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读研:卷出新高度!

puppy

提到香港,大家第一反应可能就是国际化、机会多,但今天要跟大家聊个更“实在”的:香港读研,真的“卷”出新高度了!别看这只是短短几年,从申请那一刻起,你就会感受到这股强劲的竞争。我们深扒了为什么香港会这么卷——名校效应、国际视野、就业吸引力,还有周边城市源源不断的人才涌入,简直是神仙打架!所以,别天真地以为躺平就能毕业,从日常的学习压力、小组作业的内卷,到找实习、找工作的拼搏,每一步都得全力以赴。但话说回来,能在这里磨砺出来,绝对是含金量十足的经验。如果你也想知道这股“卷”劲儿具体体现在哪里,以及怎么才能在这场硬仗中脱颖而出,甚至享受其中,那就赶紧戳进来,我们好好聊聊那些在香港读研不得不面对的真实挑战和机遇吧!

还记得吗,第一次听到“香港读研”这四个字,心里是不是立马就燃起了小火苗?那会儿我身边好多同学都跟我一样,觉得香港嘛,国际化大都市,金融中心,名校云集,毕业了机会遍地都是,简直就是“镀金”的最佳选择。当时我还在想,这不就是轻松上岸,体验港式生活,顺便把学历升个级吗?

我室友小李就是这么想的,他去年从上海一所985大学毕业,本科成绩还算漂亮,想着申请个港校的硕士,顺理成章地开启人生新篇章。结果呢,他第一批申请的几个商科项目,全都被拒了,那一刻他才真的懵了。我们一起分析了原因,才发现不是他不够优秀,而是申请港校硕士的竞争,早已远远超出了他,甚至我们所有人的想象。那感觉,就像是刚准备好游泳,结果发现自己被推到了深海里,四周全是憋着一口气要游到对岸的“神仙”选手。

香港读研:卷出新高度!

确实啊,提到香港,大家第一反应可能就是国际化、机会多,但今天要跟大家聊个更“实在”的:香港读研,真的“卷”出新高度了!别看这只是短短几年,从你决定申请的那一刻起,你就会感受到这股强劲的竞争。它就像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着你,甚至挤压着你,让你不得不全力以赴。

我们深扒了为什么香港会这么卷。首先,这股强大的“名校效应”是主因。你想啊,香港的大学,在全球排名榜上那是相当亮眼。根据QS 2024世界大学排名,香港大学位列全球第26位,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并列第47位,香港理工大学也排在第65位,香港城市大学则位居第70位。放眼全球,能把这么多世界百强名校集中在一个弹丸之地,真是独此一家。这牌子硬,含金量足,自然吸引了全世界最优秀的学生来争抢那有限的席位。

这股“卷”劲儿的另一个来源就是它独特的“国际视野”。香港不仅是亚洲的金融枢纽,更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窗口。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使得这里的大学在课程设置、师资构成上都具备了极其国际化的特点。在这里学习,你身边坐着的可能就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大家用英语交流,用不同的思维方式碰撞火花。这种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对渴望拓展国际视野的同学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数据显示,根据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UGC)公布的2022/23学年统计,香港八所UGC资助大学的授课式研究生(TPg)中,非本地学生(主要是内地学生)占比高达近70%,达到了约2.5万人。这种高比例的非本地生源,无疑进一步加剧了竞争。

香港的“就业吸引力”也是让无数人前赴后继的重要因素。毕业后能在国际金融中心工作,听起来就很有奔头。香港作为全球重要的经济体之一,在2024年3月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中,依然稳居全球第四位,仅次于纽约、伦敦和新加坡。这里汇聚了大量跨国企业、金融机构,以及蓬勃发展的创新科技公司。特别是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GBA)的发展规划,更让香港毕业生拥有了在更广阔区域施展才华的机会。不少同学都盯着毕业后在香港积累几年工作经验,之后无论是留港发展还是回内地大湾区就业,都能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周边城市源源不断的人才涌入,更是把香港读研的竞争推向了白热化。随着内地经济的崛起和教育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内地优秀学子将目光投向了香港。他们本科背景过硬,成绩优异,甚至不少还有丰富的实习经历和科研成果。这些“神仙打架”般的申请者,让香港高校的录取标准水涨船高。每年申请季,看到论坛里大家晒出的GPA、雅思托福成绩、以及各种背景提升的项目,真是让人不禁感叹,现在的申请者真是太强了!

所以,别天真地以为躺平就能毕业,从申请那一刻起,你就会感受到这股强劲的竞争,并且它会贯穿你整个读研生涯。光是申请阶段,就能让你体会到什么叫“僧多粥少”。以香港大学的金融硕士项目为例,这个项目每年只招收几十人,但申请人数往往是几千上万。被录取的学生,不仅要拥有顶级的本科院校背景,通常GPA也都在3.7/4.0以上,同时还需要非常亮眼的实习经历和GMAT/GRE成绩。你和来自清华北大的同学,以及国外名校的申请者一起争夺那寥寥无几的录取名额,是不是听着就觉得压力山大?

就算你幸运地拿到了Offer,进入校园,这股“卷”劲儿也不会有丝毫减弱,反而会以另一种形式扑面而来。日常的学习压力,绝对能让你怀疑人生。香港的硕士课程通常学制很短,一年制项目尤其多,这意味着你要在非常紧凑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学习任务。我身边有朋友读一年制的商科硕士,每周要上四五门课,每门课都有Reading、案例分析、小组作业、期中考试和期末大Project。他常常晚上十一点从图书馆出来,第二天早上八点又准时出现在教室。有一次,香港中文大学某专业的朋友告诉我,他们一个学期就有好几门课要写几千字的论文,同时还要完成编程任务,每天学习时间超过12小时是常态,这可不是夸张的说法。

小组作业,更是“内卷”的重灾区。香港的教学模式非常强调团队合作,几乎每门课都有小组作业。但当团队里聚集了一群来自不同背景、都想拿高分的“卷王”时,情况就变得非常有趣了。大家为了一个小组报告,从资料收集、数据分析到PPT美化、口头展示,每个环节都力求完美。为了避免“躺平”的队友,你可能会遇到凌晨三点还在开组会的情况,或者为了一个数据分析结果反复迭代几十次。甚至,有些小组为了追求极致,会自发地找专业的导师进行辅导,只为在最终的呈现上脱颖而出。这种对细节和成果的极致追求,是香港小组作业的常态。

除了学术上的较量,找实习的“拼搏”更是提前打响了“战役”。很多同学在大一下学期就开始筹划暑期实习,希望能够进入知名企业镀金。香港移民局规定,非本地学生在修读期间可以从事与学业相关的实习,或在暑期进行不限时长的实习。但问题是,港校的暑假通常比较短,很多顶级公司的实习项目竞争异常激烈。我认识一个读金融工程的同学,为了拿到一份四大投行的暑期实习,他从大一开始就积极参加各种商业竞赛,考取CFA一级,同时还在一家小型资产管理公司无薪实习了半年。最终他凭借扎实的背景和数轮面试,才在数百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拿到了一份宝贵的实习。

毕业后找工作的“硬仗”更是考验重重。香港的就业市场虽然机会多,但对国际学生来说,挑战也显而易见。首先是IANG签证的问题。根据香港入境事务处的规定,非本地毕业生可以在毕业后申请留港12个月,以寻找工作。这12个月的宽限期,对于国际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但想在这期间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需要你在学期间就做好充分准备,积累人脉和实习经验。你不仅要和本地毕业生竞争,还要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同台竞技。

语言能力也常常成为一道无形的门槛。虽然香港的国际化程度很高,英文是通用语言,但在一些本地企业,尤其是涉及本地客户或内部沟通较多的岗位,流利的粤语甚至普通话都可能成为加分项。这就意味着,国际学生在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还需要努力适应当地的语言环境。我们有个同学,为了能更好地融入本地职场,每周都去参加粤语角活动,甚至主动在日常生活中多用粤语,这份毅力也是“卷”的一种体现。

但是话说回来,能在这里磨砺出来,绝对是含金量十足的经验。虽然过程艰辛,但你在香港读研所获得的成长是多方面的。例如,根据香港理工大学2022年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其授课式研究生毕业生的平均月薪达到了25,300港元,这个数字在同等学历毕业生中,无疑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这种高回报,也吸引着更多人选择来此接受挑战。

在这里,你不仅能收获一份世界认可的学历,更能培养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跨文化沟通的能力、以及强大的抗压能力。每次小组作业的头脑风暴,每门课程的深度学习,每次实习面试的历练,都在无形中提升你的综合素质。那种从绝望到突破,从迷茫到清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当你真正走出校园,你会发现自己已经变得更加自信、更加从容,也更能适应复杂多变的世界。

如果你也想知道这股“卷”劲儿具体体现在哪里,以及怎么才能在这场硬仗中脱颖而出,甚至享受其中,那就赶紧行动起来吧!

嘿,兄弟姐妹们,我知道听起来很吓人,但别被“卷”这个字眼给吓退了。其实,香港读研更像是一场马拉松,你需要提前规划,做好充足的准备。如果你真的决定要来,我的建议是,从现在开始就别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多申请几个项目,给自己多点选择。然后呢,别光盯着那些排名最高的专业,有时候一些新兴或者交叉学科的专业,反而竞争没那么白热化,但未来发展前景也很不错。等你真来了,课堂上别害羞,多跟教授和同学交流,他们都是你未来的资源。更重要的是,别忘了锻炼身体,保持好心态,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最后,别忘了多学学粤语,或者至少保持开放的心态去接触本地文化,这不仅能帮助你交到更多朋友,也说不定能在找工作的时候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呢!加油啊,未来可期!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