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自述:考研出国,哪个更香?

puppy

嗨,毕业季又双叒叕来了,你是不是也开始纠结了?尤其是我们这些在国外读书的孩子,面对“毕业后是留在国外继续深造,还是回国考研”这个灵魂拷问,是不是特别头大?我懂,因为我当初也经历过这种选择困难症。这篇文章里,我这个“过来人”就想跟大家敞开心扉,聊聊我当初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是咋选的,以及选择之后这一路走来,那些真真切切的体验和感悟。是继续在国外拼搏,争取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工作机会,还是考虑回国考研,感受国内考场的激烈竞争,但也能离家更近,享受更接地气的朋友圈子?每条路都有它独特的风景,也有它需要跨过的坎儿。这篇自述不是要给你标准答案,而是想帮你理清思路,从我的故事里找到一些启发,看看哪些因素对你来说更重要,是看重发展机遇、投入成本、还是生活舒适度。相信读完我的亲身经历,你会对自己的选择有更清晰的认识,知道哪条路更适合你,走起来才更“香”!

留学生自述:考研出国,哪个更香?

嗨,我到现在还记得那个有点闷热的夏夜,伦敦的公寓里,我和几个室友围着外卖盒,嘴上嚼着炸鸡薯条,眼睛却盯着电脑屏幕上那几个扎眼的字——“毕业去向”。空气里弥漫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焦虑,比炸鸡的味道还浓烈。我们几个人,一个在谢菲尔德读商科的姑娘,一个在曼城学CS的男生,还有我,当时正纠结在是申请英国本地的研究生,还是打包回国准备考研。窗外泰晤士河的夜景再美,也抚平不了我们心头那份对未来的迷茫。我懂,因为我当初也经历过这种选择困难症,那种感觉就像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每一条路都好像很诱人,又好像充满了未知和挑战。

当时我发现,这种迷茫几乎是每个毕业季留学生的“标配”。我们这一代人,在海外求学几年,尝到了国际化教育的甜头,也体验了异国他乡的孤独,现在又要面对一个世纪难题:是继续在国外拼搏,争取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工作机会,还是考虑回国考研,感受国内考场的激烈竞争,但也能离家更近,享受更接地气的朋友圈子?这种选择,真不是简单扔硬币就能决定的。我记得当时在留学生论坛上(比如我们www.lxs.net的投票区),关于“毕业是留是回”的帖子总是热度不减,甚至有高达70%的同学表示,这个选择让他们夜不能寐,极度焦虑。

我承认,最初,我对留在英国继续深造是有些向往的。毕竟,好不容易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节奏和学术氛围,一下子放弃总觉得有点可惜。我当时查了很多资料,发现英国硕士课程的学制通常较短,一年制居多,能够快速拿到学位。我记得根据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的数据,2023-2024学年,英国硕士课程的平均学费在1.5万至3万英镑之间,生活费每年约1.2万英镑。虽然这笔开销对我们普通家庭来说不是小数目,但想到能继续接触前沿知识,还有机会在国际环境中提升自己,我觉得这钱花得值。

除了学术上的吸引力,英国政府给国际毕业生提供的政策也曾让我眼前一亮。自2021年7月1日起,英国正式推出了为期两年的毕业生签证(Graduate visa),也就是我们常说的PSW签证,允许本科和硕士毕业生留英工作或寻找工作,而博士毕业生则可获得三年,这为许多留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留英发展机会。据英国内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共有超过9.8万名毕业生通过此签证留英,寻求在英国的工作机会。这让我觉得,如果能顺利毕业,至少有两年时间可以在英国积累工作经验,这听起来真是“香”极了。

然而,现实远比想象中骨感。虽然有毕业生签证的便利,但要真正找到能提供工签赞助的工作,竞争依旧激烈。我一个朋友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读完金融硕士,拿着傲人的成绩去面试,结果发现即使是顶尖毕业生,也面临着本地人才和欧盟人才的激烈竞争。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2022/23学年的数据,尽管留学生毕业后在英国本地就业的比例有所上升,但大部分留英工作的国际学生,初期往往集中在一些薪资相对不高、或不需要高度专业背景的行业,要找到能长期提供工签的“体面”工作,需要付出超出想象的努力和运气。

当时我身边也有不少朋友开始考虑回国考研这条路。他们的理由很简单,除了想家,还有国内日渐激烈的就业市场,学历内卷程度简直让人咋舌。如果回国找工作,一个硕士学位无疑会增加竞争力,尤其是那些想进入体制内或者特定高门槛行业的同学。中国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474万人,相较于前一年略有下降,但整体规模依然庞大,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这意味着,如果你想考研,你将面对的是几百万人的“千军万马”。

国内考研的竞争激烈程度,远超很多人的想象。我一个高中同学,从美国交换回来后决定考研,报考的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金融硕士。据我了解,该学院2023年金融硕士的报录比一度高达20:1甚至更高,这代表着每20个优秀考生中,可能只有1人能最终被录取。他为了考研,整整一年每天只睡5个小时,把所有社交活动都停了,这种强度对我这种在国外相对“自由”惯了的人来说,光是听听都觉得窒息。

更让许多海归觉得挑战的是,即使他们本身拥有不错的英语能力和国际视野,但在国内考研的备考体系中,他们可能反而处于劣势。很多从海外回国的学生,面对国内考研的题型、模式,以及高强度的备考节奏,确实需要一个适应期。据国内某知名教育研究机构发布的《2023年海归考研情况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六成的海归考生表示,文化差异和国内教育体系的陌生感是备考初期最大的障碍,他们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去适应国内的应试技巧,甚至要重新学习一些基础知识点,这无疑增加了考研的难度。

面对两种都各有“香”与“不香”的选择,我陷入了长久的纠结。我开始问自己,到底什么对我最重要?是未来职业发展的国际化,还是能够陪伴家人,在一个更熟悉的环境中生活?是追逐高薪的机会,还是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舒适?我发现,我最看重的,是能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且能在一个有创新活力的环境中工作。当时身边很多朋友也在做选择,我记得看到一份来自Lockin China的《2023中国海归就业报告》数据显示,近80%的海归选择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就业,这让我看到了国内市场的巨大吸引力,但也意识到这些城市的竞争同样激烈。

最终,我选择了在英国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申请的是谢菲尔德大学的一个交叉学科项目。那一年,我们学院的国际学生比例达到了惊人的45%(据谢菲尔德大学2022/23学年统计数据),这意味着课堂上的交流非常多元,但也意味着我在文化适应和团队协作上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我记得有一次,我和一个来自德国的同学,一个来自印度的同学组成小组完成一个项目,由于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初期我们几乎每天都在争论,甚至一度感觉项目要黄了。但是,最终我们还是磕磕绊绊地完成了,并且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这些经历是单纯的国内教育很难给予的。

毕业后,我选择留在英国工作了一段时间。虽然期间也经历了无数次简历石沉大海、面试碰壁的沮丧时刻,但那些经历真的让我成长了很多。我从一个面对外国老板会紧张到说不出话的“小透明”,慢慢变成了可以流利表达自己观点、积极参与团队讨论的人。当然,我也有过非常想家的时刻,特别是过年的时候,看着国内朋友们晒出的阖家团圆照,心里真的不是滋味。我发现,留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一种‘焦虑感’,无论是对学业、就业,还是身份认同。根据英国国家学生调查(NSS)2023年的结果显示,尽管留学生对教学质量总体满意,但关于职业发展支持和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依然很高,这让我更加意识到,除了外部机会,内在的平衡也同样重要。

现在回头看,我的选择也许不是最“香”的,但绝对是适合我的。我走了这条路,体验了它的甜与苦,也因此更了解自己。我特别想跟大家说的是,这种选择没有标准答案,重要的是你对自己的了解,以及你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别总盯着别人碗里的饭香不香,多问问自己,什么能让你真正开心,什么能让你更有动力。一份由知名职业规划平台领英(LinkedIn)发布的《全球人才趋势报告2023》指出,主动进行职业规划和技能提升的个体,其职业满意度和发展前景普遍更高。所以,你得先搞清楚自己内心深处的需求,想想你毕业后到底想做什么,想去哪里,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也可以找学长学姐多聊聊,听听他们的真实经历,再结合自己的情况做判断。别害怕做选择,也别担心选错,人生本来就是一场不断尝试和修正的旅程。重要的是,你得行动起来,去了解,去思考,去感受,而不是原地打转瞎琢磨。祝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香”路!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