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我刚到韩国的那会儿,背着大包小包从仁川机场出来,心里那叫一个激动啊,觉得终于要开启传说中的“韩剧式”大学生活了。来之前,我还特意看了不少攻略,心想选课、上课、考试,这些不都一个样嘛,无非就是换了个语言环境。结果呢?呵呵,事实证明我想得也太简单了。第一次走进教学楼,看到那些密密麻麻的韩文告示,周围同学们说韩语语速快得跟rap似的,我瞬间就有点懵圈了。当时我一个学姐跟我说:“学妹啊,在韩国上学,真的能让你怀疑人生,但也能让你成长得特别快。” 我那时候还觉得她有点夸张,可现在回想起来,她真是说到我心坎里了。我那些在课堂上经历的“血泪教训”和“大彻大悟”,真的只有亲身体验过才能懂。现在回过头来看,我才明白,在韩国上课,原来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潜规则”!
我在韩国上课,才懂这几件事!
刚开始跟选课系统“搏斗”的时候,我就被狠狠地上了一课。我之前以为选课嘛,不就是看看课表,挑自己喜欢的、时间合适的就行了。谁知道韩国大学的选课,那简直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第一学期,想选一门“韩国现代社会与文化”的课,觉得挺有意思的,结果手速慢了一点,刷新页面的时候,那门课就显示“마감”(截止)了。我当时就傻眼了,还以为是系统出错了,后来才知道,热门课程是秒没的。据我当时就读的学校官网介绍,像我们这种留学生,学校会提供一部分专属课程,但很多普通课程,我们都要跟韩国同学一起抢。首尔大学的“수강신청”(课程申请)系统在选课高峰期,每秒钟都有数千次点击,热门课程常常在几分钟内就满员,这种盛况简直比国内双十一抢购还激烈!我那学期,为了凑够学分,最后只能选了几门时间上完全冲突、内容又不是特别感兴趣的课,每天上课都觉得像是去“凑数”的。那种挫败感,真是让我对“选课”这件事有了全新的理解。
选课的坑还远不止“抢不到”这么简单。我还发现,有些课的课程大纲写得花团锦簇,听起来高大上,可实际上课了才发现,教授讲的内容跟我想象的完全不是一回事。我有一门课叫“亚洲经济发展”,看名字以为会学很多宏观经济理论和各国发展案例,结果教授每节课都在讲哲学思辨,还要求我们阅读一大堆晦涩难懂的英文文献,根本不是我预期的经济学内容。这种课程“名不副实”的情况,真的让我挺头疼的。据延世大学国际学生中心的数据显示,部分国际学生在选课后,由于课程内容与预期不符,或难度过大,在学期初会经历一个“换课潮”。我当时也想换课,可热门的课已经满了,不热门的又不想去,陷入了两难。后来才明白,选课前,除了看课程大纲,还得去学校的匿名论坛(比如“에브리타임 Everytime”)上看看学长学姐们对这门课和这位教授的评价,看看教授的教学风格、给分情况,这些信息比官方介绍管用多了。要是早知道这些“潜规则”,我那学期肯定能少踩几个雷。
课堂参与度在韩国大学里,它真的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直接影响你最终成绩的重要一环。我记得刚来的时候,在国内上课,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我一般都是能躲就躲,觉得只要期中期末考得好,平时不吭声也没关系。到了韩国,这种想法真是大错特错了。我有一门专业课,教授在第一节课就明确说了,课堂参与度(수업 참여)会占到总成绩的15%。这个比例可不低啊!一开始我还是按照老习惯,课堂上默默听讲,偶尔记个笔记,基本不主动发言。结果,学期中期的时候,教授找我谈话了,委婉地问我是不是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觉得我很安静。当时我心里咯噔一下,才知道自己这种“安静”的表现,在教授眼里可能被解读成了“不积极”、“没参与”。韩国的教育文化里,特别强调学生的“能动性”和“自我表达”。我后来才了解到,很多韩国大学的教授,确实非常看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比如高丽大学的某些课程,教授会在课堂上随机点名提问,或者在小组讨论后要求学生进行总结发言。我在后面的课里,就开始逼着自己举手发言,哪怕只是简单地复述一下同学的观点,或者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我都努力去尝试。慢慢地,教授看我的眼神就不一样了,期末成绩出来的时候,我的参与分也拿到了不错的分数。这个经历让我明白,在韩国的课堂,你必须主动“刷存在感”。
课堂参与还不仅仅是说话那么简单。它也体现在你对课程内容的准备程度。有一次,我上“新闻传播学”的课,教授布置了一篇英文文献作为课前阅读。我当时偷懒,觉得反正教授会上课讲,就没仔细看。结果上课的时候,教授突然提问:“谁能总结一下这篇文献的核心观点?”当时全班同学都唰唰地举手了,就我一个人支支吾吾,完全答不上来。那个瞬间,我感觉自己的脸都快红透了。后来课间休息的时候,旁边的韩国同学看到我这么窘迫,还主动过来问我是不是没理解文章内容,要不要帮我解释一下。那件事对我触动特别大。我发现韩国同学对课前预习真的非常认真,他们会在课前把所有材料都看一遍,甚至还会提前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梨花女子大学的一项针对本科生学习习惯的调查显示,超过70%的学生会提前预习课程内容,并准备好课堂讨论的观点。他们的这种学习态度,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我从那以后,再也不敢轻视课前预习了,每次上课前都会认真阅读材料,甚至在旁边写上自己的疑问和想法,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更有底气地参与讨论。那种被动听课、只等教授灌输知识的模式,在韩国的课堂里,真的行不通。
说到期中期末考试,那又是一场硬仗。我原以为国外的大学考试会相对轻松一些,毕竟大家都说“宽进严出”嘛。结果,在韩国,这“严出”可真是严得一点水分都没有。我记得我第一次期中考试,考的是一门“韩国语语法”。我之前在国内考级的时候,语法一直是我最拿手的部分,所以当时有点掉以轻心。结果,考卷发下来一看,密密麻麻的填空、改错、造句,很多题目都是平时教授课堂上随口提过一两句,或者隐藏在例句里的细枝末节。我当时就懵了,感觉自己很多知识点都没有掌握牢固。更要命的是,考试时间特别紧张,我写到一半的时候,教授就提醒只剩下15分钟了。我手忙脚乱地答题,最后还是没写完。我的一个韩国同学告诉我,他们平时上课都会把教授讲的每一个细节都记录下来,因为教授在考试时非常有可能把这些细节变成考点。韩国大学的考试,尤其是专业课,往往涵盖了非常广的知识点,而且题目常常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批判性思考。首尔大学的教授在期末考试中,经常会出一些开放性的大题,要求学生结合社会热点或当前研究进行论述,考察的不仅仅是知识点的记忆,更是运用和分析能力。那次考试之后,我才知道,在韩国考好试,真的需要你付出比平时多几倍的努力,而且必须精细到每一个知识点。
我还发现,韩国的期中期末考试,不仅仅是笔试这一种形式。我有一门“国际关系”的课,期末考试竟然是小组合作完成一个政策分析报告,并且进行现场演示。这个要求直接把我吓到了,因为我以前从来没有在考试的时候做过这种大型的团队项目。我们小组一共五个人,我,一个中国同学,两个韩国同学,还有一个日本同学。当时大家对报告的主题和结构都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花了大量时间来协调和沟通,比我一个人写论文要难多了。而且,报告要用英文完成,演示的时候也要流利地用英文讲解。在准备报告的那几个星期里,我们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开线上会议,讨论报告内容,分配任务,排练演示。最后,我们在演示的时候,教授和助教还会提问,这些临场反应也都会被纳入评分。据我了解,在韩国,尤其是商科、传媒等专业,演讲、报告和案例分析等非笔试形式的考核占总成绩的比例越来越高,有些课程甚至高达50%以上。仁荷大学商学院的许多课程,期末考试直接就是商业案例分析报告和小组提案。所以,如果你只准备笔试,那可能就大错特错了。你得全面提升自己的各项能力,包括演讲、团队协作和批判性思维,才能在韩国的考试周里顺利“通关”。
提到小组作业(조별과제),这真是每一个留学生心里的痛,也是我来韩国后遇到的最大挑战之一。在国内的时候,小组作业偶尔会有,但通常大家分工明确,各自完成自己的部分,最后拼凑起来就行了。可在韩国,小组作业的意义完全不一样,它更像是一个大型的“社交实验”和“团队协作能力测试”。我第一次经历小组作业,是在一门“市场营销”课上。教授要求我们小组选定一个品牌,分析其市场策略,并提出新的推广方案。我们小组有四个韩国同学和我一个外国人。一开始,我信心满满地表示我可以负责数据分析和PPT制作。结果,每次我们开会讨论,韩国同学都会用韩语讨论得很热烈,语速快得我根本插不上话,很多专业术语我更是听得一头雾水。我坐在旁边,虽然努力想参与,却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后来,一个小组长可能看我有点闷闷不乐,才主动用英文跟我解释了一下讨论内容。当时我就觉得很委屈,感觉自己没办法真正融入团队。有研究表明,语言障碍是国际学生在韩国大学小组作业中最常遇到的问题之一,这常常导致国际学生在团队中扮演边缘角色。我后来在“韩国大学国际学生学习适应性调查”上看到过类似的数据,很多留学生都表示,在小组作业中因为语言问题很难发挥自己的作用。那次经历后,我意识到,要参与小组作业,语言能力是硬伤,必须得主动出击。
更让我头疼的是小组作业中的“搭便车”现象,也就是所谓的“Free Rider”。我们有一门社会学课,小组作业是做一个关于“韩国社会老龄化”的田野调查报告。我们小组一共六个人,分工时,有一个韩国同学主动表示可以负责采访和数据收集,但后来的几次小组会议,他总是以各种理由不来参加,交上来的部分也只是随便应付了事,质量很差。当时我们小组的其他成员都很恼火,但又不知道怎么处理。最后,我们几个努力把他的那部分重做了一遍,才勉强按时交了作业。当时我心里特别不平衡,觉得他什么都没做,却能享受我们辛苦的成果。我后来跟其他留学生聊天,发现“Free Rider”是小组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韩国大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小组作业中引入了“Peer Evaluation”(同伴互评)机制。比如西江大学的部分课程,会要求小组每个成员在作业提交后,给其他组员的贡献度打分,并写下评价。这些分数和评价会直接影响个人在小组作业中的成绩。我后来也经历了这种同伴互评,当时很认真地给那个“Free Rider”打了低分,并写下了客观的评价。虽然有点纠结,但我觉得这是对他不负责任行为的一个反馈。这个经历让我明白,在小组作业中,你不仅要做好自己的部分,还得学会如何有效地与团队成员沟通,如何处理团队内部的问题,必要时还要敢于指出问题。这不仅仅是完成一个作业,更是学习如何在一个复杂的团队环境中生存。
跟韩国同学的相处之道,这也是我在韩国课堂上学到的宝贵一课。我来之前,觉得交朋友嘛,大家都是学生,聊得来就行。可到了韩国,我才发现,人际关系的处理远比我想象的复杂,特别是“前后辈”(선배/후배)文化。我刚进大学的时候,不太懂这些,看到高年级的学长学姐,也只是礼貌性地打个招呼,没有特别在意。结果,在一次系里的聚餐上(MT),我无意中坐到了一个大四学姐的旁边,还因为玩游戏的时候没用敬语,被她身边的同学悄悄提醒了。当时我特别尴尬,后来才知道,在韩国的大学里,“前后辈”之间有着一套不成文的规矩。学弟学妹对学长学姐要保持敬意,说话要用敬语,甚至在一些聚会场合,倒酒、点餐这些小事,往往也由低年级的人来做。据统计,韩国大学里,超过80%的学生表示会遵循“前后辈”文化,认为这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后来就学乖了,遇到学长学姐会主动问好,用敬语交流,有时还会主动帮他们做些小事。慢慢地,他们也对我更友好了,会主动邀请我参加一些活动,给我介绍学习经验,甚至帮我解决一些生活上的问题。这个过程让我明白,尊重并适应当地的文化习俗,是融入当地社会的第一步。
除了前后辈文化,我还发现韩国同学在社交上,有时候显得比较“慢热”或者说比较“内敛”。刚开始的时候,我看到韩国同学之间关系都特别好,下课了一起去吃饭、去咖啡厅,周末还一起出去玩。可我作为留学生,总觉得有点融不进去。我主动去搭话,他们也都很礼貌,但深入交流起来就有点困难。我当时觉得是不是自己有什么问题,或者他们对外人比较排斥。后来我才明白,韩国的社交圈子相对比较固定,很多人从初中、高中,甚至大学入学的时候就有了自己的小团体。要融入进去,需要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你展现出足够的真诚和积极。我后来上了一门选修课叫“韩国文化体验”,里面有很多分组活动。我就趁着这个机会,主动跟小组里的韩国同学多聊聊,不仅仅是课程内容,也聊聊他们的爱好、家乡,甚至是一些日常生活的趣事。我还会主动邀请他们一起去学校旁边的咖啡店喝杯咖啡,或者一起去食堂吃个饭。慢慢地,他们对我也打开了心扉,开始主动跟我分享他们的生活,甚至邀请我参加他们的周末活动。数据显示,在韩国的国际学生中,有近40%的人表示在大学初期难以与韩国同学建立深入的友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积极的社交,这一比例会逐渐下降。我的经验告诉我,与韩国同学交朋友,不能着急,要多主动、多参与,用真诚和时间去慢慢打破那层隔阂。
韩国同学还有一点让我印象深刻,就是他们对学习的态度。我们班有一个韩国男生,他每次上课都会坐在第一排,教授讲的每一个知识点都会认真记下来,还会主动提问。期中期末考试前,他还会组织学习小组,带着大家一起复习。我刚开始觉得他有点“书呆子”,但后来我发现,班上很多成绩好的韩国同学都是这样。他们对学习非常投入,也很乐意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笔记。我之前有一个很难的专业课,考前我有点抓瞎,就壮着胆子去问了一个韩国同学,他不仅把自己的笔记借给我看,还耐心地给我讲解了几个难点。那次考试我考得特别好,真的非常感谢他。我发现,这种互助学习的氛围在韩国大学里非常普遍。许多大学都设有专门的学习辅导中心,甚至有学生自发组织“멘토링”(指导)项目,高年级的学生会指导低年级的学生。庆熙大学就有一个非常活跃的“学习共同体”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组建学习小组,共同进步。这让我看到了韩国同学身上那种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对知识的尊重。跟他们在一起学习,你也会被那种积极向上的氛围所感染,觉得自己也应该更加努力,更加投入。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回想我在韩国课堂上的这些经历,从选课时的手足无措,到课堂发言的战战兢兢,再到小组作业的磕磕绊绊,还有跟韩国同学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但也充满了成长。我从一个只会默默听课的“乖学生”,变成了一个敢于表达、乐于参与的“行动派”。这些宝贵的经验,让我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学习如何适应一个新的环境,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如何更好地认识自己。如果你也即将踏上韩国的求学之路,或者正在韩国的课堂里摸爬滚打,我希望我的这些亲身经历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别害怕犯错,别害怕出糗,那些看似让你头疼的“潜规则”,往往是帮助你快速成长的最佳催化剂。所以啊,别再傻傻地以为在韩国上课只是换个地方学习了,它的精彩和挑战,绝对会超乎你的想象!
说了这么多我的亲身经历,如果你真的决定来韩国读书,或者已经在这里了,那么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特别想给你提一个建议,一个非常实际的建议:别把自己关在小圈子里,无论是多累多忙,每周至少要给自己安排一次,哪怕是半小时也好,去接触一个新的环境,或者尝试跟一个你平时不怎么交流的韩国同学说说话。这可以是学校里的咖啡厅,也可以是社团的活动室,甚至可以是图书馆的某个角落。主动迈出这一小步,即使一开始会觉得尴尬,但坚持下去,你会发现它会慢慢打开你的一扇门,让你看到更多不一样的风景,认识更多有意思的人,你的韩国留学生活也会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绝对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