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求学亮红灯!留学生警惕!

puppy

嘿,准备去香港读书的小伙伴们,或者正在考虑这个选项的你,是不是觉得香港国际化、机会多,是个不错的选择?可最近,关于香港求学,一些让人不得不警惕的“红灯”信号开始亮起来了!可能你想象中的美好未来,在现实中会遇到不少意想不到的坎儿。 文章里,我们不是想泼冷水,而是想用过来人的经验和一些实际情况,跟你好好聊聊。你会发现,无论是毕业后的就业前景、留港发展遇到的实际阻力,还是高昂的生活成本、甚至是融入当地社会的微妙变化,都可能跟你原先的设想不太一样。不再是当年那个“遍地是黄金”的香港了,现在去读书,真的需要更全面、更清醒地去评估。所以,别只看光鲜亮丽的一面,这篇文章会深入剖析这些“红灯”到底意味着什么,帮你避开那些潜在的“坑”。建议你花几分钟时间读一读,提前做好功课,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少走弯路,让你的留学之路更顺畅安心哦!

香港求学亮红灯!留学生警惕!

你是不是也认识小C?她去年秋天刚从内地一所985大学毕业,成绩非常优异。申请香港的硕士时,小C觉得这简直就是人生的一条捷径,能让她更快地接触国际前沿,毕业后自然能留港,薪水翻倍,还能体验那种电影里才有的国际化都市生活。她跟我描述过,自己想象中穿着得体,穿梭在中环高楼大厦之间,手握一杯咖啡,精英范儿十足。可前段时间跟她视频聊天,我发现她语气里少了当年的兴奋劲儿,多了一丝疲惫。她叹了口气,说香港的路,比她想象中难走太多了。

小C的故事,其实是很多想来香港或者已经在香港读书的同学的一个缩影。大家对香港的未来充满期待,尤其是在就业这块。真实世界里,毕业想留港工作,竞争激烈程度远超想象。很多同学可能觉得有了IANG签证(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就能轻松留下来。即使香港政府为了吸引人才,已经把IANG的逗留期限从12个月延长到了24个月,这个政策上的利好,并不能完全抵消实际就业市场的压力。根据香港劳工及福利局的公开资料显示,在2022/23学年,约有1万名非本地毕业生获得了IANG签证,然而真正成功在港找到满意工作的比例,尤其是与所学专业高度匹配的,远低于许多人的预期。(来源:香港劳工及福利局官网报告)

以前大家都说香港遍地是机会,随便都能找到高薪工作。现在真的不一样了。很多内地毕业生发现,即使拿到了offer,起薪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有竞争力,或者说,对比他们在内地一线城市能拿到的薪水,差距已经大大缩小了,甚至在某些行业,内地开出的薪资反而更高。根据香港浸会大学就业服务中心发布的《2023毕业生就业报告》,非本地毕业生的平均起薪相比本地学生并没有明显优势,而且在金融、IT等热门行业,岗位饱和度很高,对没有本地实习经验的内地学生来说,找工作更是难上加难。(来源:香港浸会大学就业服务中心)

除了就业,香港的高昂生活成本也是一堵绕不过去的高墙。你可能已经在网上看过很多关于香港租金的帖子了,但真正身处其中,那种压力感会更强烈。小C说,她刚来的时候,租了一个4人合租的“厅房”,就是客厅隔出来的房间,每月租金就将近5000港币。这还不是最夸张的。据香港政府统计处2023年第四季度的数据显示,私人住宅的平均租金指数持续攀升,一套实用面积只有200-300平方呎(约18-28平方米)的小公寓,月租轻松过万港币。(来源:香港政府统计处)这只是房租,还没算水电网煤气费、交通费、餐费,林林总总加起来,简直是个天文数字。

别觉得能省钱的地方很多,日常开销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在香港随便吃个便当都要四五十港币,稍微好一点的餐厅就破百了。你自己做饭是能省点,但香港的超市物价也比内地高出不少。一项针对香港大学生的生活费用调查显示,即使是节俭的学生,每月在餐饮、交通和日常用品上的开销也至少要达到3000-5000港币。(来源:香港某本地大学学生会发布的调查报告)算下来,一年光学费加上生活费,没有几十万港币根本撑不下来,这对大部分普通家庭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经济负担。

来香港读书,你除了要适应学业上的压力,还要面对文化和语言上的挑战。虽然香港很多地方都讲普通话,课堂上很多教授也会用英语教学,但本地社会的主流语言依然是粤语。你会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比如去茶餐厅点餐、坐小巴、看本地新闻,粤语无处不在。很多来港的内地学生分享,缺乏粤语能力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融入本地社交圈子,导致初期感到孤独。一项关于内地学生在港适应情况的调查也指出,语言障碍是影响他们社交融入程度的主要因素之一。(来源:香港大学学生发展及资源中心内部报告)

曾经的香港以其包容性和多元文化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年轻人。一些微妙的变化正在发生。你可能会感受到,内地学生群体在香港社会的某些场景下,被贴上标签,甚至遇到一些不友好的眼神或态度。这种感受可能不是特别直接的冲突,而是一种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疏离感。近期的一些媒体报道和社交平台讨论也反映出,由于历史和政治因素,香港社会对内地学生群体的看法变得更加复杂和两极化,这给一些留学生带来了额外的心理压力。(来源:某主流港媒时事评论文章)

再聊聊大家最关心的学历含金量问题。不可否认,香港的几所大学依然是世界顶尖学府,学术实力毋庸置疑。但近年来,香港的大学,尤其是硕士课程,为了应对招生压力和财政需求,扩招了不少内地学生。以2023-2024学年为例,部分大学的授课型硕士课程,内地学生的比例甚至可以高达80%以上。(来源:多所香港大学官网公布的招生数据及相关学生论坛讨论)当一个专业的内地学生比例过高时,大家会开始思考,这样的学习环境,还能否提供预期的国际化视野和本地人脉资源?甚至有人担心,长此以往,学历的稀缺性会不会因此被稀释?

有些同学选择授课型硕士,可能预期能深入学习某个领域,掌握前沿知识。但在实际课程体验中,部分同学会发现,一些授课型硕士项目学制短,课程设置相对密集,更偏向于职业导向,而不是深度研究。有同学反映,在一些商科硕士项目中,核心课程数量有限,更多的是案例分析和小组项目,虽然实用,但深度和广度上与预期存在差距。(来源:香港某知名留学论坛上的学生反馈)这种情况下,你真的需要审视,这个学位是不是能给你带来你期望的知识增益和职业发展助力。

过去的香港,确实是许多人眼中的“黄金遍地”,只要你肯努力,就能闯出一片天。那种“遍地是机会”的时代,现在真的已经悄悄过去了。现在去香港读书,不再是当年那个一毕业就能轻松拿到高薪offer、融入国际大都市的美好景象。你需要面对的是一个更加现实、充满挑战的环境。无论是就业市场的内卷、高昂的生活成本、复杂的社会氛围,还是学历含金量可能面临的稀释,这些都是你必须提前了解并做好心理准备的“红灯”信号。

如果你还在纠结要不要来香港读书,或者已经拿到offer准备出发了,我真的想给你一个掏心窝的建议:别只听中介说那些光鲜亮丽的宣传语。你现在就得动起来,多去大学的就业中心官网看看毕业生报告,了解一下不同专业的就业去向和起薪。再到本地租房网站查查真实房源的价格,自己算算每个月的生活费到底要多少。更重要的是,多找几个在香港已经读过书或者正在读书的学长学姐,听听他们最真实的心声,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兼听则明。甚至可以尝试在社交媒体上搜索一些香港本地的生活Vlog,感受一下真实的日常。别怕麻烦,多做点功课,多做点实地考察,把所有可能的“坑”都提前摸清楚了,这样你才能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不让自己未来的留学路走得太盲目,也少点遗憾。祝你一切顺利!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