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日常:别问了,我也不想回

puppy

”是不是让你心里一沉?别问了,我也不想回——这大概是不少留学生嘴上不说,心里却在偷偷呐喊的OS吧。在异国他乡,我们从独自面对一切到建立全新生活,那份独立自由让我们在此深深扎根。不是不爱家,而是我们早已构建了一个全新的自我,害怕回去后的格格不入,或者单纯迷恋着这份成长。如果你也有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不想回”情结,那就点进来,我们一起聊聊这份复杂的感受,别再憋着啦!

“喂,妈,我挺好的,你跟我爸都注意身体啊……” 电话那头传来熟悉的唠叨,背景音是家里柴米油盐的烟火气,厨房里肯定又在做我爱吃的排骨了吧。我这边是凌晨三点,手边还放着没写完的论文,窗外霓虹闪烁,远处传来警车的鸣笛声,提醒着我身在异乡。突然,电话那头传来那句万年不变的“哎,你到底什么时候回来啊?我们都想你了。” 我心里咯噔一下,嘴上说着“快了快了,等忙完这段就考虑”,可手指却不自觉地滑动,点开了浏览器里几家大学研究生院的招生简章页面。是不是让你心里一沉?别问了,我也不想回——这大概是不少留学生嘴上不说,心里却在偷偷呐喊的OS吧。那份说不清道不明的“不想回”情结,复杂得像一团毛线,我们在这里一起把它慢慢理清。

刚来的时候,谁不是提着两个大箱子,心里七上八下,连机场的自动门都觉得透着一股生人勿近的冷漠。从办电话卡、银行卡,到租房子、选课,每一步都得自己摸索,磕磕绊绊。我记得刚到伦敦那会儿,人生地不熟,公寓漏水,语言不通,半夜给房东打电话急得直哭,但最后还是自己上网查资料、找工人、跟保险公司周旋,把问题一点点解决了。那种独自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像是植物的根,扎得越来越深。据英国移民局官网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持有学生签证的国际学生数量已超过68万人,其中大部分学生都需要独立完成这些最初的行政事务,这背后是无数个像我一样从手足无措到独当一面的故事。

说起成长,那可真不是嘴上说说而已。以前在家,饿了有妈妈做饭,病了有爸爸端水,遇到难题第一时间是找父母。可在这里,发烧了得自己预约医生、买药,还得拖着病体去超市囤口粮;论文写不出来,深夜只能对着电脑苦思冥想,或者鼓起勇气找导师寻求帮助。这种被“逼”出来的独立,让我们学会了规划时间、管理情绪、承担责任。在墨尔本大学,根据其国际学生服务中心的数据,超过80%的国际学生表示在留学期间的独立生活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而约65%的学生认为这种独立性是他们最宝贵的收获之一,甚至超越了学术成就本身。

当然,独立不代表孤独,我们也在异国他乡构建了全新的社交圈和生活圈。从最初的国际生迎新会,到后来加入各种社团、参加校内外的活动,我们认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和韩国室友深夜畅聊人生理想,和德国同学组队完成项目,和本地朋友一起探索城市的小酒馆……这些经历编织成了一张温暖的网,把我们紧紧地包裹在其中。就拿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来说,他们有超过1000个注册学生社团,涵盖了学术、文化、体育、艺术等各个领域,国际学生在这些社团中的参与度非常高,据校方统计,有超过70%的国际学生至少加入了一个社团,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

我们在这里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人,构建了一个可以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第二家庭”。我的好朋友,一个来自巴西的姑娘,在期末周焦虑到失眠,是我陪她通宵复习,给她做了一顿“家乡味”的番茄鸡蛋面。后来我生病,她也二话不说跑来照顾我。这种建立在异乡情谊之上的关系,往往更加纯粹和珍贵。这种深厚的情感链接,很多时候让我们觉得比在原生环境更自在、更被理解。据一项针对海外留学生心理健康的调研报告显示,拥有强大海外社交网络的留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普遍高于社交孤立的留学生,他们对留学生活的满意度也更高,这再次印证了新社群的重要性。

更重要的是,留学生活拓宽了我们的视野,改变了我们看世界的方式。我们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文化视角,开始学着用多元的眼光去审视问题。从课堂上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对同一个议题的激烈辩论,到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文化差异,这一切都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让我们对“家”的概念也变得更加宽泛。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其国际关系学院的课程设计就非常强调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每年都会有来自120多个国家的学生共同学习,这种多元的环境,让学生们学会了在不同文化语境下进行思考和表达,这种能力是很多留学生认为回国后难以寻得的。

这份“不想回”的情结,也很大程度上源于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现有机会的把握。我们很多时候选择留学,就是为了寻找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和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在这里,我们接触到了行业前沿的知识、技术,结识了来自全球的优秀人才。我们看到了更多元的工作机会,接触到了与国内截然不同的职业发展路径。比如,在美国硅谷,许多顶尖科技公司都积极招聘国际留学生,据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和各大科技公司官方发布招聘信息显示,对于STEM专业的国际毕业生,H1B签证的抽中率虽然挑战重重,但许多公司会提供OPT延期及其他支持,使得毕业生在美国工作的机会仍然存在,这种职业前景的吸引力无疑巨大。

尤其是在一些专业领域,国外的学习和工作经验被认为是“镀金”的敲门砖。比如,在金融领域,伦敦和纽约的金融机构拥有全球顶尖的资源和人才,留学生在那里实习和工作,能获得无可比拟的经验。根据伦敦金融城发布的报告,每年有超过10万名国际人才在伦敦金融服务业工作,其中不乏通过留学途径留下来的精英。这种环境不仅提供了宝贵的工作机会,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接触国际化商业运作模式和人脉网络的平台,让许多人觉得现在回去就意味着放弃了这些来之不易的积累。

另外,还有对“回去之后会怎样”的担忧。这种担忧可能包含了对国内职场环境的适应问题,对人际关系圈子的重新融入,甚至是对自己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与原生环境可能产生的冲突。我们在海外经历的一切,让我们在思想上、生活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习惯了更加开放、自由的表达方式,习惯了扁平化的管理模式,习惯了更加注重个人边界的生活节奏。回国后,面对可能存在的文化逆差,那种格格不入的感觉,往往会让人望而却步。就拿很多在德国留学的同学来说,他们习惯了德国社会对规则的严谨遵守和对个人隐私的尊重,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的社会调查数据,德国公民普遍认为个人空间和规则透明度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生活理念的熏陶,让他们在考虑回国时,会担心是否能重新适应国内的“人情社会”和生活节奏。

这种“格格不入”的感受,其实就是一种“逆向文化冲击”。我们发现,自己回国后,可能不再是那个熟悉的自己,而家人朋友也可能无法完全理解我们的变化。比如,我在英国读书的表弟,回国后发现和以前的发小们聊不到一块去了,他觉得大家的话题仍然停留在家长里短和八卦上,而他更想聊国际新闻、科技创新、哲学思考。这种对话的错位感,让他感到有些孤独。这并不是说国内不好,只是我们所经历的,已经让我们形成了一套新的认知体系和兴趣偏好。据一项由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发起的针对海归群体的调查显示,约40%的受访海归表示在回国初期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逆向文化冲击”,其中社交适应和职业发展适应是主要挑战。

还有就是,我们在这里,已经建立了一个全新的“舒适区”。这个舒适区不是懒惰,而是我们通过努力和适应,在这里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生活的秩序。我们知道去哪里买菜更便宜,哪家咖啡馆有最好喝的拿铁,哪个街区治安最好,甚至连不同超市打折的规律都摸得一清二楚。这种对环境的熟悉感和掌控感,会给人带来极大的安全感。在法国巴黎生活了五年的朋友告诉我,她甚至知道在哪个季节去哪个农夫市集能买到最新鲜的蔬果,这种“在地化”的生活让她感到自己真正融入了这座城市,而不仅仅是一个游客或者学生。据法国国家统计与经济研究所(INSEE)的数据显示,在法国居住超过三年的国际居民中,有超过60%的人表示对当地生活环境的高度适应,并视之为自己的“第二个家”。

更深层次的原因,也许是我们在这里找到了一个更真实的自己。没有了家庭的期望,没有了社会既定的标签,我们有更大的空间去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尝试不同的可能性。在这里,我们可以更大胆地犯错,因为没有人会评判我们。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必去迎合任何人的期待。这种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的旅程,是极其宝贵的。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其心理咨询中心发布的年度报告中提到,许多国际学生在远离原生家庭和文化背景后,表现出更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认同感,他们能够更清晰地定义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这种“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是很多人选择留下来的重要驱动力。

留学不仅仅是一段求学经历,更是一场人生的大冒险。我们在这里经历了迷茫、困惑、失败,也收获了成长、友谊、成功。每一次的跌倒与爬起,都让我们变得更加坚韧。我们学会了如何与多元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如何应对突发状况,如何在没有后援的情况下独自前行。这种全面能力的提升,让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充满了自信。根据国际教育协会(IIE)发布的《开放门户报告》数据,从长期来看,有过留学经历的人在职业发展、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视野方面,通常会表现出更高的竞争力,这种“软实力”的增长,是他们留在海外继续发展的重要优势。

所以,当你被问到“什么时候回来”的时候,那种纠结和不舍,并不是不爱家,也不是忘本。它更多的是一种对自我成长的肯定,对新生活的眷恋,以及对未来无限可能性的渴望。我们已经不是那个当初懵懵懂懂的小孩了,我们在这里,真正长大了。这份成长让我们与众不同,也让我们更加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这种感觉很私人,也很真实,甚至有些时候连我们自己都很难完全解释清楚。

我记得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举办的国际学生交流会,当时一位资深的教授分享说,留学的意义远不止一张文凭,它更多的是一次关于“你是谁”和“你将成为谁”的深刻探索。他说,当一个人能够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从零开始搭建起自己的生活,并从中找到乐趣和价值时,那就说明他已经超越了地理上的限制,找到了内心的港湾。据新加坡国立大学官网的学生反馈区显示,许多国际毕业生都表示,是NUS的多元文化环境和严谨的学术氛围,帮助他们塑造了更为成熟和独立的人格,这种人格的形成,也让他们更加倾向于在国际化的环境中继续发展。

我们在这里学会了如何享受孤独,也在孤独中学会了如何与自己对话。那些深夜里为了一个项目而进行的独自鏖战,那些假期里独自一人背着包探索异国他乡的风景,都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也更加珍惜与他人连接的时光。这种深刻的自我认知,是很多留学生回国后难以重新拾起的。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系的一项研究指出,长时间的海外独立生活有助于个体建立更强的“自我效能感”和“情绪韧性”,这让他们在面对未来的挑战时更具优势,也更懂得如何寻求内心的平衡与满足。

当然,我们也在这个过程中,变得对“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们不再把“家”仅仅局限于一个物理空间,而是把它看作一种情感连接、一种文化根基。虽然身体远在异乡,但我们与家的联系从未断绝,只是这种联系的方式变得更加成熟和独立。我们会主动与父母分享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他们的安排;我们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爱他们,去支持他们。这种新的平衡,何尝不是一种成长呢?

面对“不想回”的复杂情绪,别再自己一个人憋着啦!下次再有人问你什么时候回来的时候,你可以大大方方地告诉他们,你还在享受这份独立和成长,还在追求自己的梦想和机会。或者,你也可以选择委婉地表达你的真实感受,比如,分享你在这里遇到的有趣的人、经历的新鲜事,让他们感受到你的充实和快乐。如果他们还是不理解,也没关系,因为这份体验只有我们自己最清楚。所以,找个时间和同样有这种情结的朋友好好聊聊吧,互相支持,互相理解,你会发现,你不是一个人在“不想回”。或者,干脆把这个想法写下来,发到社交媒体上,看看有多少人跟你一样,在异乡找到了自己的归属,在内心深处偷偷呐喊着“别问了,我也不想回”!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