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在大马:法学博士养成记

puppy

嘿,你是不是也曾幻想过,或者正在经历异国他乡的求学之路?今天咱们要聊的这位主角,可是个“狠人”,她选择在大马这片多元文化的热土上,挑战法学博士的硬核之路!你可能会想,在大马读法学博士,和在国内或者其他欧美国家有什么不一样?除了学业本身的压力,异文化、语言、生活习惯这些小细节,是不是也成了她修炼升级路上的“拦路虎”?这篇故事不只是分享她的学术探索,更是她如何从一个普通留学生,一步步蜕变成法学博士的“养成秘籍”。她会告诉你,在大马读博,到底有什么样的酸甜苦辣,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惊喜和收获。如果你也对在大马深造充满好奇,或者正在为自己的学业未来迷茫,这篇“博士养成记”绝对能给你不少启发和共鸣,快来听听她的故事吧!

留学生在大马:法学博士养成记

飞机划破吉隆坡的夜空,缓缓降落在KLIA的跑道上,舱门一开,一股热带特有的湿热空气带着淡淡的香料味扑面而来。那一刻,你可能和我一样,心里既兴奋又有点打鼓。毕竟,这片土地既熟悉又陌生,她将是你未来几年,甚至更久的家。今天咱们要聊的主角,她就是在那样的夜晚,带着一箱子的书和一颗充满未知的心,踏上了大马的法学博士征途。

你或许会问,为什么是大马?法学博士听起来就挺“硬核”的,怎么就跑到了这个以阳光沙滩、多元美食闻名的国度来“找虐”呢?她没有选择欧美传统法学强国,也不是在国内按部就班。她就想在东南亚这片蓬勃发展、法律体系又有着独特融合魅力的地方,深挖下去。其实,很多留学生心里都有那么一股劲儿,想要挑战不一样的路径,去探索那些“非主流”却可能更有潜力的选项。马来西亚高等教育部的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马来西亚国际学生总数已经超过13万,而且这个数字还在逐年攀升,目标是到2025年吸引25万国际学生。这足以说明,大马的教育吸引力可不是盖的,它正逐渐成为亚洲乃至全球求学的热门之选。

刚开始的时候,申请材料的准备就让人头大。学历认证、推荐信、研究计划,每一份都得反复打磨。英语水平测试更是不少人的“拦路虎”。她回忆起当时为了考出理想的雅思成绩,每天除了啃专业书就是刷听力、练口语,简直魔怔了。根据马来亚大学(University of Malaya)法学院的官网要求,国际学生申请法学博士项目,通常需要雅思总分达到6.0分,且单项不低于5.5分,或者托福PBT达到550分/iBT达到80分。这些硬性指标,从一开始就筛选出了那些真正有决心、有准备的申请者,也让她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坚定。

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她才真正松了一口气,但随之而来的,是对未知学术旅程的紧张。在大马攻读法学博士,和她想象中有些不一样。这里的法律体系,是英联邦普通法系与伊斯兰教法并存的独特模式。这种双轨制不仅体现在国家治理层面,也深入到法学研究的各个分支,为学者提供了异常丰富的比较法研究素材。马来亚大学法学院的官方资料显示,该学院设有公共法、私法、国际法、伊斯兰法等多个活跃的科研集群,拥有超过6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资深教职员工,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深耕细作,为博士生们提供了多元化的研究指导方向。

选择导师,是博士生涯的另一个关键环节。她花了不少时间在学院网站上仔细研读每位教授的个人简介、研究领域和发表的论文。邮件往来沟通,面试,她努力寻找那位不仅学术背景契合,更能理解她研究兴趣的引路人。幸运的是,她遇到了一位在东南亚比较法领域深耕多年的教授。教授对她的研究计划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并且非常鼓励她去探索马来西亚本土法律实践中的独特性。根据马来西亚一些大学的博士生培养经验,虽然导师与学生比例因院系而异,但总体上,多数院系会努力将博士生与导师的比例控制在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内,例如1:4到1:6,以确保每位博士生都能获得充分的指导和关注。

博士生活,研究是主旋律。为了写好一篇篇论文,为了最终那部沉甸甸的博士论文,她几乎成了图书馆的常客。马来亚大学图书馆的藏书量和电子资源,远远超出了她的预期。它拥有超过200万册的实体藏书,并且订阅了LexisNexis、Westlaw、HeinOnline等国际知名的法律数据库,还有马来西亚本土的法律数据库,比如CLJ(Current Law Journal)和MLJ(Malayan Law Journal)。这些丰富的资源,让她能够轻松查阅到全球最前沿的法律文献和马来西亚本土的判例法、立法资料,为她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让她不用愁“米”下锅。

除了学术的挑战,语言和文化也是她在大马生活中的一部分。虽然大学授课和研究交流主要使用英语,但在日常生活中,她还是会遇到马来语、华语甚至泰米尔语。刚开始的时候,点餐、打车、和当地人交流,都得连比划带猜,偶尔还会闹出一些小乌龙,让人哭笑不得。不过,吉隆坡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英语的普及率很高,尤其在商业和旅游领域。这让她能比较顺利地融入当地生活。马来西亚是个典型的多元文化国家,走在大街上,你能看到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人们和谐共处。马来西亚旅游促进局的数据也显示,吉隆坡的英语普及率很高,大部分服务人员和市民都能用英语沟通,这对于国际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便利。

生活开销也是每个留学生需要精打细算的地方。她学会了如何合理规划自己的预算,比如选择经济实惠的餐饮,搭乘便捷的公共交通,以及寻找性价比高的住宿。在吉隆坡,一个学生如果选择在校外租一个共享公寓的房间,或者住在公共交通便利的区域,月租金大概在500到900马币之间。根据Numbeo等生活成本比较网站的数据,除去学费,一个国际学生在吉隆坡每月的生活开销(包括食宿、交通、日用品等)大约在1500到2500马币之间,这比欧美许多国家的消费水平要低不少,对于预算有限的博士生来说,确实减轻了不小的经济压力。

博士生活有时候是孤独的,除了图书馆和实验室,她也需要偶尔透透气。幸好大学里有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和国际学生办公室提供的服务。她参加了一些文化交流活动,认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大家一起分享各自国家的习俗,也分享博士路上的苦与乐。马来西亚国民大学(UKM)的学生事务处就设有专门的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压力管理工作坊等服务。此外,UKM还拥有超过100个学生社团,涵盖学术、文化、体育等多个领域,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帮助国际学生更好地融入大学社区。

法学博士的漫长旅途,每一个里程碑都弥足珍贵。从通过资格考试(Confirmation of Candidature)到提交第一篇学术论文。她记得为了达到毕业所需的发表要求,熬过无数个夜晚。马来西亚的许多大学,包括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UPM)在内,都要求博士生在毕业前至少在同行评审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或者有同等效力的会议论文发表。法学院的学生,有时候甚至可以接受在知名法律期刊上发表案例评析或书评。这不仅是对学术能力的一种检验,更是对研究成果被认可的肯定,也是博士生走向学术生涯的重要一步。

她的研究课题逐渐深入,从最初的理论构想,到实地调研,再到数据分析,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为了获取一手资料,她曾多次前往马来西亚的法庭旁听,与律师、法官交流,甚至深入到一些社区去了解当地法律文化和实践。这种亲身经历,让她对马来西亚的法律体系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理解,也让她在撰写博士论文时,能够融入更多鲜活的案例和独到的见解。这在大马的多元文化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法律的实施往往受到文化和宗教的深刻影响。

在大马读法学博士,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优势,就是这里的区位优势。马来西亚作为东南亚的中心枢纽,与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紧密相连。这使得她有机会参与到区域性的法律研讨会和学术交流活动中,结识来自整个东南亚乃至更广阔亚洲地区的法律专家和学者。这种区域性的学术网络,对于未来想要在亚洲从事法律研究或实践的博士毕业生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根据马来西亚的学术日历,每年都会有多个与法律相关的国际或区域性会议在吉隆坡或槟城等地举行,吸引了众多国际学者参与。

毕业答辩那天,她穿上正装,坐在答辩委员会的教授们面前,心里虽然紧张,但更多的是一种完成使命的从容。她自信地阐述自己的研究,回答着教授们犀利的问题。那些年在大马的酸甜苦辣,那些无数个深夜在图书馆奋笔疾书的记忆,都在那一刻得到了最好的沉淀。最终,她顺利通过答辩,拿到了那份沉甸甸的法学博士学位。那一刻,她不仅是一名博士毕业生,更是一个拥有了独特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理解力的“狠人”。

回首这段“养成记”,她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那张博士文凭,更是她身上被磨砺出来的韧劲、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那份对多元文化的深刻理解。她从一个初来乍到的留学生,蜕变为一名能够独立思考、深入研究的法学博士。马来西亚高等教育部的毕业生追踪数据显示,2021年马来西亚博士毕业生在毕业后六个月内的就业率约为85%。这些毕业生,尤其是法学博士,凭借其对亚洲法律体系的独特理解和国际视野,在学术界、国际组织、专业法律咨询机构等领域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现在,如果你也在纠结自己的学业未来,或者正在考虑在大马深造,特别是对法学博士这种“硬核”路线充满好奇,我的建议是:别犹豫了,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先去你心仪的大学官网看看他们的法学院有没有你感兴趣的教授和研究方向,仔细研究一下申请要求和奖学金信息。马来西亚国际奖学金(MIS)就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它通常能覆盖学费、生活津贴和差旅费。主动联系那边的老师,发个邮件介绍一下你的背景和想法,哪怕被拒了,也至少尝试过了。最重要的是,别害怕那些“不一样”,正是这些“不一样”,才能给你带来独一无二的体验和成长。相信我,等你回头看的时候,你会发现,所有挑战都成了你最宝贵的财富!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