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我刚到香港那会儿,简直是个“社恐”小白。第一次去茶餐厅,看着密密麻麻的菜单,光是“奶茶走甜”还是“冻柠茶少冰”就让我大脑宕机,更别提那些粤语俚语和点单大叔飞快的语速了。我当时就想,天啊,我真的能在这里活下去吗?那时的我,压根不敢想象几年后能自信地跟朋友说:“我是香港人。”这种转变,可不是一觉醒来就发生的,它是我一点一滴摸索、跌跌撞撞走过来的。如果你也像我当年一样,拿着一份大学录取通知书,心里既兴奋又忐忑,琢磨着毕业后是回去还是留下来,那我的故事,也许能给你一些实实在在的启发。
初来乍到,最先给我上了一课的,就是那个让人又爱又恨的签证系统。我当时申请的是学生签证,流程虽然清晰,但准备材料和等待结果的过程简直就是煎熬。记得我有个同学,就因为银行流水单的格式不对,来来回回折腾了好几趟,差点就耽误了开学注册。根据香港入境事务处的官方指南,非本地学生申请学生签证,一般需要提供经济证明、录取通知书等文件,而且官方给出的处理时间通常是2至6个星期,但实际情况有时会因为个人材料完整度有所不同,所以早早准备真的能让你少掉一层皮。
安顿下来,生活的琐碎接踵而至。办银行卡就是第一个小挑战,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没有本地住址证明的留学生。我当时去汇丰银行开户,光是解释我为什么没有水电煤账单,就费了好一番口舌。后来才知道,其实很多大学会给新生提供地址证明信,或者宿舍证明也可以作为有效文件。根据汇丰银行的官方要求,非香港居民开户除了身份证明,通常还需要有效的住址证明,所以提前了解你所在大学的政策,能帮你省去不少麻烦。
刚进大学,身边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本地生、内地生、国际生交织在一起,就像一个小型联合国。我所在的那一届,根据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UGC)公布的数据,2022/23学年,八大院校全日制学士学位课程中,非本地学生人数超过2.1万人,占总人数的近20%,这个比例远超我入学时想象的。这样的多元环境,一开始让我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如何打破隔阂,融入这个新的圈子。我发现很多本地同学喜欢用粤语交流,我这个“普通话选手”常常会觉得被排斥在某个小圈子之外,虽然他们人很好,也会切换成普通话照顾我,但那种隔阂感还是存在的。
语言,确实是我融入香港生活的一道坎。虽然香港大部分课程都用英语教学,但出了校园,粤语就是通行证。记得我为了买一张电话卡,在街边的电讯店里比手画脚了半天,因为店员的普通话不灵光,我的粤语也仅限于“唔该”(谢谢)和“早晨”(早上好)。当时我在想,如果连日常交流都这么费劲,以后怎么找工作?我后来得知,香港城市大学(CityU)等不少大学都为非本地学生提供免费的粤语基础课程,我当时就立刻报名参加了,虽然只是皮毛,但至少让我有了开口的勇气,也让我开始慢慢理解一些简单的对话,这比死记硬背单词有用多了。
大学四年,我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也花了很多精力去了解香港的社会和文化。我发现香港人对效率和时间观念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比如坐地铁,大家都是“快上快下”,哪怕是早上高峰期,也基本能做到井然有序。香港铁路有限公司(MTR)的年度报告显示,其准点率常年维持在99.9%以上,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领先的,这种效率是整个城市运作的缩影。我一开始常常因为磨蹭耽误时间,被朋友催促是常有的事,慢慢地,我也学会了加快节奏,甚至走路都比以前快了不少。
转眼到了毕业季,找工作成为我们这群留学生头上悬着的一把剑。香港的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尤其是对于应届毕业生。我当时投了无数份简历,参加了大大小小的招聘会。根据JobsDB在2023年初发布的毕业生薪酬及就业报告,香港应届毕业生的平均起薪点大约在每月1.6万至1.8万港元左右,但不同行业和专业差异很大,例如金融和IT行业会高一些,而有些文科专业则面临更大的挑战。我在面试时,经常被问到对香港社会的了解程度,以及粤语能力,这让我意识到,光靠专业知识是不够的,本地化能力同样重要。
说到签证,毕业后申请“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IANG)是我最关心的事情。这个签证给了我们一年时间在香港找工作,不需要有雇主担保,大大减轻了我们的压力。我记得当年香港入境事务处网站上明确写着,符合资格的非本地毕业生,在毕业日期起计的六个月内申请,一般都能获批一年期逗留。这个政策简直就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黄金签证”,让我有了缓冲期去慢慢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而不用急于求成,随便找一份不适合自己的工作。
那一年,我把大半时间都泡在了求职网站和各种招聘活动上。JobsDB、LinkedIn是我的日常,我甚至还注册了香港政府的“互动就业服务”网站。我发现香港的大学普遍非常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例如香港科技大学(HKUST)的职业中心,每年都会举办上百场雇主讲座、工作坊和模拟面试,甚至提供一对一的职业咨询服务,帮助我们修改简历、练习面试技巧。我当时也参加了很多这类活动,每次都能学到不少实用的小贴士,也让我认识了一些在不同行业工作的前辈,拓宽了人脉。
我最终拿到了一家本地公司的Offer,虽然薪水不高,但至少让我能够合法地留在香港。我至今还记得拿到Offer的那一刻,感觉自己像是在茫茫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浮木。但是,工作只是第一步,融入公司文化又是另一个挑战。香港的职场文化非常务实,效率至上,而且很注重规矩和等级。我记得有一次,我因为不太懂,没按照特定的格式发邮件给老板,结果被同事委婉地提醒了。后来我了解到,香港很多公司都有自己一套不成文的“潜规则”,例如开会时要提前几分钟到,发言要简洁明了,甚至连午饭订餐都有固定的流程。这些小细节,都是我在摸爬滚打中慢慢学会的。
工作之后,我才真正开始体验到香港的高物价,尤其是租房。我当时的工资,扣掉强制性公积金(MPF)和基本生活开销,所剩无几。根据香港积金局(MPFA)的规定,大部分雇员和雇主都需要每月按雇员有关入息的5%作出强制性供款,这笔钱虽然未来可以取出,但当下确实让我的可支配收入减少了一截。我刚毕业的时候,只能和几个同学合租在新界的一个小房子,每个月每个人也要分摊六七千港元的租金,而且空间非常小,基本上就是一张床和一个小书桌。根据中原地产2023年第四季度的数据,香港市区一套实用面积不足300呎(约28平方米)的迷你单位,月租金普遍在1.2万到1.8万港元之间,这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确实是不小的负担。
为了节省开支,我开始研究如何精打细算。我学会了去街市买菜,而不是只去超市,那里的菜品新鲜,价格也更实惠。我学会了搭乘巴士而不是计程车,甚至步行去上班,权当锻炼。香港的公共交通系统非常发达,八达通卡在手,几乎能畅通无阻。港铁的每日平均载客量超过400万人次,巴士路线更是四通八达,这让我即使住在离市区较远的地方,也能很方便地通勤。我后来发现,很多香港本地人也是这样生活的,他们对物价和生活成本有着精确的计算,这种“锱铢必较”的精神,也是香港生活的一部分。
在职场站稳脚跟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去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努力融入本地社区。我主动参加公司组织的活动,跟同事们一起去“行山”(徒步),周末也会约着去“饮茶”。我甚至报了一个粤语进阶班,这次是真的下定决心要学好它了。我了解到,香港很多社区中心都会提供一些免费或低收费的兴趣班,比如烹饪、瑜伽、摄影等等,这些都是认识本地朋友的好机会。我当时在湾仔一个社区中心报了粤语会话班,班上除了我,清一色都是本地的阿姨和叔叔,他们特别热情,会主动跟我纠正发音,还会教我很多地道的表达方式,这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亲切感。
那段时间,我的生活开始变得充实而有归属感。我不再只是一个旁观者,而是开始真正在这里生活。我爱上了香港独特的“茶餐厅文化”,学会了点“菠萝油”、“西多士”,也知道“走青”是不要葱,“飞边”是不要面包边。我甚至能和茶餐厅的阿姨用粤语开几句玩笑,那种感觉真的特别棒。我发现,食物不仅仅是填饱肚子,更是一种文化载体,它能让你更快地了解一个地方的市井生活和人情味。根据OpenRice(香港本地著名的餐饮平台)的数据,全香港有超过2万家餐厅,其中茶餐厅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它们是香港人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作几年后,我开始考虑申请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这不仅仅是一个身份的转变,更意味着我正式在这里扎根。香港入境事务处的规定很明确:任何人士在香港通常居住连续七年以上,便有资格申请成为香港永久性居民。这“连续七年”的条件,让我这些年的努力和坚持变得更有意义。拿到永久居民身份后,我可以享有更多的权利和福利,比如投票权、免签证国家更多、申请公务员职位等,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肯定。
申请永居的过程,也让我更加了解香港的法律和行政体系。我需要准备大量的材料,包括在港居住证明、工作证明、报税记录等等,每一步都不能出错。我当时咨询了很多人,也查阅了大量的官方文件,确保自己的每一步都符合规定。香港政府对于申请永久居民的审查是非常严谨的,他们会确保申请人是“通常居住”在香港,而不是短期逗留。这个过程虽然繁琐,但也让我对香港的法治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有了永久居民身份,我开始真正把香港当成了自己的家。我在这里买了第一套属于自己的小房子,虽然只是个“蜗居”,但那份踏实感是任何其他地方都无法比拟的。我开始关注香港的时事新闻,关心本地的民生议题,甚至会在区议会选举时去投票。我发现,当一个人真正投入到一个地方的建设和发展中时,他对这个地方的认同感也会变得越来越强。我开始用“我们香港人”这样的表达,来形容我和这片土地的关系,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转变,不再需要刻意强调。
这些年,我看着香港经历风风雨雨,也感受着它的活力和韧性。它不完美,也有很多让我吐槽的地方,比如夏天潮湿闷热的天气,狭窄的居住空间,以及快节奏带来的压力。但它也充满机遇,有着世界一流的教育和医疗体系,高效的政府服务,以及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香港在营商环境、金融市场发展等多个指标上长期位居全球前列,这对我个人职业发展也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我很庆幸当年做了留下来的决定。从一个对香港一无所知的留学生,到现在能自信地称自己为“香港人”,这中间的酸甜苦辣,只有我自己最清楚。我学到的不仅仅是粤语和职场技能,更是一种适应能力,一种在不同文化中寻找平衡的能力。我也学会了如何在一个充满挑战的城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和归属感。这种成长,是任何书本都无法给予的。
所以,如果你现在正面临毕业后的选择,纠结是留下还是回家,我的建议是,先问问自己的内心,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如果你对香港这座城市充满好奇,愿意接受挑战,并且不怕吃苦,那么不妨给自己一个机会,尝试一下。你可以在假期多做一些兼职,去了解不同行业的工作环境。根据香港劳工处的统计,即使是兼职工作,法定最低工资也已经达到了每小时40港元(自2023年5月1日起),这也能让你在实践中了解香港的工作节奏和人际交往方式。大胆走出去,去参加一些本地的社区活动,去认识不同背景的朋友,去探索香港的每一个角落。
记住,成为“香港人”不一定非要出生在这里,更重要的是你对这片土地的投入和认同。它是一个过程,需要时间、耐心,还有一颗开放的心。你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会迷茫,会想放弃,但请相信我,每一步的努力都不会白费。当你有一天,也能像我一样,熟练地用粤语和街坊邻居聊天,习惯了这里的快节奏生活,甚至能准确地分辨出哪家茶餐厅的奶茶更地道时,你就会发现,你已经不知不觉地,把这里当成了你的家。别害怕迈出第一步,去体验,去感受,去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