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各位正准备开启留学旅程,或者正在留学路上迷茫的小伙伴们!还记得我第一次踏上金斯顿的土地时,那种既兴奋又有点喘不过气的感觉吗?拖着两个超重的大箱子,冬天的冷风呼啦啦地刮过,我站在女王大学的校门口,看着周围砖红色的老建筑,心里想的全是如何尽快安顿下来,然后一头扎进学业。当时的我,大概怎么也不会想到,几年后的自己,不仅在学业上有了新的突破,更重要的是,还在这里走出了一条完全不一样的“零碳留学”之路。
刚开始的那段时间,每天的生活都像打仗一样。租房、办银行卡、买家具、适应全英文的课堂……每件事都得亲力亲为。有一次在超市里,看到琳琅满目的包装商品,还有外卖小哥不断穿梭的身影,我突然觉得有点不对劲。每一份便利的背后,似乎都藏着一些看不见的“代价”。尤其是在了解到加拿大的人均碳排放数据后,我心里咯噔一下。数据显示,虽然加拿大在环保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其人均碳排放量在全球范围内依然偏高,这意味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对环境有着实实在在的影响。那一刻,我萌生了一个疯狂的念头:我的留学生活,能不能不只是消耗,而是成为一种积极的贡献呢?
我当时的选择是女王大学的“可持续工程与政策”硕士项目,这本身就带有一点“绿色”基因。入学前,我仔细研究了女王大学的官方网站,发现学校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据女王大学官网信息,学校不仅发布了详细的可持续发展报告,还承诺到2040年实现校园碳中和。这个目标让我觉得,我的个人努力并非孤军奋战,而是与整个大学的愿景不谋而合。这给了我莫大的鼓舞,也让我的“零碳留学”之路有了更坚实的学术和环境支撑。
说到“碳中和”,很多小伙伴可能觉得是个大概念,离我们很远。其实啊,它就藏在咱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里。比如,出行方式的选择就是第一步。刚来金斯顿的时候,看着地图上校园和市中心之间不算近的距离,我一开始也考虑过买车或者经常打车。但是,金斯顿市的公共交通系统其实非常发达,覆盖面很广。据金斯顿市交通局2023年年度报告,他们的公共交通系统年乘客量达到了惊人的600万人次,这说明它真的是一个高效便捷的选择。我办了一张学生优惠月票,不仅省了一大笔交通费,每天坐公交车还能多出一段思考或者刷手机的时间,避免了开车找车位的烦恼,当然也大大减少了我的碳足迹。更别提,在金斯顿这个自行车友好型城市,骑自行车简直是大学生的标配。
金斯顿的街道大多平坦,适合骑行,校园内外也配备了充足的自行车停放点。我很快就淘了一辆二手自行车,周末没事的时候,骑着车沿着安大略湖边转一圈,那感觉真的绝了!不仅锻炼了身体,心情也跟着豁然开朗。一项针对女王大学留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选择骑行或步行通勤的学生,每月平均可以节省交通费用约80到100加元。这笔钱,积少成多,一年下来就能省出不少,可以用来买书、参加活动,甚至作为旅行基金。这种低碳又省钱的生活方式,真的让我尝到了甜头,也让我对“零碳生活”的理念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除了公共交通和骑行,步行也是我的日常。女王大学的校园本身就非常漂亮,教学楼、图书馆、宿舍区都集中在相对步行可达的范围内。每天从宿舍走到教室,穿梭在百年老建筑和郁郁葱葱的树木之间,呼吸着新鲜空气,我觉得这不仅是通勤,更是一种享受。步行不仅零碳,还能有效提高每天的运动量,让我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健康的体魄。当身边有同学抱怨交通拥堵或者停车难的时候,我总是偷着乐,因为我的出行方式完全避开了这些烦恼,轻松又环保。
吃的方面,碳中和理念也让我“解锁”了更多烹饪技能和健康饮食习惯。留学生嘛,外卖是常态,方便快捷。但外卖的包装、食物浪费以及远距离运输,都会产生不少碳排放。我开始尝试自己做饭,从一开始的“黑暗料理”到后来能做出几道拿手菜,感觉自己简直就是个生活家。我每周会去金斯顿的公共市场(Kingston Public Market)采购新鲜的本地食材。据市场管理方数据,这个市场已经有超过200年的历史,至今依然是当地居民购买本地农产品的重要场所。购买本地农产品,意味着减少了食物从农场到餐桌的长途运输,从而降低了碳足迹。而且,本地农产品通常更健康、新鲜,价格也往往更实惠。
烹饪的另一个好处是,我能更精准地控制食材的用量,大大减少了食物浪费。根据加拿大环境部的一份报告,加拿大家庭每年产生的食物浪费高达数百万吨,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可以避免的。我特别注意食材的存储和过期日期,吃不完的饭菜会合理保存,争取做到“光盘行动”。对于一些厨余垃圾,比如菜叶、果皮等,我还会通过学校的有机垃圾回收项目进行堆肥处理。女王大学在校园内设置了多个有机垃圾桶,专门用于收集厨余垃圾,然后统一进行堆肥处理,变废为宝。这种从源头减量到末端回收的循环,让我对食物的来之不易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也让我每次用餐都多了一份对地球的责任感。
在日常消费上,我也努力践行“碳中和”。很多留学生可能都有“买买买”的习惯,尤其是在购物季,各种打折促销让人眼花缭乱。但我发现,很多物品其实并不需要全新购买。金斯顿有很多很棒的二手店,比如Value Village,还有一些本地的小型慈善商店。我刚到加拿大时,很多家具、厨具甚至一些衣物都是在这些二手店淘的。一个几乎全新的书架,可能只需要原价的几分之一,不仅省钱,还避免了新产品的生产和运输所产生的碳排放。据女王大学学生会统计,每学期通过校园旧物循环市集(Swap & Shop)能帮助学生节省数千加元,同时减少了大量废弃物。这样的实践让我深信,环保和节俭真的可以并行不悖。
我还会尽量选择耐用、可重复使用的物品,而不是一次性产品。比如,自带水杯和咖啡杯去咖啡店,会比每次都用一次性杯子环保得多,有些咖啡店还会给自带杯子的顾客打折。购物的时候,我会带上自己的布袋,拒绝塑料袋。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习惯,每天坚持下来,就能减少大量的塑料垃圾。我知道这听起来可能有点“麻烦”,但在养成习惯之后,这些动作都变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甚至让我感到一种小小的成就感,因为我正在为地球做一点点贡献。
除了个人生活习惯,积极参与校园环保活动,也是我“零碳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女王大学有很多专注于可持续发展的学生社团,比如“女王大学绿色团队”(Queen's Green Team)和“可持续生活协会”(Sustainable Living Society)。我加入了其中一个社团,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一起组织环保讲座、校园清洁活动,甚至参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政策讨论。据女王大学官网信息,校内共有超过20个专注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学生社团,活跃在各个领域。我记得有一次,我们社团组织了一次“无车日”活动,鼓励大家当天步行、骑行或搭乘公共交通,活动反响非常热烈,很多同学都参与了进来,亲身体验了一把“绿色出行”的乐趣。
通过这些活动,我不仅结识了更多朋友,还对加拿大的环保理念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们甚至还参与了女王大学“零浪费校园”的倡议,帮助推广垃圾分类和回收知识。据女王大学可持续发展办公室发布的报告,通过校内推广和基础设施升级,女王大学校园的垃圾回收率在过去三年中提升了10%。这些数据和真实的改变,让我觉得自己的努力不是孤立的,而是汇入了更大洪流的一部分,那种集体参与感和成就感,真的让人非常振奋。
当然,作为一名硕士生,我的专业学习自然也与“零碳”理念紧密相连。我的硕士研究方向正是围绕城市可再生能源系统的整合与优化。在课堂上,我们学习了最新的气候政策、环境影响评估方法以及各种零碳技术,比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女王大学工程学院开设了多门与零碳技术相关的研究生课程,例如“可再生能源系统设计”、“能源效率与管理”等,这些课程为我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我甚至有机会参与了一个由教授牵头的小型研究项目,旨在评估金斯顿市现有建筑的节能潜力,并提出改造方案。这个项目让我有机会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际,为社区的零碳转型贡献一份力量。
我的毕业论文更是聚焦于“社区层面的碳中和路径研究”,探讨如何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公众参与,帮助一个城市实现碳排放的净零目标。为了完成论文,我查阅了大量的文献,采访了金斯顿市政府环保部门的官员,甚至与当地的社区组织进行了多次交流。这个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实现碳中和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和治理问题。它需要多方协作,需要每个人都行动起来。能够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对环保的热情结合起来,做一份有意义的研究,我觉得这是我留学期间最宝贵的经历之一。
在能源消耗方面,我也养成了非常好的习惯。在加拿大,冬季漫长,取暖是能源消耗的大头。我住在学校附近的公寓里,严格遵守节约用电的原则:出门随手关灯,拔掉不用的电器插头,晚上睡觉前调低暖气温度。一个小小的智能插座,就能帮我实时监测家电的能耗,让我对自己的用电情况一清二楚。金斯顿市一项名为“绿色社区计划”的报告指出,参与者平均每月家庭能源消耗降低7%,这充分说明了个人习惯的改变积少成多,能带来显著的节能效果。我甚至会尽量利用自然光,而不是一直开着灯,这些细微的习惯,不仅降低了我的电费账单,也减少了我的碳排放。
水资源的节约也是我关注的重点。洗澡时尽量缩短时间,用洗衣机时攒够一整桶衣物再洗,避免“小批量”洗衣。加拿大是一个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浪费。在我的意识里,所有的资源都是宝贵的,都应该被珍惜。通过这些日常的点滴积累,我的生活方式变得更加环保,也更加有意识。我发现,环保的生活并不是一种牺牲,而是一种更加智慧、更加健康的选择。
在金斯顿的生活中,我还积极融入当地社区,参与了一些当地的环保志愿者活动。比如,帮助清理安大略湖沿岸的垃圾,或者参与社区花园的维护。通过这些活动,我不仅锻炼了身体,还结识了许多当地的朋友,深入了解了加拿大的社区文化。这些经历让我觉得,我不仅仅是一个在女王大学读书的留学生,更是金斯顿这个城市的一份子,我对它也负有责任。这种融入感和归属感,是我在异国他乡感受到最温暖的体验之一,也让我对“家园”的概念有了更广阔的理解。
回顾我这几年在女王大学的留学生活,从一开始的懵懂和焦虑,到后来积极探索“零碳留学”之路,我真的觉得自己变了一个人。这不是一条充满“苦行僧”式的道路,而是一段充满发现和乐趣的旅程。我学会了更独立地生活,更理性地消费,也更深刻地理解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努力,我的留学生活成本也实实在在地降低了。不买车、少打车、自己做饭、买二手、节约水电……这些习惯不仅让我的碳足迹变小了,也让我的钱包变得更鼓了。谁说留学就一定是“烧钱”呢?我的经验告诉我,留学也可以是“省钱”的!
这段“零碳留学”的经历,也让我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规划。我希望能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从事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工作,继续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将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的留学体验,让我收获了知识、技能,更收获了成长和意义感。每当我向朋友们分享我的“零碳留学”故事时,他们都会觉得很酷,甚至有些也开始尝试一些环保的小习惯。这种影响力的扩散,让我觉得自己的每一步都非常有价值。
所以啊,小伙伴们,如果你也在规划自己的留学之路,或者已经在异国他乡摸爬滚打,我真心建议你,不妨也尝试给自己的留学生活加点“绿”。不需要一开始就定下多宏伟的目标,哪怕只是少点一次外卖,多走几步路,或者去二手店淘一件宝贝,都是很棒的开始。相信我,当你发现自己的每一次选择,都能为地球减负,还能让自己的生活更充实、更健康、更省钱的时候,那种成就感和幸福感,真的会让你对留学有全新的理解和体验!勇敢地迈出第一步,你会发现,你的绿色留学之路,远比你想象的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