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就业:光环不再?

puppy

哎,是不是总觉得海归一回国就能随便挑工作,拿着高薪,被各种公司抢着要?这大概是咱们父母那辈儿,甚至更早点儿的“海归神话”了。现在市场可跟以前大不一样了,留学回来的小伙伴越来越多,国内的优秀人才也一抓一大把,竞争简直是白热化。不少海归朋友都发现,那个传说中的“光环”好像没那么亮了,找工作不再是轻轻松松的事,薪资待遇也未必符合预期,甚至会遇到水土不服的情况。这篇文就想跟大家聊聊,为啥海归的“光环”好像有点褪色了?我们到底该怎么面对如今这个就业市场?是不是需要重新调整心态和策略?如果你也正在留学,或者刚回国正为此烦恼,那这篇文章绝对能给你一些实实在在的启发,帮你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少走弯路!

还记得小林吗?他去年从英国名校硕士毕业,学的是人工智能,回国的时候那是意气风发,觉得凭着一身本事和那张亮闪闪的国外文凭,工作还不是手到擒来?他跟家里人说,目标是BAT或者头部券商,月薪低于两万就“对不起自己这几年吃的苦”。结果呢,简历投出去几十份,连个面试机会都等不来几个,好不容易盼来几个面试,聊着聊着就没了下文。到最后,他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当初是不是压根就不该出去留学?他告诉我,现在连一些听都没听过的小公司都嫌他“眼高手低”,或者觉得他没有国内的实习经验,甚至嫌他“太贵”了。他现在每天都在家里刷招聘网站,看着那些动辄要求“三年以上工作经验”或者“熟悉国内市场”的职位,心里那叫一个拔凉拔凉的。这种心情,是不是像极了你或者你身边的某个朋友?

你瞧,咱们小时候,或者听爸妈那辈儿讲的故事,海归那可是香饽饽啊,一回国,仿佛头顶就自带光环,工作随便挑,薪水随便谈,走到哪里都受到重视。那会儿,出国留学还是个稀罕事儿,能出去的都是尖子生,回来的更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可现在,时代真的变了。那股子“海归神话”的劲儿,早就悄悄地褪去了颜色。曾经的“金字招牌”,如今在激烈的就业市场里,变得越来越像一张普通的入场券了。

不信咱们看看数据。中国教育部在2023年3月发布了一个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度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了惊人的55万余人,而回国发展的留学生人数,也首次突破了百万大关,达到了104.9万人,创下了近十年的新高。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每年有超过一百万拥有海外教育背景的年轻人涌入国内就业市场,这些数字直接告诉我们,海归群体已经从“稀有物种”变成了“批量生产”。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2022年发布的《中国国际移民报告》,在过去十年里,中国留学回国人数累计增长了近200%,这巨大的数量增长,就好像把一锅本来就不大的粥,分给了更多的人,每个人能分到的那一份,自然就少了,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除了咱们海归回国人数的飙升,国内人才市场也是“神仙打架”。每年几百万的国内高校毕业生,哪个不是从高考的千军万马中杀出来的?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这么庞大的毕业生群体,他们对国内市场的了解、对本土文化的适应,以及很多在校期间就积累的国内实习经验,都是他们独特的优势。你可能会觉得,国外的教育背景总归是加分项吧?没错,在某些专业领域或者顶尖企业,它确实依然有竞争力。但当国内千万级别的毕业生和你百万级别的海归同学一起竞争同一个岗位时,你的“光环”还能亮多久,就真的要打个问号了。

薪资待遇,这可是大家最关心的话题之一了。不少小伙伴出国前都幻想着,随便找个工作月薪就能上万,甚至两三万。可现实呢?据猎聘网2023年发布的《海外留学人才就业发展报告》显示,有近50%的海归人才回国后的首份工作税前月薪在1万元以下,只有不到10%的人能拿到2万元以上。这个数据跟咱们的预期是不是有很大的落差?很多海归朋友发现,自己回国后拿到的薪资,甚至比一些国内重点大学的优秀毕业生还要低,这不得不让人反思,是不是咱们的薪资预期,真的跟不上国内市场现实了?

薪资预期和实际就业之间的落差,很多时候也跟“水土不服”脱不开关系。国外教育体系更注重批判性思维、独立解决问题,而国内企业可能更看重执行力、团队协作以及对本土商业环境的快速适应能力。比如,小张从美国读完金融硕士回来,一心想进头部投行,但他在国外实习主要集中在研究分析,对国内的券商销售、客户维护等实务操作几乎没接触过。他发现,国内券商的业务模式和客户需求跟华尔街那套不太一样,很多时候需要跟不同层级的客户打交道,这让他有点手足无措。据智联招聘2023年的一项调研显示,近六成企业认为海归在“人际沟通与团队协作”方面存在不足,这可能就是“水土不服”的一个侧面表现。

咱们再来看看,是不是大家对“名校情结”有点过度依赖了?虽然说顶尖学府的光环依然存在,但企业招聘,尤其是面对海量简历的时候,已经不仅仅是看你是不是名校毕业了。他们更看重的是你的实习经验、项目经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岗位匹配的技能。我有个朋友,从某世界排名Top 50的大学读了个商科硕士回来,觉得这学历应该能秒杀一片。可他在面试时发现,HR问的都是他有没有参与过实际的商业项目、怎么处理过突发事件、对某个行业有什么独到见解。他因为在国外留学期间基本没做过国内的实习,回答得非常空泛,结果就是好几轮面试下来,都败给了那些来自国内211/985院校,但有BAT大厂实习经验的毕业生。据前程无忧2023年发布的《海归就业竞争力报告》就提到,近70%的企业在招聘时,更看重求职者的“实习经验”和“专业技能”而非单纯的“学历背景”。

信息不对称,也是一个让海归朋友头疼的大问题。咱们在国外的时候,可能没太多时间关注国内的就业市场变化,对行业发展趋势、公司招聘偏好、甚至是一些新的职业赛道都不太了解。等回国了,才发现自己跟国内的市场节奏完全脱节了。比如,这两年国内新媒体、直播带货、人工智能应用等行业发展迅猛,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但在国外的时候,可能更多关注的是传统行业或海外市场趋势。等你带着“老地图”回来找“新宝藏”,自然会觉得无从下手。据BOSS直聘2023年秋招调研报告显示,有超过40%的应届生表示,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信息获取渠道有限”和“对行业缺乏了解”。海归群体因为地域和信息差,这种感受可能会更强烈。

心态上呢,也需要咱们好好调整一下。有些海归朋友,可能在国外过得比较舒服,节奏也相对慢一些,回国后突然面对“996”甚至“007”的工作强度,会觉得难以适应。国内职场讲究的不仅是个人能力,还有团队协作、人情世故,有时候甚至需要一定的“酒桌文化”或者更灵活的沟通方式。这跟国外那种相对直接、界限分明的职场环境大相径庭。比如,小李从澳洲回来,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经理,他习惯了下班就关机,周末属于自己。可国内项目多、节奏快,同事晚上或周末找他沟通工作是常态,他一开始觉得非常困扰,认为这是侵犯个人时间。这种文化上的冲突,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很容易造成心理落差,影响工作表现。据一项由LinkedIn发布的《全球职场人工作满意度调查》显示,职场文化差异是海归回国后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咱们也得承认,有些留学生选择的专业,在国内就业市场确实不那么“吃香”或者竞争激烈。比如,一些偏文史哲的专业,或者艺术类小众专业,本身就业面就相对窄。如果再没有非常突出的个人能力和项目经验,那么找到对口高薪的工作,难度确实会更大。反观一些实用性强的专业,比如计算机科学、数据分析、金融科技、生物医药等,即使是海归,只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实习经验,依然能受到市场的青睐。根据智联招聘2023年发布的《海归人才就业发展报告》,计算机/互联网/通信行业依然是海归最青睐的行业,但同时也是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之一。

学校的职业发展服务,有时候咱们也没能充分利用起来。很多国外的大学,尤其是排名靠前的,都有非常完善的职业发展中心,会提供简历修改、模拟面试、职业规划咨询等服务。但不少同学可能只顾着学习和体验生活,对这些资源没有好好挖掘。据哥伦比亚大学职业服务中心(Center for Career Education)官网介绍,他们每年会为学生提供上千场职业指导讲座和招聘会,帮助学生对接全球企业。可有多少中国留学生真正把这些资源用到了极致呢?如果能在留学期间就主动了解国内就业市场,多参加职业发展中心的活动,早早为回国求职做准备,情况可能就会大不一样。

实习经历的重要性,真的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在国外有实习,固然很好,但如果能有国内大厂或者知名企业的实习经历,那更是锦上添花。因为这不仅能让你提前了解国内职场文化,积累人脉,还能在简历上加重筹码,证明你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对本土市场的适应性。我有个朋友,他在留学期间就通过线上远程的方式,参与了国内一家互联网公司的产品实习项目,每周贡献十几个小时。虽然累,但他回国后拿着这份简历,很快就拿到了几家大公司的面试机会,因为HR觉得他不仅有海外背景,还有实打实的国内实战经验。根据前程无忧2023年的调研数据,拥有国内知名企业实习经验的应届生,获得面试邀约的比例比没有实习经验的求职者高出40%以上。

人脉和圈子,这玩意儿在国内职场里,你别说,还真挺重要。很多工作机会,尤其是一些高质量的岗位,可能不会公开发布,而是通过内部推荐或者圈子里的信息流转。咱们在国外读书,社交圈子可能主要局限于留学生群体,回国后,如果没有主动去拓展国内的人脉,就很容易变成“信息孤岛”。参加一些行业沙龙、校友聚会、线上线下社群活动,甚至多跟以前的大学同学、朋友聊聊,都能让你获得意想不到的信息和机会。清华大学职业发展指导中心官网就经常发布各种校友分享会和行业交流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目的就是帮助大家拓展职业圈子。

现在,咱们的求职方式也得跟着变。以前可能就是海投简历,等着电话。现在呢,除了常规的招聘网站,像领英、脉脉这种职业社交平台,简直就是你的第二战场。很多猎头和HR会主动在上面寻找合适的人才,你自己也可以主动去连接一些行业内的前辈、HR,进行职业咨询或者寻求内推机会。我有个学姐,她就是通过领英联系上了一位她目标公司的HR,经过几次线上交流后,对方觉得她很积极,就帮她内推了一个岗位,最后她成功入职了。这种主动出击的方式,比被动等待效果要好得多。据领英中国发布的《中国职场人脉发展报告》显示,有超过60%的职场人认为,通过职业社交平台获得过工作机会或行业信息。

所以啊,亲爱的朋友们,聊了这么多,你肯定在想,那我到底该咋办呢?是不是要放弃“海归”这个身份了?当然不是!你的海外留学经历,依然是宝贵的财富,它赋予了你更开阔的国际视野、更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这些都是国内人才普遍缺乏的软实力。只是,咱们得把心态和策略好好调整一下。

就别再抱着“海归光环”那套老黄历不放了,那东西现在真没那么亮了。你现在回国找工作,就把自己当成一个全新的毕业生,跟国内的优秀人才在一个起跑线上竞争。你得把重心放在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能给公司带来什么实际价值上。多去看看国内现在哪些行业是热门的,哪些公司在招人,人家到底想要什么样的技能和经验。别光盯着北上广深那些一线大厂,二三线城市或者一些新兴行业里,可能也有特别适合你的机会,而且竞争压力会小很多。还有啊,找工作真的要主动出击,别不好意思,多问问前辈、多找人聊聊,就算被拒绝了也没啥大不了的。最最重要的是,别老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多去看看外面的真实市场,看看那些成功或者暂时不那么顺利的案例,从别人的经验里吸取教训。这样,你才能更快地找到自己最适合的那个位置,开启一段属于你的精彩职业生涯!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