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硕视角:你的985,没那么香!

puppy

嗨,各位985的同学,是不是觉得自己的学校背景在国内杠杠的,走到哪都自带光环?但如果你的目光不止停留在国内,比如像我一样来了香港读硕,或者正打算去更远的地方闯闯,你可能会跟我有一样的发现:你曾经引以为傲的“985光环”,在新的环境里,可能真没你想象中那么“香”了! 这篇文就是想跟大家掏心窝子聊聊这个有点扎心的现实。我会从一个港硕的视角,跟你分析为什么你以为的“金字招牌”,在香港甚至更广阔的国际职场上,可能并不能让你一路畅通无阻。我们会聊聊到底是什么在悄悄改变游戏规则,为什么有时候实打实的经验和能力比你的学校名字更重要。这不是泼冷水,而是想帮你更早认清局势,思考如何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而不是仅仅依赖一个学历背景。读完这篇,也许你会对未来的规划有全新的理解,少走不少弯路哦!

港硕视角:你的985,没那么香!

还记得我刚考上985那会儿,整个家族都轰动了,七大姑八大姨轮番打电话祝贺,邻居见了面都得夸一句“这孩子真有出息!”那会儿的我,走路都带着风,觉得手里握着一张“金牌通行证”,未来的路肯定是一路绿灯。大学四年,周围的同学也都是各种学霸,大家偶尔会开玩笑说:“我们985的,走到哪儿不是香饽饽啊?”那时候,我真的深信不疑,觉得这个背景足以让我未来在国内职场畅通无阻,甚至出国镀金也比别人高一等。这种迷之自信,就像一层厚厚的滤镜,把所有潜在的挑战都自动屏蔽了。毕业那年,我决定来香港读硕士,想着凭借985的底子,再加上香港的国际化平台,毕业后肯定能轻轻松松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走上人生巅峰。

刚到香港的时候,那层厚厚的滤镜就开始一点点脱落了。第一次跟同学组队做项目,我发现自己身边坐着的,不仅仅有来自清华北大、浙大复旦的同学,还有新加坡国立大学、墨尔本大学甚至一些欧美Top学校的毕业生。大家简历上也都写满了各种光鲜亮丽的实习经历和奖项。那一刻我才意识到,原来香港的硕士项目,竞争激烈程度远超我的想象。拿香港大学为例,根据其官网信息,2023/24学年,非本地学生申请硕士课程的人数持续高企,尤其是商科和工程等热门专业,录取率非常低,申请者背景极为多元化,绝不仅仅是国内985的“专属领地”。当时我的心里咯噔一下,原来我以为的“香饽饽”,在这里竟然只是普通的一员。

在课堂上,那种“985光环”的褪色感更加明显。教授们并不太关心你来自哪所大学,他们更看重的是你能不能独立思考、积极提问、高效协作。我记得有一次我们上市场营销的课,教授让大家分组分析一个真实商业案例,并提出创新解决方案。我们组里有一个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同学,她本科在澳洲读的,虽然学校在国内名气不大,但她在课堂上思维活跃,表达流利,而且对东南亚市场的洞察力非常强,提出的方案也特别接地气。据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的课程介绍,很多硕士项目都强调案例分析和小组协作,要求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能将知识应用于实践。那一刻我才明白,原来“纸上谈兵”在这里是行不通的,国际化的视野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你的“985”出身更能打动人。

求职季的到来,更是把这种“不香”的感觉推向了高潮。我拿着精心准备的简历,上面赫然写着我的985背景,满怀信心地投递出去。结果呢,大多数简历石沉大海,偶尔有面试机会,也往往止步于第一轮。我发现香港的雇主,特别是那些跨国公司,他们对学历的看重程度,真的和国内不太一样。他们更关注你的实习经历、项目经验、英语口语以及你的软技能。比如说,香港的金融行业非常发达,对人才的需求量也大,但根据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公布的招聘信息和行业报告,他们对求职者的要求除了专业知识外,更看重实际操作经验、沟通能力、抗压能力以及是否熟悉国际金融市场规则。我的一个同学,本科是国内一个普通一本,但他大学期间在一家外企有两段非常出彩的实习经历,并且英语口语流利得跟母语者一样,结果他拿到的offer比我们这些985背景的同学还要多,当时真的挺受打击的。

语言能力也是一个绕不开的坎儿。我承认,大学里我们都过了英语四六级,不少人甚至雅思托福考了高分,但那真的只是考试分数,和在真实语境下流畅沟通、自如表达完全是两码事。我在香港上课的时候,教授语速很快,专业词汇很多,开始几周我听课都得连蒙带猜。跟同学小组讨论,常常插不上话,因为脑子里想的是中文,翻译成英文还需要时间组织语句。找工作更是这样,很多公司要求你不仅能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还要能用英语进行专业汇报、商业谈判。根据香港教育局发布的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就业指引,申请工作签证时,雇主也会评估申请人的语言能力是否符合职位要求。我身边就有不少985的同学,因为英语口语不够流利,在面试中屡屡碰壁,即使专业能力很强,也难以给面试官留下深刻印象。

更让我感到压力的是,香港的就业市场对于“本地经验”的偏好。很多公司在招聘的时候,会明确写着“有香港或大中华区相关工作经验者优先”。这对于我们这些刚从内地来的毕业生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就算你背景再好,没有本地的实习经历,也很难被大公司直接录用。据香港政府统计处的数据显示,非本地毕业生在港就业面临一定的竞争压力,尤其是初级岗位,本地生源的优势更加明显。这种情况下,如果你在硕士期间没有抓住机会积累本地实习经验,毕业后想直接进入心仪的行业,难度会非常大。我认识的一个学长,本科是北京某985的经济学专业,硕士毕业于港大,但他因为在校期间没有积极寻找实习,毕业后花了好几个月才找到一份比较基层的工作,远低于他当初的期望。

除了香港本地的竞争,你还要面对来自全球各地的优秀人才。就拿我所在的专业来说,我的同学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等国家,他们中的很多人本科也都是各自国家甚至全球排名靠前的大学。他们不仅专业知识扎实,很多人还有海外交换经历,或者在家乡已经有了一两段不错的实习。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学术背景,更是多元的文化视角和不同的思维方式。据香港八大院校的国际化报告,近年来非本地学生比例持续增长,很多硕士项目中的国际生比例甚至高达60-70%,这意味着你在课堂内外,都在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同台竞技。在这种环境下,仅仅依靠一个“985”的标签,真的很难让你脱颖而出,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签”,甚至比你的“标签”更闪亮。

实习机会的稀缺和竞争的白热化,也让我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在香港,一个好的实习经历几乎是拿到全职offer的敲门砖。但是,香港的实习岗位数量相对有限,而申请的学生却如同过江之鲫。我记得我为了申请一家知名投行的暑期实习,前前后后改了十几遍简历,还找了学长学姐帮忙模拟面试,最后也只是勉强进了终面。而和我一起竞争的,有本科就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读书的香港本地生,也有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本科就读期间积累了丰富金融实习经验的内地生。据香港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发布的信息,热门行业的暑期实习项目往往会在前一年秋季学期就开始接受申请,竞争激烈程度堪比全职岗位。这时候,你的985背景只是一个最低的门槛,真正能让你脱颖而出的是你是否有相关行业经验、对行业的理解和你的软技能。

我还发现,在香港或者更广阔的国际职场上,人际网络(Networking)的重要性被无限放大。在国内,你的学校校友资源可能很强大,但出了国,你可能要从零开始建立自己的人脉圈。在香港,很多机会是通过推荐和内推获得的,如果你不积极参加各种行业活动、校友聚会,不主动去认识人,你的圈子就会非常小,很多信息和机会你根本就接触不到。我有一个同学,他本科也是985的,但他很早就开始利用LinkedIn联系在香港工作的学长学姐,主动请教行业经验,甚至请他们喝咖啡。通过这种方式,他了解到很多招聘信息,还通过学长内推获得了一份非常好的实习。据香港人才发展委员会的报告,建立广泛的人脉网络对于在港求职和职业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非本地毕业生而言。

所以,如果你也像我一样,曾经是那个手握985金字招牌,觉得前途一片光明的少年少女,那么我真心建议你,是时候把目光放得更远,把那层“985滤镜”摘掉了。不是说985的背景不好,它依然是你学术能力的证明,但它不再是你在国际舞台上所向披靡的唯一资本。在香港,甚至在更远的国际职场,游戏规则已经悄悄改变了。这里的竞争更加多元和激烈,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比拼的是硬核的实力、独特的经验和不可替代的个人能力。

现在开始,你得学会把注意力从过去的荣耀转移到现在的努力。如果你真的想在国际职场闯出一片天地,那就别再躺在“985”的温床里了。赶紧行动起来吧!好好利用你现在所在的平台,无论是大学还是硕士项目,最大化地去获取那些能让你在未来职场上真正发光发热的技能和经验。多去参加一些社团活动,特别是那些能让你接触到不同文化背景同学的;英语口语不好就去报个口语班,或者找语伴练习,别怕出丑;积极寻找实习机会,哪怕是无薪的,也要去积累行业经验,认识行业里的人;多去听听讲座,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最重要的是,要学会主动出击,而不是坐等机会上门。别等到毕业了才发现,原来自己除了一个“985”的文凭,什么都没有,那才是真的扎心呢!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