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晚上,我正对着电脑屏幕抠字眼,琢磨着明天小组展示的PPT要怎么才能更出彩,手机突然震了一下。本以为又是哪个电商平台发来的广告,没太在意,但过了一会儿,微信群里接连响起了几条语音,听得我心头一紧。是同城的老乡群,平时大家都是分享哪里有好吃的、哪家超市打折之类的,这次的语气却带着沉重和惊慌。点开一听,声音带着哭腔,断断续续地说着:“听说...听说隔壁州的XX大学...有个咱们的同学...出事了...” 那个瞬间,我的脑子嗡的一下,键盘上的手僵住了,指尖还停留在“安全”这个词旁边。那种感觉,就像是突然被人拽进了冰冷的深渊,后背直冒凉气。我们这群背井离乡的异乡客,谁不是揣着一肚子憧憬和一点点恐惧,独自闯荡?最怕的就是这种突如其来的噩耗,它不只是一个新闻,它像一把尖刀,直接扎进了我们每个人的心窝里。
这消息来得太突然,太让人难以接受了。一个鲜活的生命,和我们一样,怀揣着梦想漂洋过海,可能前几天还在朋友圈里分享着异国的美景,或者抱怨着期末论文的deadline,谁能想到,下一秒就再也听不到她的声音了呢?具体的细节现在还在传,听着就让人觉得喉咙发紧,心里堵得慌。这不仅仅是一起悲剧,它更是给所有在海外求学的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震耳欲聋。我们常常觉得这些意外离自己很远,总觉得厄运不会降临到自己头上,但当它真的发生,才发现生命是那么脆弱,而我们在异乡,竟然可以如此无助。大家伙儿在国外,学业压力、生活琐事、文化差异,哪一样不让人头疼?心理上的煎熬,有时候真的比我们想象的要更难熬。据美国心理健康协会(NAMI)的一项研究显示,每五名大学生中就有一名患有精神疾病,而国际学生由于文化适应、语言障碍和社会孤立,面临的心理健康风险甚至更高。许多大学虽然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但国际学生的使用率却普遍偏低,这可能与对心理健康的污名化以及服务获取障碍有关,数据显示,耶鲁大学在2022年的一份报告中提到,国际学生寻求心理健康帮助的比例低于本地学生,且等待时间更长,这无疑增加了潜在的风险。
其实,我们身边潜藏的危险远比想象的要多。不光是心理上的,还有实实在在的人身安全风险。我记得以前看过一个新闻,说是在某个城市的留学生公寓附近,发生过好几起针对亚洲面孔的抢劫案。虽然学校和警方都发出了安全提醒,但那些独行在外的身影,在夜色中总是显得那么单薄。像加拿大温哥华,虽然总体治安良好,但据温哥华警察局2023年的年度犯罪报告指出,市中心区域的财物盗窃和街头抢劫案件仍有发生,尤其是在深夜和人烟稀少的区域,留学生往往是歹徒的目标,因为他们通常携带现金或贵重电子产品,且对当地环境不熟悉。所以啊,咱们出门在外,真得多个心眼,提高警惕,少去那些偏僻的地方,晚上尽量结伴出行,手机钱包别那么大咧咧地露在外面,给自己少招惹点麻烦。
除了街头犯罪,交通安全也是个大问题。国内咱们习惯了左舵驾驶,到了英国、澳大利亚这些右舵国家,刚开始真的会有点懵。过马路的时候,一不留神可能就看错方向了。我一个朋友,刚到伦敦那会儿,有次差点被一辆公交车撞到,幸亏司机反应快刹住了,把他吓得魂都没了。数据显示,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公路局(VicRoads)发布的交通安全报告中,将年轻驾驶员和初到澳洲的人群列为交通事故高风险群体,这其中就包括了大量的国际学生。他们可能对当地的交通规则不熟悉,或者因为驾龄短,驾驶经验不足,导致事故率上升。所以,不管是走路、骑车还是开车,都得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严格遵守当地的交通法规,别抢那几秒钟,生命可就只有一次啊。
当然了,咱们留学生面对的挑战,有时候还来自于那些看似无害的陷阱——诈骗。各种各样的骗局,真的是层出不穷,防不胜防。比如什么“虚拟绑架”啊,“冒充使领馆”啊,“兼职刷单”啊,这些套路咱们在国内可能都听过,但到了国外,人生地不熟,加上语言和信息不对称,一不小心就容易掉进去。去年就有新闻报道,一位在德国留学的同学,接到了一个自称是“中国使馆”的电话,对方说她涉嫌洗钱,要求她把钱转到一个“安全账户”里去配合调查,结果她一时心急,把家里给的学费生活费全部转了出去,才发现被骗了。这种案例在各国都时有发生。据加拿大皇家骑警(RCMP)2023年发布的反诈报告显示,针对国际学生的电信诈骗案件数量持续上升,其中以冒充官方机构、虚假投资和情感诈骗最为常见,很多同学因此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影响了学业。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任何要求你转账汇款,或者要你提供银行卡密码、身份信息的电话、邮件,都要多留个心眼,最好第一时间给使领馆或者学校国际办公室打电话核实,不要轻信。
再说说学业和生活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多同学为了节省开支,会选择去打工。打工本身没问题,但一定要注意合法合规,千万别为了多赚点钱,就去黑工或者超时打工。有些不良商家会抓住留学生急于赚钱的心理,克扣工资,甚至威胁举报。我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就听说过有同学在餐厅打工,老板不仅给的薪水低于法定最低工资,还经常拖欠工资,更过分的是,一旦同学提出异议,老板就威胁要举报他非法打工,导致那个同学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敢维护自己的权益。这类的劳动纠纷,在很多国家都有发生。根据英国国际学生事务委员会(UKCISA)发布的留学生权益指导,明确规定了国际学生在英工作的时长限制和合法权益,但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因为信息获取不足或害怕失去工作机会,仍然会选择忍气吞声。所以,大家在找兼职的时候,一定要擦亮眼睛,了解清楚当地的劳动法,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别让别人有机可乘。
身体健康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环。在国外生病,那种孤立无援的感觉,真的很难受。我有个室友,有次半夜突然发高烧,人迷迷糊糊的,我和另一个朋友把他送到医院,语言不通,手续不熟,折腾了一晚上才安顿好。如果没有我们在身边,真不知道他一个人该怎么办。而且国外的医疗费用,真的是天文数字,如果没有完善的医疗保险,一次急诊可能就会让你倾家荡产。据美国医疗保健研究与质量局(AHRQ)的数据显示,美国急诊室的平均费用远超数千美元,这对于没有足够保险覆盖的国际学生来说,是巨大的经济负担。所以,出国前一定要买好足够覆盖范围的医疗保险,了解清楚保险条款,知道生病了该去哪里看,怎么报销,这些都是咱们必须提前做好的功课,千万别觉得年轻身体好就掉以轻心。
有时候,我们的困境还来自于对当地法律法规的不了解,甚至是一时冲动犯下的错误。比如,有些国家对酒驾、毒品管控非常严格,一不小心就可能触犯法律,导致学业中断甚至被遣返。记得我有个校友,因为参加派对的时候,出于好奇尝试了当地禁止的某种物质,结果被警察抓了个正着,不仅被学校开除,签证也被吊销,最后只能灰溜溜地回国了。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外国公民在德国的犯罪率中,涉及毒品犯罪的比例虽然不高,但一旦被发现,后果非常严重,这不仅会影响个人信用记录,更可能导致居留许可被撤销。咱们出门在外,代表的不仅是自己,更代表着中国的形象。一定要严格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别因为一时的好奇或者冲动,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难以抹去的污点。
大学和社区其实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帮助,只是有时候我们自己没去主动了解和利用。每个学校都有国际学生办公室,他们就是专门为咱们这些“老外”服务的,从签证问题、学业辅导到生活指南,都能提供帮助。还有很多心理咨询中心、健康服务中心,遇到困难别藏着掖着,主动求助并不是软弱的表现,反而是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像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其国际学生服务中心(International Student Services)每年都会举办多场针对新生和在校生的安全讲座和心理健康工作坊,提供多语种的咨询服务,并且根据校方2023年的统计,主动寻求帮助的国际学生,其学业表现和心理健康状况普遍优于未寻求帮助的学生。所以,别觉得不好意思,大胆地走出去,利用好这些资源,它们真的能帮上大忙。
别忘了我们自己的圈子,咱们老乡之间、同学之间,就是最天然的互助网络。平时多和朋友们保持联系,遇到事儿了互相有个照应。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家,那就是中国驻外使领馆。他们是咱们在异国他乡的坚实后盾,遇到任何难以解决的困难,第一时间要想到联系他们寻求领事保护。中国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呼叫中心12308热线,就是为咱们海外公民服务的,全天候接听求助电话。据外交部领事司发布的信息,2023年,12308热线共接听各类求助电话数十万通,为海外中国公民提供了大量的领事保护和协助,这其中就包括了许多留学生在人身安全、证件丢失、法律纠纷等方面的求助。所以,把这个电话号码牢牢记住,关键时刻能救命。
还有就是关于住处安全的问题,这同样重要。很多同学为了省钱,可能会选择一些地段相对偏僻或者设施比较老旧的房子。但往往这些地方,安全隐患也比较多。比如消防设施不完善,门窗锁具不牢固,甚至可能遇到不负责任的房东。据英国消防和救援服务部门2022年的一份报告显示,学生宿舍和合租房的火灾风险相对较高,部分原因在于电气设备使用不当、烟雾报警器维护不及时等问题。所以,大家在租房的时候,一定要仔细检查房屋的安全设施,比如烟雾报警器、灭火器是否齐全且有效,门窗是否能锁紧,周围环境是否安全,合同条款也要看仔细,别因为一点小便宜就置自己的安全于不顾。
数字化时代,网络安全也成了新的战场。我们每天都在网上学习、社交、购物,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无处不在。我有个朋友,前阵子在网上点了个来历不明的链接,结果电脑中了病毒,银行账户差点被盗刷。这不仅仅是经济损失的问题,个人隐私的泄露也让人非常不安。根据欧盟网络安全局(ENISA)发布的年度网络安全威胁报告,钓鱼邮件和恶意软件攻击是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年轻群体和国际学生由于对网络诈骗模式认知不足,更容易成为受害者。所以,大家上网的时候一定要警惕,不认识的链接不要点,不明来源的软件不要装,个人信息也要妥善保管,尤其是在公共网络环境下,要使用VPN等工具保护数据安全。
最后再唠叨几句,咱们在海外,遇到自然灾害的风险也得有个概念。像日本的地震、美国的飓风、澳洲的森林大火,这些都是咱们在国内可能不常经历的。当灾难真的来临,如果我们没有基本的应急常识,那真的是手足无措。我记得有一次,美国某个州突然发布了龙卷风预警,我身边好多同学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有些人还在宿舍里看电视,完全没意识到危险。据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的数据显示,每年美国各地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而提前了解当地的预警系统、避险路线和应急物资准备,是保障个人安全的关键。所以,多了解当地的气候特点和自然灾害类型,提前做好应急预案,家里备好手电筒、急救包、一些吃的喝的,这些小细节关键时刻能保命。
咱们啊,都是家里的宝贝,爸妈辛辛苦苦把咱们送出来,就是希望咱们能学有所成,平平安安的。所以,不管遇到什么事儿,都要冷静,都要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多跟家里人保持联系,多跟朋友们互相照应,别不好意思求助,也别因为一点点小麻烦就自己扛着。咱们现在就赶紧打开手机,把大使馆的电话存起来,把学校国际办公室的联系方式也保存好,再检查一下自己的医疗保险是不是买好了,这些小事儿做好了,心里也就踏实多了。从今天开始,咱们都给自己和身边的小伙伴多一份关注,多一份警惕,别让同样的悲剧,再发生在任何一个我们认识或不认识的同胞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