移动运营商)对留学生更友好。我最终选择了Rakuten Mobile,它不仅资费相对便宜,而且据我当时的了解,他们对外国人的申请条件也比较宽松,有些套餐甚至允许使用海外信用卡支付,省去了不少麻烦。我拿着在留卡和学生证去门店办理,从填表到激活,整个过程花了将近一个小时。而银行账户,为了日常转账和打工工资入账,也是必需品。新生银行(Shinsei Bank)和SBI住信SBI网络银行(SBI Sumishin Net Bank)是很多留学生的首选,因为它们对外国人开户的限制较少。新生银行的官网明确指出,只要持有在留卡并有固定住址,就可以申请开户,而且网上申请也非常方便,我就是通过他们的线上渠道成功办理的,大概一周后就收到了银行卡,这大大方便了我之后在日本的财务管理。
生活慢慢走上正轨,文化冲击和语言障碍却成了日常。我记得有一次在超市结账,店员问我需不需要购物袋,用的是敬语,语速又快,我当时脑子一片空白,只能傻笑。店员大概以为我没听懂,又重复了一遍,我才反应过来,赶紧点头说“はい、お願いします”(是的,拜托了)。这种小尴尬简直每天都在上演。还有日本人在交流中特别注重“察言观色”和“读空气”,有时候他们不会直接拒绝你,而是会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让我这个直来直去的人经常摸不着头脑。我记得有一次跟教授约时间讨论论文,我问他“老师,您明天下午有空吗?”教授笑着说:“嗯……明天下午,我的日程稍微有点紧张呢。”我当时没听懂,还以为是有希望,结果又追问了一句,教授才委婉地表示明天不行。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日本人常用的委婉拒绝方式。根据日本语能力测试(JLPT)官方发布的数据,全球参加N1考试的非母语者通过率通常在30%左右,这侧面反映了掌握高级日语并能适应其复杂文化表达的难度。
学业方面,进入日本的大学,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卷”。我的专业是经济学,课程设置非常严谨,每个学期都要修满固定的学分。我所在的大学,国际学生的比例也不低,据早稻田大学国际部官网统计,2022学年度其国际学生人数达到了8,620人,占比约20%,这使得课堂上虽然有很多国际面孔,但竞争压力也同样巨大。教授讲课语速飞快,各种专业术语扑面而来,我常常需要课后花双倍的时间去复习和查阅资料。最让我崩溃的是小组讨论,日本人真的很注重团队协作和严谨的报告制作,每次开会都要提前准备充分,确保每个人都贡献了力量。有一次,为了一个小小的市场分析报告,我们小组连续几天泡在图书馆,从数据收集到图表制作,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推敲。那段时间,每天晚上对着电脑屏幕,眼睛都快熬红了,但也正是这些高强度的学习,让我学会了如何更高效地学习和表达。
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我决定找一份兼职。很多留学生都会选择在便利店、居酒屋或者咖啡店打工。我当时在一家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做夜班,从晚上10点干到第二天早上6点。日本的最低时薪是根据地区划分的,据日本厚生劳动省2023年全国最低工资标准数据显示,东京的最低时薪达到了1,113日元,相比其他地方要高一些,所以打夜班工资会更高。那段时间,我每天都在与各种商品、形形色色的顾客打交道。我见过深夜来买醉的上班族,也见过凌晨还在赶稿的作家。有一个特别的顾客,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他每天凌晨三点都会准时来买一份报纸和一瓶牛奶。每次他都会对我说声“谢谢”,声音虽然不高,但总能给我带来一丝暖意。便利店的活儿看起来简单,但其实包含了收银、理货、打扫、接待等等,而且还要记住各种促销活动和商品位置。通过这份工作,我的日语口语得到了飞速提升,也对日本社会有了更真实的接触。当然,每周28小时的打工时间限制,我一直都严格遵守,生怕超出了规定给自己的签证带来麻烦。
除了学业和打工,社交生活也是留学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刚来日本的时候,感觉周围的日本人虽然客气有礼,但很难真正深入交朋友,心里难免有点孤独。后来我主动参加了学校的国际交流社团和一些兴趣小组。我记得大学里有很多社团,比如茶道部、动漫研究社、篮球社等等,据我校官网社团列表显示,光是体育类社团就有三十多个。我选择了一个国际交流会,每周都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和日本学生一起做一些活动,比如一起去大阪城公园赏樱花,一起品尝章鱼小丸子。我还在健身房认识了一位日本朋友,我们经常一起锻炼,互相用对方的语言交流,他就教我很多地道的关西腔,我也教他一些中文。渐渐地,我的朋友圈子越来越大,不再是那个只会在便利店打工、上课的学生了。这些朋友不仅仅是玩伴,更是我在异国他乡的依靠和支持。
经济独立对留学生来说是个大考验。我在日本的每个月,都会详细记录自己的开销,从房租、水电煤气、伙食费到交通费、娱乐费,每一笔都清清楚楚。据日本学生支援机构(JASSO)官网发布的《外国人留学生生活费调查》显示,一名留学生在东京地区每月的生活费(不含学费)大约在8.7万日元到15万日元之间。我通过打工和节省开支,努力把自己的生活费控制在相对较低的水平。我学会了自己做饭,去超市购买特价商品,周末也会去逛逛百元店,淘一些生活用品。而且,我还申请了学校的学费减免和一些面向留学生的奖学金。JASSO官网就列举了多种奖学金项目,包括学习奖励费、地方政府及民间团体奖学金等,我当时花了大量时间研究,并最终申请到了一个地方政府的奖学金,虽然金额不算特别大,但对我来说,那份认可和帮助意义非凡,大大缓解了我的经济压力。
留学生活不可能总是光鲜亮丽,想家、孤独、压力大是常态。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一个下雪的冬夜,我考完期末考试回到冷冰冰的公寓,打开手机看到家里发来的视频,妈妈在屏幕里笑得那么温暖,那一瞬间,我的眼泪就止不住地往下掉。我强忍着哭腔跟家里报平安,挂了电话后就趴在床上大哭了一场。那种巨大的落差感,和身边没有人可以倾诉的孤独感,真的让我觉得很脆弱。我大学的学生支援中心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服务,据东京大学学生支援中心官网介绍,他们为国际学生提供多语种的心理辅导,包括中文服务,而且所有的咨询内容都严格保密。虽然我最终没有去咨询,但知道有这样的资源存在,心里也多了一份安心。那次痛哭之后,我给自己放了一天假,去泡了温泉,吃了一顿好吃的,然后告诉自己,哭过了就好了,明天还要继续努力。
在日本的这些年,我遇到过很多意想不到的奇遇和挑战。我曾独自一人背着包,坐了十几个小时的夜行巴士,从东京去北海道看雪,结果遭遇暴风雪,滞留在小镇上,不得不和当地的民宿老板娘用我蹩脚的日语和她生硬的英语沟通。我也曾参加当地的夏日祭典,和日本朋友们一起穿着浴衣,头戴花环,提着灯笼走在人群中,看着漫天的烟花,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真正融入了这个国家。我更学会了独立解决问题,无论是家里的马桶堵了,还是生病去医院,所有的事情都得自己来。我从一个只会死读书的小孩,变成了一个能够独当一面,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好奇心的青年。这些经历,是课本上学不到的,也是金钱买不来的财富。
如果你也正打算踏上日本留学的征程,别被那些花里胡哨的宣传片迷花了眼,也别被我的这些小插曲吓跑了。我想告诉你的是,别把日本想得太完美,它不是你的避风港,但它绝对是一个能让你迅速成长、变得更强大的地方。你呀,就放开胆子去闯吧,多跟当地人交流,多尝试新鲜事物,即使犯错了也没关系,那都是你未来回忆里的精彩片段。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照顾好自己,吃饱穿暖,保持健康,遇到困难了别硬扛着,找个信得过的人聊聊,或者像我一样,痛痛快快哭一场,然后继续向前冲。去拥抱那些未知吧,相信我,你会收获一个全新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