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留学:我的音乐高光时刻!

puppy

嘿,小伙伴们!是不是觉得留学生活除了图书馆和兼职,还能有更多惊喜和闪光点呢?这篇文章的作者就用音乐,把TA在澳洲的留学旅程变得超级精彩!你可能在想,在异国他乡怎么能把爱好玩出花儿来?别急,TA会带你感受从悉尼歌剧院的震撼到街头巷尾的即兴Jam,还有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一起组乐队,在小酒吧里演出,那种台下掌声响起的瞬间,真的会让你觉得所有的努力都值了! 这些音乐高光时刻不只是带来了乐趣,更是TA找到归属感、释放压力、甚至重新认识自己的宝贵经历。你会看到,音乐是如何帮助一个留学生在陌生的环境中建立连接、找到自信的。如果你也曾幻想在留学期间能拥有自己的独特舞台,或者想知道如何在异国他乡,通过兴趣爱好点亮生活,那这篇文章绝对会给你很多共鸣和启发!也许看完,你也会迫不及待地想,是不是该把那把吉他重新拿起来了呢?

刚落地悉尼机场的时候,拖着两个超重的大箱子,心里那种既兴奋又有点空落落的感觉,相信很多小伙伴都懂。那时候,每天的留学生活就像一个被精确规划的行程表:早起去学校上课,课间在图书馆埋头写作业,下午可能冲去咖啡馆或者餐厅打一份兼职,晚上回到出租屋,又得开始预习第二天课程。我的社交圈,最初也仅仅局限于同专业的几个中国同学,以及兼职店里寥寥几位澳洲同事。虽然忙碌充实,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心里那个渴望更多色彩的小火苗,似乎被日常的柴米油盐给压住了。

你可能会觉得,在异国他乡,要融入一个全新的环境,本身就已经够让人头疼了,哪里还有心思去追求那些“诗和远方”呢?我当时也是这么想的。日子一天天过去,我的英语口语进步飞快,对澳洲的交通路线也了如指掌,甚至学会了区分各种咖啡的种类,可内心里那份独属于自己的快乐,却好像被遗忘在了某个角落。那段日子,我经常会在傍晚时分,一个人穿梭在悉尼的街头,看着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群,听着他们用我听不太懂的俚语开心地聊天,心里总会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距离感。

从陌生到共鸣:音乐的初遇

改变发生在一个寻常的周末下午,我偶然经过悉尼大学的草坪。那里正举办一场小型的学生社团开放日,热闹非凡。人群中,一个来自巴西的同学抱着吉他,随性地弹唱着一首我从未听过的葡语歌曲。旋律带着浓郁的热情和异域风情,尽管我一个词都听不懂,可那份自由自在的感染力,却瞬间击中了我内心深处某个柔软的地方。那一刻,我几乎是条件反射地停下了脚步,驻足聆听。据悉尼大学学生会官网显示,学校注册的学生社团多达200多个,其中音乐类社团就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每年都会举办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旨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供文化交流的平台。

我的思绪一下子被拉回了高中时期,那时候我也是乐队里的一员,虽然只是个菜鸟吉他手,可每次排练、演出,都让我觉得无比投入和快乐。来到澳洲后,为了学业和生活,那把心爱的吉他早就被我打包塞进了床底的角落,连琴弦都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灰尘。那个下午,巴西同学的歌声,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心里那个被遗忘的角落。一种强烈的冲动告诉我,是时候把那些沉睡的音符重新唤醒了。我当时就想,也许这就是我找到融入感、找到快乐的钥匙。

回家的路上,我几乎是小跑着回到我的合租公寓,迫不及待地从床底拖出了那个布满灰尘的吉他盒。打开它,琴弦虽然有些松弛,琴身也因为长时间未用而显得有些暗淡,可当我轻轻拨动第一根弦时,那清脆的音色,依旧带着熟悉的温暖。我当时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表,像是找回了一个失散多年的老朋友。接下来的几天,除了上课和兼职,我几乎把所有空闲时间都献给了吉他。手指因为重新练习而变得酸痛,可每次弹奏,都让我感到无比放松和满足,仿佛那些音符能瞬间带走一天学习和工作的疲惫。

悉尼歌剧院的震撼:艺术的殿堂

我的音乐探索之旅,很快就迎来了第一个“高光时刻”。那就是第一次真正走进悉尼歌剧院,去感受那座世界级艺术殿堂的魅力。之前我无数次在明信片上、旅游宣传片里见过它,每次都觉得它像一片片扬起的白色风帆,矗立在海边,美得像一幅画。可当你真正站在它面前,那种雄伟和精致交织在一起的气场,简直让人目眩神迷。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和几个新认识的朋友一起,买了票去看一场现代爵士乐演出。你知道吗,悉尼歌剧院不只是古典歌剧的专属,它每年都会举办超过2000场演出,涵盖了从古典音乐、芭蕾舞、戏剧到现代音乐、流行演唱会等多种艺术形式,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观众。根据悉尼歌剧院官方发布的年度报告,每年它能吸引超过820万游客,其中大部分人会选择观看演出或参加导览,体验其独特的艺术氛围。走进内部,那种金碧辉煌与现代设计完美融合的视觉冲击,真的让人屏息。

当灯光暗下,乐手们上台,第一个音符响起的时候,我的心弦也跟着被拨动了。爵士乐那种自由、随性又充满律动的感染力,瞬间填满了整个剧场。我闭上眼睛,感受着音符在空气中跳跃、碰撞,每一个音符都仿佛拥有生命。那是一种完全沉浸式的体验,我感觉自己不只是一个观众,更像是音乐的一部分,和舞台上的乐手们、周围的观众一起,共同编织着一场无与伦比的听觉盛宴。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音乐的力量是超越语言和文化界限的,它能够直接抵达人的灵魂深处,带来最纯粹的感动。

那场演出结束后,我久久不能平静。我不仅仅是被音乐本身所震撼,更被那种能够将不同背景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共同分享美好体验的氛围所感染。它让我意识到,澳洲不只是一个学习的地方,它更是一个充满活力、文化多元的艺术舞台。从那时起,悉尼歌剧院对我来说,不再仅仅是一个旅游景点,它变成了一个象征,象征着无限的可能性,以及在异国他乡也能找到艺术共鸣的奇妙。

街头巷尾:即兴与连接

在悉尼歌剧院的震撼之后,我开始渴望更“接地气”的音乐体验。我想亲自参与,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观众。很快,我就发现了澳洲城市里随处可见的街头艺人文化。墨尔本尤其以其繁荣的街头艺术场景而闻名,几乎每个街角,都能遇到抱着吉他、手风琴,或者敲打着非洲鼓的艺人,他们用各自的音乐点亮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悉尼虽然没有墨尔本那么大规模的街头艺人区,但在一些人流量大的商业街区和公园,也经常能看到精彩的街头表演。据悉尼市政府官网发布的《街头艺人管理条例》显示,街头艺人在指定区域进行表演通常需要申请许可,这保证了街头艺术的秩序与多样性。

有一次,我在市中心的Market City附近,看到一个澳洲小哥用口琴吹奏蓝调,那悠扬又带着点忧郁的旋律,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我手里正好带着我的旅行吉他,鬼使神差地,我走上前去,用我蹩脚的英文问他:“我可以和你一起Jam一下吗?”他愣了一下,随即露出了一个大大的笑容,说:“当然!来吧!”那一刻,紧张、兴奋、期待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我们就这样,在喧嚣的街头,即兴地合奏起来。口琴的深沉与吉他的明快交织,没有任何排练,纯粹的音符碰撞,竟然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和谐。周围的路人也纷纷停下脚步,好奇地围观,甚至有人跟着我们的节奏轻轻拍手。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音乐的魔力,它能瞬间打破陌生人之间的隔阂,创造出一种奇妙的连接。

这种街头即兴表演,让我对澳洲的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拘泥于形式,不要求完美,更注重的是当下的感受和互动。我发现,很多留学生也在尝试这种方式,用音乐作为语言,和当地人,甚至来自不同国家的游客交流。在悉尼的Circular Quay,经常能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街头艺人轮番献艺,他们的音乐成为了城市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我甚至还学会了去附近的乐器店淘一些二手设备,比如一个便携式音箱或者一个效果器,这样就能让我的街头表演更加有声有色。

除了街头即兴,我还开始参加大学周边的开放麦(Open Mic)活动。这些小酒吧或咖啡馆提供的舞台,虽然简陋,却充满了人情味。第一次站在这样的舞台上,面对着台下不到二十个观众,我的手心都在冒汗。我当时选择弹唱了一首自己改编的中文流行歌曲,又尝试了一首英文乡村民谣。没想到,当我唱完的时候,台下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甚至有人吹起了口哨。那种被认可、被鼓励的感觉,是如此的温暖和真实。据澳洲音乐行业报告显示,开放麦是许多独立音乐人起步的地方,它们遍布各大城市,尤其受到年轻人和学生群体的欢迎,成为发现新声音和交流音乐文化的平台。

组建乐队:跨越文化的和弦

几次成功的开放麦经历,给了我巨大的信心,也让我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音乐爱好者。我发现,在澳洲的大学校园里,来自五湖四海的国际学生们,都带着各自的音乐故事和才华。在悉尼科技大学的学生论坛上,我看到不少关于“招募乐队成员”的帖子,大家都在寻找可以一起玩音乐的小伙伴。那是一个秋天的傍晚,我在一个开放麦结束后,被一个来自韩国的鼓手和一位来自德国的贝斯手拦住了。他们都觉得我的吉他弹得很有趣,问我有没有兴趣一起组个乐队。

“组乐队?”我当时的心情真是又惊又喜。这可是我从小到大的梦想啊!我们三个人一拍即合,又通过学校的音乐社团,找到了一位同样是留学生的主唱——一个来自马来西亚的华裔女生。就这样,我们的“四不像”乐队成立了!我们给乐队取了个特别接地气的名字,叫做“袋鼠跳跳糖”(Kangaroo Pop Rocks),象征着我们的活力、多元和一点点小小的“爆炸性”。据澳大利亚国际教育机构公布的数据,2023年澳洲国际学生来源国前五名分别为中国、印度、尼泊尔、越南和马来西亚,这种高度多元的学生结构,自然也催生了各种跨文化交流的社团和活动,包括乐队。

我们的排练地点非常简陋,一开始是在我公寓的客厅,后来我们发现学校的音乐系有一个对外开放的排练室,只要提前预约就可以免费使用。据悉尼大学音乐学院的政策说明,为鼓励学生多元发展,学院会向在校学生提供免费的乐器和排练场地,以此支持学生们的音乐实践。每次排练,我们都会带着各自国家的零食,排练休息的时候,大家就一起分享。韩国的鼓手会带来辣炒年糕,德国的贝斯手会带椒盐脆饼,马来西亚的主唱则会分享娘惹糕点。我们不光交流音乐,也交流文化,聊各自国家的风俗习惯,甚至还学了几句彼此的日常用语,那种感觉真的特别棒,我们不只是队友,更像是一个小小的国际家庭。

排练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音乐风格,从摇滚到流行,从爵士到民谣,各种想法碰撞在一起,难免会产生分歧。韩国鼓手喜欢强劲的节奏,德国贝斯手偏爱复杂的和弦,而我则钟情于旋律感强的吉他Riff。马来西亚的主唱则擅长用她独特的声线驾驭各种风格。我们会因为一个音符的走向、一段吉他Solo的编排,甚至一首歌的情绪表达而争论不休。但每一次争论之后,我们总能找到一个平衡点,将各自的优点融合起来,最终创作出带有我们独特风格的歌曲。这种磨合的过程,也让我们学会了倾听、理解和妥协,这在异国他乡的留学生活里,也是一堂宝贵的社会课。

小酒吧大舞台:我的青春之歌

乐队成立并排练了一段时间后,我们开始琢磨着走出排练室,站上真正的舞台。一开始,我们只能在一些大学周边的社区活动或者小型的咖啡馆里演出。这些地方的舞台很小,设备也比较简陋,可每次演出,我们都全力以赴,把它们当成悉尼歌剧院的舞台来对待。观众可能不多,但他们的掌声和鼓励,对我们来说就是最好的回报。

还记得我们的第一次付费演出,是在悉尼内西区一家名叫“The Vanguard”的小酒吧。那是一个非常经典的老牌现场音乐场所,虽然不大,但常年有各种独立乐队在此演出,氛围特别好。据悉尼Live Music Census报告显示,像The Vanguard这样的中小型现场音乐酒吧,是悉尼音乐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为新兴乐队提供了宝贵的演出机会,也培养了忠实的本地听众群。我们当时是作为暖场乐队,要在晚上七点半准时开唱。那天,我们每个人都紧张得要命,化妆、换衣服、调试乐器,每一个环节都反复检查。我的手甚至有些微微颤抖。

当主持人报出我们的名字,我们乐队的第一个音符响起时,酒吧里原本嘈杂的谈话声瞬间降低,所有目光都投向了舞台。那一刻,所有的紧张和不安都烟消云散了,只剩下音乐本身。我们尽情地演奏,主唱的歌声、鼓点的力量、贝斯的律动、还有我的吉他Riff,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我记得我当时弹着吉他,余光看到台下有几张熟悉的面孔——是我的中国同学,他们特意赶来为我们加油。还有一些酒吧里的常客,他们也跟着音乐节奏轻轻晃动身体,脸上带着享受的笑容。那不是一场盛大的演唱会,却是我留学生活中最闪亮的舞台,是我用汗水和热情浇灌出来的“青春之歌”。

那晚的演出非常成功,我们不仅拿到了第一笔演出费,更重要的是,我们得到了台下观众的认可,甚至有几位听众特意走过来,称赞我们的音乐很有特色。那种成就感,真的比拿到高分考卷还要让人兴奋。有了这次经验,我们乐队开始积极联系悉尼和墨尔本更多的小酒吧,比如位于墨尔本Fitzroy区的“The Old Bar”或者悉尼Newtown的“Factory Theatre”。我们学会了如何制作乐队宣传材料,如何与酒吧经理沟通,如何进行现场音响调试。这些都是在课本上学不到的宝贵经验,它们帮助我更好地了解了澳洲的社会和文化,也锻炼了我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音乐的力量:留学生活的解压阀

留学生活,除了光鲜亮丽的“高光时刻”,也有不为人知的压力和挑战。学业上的压力、语言文化的障碍、适应新环境的焦虑,甚至偶尔袭来的思乡之情,都可能让人感到身心俱疲。很多时候,我也会感到迷茫和孤独。据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对国际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超过一半的国际学生在留学期间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其中学业压力和社交隔离是主要原因。在这样的背景下,音乐对我来说,就不再仅仅是一个兴趣爱好,它更像是一个无形的“解压阀”,一个情绪的出口。

每当我感到学业繁重,被堆积如山的论文和考试压得喘不过气时,我就会抱起吉他,随手拨弄一些和弦。那些熟悉的旋律,能够瞬间将我从焦虑的情绪中抽离出来。有时,我会即兴创作一段简单的旋律,把内心的烦恼和情绪都融入到音符里。在音乐的世界里,我不需要考虑语法是否正确,不需要担心表达是否得体,我可以完全地释放自我,让情绪随着音符流动。这种纯粹的表达,每次都能让我感到身心放松,仿佛所有的压力都被音乐轻轻抚平了。

音乐也成为了我建立深厚友谊的桥梁。我们乐队的成员,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如果没有音乐,我们可能很难有机会走到一起,甚至连沟通都会因为语言和文化差异而变得困难。可当我们一起演奏,一起创作的时候,这些差异似乎都变得不重要了。音符成为了我们共同的语言,节奏连接着我们的心跳。我们在排练室里一起欢笑,一起吐槽,一起为完成一首新歌而彻夜未眠。这些共同经历,让我们建立了超越国界、超越语言的深厚情谊。据澳洲大学学生社团负责人反馈,共同的兴趣爱好,尤其是音乐,是国际学生建立持久友谊,克服文化障碍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音乐还给了我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在异国他乡,能够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做自己热爱的事情,那种感觉真的弥足珍贵。每当我们站在舞台上,台下有观众为我们鼓掌,甚至有人跟着我们的音乐一起歌唱,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这个社区、这个城市的一部分,不再是那个孤独的异乡人。这种归属感,远比任何物质上的收获都更重要,它让我的留学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它让我明白,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有热爱,就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发出自己的声音。

超越音符:成长与自我发现

回望在澳洲的这段音乐旅程,它带给我的远不止是几场精彩的演出和几个好听的音符。它更是一段关于成长和自我发现的奇妙旅程。我学会了如何在紧张的学习和兼职之余,挤出时间坚持自己的爱好,这锻炼了我的时间管理能力。我学会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协作,如何在团队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能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这提升了我的跨文化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根据澳大利亚政府发布的《国际学生就业能力报告》,雇主普遍认为,参与课外活动并展现出团队合作、沟通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站在舞台上,面对形形色色的观众,我从最初的紧张到后来的从容,这极大地增强了我的自信心。以前,我可能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不太敢在陌生人面前展现自己。可音乐赋予了我勇气,让我敢于表达,敢于尝试。我发现,原来自己也有如此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一面。这种自信,不仅体现在舞台上,也渗透到了我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在课堂上更敢于提问和发言了,在兼职中也更乐于主动承担责任,甚至在日常社交中,也能更自然地与人交流了。

音乐还让我对澳洲的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通过接触当地的音乐人、了解他们的创作理念,以及在不同酒吧演出时感受到的各种音乐氛围,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多元、开放和包容的澳大利亚。这里不仅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顶尖的教育资源,更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对艺术的无限热情。我不再只是一个旁观者,而是通过音乐,真正地参与到了当地的文化生活中,成为了它的一部分。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对这个国家产生了更深厚的情感。

我的音乐高光时刻,就是由这样一个个小小的瞬间汇聚而成的:悉尼歌剧院的震撼、街头即兴的惊喜、乐队排练时的欢声笑语、小酒吧舞台上的掌声……这些经历,让我留学生活变得立体而生动,也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发现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新我。它们不仅仅是美好的回忆,更是我未来人生道路上,宝贵的财富和力量源泉。我相信,无论将来走到哪里,这些带着澳洲阳光和音符印记的记忆,都会永远陪伴着我,提醒我,永远不要放弃自己热爱的事情。

所以,小伙伴们,别再让那把吃灰的吉他、键盘、或者你心里的小小歌声继续沉默了!留学生活远不止是书本和成绩,它还是一场发现自我、探索世界的奇妙旅程。拿起你的乐器,或者去参加学校的音乐社团,甚至只是去附近的开放麦听听歌,去结识那些同样热爱音乐的朋友吧!你可能会发现,一个简单的音符,就能为你开启一个全新的世界,让你在异国他乡也能找到归属感,释放压力,甚至重新认识自己。相信我,那些因为音乐而闪光的瞬间,绝对会成为你留学记忆里最珍贵、最难忘的高光时刻!赶紧行动起来,去创造属于你的“音乐高光时刻”吧!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