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大一那会儿,我爸妈送我去机场,临走前又把我扯到一边,塞给我一个厚厚的信封,里面是他们在香港念书的学长学姐写给我的“生存指南”。那会儿我心里跟猫抓似的,一边是即将离开家的不舍,一边是对香港这座陌生城市和“通信工程”这个听起来就很高大上的专业充满了无限憧憬。我坐在飞机上,看着窗外的云海,心里默默嘀咕,这趟冒险之旅,到底会是啥样啊?现在回想起来,那份小小的忐忑,早就被港城大通信专业带给我的惊喜和成长冲刷得一干二净了,因为真的,太太太太香了!
选择香港城大,其实当初也纠结了一阵子。我身边的朋友有去英美的,有留内地的,我当时就想,要不来个折中的?既能体验国际化教育,又离家不算太远。那会儿香港城大的电气工程系(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EE),也就是我们通信专业所在的学院,在学术界的声誉就挺不错的。他们系里有很多教授在通信领域都有非常前沿的研究,光看官网上的师资介绍,我都觉得眼睛不够用,每个人都像是个技术大咖,让人忍不住想跟着他们学点真本事。据CityU EE官网显示,该系拥有超过50名全职教授,其中不乏IEEE Fellow等国际顶尖学者。
到了香港,踏进城大的校园,第一感觉就是活力四射。这里不光有咱们内地学生,还有来自全球各地的小伙伴们,走在路上,能听到各种语言在耳边穿梭,感觉自己瞬间就被“国际化”了。我刚入学那会儿,学校组织了一个大型的迎新活动,来自超过80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齐聚一堂,大家用蹩脚的英语互相介绍,交换联系方式,那种多元文化的冲击力,真的让我一下子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数据显示,香港城市大学国际学生比例高达30%以上,多元文化氛围可见一斑。
刚开始接触通信专业的课程,我心里头还有点虚,感觉很多概念都挺抽象的。我记得第一学期有一门《信号与系统》的课,老师讲傅里叶变换的时候,我听得云里雾里,差点以为自己选错了专业。但咱们的教授真的非常有耐心,他们不光是课堂上循循善诱,课下也会在Office Hour专门留出时间答疑解惑。我那会儿脸皮薄,不好意思问,是一位来自台湾的师兄看我愁眉苦脸的,主动带我去实验室,手把手教我用MATLAB做仿真,把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地呈现出来,突然间,那些复杂的波形、频谱,都变得“看得见、摸得着”了。
通信专业最吸引我的,是它跟现实世界紧密连接的那些前沿应用。记得大二有一门《无线通信》的课程,教授详细讲解了5G技术的核心原理,包括毫米波、大规模MIMO这些听起来就很酷炫的东西。教授当时就说,这些技术不仅仅是理论上的突破,更是未来智能手机、自动驾驶、物联网(IoT)这些高科技应用的基础。课堂上,教授还会分享他们团队与华为、爱立信等公司合作的最新项目进展,让我们直观感受到,我们学的东西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真实实地在改变世界。据CityU EE官网介绍,该系与多家国际通信巨头保持着紧密的科研合作关系,许多教授的项目都获得了香港政府创新科技基金的资助。
城大在实践教学方面也做得特别好。我们系里有好几个专门的实验室,比如无线通信实验室、光通信实验室、网络安全实验室等等,设备都非常先进。我大三的时候,选修了一门《物联网系统设计》的课程,需要我们自己动手搭建一个基于传感器和无线传输的智能家居系统。我当时和几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从购买传感器、编写代码到调试整个系统,整整折腾了两个多月。虽然过程很辛苦,有一次为了解决一个传感器数据传输的bug,我们通宵达旦地泡在实验室里,但最终看到我们的小系统成功运行,手机APP上实时显示着实验室的温度、湿度,那种成就感真是无法言喻。数据显示,城大每年投入数千万港币用于实验室设备更新和维护,确保学生能接触到最新的科研工具。
除了课程学习,在香港读通信,还有一个巨大的“彩蛋”,那就是无与伦比的实习机会。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亚洲科技枢纽,虽然不像深圳那样以制造业为主,但它在通信技术应用、研发、解决方案提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我大三暑假的时候,通过学校的Career and Leadership Centre(职业及领袖发展处),申请到了一家本地知名电信公司的实习机会。据CityU Career and Leadership Centre官网介绍,他们每年都会举办多场大型招聘会,并与超过500家本地及国际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我在那家电信公司主要是做5G网络优化方面的工作,每天跟着工程师们跑基站,分析网络数据,学习如何提升信号覆盖和用户体验。有一次,我们团队接到一个紧急任务,需要在一个商场里排查一个5G信号盲区。我当时跟着前辈们,背着各种测试设备,在一个个角落里穿梭,一点点地定位问题。虽然只是实习生,但他们并没有把我当成打杂的,而是真的让我参与到实际项目中去。那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如何在实际工程中应用,也让我对通信行业的未来发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香港政府对创新科技发展的支持力度也很大,这为我们通信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非常好的就业前景。近几年,香港特区政府启动了“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等一系列计划,吸引了全球顶尖的科研人才和项目落地香港,重点发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健康医疗科技等领域。这些新兴领域对具备通信技术背景的人才需求非常旺盛,尤其是那些能够将通信技术与AI、大数据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炙手可热。据香港创新科技署数据显示,香港在创新科技领域的投资持续增长,为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创造了大量高薪职位。
当然,在城大不光是学习和实习,我的社交圈子也因此变得异常丰富。我加入了学校的国际学生社团,还参加了Toastmasters国际演讲俱乐部。在Toastmasters,我认识了来自印度、韩国、欧美等不同国家的朋友。每周我们都会聚在一起练习演讲,互相点评,从最初的磕磕绊绊,到后来能够自如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我的英语口语和表达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据CityU Student Development Services官网信息,学校拥有超过100个各类学生社团,覆盖学术、文化、体育、艺术等多个领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外活动选择。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们社团组织了一个“香港文化探索”活动,大家一起去了大澳渔村,乘坐小艇看海豚,品尝地道的渔家菜。我的法国朋友对港式奶茶情有独钟,而我的韩国朋友则对香港的街头小吃赞不绝口。大家互相分享着各自国家的文化,也一起感受着香港独特的魅力。这种沉浸式的跨文化交流,让我学会了用更开放的心态去看待世界,也结交了一群可以交心的朋友。
生活在香港,也让我的视野变得更开阔。这座城市的高效和快节奏,一开始让我有些不适应,但很快我就爱上了它的便利。发达的交通网络,从城大坐地铁到中环只需20分钟左右,周末可以去爬山、逛海滩,或者去各种特色小店探索美食。我尤其喜欢周末去西贡吃海鲜,那里的海鲜新鲜得不得了,价格也比市区划算不少。香港的国际化氛围也体现在这里遍布的国际餐厅和文化活动上,让我感觉每天都有新鲜事可以去体验。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显示,香港在全球营商便利度方面长期位居前列,这间接反映了城市的高效运转和便利性。
学校的就业指导服务也特别贴心。在大四快毕业的时候,我有点迷茫,不知道是应该继续深造还是直接工作。Career and Leadership Centre的老师帮我做了职业规划测试,还指导我修改简历、准备面试。他们还会定期邀请一些知名企业的HR来学校举办讲座,分享行业趋势和招聘技巧。我当时参加了好几场这样的讲座,了解到了通信行业在内地和香港不同的发展路径,也对自己未来的选择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据CityU官方就业报告显示,近90%的毕业生能在毕业六个月内找到工作或选择继续深造,其中不乏进入知名跨国公司或在本地科技企业担任重要职务。
港城大通信专业的课程设置非常灵活,给了我们很多选择的空间。除了通信的核心课程,我们还可以选修一些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甚至商科的课程,形成自己的专业交叉。我就选修了几门关于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的课,这些知识在现在的通信行业里越来越重要。比如,5G网络需要大数据来做流量预测和资源分配,AI技术可以用于优化基站调度,提升网络效率。这种跨学科的学习,让我未来的就业方向更加宽广,也更能适应行业的发展趋势。CityU EE系的课程指南中明确指出,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灵活选择多达三分之一的选修课程。
我在城大遇到的教授们,不光是学术大牛,更是我们学习路上的引路人。我记得有位教授,他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却一点架子都没有。我们每次去问问题,他都会非常耐心地解答,甚至会把我们拉到白板前,一边画图一边讲解。他的办公室门总是敞开的,无论什么时候,只要看到他在,我们都可以进去请教。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让我觉得在学习上充满了动力,也敢于挑战那些看起来很难的课题。据CityU教职员工评价系统显示,大部分教授的学生满意度评分都非常高,师生互动频繁且积极。
所以,如果你也跟我当初一样,对未来充满期待又有些迷茫,特别是对通信技术感兴趣,想体验国际化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那真的可以好好考虑一下香港城市大学的通信专业。别再犹豫了,赶紧去城大官网好好看看,研究研究他们的课程设置、申请要求,多了解一下学长学姐们的经验分享。你甚至可以尝试联系一下招生办公室,问问有没有线上宣讲会或者招生咨询活动。别光听别人说,自己去亲身体验和了解,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说不定,你也会和我一样,爱上这座城市,爱上这个“香”得不得了的专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