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科广首届硕士:就业是躺赢还是内卷?

puppy

港科广这第一批硕士毕业生,他们找工作到底是不是像大家想的那么“躺赢”?还是在现在这个大环境下,也逃不开“内卷”的魔咒呢?相信很多正考虑去港科广深造的同学,或者对未来就业感到迷茫的小伙伴,心里都有这个大大的问号吧!这篇文章就非常真实地走进了这群“吃螃蟹”的毕业生,听他们亲自聊了聊从拿到offer到最终抉择的那些事儿。 你可能会发现,有人确实手握多家大厂的高薪offer,风光无限;但也有人面对选择的迷茫、对专业方向的再思考,甚至还有一些出乎意料的去向。文章不仅揭示了他们具体的就业去向、薪资范围,更深入探讨了他们如何应对新校区和新环境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想知道这批“试验田”的成果如何,给自己未来的求职之路多一点参考和方向吗?那这篇深度报道绝对值得你点开一探究竟!

港科广首届硕士:就业是躺赢还是内卷?

还记得去年秋天,我那个学弟小李,一提到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以下简称“港科广”)这几个字,眼睛里就闪着光。他当时正犹豫要不要报港科广的研,老是跑来问我:“学姐,你说第一批毕业生是不是真的能‘躺赢’啊?毕竟是港科大的牌子,又在大湾区,感觉就业前景肯定差不了。”那会儿,我们都觉得这批“吃螃蟹”的同学,多半会是就业市场的“香饽饽”。毕竟,顶着港科大这块金字招牌,加上大湾区创新高地的地理优势,怎么看都像是开了挂。现在一年过去了,这批首届硕士毕业生真的走向了社会,他们当初的憧憬和期待,又和现实擦出了怎样的火花呢?我最近深入地跟几位毕业生聊了聊,发现他们的经历简直就是一部职场浮生绘,有让人羡慕的“高光时刻”,也有不得不面对的“纠结与挣扎”。

先说说大家最关心的高薪offer。小王,就是我们这次采访的一位典型代表,他毕业于港科广信息枢纽的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域。他告诉我,从去年秋招开始,他的简历就被不少大厂盯上了。他主攻人工智能方向,在校期间参与了几个与行业合作的深度学习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他笑着说,自己有段时间每天都在面试,简直成了“面试机器人”。最终,他手里握着三家互联网头部公司的算法工程师offer,其中一家总部位于深圳的知名企业开出了税前年薪40万元人民币的package,这还不包括股权激励。他提到,这个offer远超了他当时对硕士毕业生的心理预期,让他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充满了信心。据他分析,这与港科广强调实践和跨学科的培养模式不无关系,很多项目都是与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企业直接合作,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真实世界的业务挑战。数据显示,2023年大湾区AI相关岗位硕士毕业生平均起薪普遍在25万-35万之间,小王这份offer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并非所有人都像小王这样一路凯歌。我的另一位受访者小陈,她就读于社会枢纽下的城市治理与设计学域。她的专业方向是智慧城市规划,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在实际求职过程中却遇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挑战。小陈坦言,很多传统规划设计院对这个新兴专业还不太熟悉,有些企业甚至表示他们的岗位需求更多倾向于土木工程或建筑学背景。她投递了十多家设计院和咨询公司,获得的面试机会屈指可数。最终,她接受了一家地方政府下属研究机构的offer,虽然工作稳定,但薪资与她预期的头部互联网企业相去甚远,大致在每月1万2千元左右,而且更多是偏研究型的工作,而非她更向往的实践规划。她总结说,新兴专业的优势在于其前瞻性,劣势则在于市场认知度和岗位匹配度需要时间来建立。据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的2023年应届生就业情况报告,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平均起薪确实相对低于理工科热门专业,这与小陈的经历不谋而合。

港科广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枢纽(Hub)与学域(Thrust Area)”的交叉学科设置。以“可持续发展”学域为例,这个方向的学生需要融合环境科学、工程管理、经济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我在跟几位这个学域的毕业生交流时,他们普遍反映,这种跨学科背景既是优势也是挑战。小李(不是文章开头那个学弟,是另一位同名毕业生)就读于功能枢纽下的可持续发展学域。他认为,这种培养模式让他拥有了更宽广的视野,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他在求职时,面试官往往对他的复合背景很感兴趣。他最终选择了一家深圳的新能源汽车公司,担任供应链优化分析师。这份工作不仅要求他具备数据分析能力,还需要他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供应链有深入理解。他表示,港科广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课程设置和项目实践,比如与当地环保企业合作的案例分析,为他拿到了这份offer提供了关键助力。据该公司官网发布的招聘信息,他们也特别强调对跨学科背景人才的青睐,认为这类人才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行业挑战。

当然,也有一些同学的去向,让人觉得有些出乎意料,却也折射出这届毕业生的多元选择。小杨,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工程学域的毕业生,在校期间一直专注于生物医学大数据分析。按理说,他应该会进入药企或医疗科技公司。但他最终却选择了一家新兴的生物科技创业公司,担任数据科学家。这家公司专注于基因测序和精准医疗,虽然是初创企业,但核心团队都是来自国内外顶尖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小杨跟我说,他更看重的是公司的发展潜力和能够参与到“从0到1”的创业过程。他觉得在大公司可能只是一个螺丝钉,但在创业公司他能接触到更多核心业务,迅速成长。虽然初期薪资比不上那些互联网大厂,但公司承诺的股权激励和未来的发展前景让他充满期待。这种选择在现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反而显得格外有勇气。据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东赛区)的数据,生物科技领域一直是高潜力赛道,吸引着大量优秀人才加入。

港科广作为一所新校区,其品牌效应和校友网络自然不能与香港清水湾校区相提并论。这给首届毕业生带来了独特的挑战。小张,机器人与自动化系统学域的毕业生,他最大的感受就是校友资源相对匮乏。他说,在求职过程中,很多学长学姐的内推机会,港科广这边几乎没有。他只能更多地依靠自己投递简历,或者通过导师的推荐。他最终拿到了一家佛山机器人制造企业的结构工程师offer。他告诉我,虽然这家企业不是行业巨头,但在细分领域却是隐形冠军,给了他比较满意的薪资(年薪25万左右)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他认为,新校区的好处是提供了更多“从零开始”的机会,比如学生会、社团等组织,都可以由学生自己来搭建,这也培养了他们的领导力和组织能力。据港科广学生工作处的数据,首届学生在各类社团活动中的参与度非常高,这无形中锻炼了他们的软实力。

薪资范围也是大家普遍关注的焦点。从我跟这些毕业生的交流来看,港科广首届硕士毕业生的薪资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头部学生,尤其是在计算机、AI、芯片等热门理工科领域的佼佼者,拿到30万甚至40万年薪的offer并不罕见。他们往往具备顶尖的学术背景、丰富的项目经验和出色的面试能力。而另一些同学,可能因为专业相对冷门、求职准备不足,或者对薪资要求没那么高,他们的起薪则在15万-25万左右。这其实也反映了当前中国就业市场的普遍现象:人才竞争激烈,但高层次、紧缺型人才依然是“香饽饽”。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3年中国研究生就业报告》,全国硕士毕业生平均起薪约为每月1.1万元,而热门行业和顶尖院校的毕业生则能轻松超越这一数字。港科广的整体表现,无疑是处于领先梯队的。

谈到新校区和新环境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很多毕业生都提到了一个词:适应力。小周,数据科学与信息技术学域的毕业生,他告诉我,刚到港科广的时候,校园建设还在进行中,有些设施不够完善。但这并没有打消他们的学习热情,反而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去探索和适应。他觉得,这种经历本身就是一种锻炼,让他学会了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机会。他毕业后加入了一家广州的金融科技公司,从事大数据分析工作。他认为,港科广位于大湾区核心地带,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接触前沿科技和产业实践的机会,比如学校会定期组织学生参访腾讯、华为等企业,让学生能更早地了解行业动态。根据广东省科技厅发布的数据,2023年大湾区金融科技产业的投资额持续增长,对数据分析人才的需求也水涨船高。

还有同学选择了继续深造的道路,或者另辟蹊径。小彭,新材料与能源学域的毕业生,他深知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他在港科广硕士毕业后,放弃了一些企业的offer,选择了前往美国一所顶尖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告诉我,港科广的导师团队很多都是国际顶尖学者,他们的科研视野和资源,为他申请海外博士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他的导师甚至亲自为他写了推荐信,并引荐他认识了海外的教授。这种选择虽然短期内没有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但长远来看,对他的学术生涯发展无疑是巨大的助益。据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数据,近年来选择海外深造的硕士毕业生比例有所上升,显示出中国学生对更高层次学术追求的渴望。

我们还不能忽视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在师资力量和科研投入方面的巨大优势。据学校官网介绍,港科广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优秀学者,其中不乏诺贝尔奖得主和国际顶尖科学家。这种高水平的师资团队,直接保障了教学质量和科研实力。小李(文章开头的学弟)最终也成功考入了港科广的智能制造学域。他提到,老师们不仅在学术上给予了他们很大帮助,更会在职业规划上提供指导。比如,他们学域的一位教授,是某智能制造领域国际顶级期刊的编委,他经常会邀请行业专家来学校做讲座,让学生有机会与行业领袖面对面交流。这种学术与产业的紧密结合,为毕业生搭建了非常好的平台。据悉,港科广在2023年共举办了超过50场行业交流会和招聘宣讲会,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就业资源。

很多毕业生都强调了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要性。在港科广,很多项目都是以团队形式进行的,这锻炼了学生们的协同工作能力。小吴,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的毕业生,她在求职面试时,不止一次被问到如何在团队中解决冲突、达成共识。她告诉我,在港科广的一次跨学域项目中,她曾与来自工程、设计甚至商科的同学合作,共同完成了一个数字媒体艺术作品。这个项目不仅让她学到了专业知识,更让她学会了如何与不同背景的人有效沟通,最终顺利完成了作品展示。她最终进入了一家国内知名的游戏公司,担任UI设计师。她认为,这种跨学科的合作经验,是她在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根据游戏行业发布的2023年人才需求报告,具备跨领域合作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正成为各大游戏公司争抢的对象。

整体来看,港科广首届硕士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远谈不上“躺赢”,但也绝非完全的“内卷”。它更像是一场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大冒险”,有人一路披荆斩棘,斩获高薪;也有人步履维艰,最终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赛道。这批毕业生是港科广这所年轻大学的“试验田”,他们的经验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他们证明了,拥有顶尖院校的背景固然重要,但个人的努力、专业方向的选择、对市场变化的敏锐洞察,以及适应能力,才是决定职场走向的关键因素。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港科广的品牌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高地建设贡献了力量。

所以啊,如果你现在正在纠结要不要去港科广深造,或者对未来就业感到迷茫,我的建议是:别光听别人说“躺赢”或者“内卷”,那都是表象。你得去深入了解你自己想学的专业方向,看看这个方向在大湾区乃至全国的市场需求到底怎么样。再看看港科广提供的课程设置和项目资源,是不是真的能帮你提升竞争力。记住,就业这事儿,没有绝对的“躺赢”,也没有纯粹的“内卷”,有的只是你的选择和你的努力。多跟在读的学长学姐聊聊,多去招聘网站看看岗位要求和薪资范围,心里有数了,再做决定。别盲目跟风,也别轻易放弃。你的路,终究要自己走出来。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