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香港的吃住进化史:茶餐厅到合租公寓

puppy

刚来香港,是不是也跟我一样,对着茶餐厅那密密麻麻的菜单有点懵,或者被飞快的节奏吓到过?那时候的吃饭,从什么都想尝鲜到发现荷包有点紧,就开始研究各种既地道又省钱的美食秘籍。住的更是一路升级打怪:从刚开始的宿舍小床位,到为了省钱和朋友合租那种小小的隔断间,再到后来终于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在香港找到了一套有客厅厨房的合租公寓,感觉生活瞬间有了烟火气!这篇文章就是我这些年在香港,从一个懵懂的“港漂小白”,怎么一步步学会精打细算、适应快节奏生活,最终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舒适区的心路历程。如果你也在为香港的吃住发愁,或者正准备来这里闯荡,我的亲身经历和那些实用小贴士,希望能给你带来启发和共鸣。一起来看看我是怎么从零开始,在香港活出自己的精彩吧!

还记得我刚到香港那会儿,简直就是个彻头彻尾的“港漂小白”。走出地铁站,中环的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混杂着海风、咖喱和街头喧嚣的独特味道。肚子咕咕叫,按照学长学姐的推荐,我跌跌撞撞地走进一家街角的茶餐厅。妈呀,那菜单,密密麻麻的中文,每个字都认识,连起来却不知道是啥意思。旁边一位阿叔风卷残云地吃完一碗面,服务员姐姐“啪”地一下就把账单拍在桌上,那种快节奏把我彻底震住了。我盯着菜单上“餐肉蛋公仔面”几个字看了半天,心想这面里有午餐肉和鸡蛋能理解,公仔面是啥?等我鼓起勇气,用磕磕巴巴的粤语说出“唔该,一份餐肉蛋公仔面”,服务员姐姐头也没抬,只是快速在纸上划了一下,然后就“唰”地一下走开了。我当时就想,这哪里是吃饭,简直就是一场生存挑战赛啊!那碗公仔面虽然美味,但吃起来总觉得有点心不在焉,生怕自己一个不小心就慢了半拍,挡住了人家的路。

刚来的日子,我对香港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吃的。我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什么都想尝尝鲜。菠萝油、鸡蛋仔、鱼蛋粉、丝袜奶茶,还有各种奇奇怪怪的糖水……每天都迫不及待地去探索新的美食据点。一开始没概念,觉得随便吃一顿也就几十块钱,好像还好。我记得有一次,在一家比较网红的茶餐厅点了一份叉烧饭,配了冻柠茶,随便一算就七八十块港币了,当时觉得这简直是天价,比我老家一顿大餐还贵。每天这样吃,我的小荷包瞬间就瘪了,每个月的餐饮预算总是提前透支,看着银行卡里日益减少的数字,我开始有点慌了。那段时间,我甚至会去超市买一些泡面或者面包充饥,觉得这样能省一点是一点。

慢慢地,我开始发现了一些省钱的秘密。我学会了看懂茶餐厅的“常餐”和“特餐”,这两种套餐通常会包含主食、饮品,价格会比单点划算很多,像一份猪扒包配奶茶的常餐,可能只需四十到五十港币,性价比立刻飙升。我还开始留意大学食堂的饭菜,毕竟大学食堂是出了名的“学生友好型”消费。据香港大学CEDARS官网显示,他们不仅提供丰富的亚洲和西式菜肴,食堂的平均餐费通常比校外餐厅便宜20%到30%。一份烧味饭或者一个两餸饭,大概三十多到四十港币就能搞定,而且份量足,味道也不错。我发现很多本地同学都会选择在食堂解决一日三餐,不光是为了省钱,也因为方便快捷。

我的美食进化史,从一开始的“冤大头”模式,逐渐转向了“精打细算”的探险家。我开始探索那些藏在街头巷尾的平民小店。深水埗的肠粉、旺角的鱼蛋、荃湾的烧鹅,这些都是本地人常去的地方,价格亲民,味道却是一绝。我甚至学会了去街市(菜市场)而不是超市买菜,那里的蔬菜水果更新鲜,价格也更有优势。比如,在油麻地的街市,一斤新鲜的芥兰可能只需要十几港币,比超市便宜不少。我甚至发现了一些熟食中心,比如湾仔的街市熟食中心,那里的各种大排档提供了各式各样的地道美食,炒粉、烧腊、海鲜,价格比一般的餐厅便宜三分之一,而且充满着浓浓的市井烟火气。我常常和朋友约在那里,点上几样小吃,喝着汽水,感受香港最真实的生活气息。这些经历让我发现,在香港吃得好,不一定非要花大钱。

说完了吃,我们来聊聊住。我的香港住宿之路,简直是一部“升级打怪”的血泪史。刚来的时候,我住的是大学宿舍。学校宿舍的好处不言而喻,离教学楼近,省去了通勤的时间和费用,而且环境相对安全,还有宿生会组织各种活动,很容易就能认识新朋友。我记得我当时住的是一个双人间,虽然面积不大,但基本的设施都有,还有空调和独立卫浴。据香港科技大学官网显示,他们为非本地本科生提供了保证的宿舍宿位,一个学期的宿费大概在一万五到两万港币之间,算下来每个月大约三四千,对于刚来的学生来说,这已经是一个非常友好的价格了。宿舍生活让我迅速适应了香港的节奏,也结交了第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

宿舍虽然方便,但住久了,空间狭小、作息受限、隐私不足的问题也渐渐浮现。我住的房间,除了床和书桌,几乎没有多余的空间,稍微多放点东西就显得拥挤。周末想和朋友小聚,宿舍又不允许大声喧哗,总觉得有点放不开。加上宿舍合同通常是一年一签,毕业季临近,大家都得为下一步的去处发愁。我决定出去租房,寻找更多的自由和空间。但是,香港寸土寸金,租房的现实把我狠狠地“教育”了一番。

我开始在各种租房网站上寻找房源,才发现香港的租金高得吓人。为了省钱,我和一个好朋友决定合租一个隔断间,也就是所谓的“劏房”。我们找到的那个房子,位于旺角一栋老旧的唐楼里。整个单位被房东硬生生地隔成了好几个小房间,我们俩的房间加起来也就七八平米,放了两张高低床,一个小书桌,转身都得小心翼翼。厨房和卫生间都是公用的,厨房只有个电磁炉和水槽,卫生间总是湿漉漉的,而且经常要排队。最要命的是隔音,隔壁邻居打电话,楼下小贩叫卖,听得一清二楚,每晚睡觉都得戴着耳塞。当时我们每个月大概要付三千五港币的租金,水电网费还得另算。我清楚地记得,那时洗澡都要掐着时间,就怕水费超出预算。在一些热门的学生聚集区,比如深水埗或者太子,一个普通的隔断间月租金也普遍在三千到五千港币之间,如果加上水电网煤气,可能还要再高几百甚至上千。那段日子虽然辛苦,但也让我们更懂得珍惜,学会了如何在逼仄的空间里创造属于自己的小确幸,比如在房间里挂上几串小灯,让小小的空间也变得温馨起来。

好在,这样的日子没有持续太久。毕业后,我和几个相熟的朋友决定一起寻找一个有客厅厨房的正式合租公寓。我们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区域,比如荃湾、大埔,甚至屯门。虽然这些地方离市区远了一些,但交通便利,坐地铁也都能直达。我们花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看了十几个房子,最终在荃湾找到了一套两室一厅的公寓。房子虽然不是最新的,但面积足够,大概有四百多尺,最重要的是,它有一个独立厨房和一个小客厅!我们三个人合租,每人分摊下来的租金大概是五千五港币。据香港地产网数据显示,在荃湾这样的区域,一套两房单位的月租金普遍在一万五到一万八之间,我们三个人分摊下来,比我们之前隔断间的价格高不了多少,但居住体验却有了质的飞跃。

搬进新公寓的那一刻,我简直要跳起来了!我们一起去宜家买了家具,在客厅铺上地毯,放上沙发,瞬间感觉有了“家”的样子。我再也不用挤在几平米的房间里吃饭,也不用在公用厨房里抢着用炉子。我们轮流做饭,晚上窝在客厅里看电影、聊天,周末还可以在厨房里尝试做一些家乡菜,那股子烟火气,是以前在宿舍或者隔断间完全感受不到的。我清晰地记得,有一次,我们为了庆祝其中一位朋友找到实习,特意去街市买了新鲜的海鲜,一起在家里做了顿大餐,那种归属感和幸福感,是再多钱也买不来的。我们甚至在阳台上种了几盆小植物,看着它们一点点长大,就像我们的香港生活一样,慢慢生根发芽。这段合租经历,不仅仅是解决了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一个可以放松、可以依靠的港湾。

回顾这些年的吃住进化史,我从一个对香港一无所知的“小白”,变成了一个能熟练地在茶餐厅点餐、知道去哪里买平价食材、能在小厨房里捣鼓出几道家常菜的“老港漂”。从大学宿舍的便捷,到隔断间的磨砺,再到如今合租公寓的温馨,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但也让我学会了适应、学会了精打细算、学会了如何在快节奏的都市里找到自己的舒适区。香港这座城市,虽然生活成本高昂,节奏飞快,但它也教会了我独立、韧性,以及如何与人相处。我的吃住经历,也像是浓缩了大多数留学生在港奋斗的缩影,从懵懂到适应,从摸索到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所以啊,如果你也正准备来香港闯荡,或者正在为香港的吃住发愁,别害怕!去多走走,去问问,去尝尝鲜,去和身边的人多聊聊,你会发现很多实用的省钱小妙招和意想不到的惊喜。住宿方面,一开始选宿舍肯定是最稳妥的选择,之后如果想出来住,多找几个靠谱的小伙伴一起合租,分摊租金和生活费,同时也能互相照应。吃方面,多去尝试那些本地小店和熟食中心,你会发现很多宝藏美食,而且价格绝对让你惊喜。别忘了办一张学生八达通,那能为你节省一大笔交通费呢!据MTR官网信息,持有学生八达通乘坐地铁,可以享受成人票价五折左右的优惠,对于经常跨区上学的同学来说,这绝对是省钱神器。香港虽然小,但精彩却藏在每一个角落,只要你愿意去探索,去适应,去感受,它一定会给你留下独一无二的宝贵回忆。大胆去闯吧,这里有无限可能等着你!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