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新加坡:初中毕业直读本科,你敢信?

puppy

那我可要给你讲个有点颠覆认知的真事儿了!我在新加坡,就亲身经历了初中毕业直接读本科的神奇路径,是不是听着就觉得不可思议?一开始我也觉得有点懵,但实践证明,新加坡的教育体系真的给足了我们这些“非传统”学生无限可能。这里不只是时间上快人一步,更是一种全新的学习和生活体验——从适应全英文授课,到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一起项目学习,我发现大学不是只有课本,还有更多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的机会。如果你也好奇我是怎么走出这条路,一路上又有哪些意想不到的挑战和超值收获,以及这边的大学生活究竟是怎样的,那就快来听听我的真实分享吧!也许你的留学规划,也能因此打开一扇新大门呢。

我在新加坡:初中毕业直读本科,你敢信?

还记得我初中毕业那会儿,班里同学都在忙着准备中考,熬夜刷题,考完之后想着要读哪所重点高中。我呢?我妈拿着一堆新加坡留学手册,对着我语重心长地说:“要不,你试试直接去新加坡读大学?”我当时脑袋里嗡的一声,心想,妈,你是不是看错什么了?初中毕业,高中都没上,直接读大学?这怎么可能!听着就跟天方夜谭似的。可真不是吹牛,我就是这么稀里糊涂地,一脚踏进了新加坡的教育体系,从此开启了一条完全不一样的人生路径。

你可能会觉得这简直是异想天开,国内升学压力那么大,一步一个脚印都嫌慢,怎么可能初中毕业就“跳级”呢?其实啊,这得益于新加坡独特的教育模式,尤其是一些私立院校和国际学院,它们设计了很多灵活的衔接课程,能让像我这样“非传统”背景的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当时我查了不少资料,发现像PSB学院、Kaplan Singapore这类学校,就有很多合作大学的文凭课程,这些文凭课程往往可以作为大学本科的“敲门砖”。据Kaplan Singapore官网显示,他们与多所英澳知名大学合作,提供从文凭到本科的直通车课程,部分专业最快可在两年半到三年内完成学士学位,这简直是为我们争取时间量身定制。

决定出国留学本身就是一个大挑战,更何况还是去一个全新的国度,面对一种完全不同的教育制度。我记得刚下飞机的时候,湿热的空气扑面而来,街上到处都是我似懂非懂的英文和马来语,那一刻真的有点懵。我的父母虽然在背后默默支持,但他们的内心也充满了担忧,毕竟我一个小女孩,从来没离开过家这么远,要独自在异国他乡生活学习。数据显示,每年有超过10万国际学生选择新加坡,其中不乏像我一样年龄较小的初高中毕业生,大家都是在摸索中成长,适应着这个多元文化的小岛国。

刚开始上课的时候,语言简直是我最大的障碍。虽然在国内也学过英语,但那和全英文授课完全是两码事。教授语速快,同学们口音五花八门,很多专业词汇更是闻所未闻。我记得有一堂经济学导论课,教授在讲“supply and demand”的时候,我脑子里就跟过山车一样,一边努力听懂单词,一边还要理解概念,下课的时候感觉脑细胞都快烧光了。据新加坡管理发展学院(MDIS)的数据,新入学的国际学生中,约有20%需要在入学初期参加额外的语言辅导课程,来弥补语言上的不足,我当时也是其中一员,每天下课都泡在图书馆里,对着电脑一遍遍听英文讲座,跟着读音纠正自己的发音。

除了语言,学习方式的转变也让我有点措手不及。国内的教育更多是老师讲、学生听、然后刷题考试。可新加坡的大学课堂,更多的是互动、讨论、小组项目。我第一次参加小组讨论的时候,完全插不上话,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表达自己的观点,还用英文吵得不可开交,而我只会傻傻地坐在那里。那次经历让我特别挫败,但也激发了我主动融入的决心。后来我发现,其实新加坡很多私立院校的课程设置都非常注重实践,比如我的商科专业,就有很多模拟商业案例分析和路演。据新加坡理工学院(SP)官网介绍,他们的课程设计通常包含大量的项目作业,学生甚至有机会参与真实的行业项目,这和我们想象中的“纸上谈兵”完全不同。

这种全新的学习模式,虽然一开始让我很头疼,但很快就尝到了甜头。小组项目不仅锻炼了我的团队协作能力,也强迫我必须开口说英语、表达观点。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小组要为一个虚拟的科技初创公司设计营销方案,从市场调研到产品定位,再到广告策略,所有环节都要我们自己动手。我们甚至去了乌节路和一些商场做了简单的消费者问卷调查,那种感觉就像是在真的创业一样。最终我们的小组在展示中获得了高分,那份成就感真是前所未有的。数据显示,新加坡的大学普遍强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很多课程的最终成绩中,小组项目和演示汇报的占比甚至高达40%-50%。

当然,留学生活不仅仅是学习,它也是一次自我独立的全面升级。我刚来新加坡的时候,连做饭都不会,每次都靠外卖或者食堂解决。后来发现这样下去不仅开销大,而且吃得也不健康。我便开始学着做简单的菜,从煮面条、炒鸡蛋开始,慢慢地也能捣鼓出几样家常菜了。有一次我成功做了一顿红烧肉,虽然卖相不怎么样,但吃到嘴里,感觉那不是肉,是家的味道。根据新加坡人力部的数据,外籍学生在符合一定条件下可以申请兼职工作,比如在学校食堂或者图书馆打工,这不仅能补贴生活费,也能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锻炼自己的生活技能。

独立生活还包括学会管理自己的财务。新加坡的消费水平不算低,尤其是在市中心,随便吃顿饭都可能比国内贵不少。我每个月都会给自己设定一个预算,尽量控制支出,学会精打细算。我开始比较不同超市的价格,学会搭乘公交和地铁,而不是总是打车。我发现,这种从细节处开始的“抠门”并不是节省,而是一种责任感和自律。据新加坡统计局2023年的数据,国际学生在新加坡每月平均生活费(不含学费)大约在800-1500新币之间,这笔开销对于没有任何收入来源的留学生来说,确实需要仔细规划。

大学生活也绝不仅仅是上课和考试,它更是一个发现兴趣、拓展社交圈的大舞台。我们学校有很多学生社团,从舞蹈社、摄影社到辩论社、创业俱乐部,五花八门。我当时加入了一个国际学生社团,我们定期组织聚餐、短途旅行、文化交流活动。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去了圣淘沙,和来自印度、越南、韩国的同学们一起玩沙滩排球,大家用磕磕绊绊的英文交流着,欢声笑语洒满了整个海滩。通过这些活动,我不仅认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也了解了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据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官网统计,其学生社团数量超过300个,覆盖学术、艺术、体育、志愿服务等多个领域,为学生提供了极大的课外活动空间。

当然,留学路上也少不了挫折和低谷。有一次,因为一个小组项目和组员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大家谁也不让谁,气氛一度非常紧张。我当时觉得很委屈,甚至想过放弃。后来在辅导老师的协调下,我们坐下来心平气和地沟通,最终找到了一个折衷的方案。这次经历让我明白了,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去解决它,学会求同存异。新加坡很多大学都设有专门的学生辅导中心,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学业指导。根据南洋理工大学(NTU)公布的资料,他们的学生心理咨询服务预约量逐年上升,这说明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会提供专业的支持。

还有,远离家乡的孤独感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在节假日,看到朋友圈里同学们和家人团聚的照片,心里总会有点酸涩。我记得有一次中秋节,我一个人在宿舍里,看着窗外万家灯火,特别想家。这时,我的室友,一个来自马来西亚的女孩,她递给我一块月饼,还陪我聊了很久,分享她在异乡的感受。那一刻,我觉得孤独感被温暖一点点融化了。我发现,其实每个人在异乡都会有这样的时刻,相互支持和理解变得尤为重要。数据显示,国际学生在异国他乡适应期内,人际交往和融入当地文化是他们普遍面临的挑战,而建立稳定的社交网络可以有效缓解这些问题。

回顾这几年,从一个懵懂的初中毕业生,到如今即将完成本科学业,我感觉自己真的变了一个人。我变得更自信、更独立、也更懂得如何与人沟通协作。我学会了在压力下成长,在挑战中寻找机会。新加坡的教育教会我的不仅仅是书本知识,更是一种全球视野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不仅掌握了专业技能,还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学会了适应和变通。据新加坡教育部发布的报告,新加坡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普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特别是在金融、科技和物流等领域,这与他们独特的教育模式和国际化的学习环境密不可分。

毕业后,我打算在新加坡找一份工作,积累一些国际化的工作经验。新加坡的就业市场对国际学生是比较友好的,尤其是在一些特定行业。我目前正在积极地投简历,参加一些招聘会。我知道这又将是一个新的开始,新的挑战。但我已经不再是那个畏首畏尾的初中生了。我在新加坡学会了勇敢地去闯、去尝试。根据新加坡移民与关卡局的政策,符合条件的国际毕业生可以在毕业后申请长期访问准证,以便在新加坡寻找工作,这为留学生提供了宝贵的过渡期。

这段“初中毕业直读本科”的经历,听起来也许有点疯狂,但它真实地发生在我身上。它让我意识到,教育的路径从来不是单一的,世界之大,总有适合你的那条路。新加坡,这个小小的岛国,却有着巨大的能量和无限的可能。它用开放包容的姿态,接纳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也用严谨灵活的教育体系,塑造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未来。这里的学习,是全方位的成长,是真正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如果你现在也跟我当初一样,对未来有点迷茫,或者觉得国内的升学路径不太适合自己,那真的别把自己局限住了。不如多去了解一下新加坡的教育体系,看看有没有适合你的项目,或者直接上学校官网查查信息,别光听别人说,自己亲手去翻翻那些招生简章。你甚至可以尝试联系一些在新加坡读书的学长学姐,听听他们的真实经历。说不定,你也能找到一条完全不一样的路,活出你自己的精彩人生呢。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