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编入:我把专升本经验都告诉你
嘿,小伙伴们!还记得那些在日本的深夜吗?窗外路灯昏黄,你一个人坐在小小的公寓里,桌上堆满了日语课本和专业资料。是不是常常会刷着朋友圈,看到国内的同学一个个本科毕业、考研成功,心里那股不甘心的小火苗就怎么也按捺不住?再看看身边的朋友,有的在专门学校学得风生水起,有的在短大过得悠哉,可你总觉得,差了那么点意思,总觉得自己的学历还能再往上冲一冲。那种“要是能考个日本的大学本科就好了”的念头,是不是像个小虫子一样,在你心里挠啊挠的?我太懂了,那种既向往又有点迷茫,想尝试又怕失败的心情,简直就是我当初的真实写照。
我自己就是这么一路摸爬滚打过来的,从最初连“编入”是啥都不知道的傻白甜,到后来成功拿到心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中间的酸甜苦辣,简直可以说是一本活教材了。那时候,我每天除了上课打工,剩下的时间几乎都泡在图书馆或者自己租屋的简陋书桌前,盯着那些密密麻麻的日文资料,感觉自己头发都要掉光了。每一次看到成功编入的帖子,都会忍不住点进去反复研究,再看看那些好像遥不可及的大学名字,心里就更不是滋味。那时候,我也会怀疑自己,觉得自己是不是异想天开,是不是根本没那个能力。但就是那股不服输的劲儿,让我决定一定要试试看。
其实啊,“编入”说白了,就是日本的“专升本”或者“短大升本”,但它跟咱们国内的统考专升本可不大一样。它不是一个全国统一的考试,而是每个大学根据自己的招生需求和专业特点,独立设置的入学选拔制度。你得针对你想去的大学和专业,去准备他们特定的考试科目和面试。这就像是给你打开了另一扇门,让那些在专门学校或短期大学读完书,但又想继续深造、获得本科学历的留学生,有了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的数据,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的专门学校毕业生选择升学,其中编入大学本科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它给了学生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和职业发展空间。
刚开始的时候,我对编入的理解非常模糊,甚至误以为它和普通大学入试一样难。直到我深入了解了比如关西大学、立命馆大学等一些私立大学的编入制度,才发现它们有针对专门学校和短期大学毕业生的专门通道。比如,据关西大学官网的编入指南介绍,他们会针对不同学部设置不同的编入考试科目,有些学部可能只需要进行小论文和面试,而另一些则会有专业知识笔试,这和直接从高中毕业考大学的全国性统考模式截然不同,它更侧重于考察学生在专科阶段的学习基础和未来深造的潜力。
语言关绝对是编入路上的第一道坎,也是最硬的一道坎。想当年,我刚来日本的时候,N2都磕磕绊绊,别提N1了。但事实就是,如果你想编入一所好一点的大学,特别是人文社科类的专业,JLPT N1几乎是标配。我记得当时看明治大学的编入募集要项,里面明确指出,申请者最好能提供JLPT N1合格证书,这不仅是申请材料的要求,更是你能够顺利听懂大学课程、阅读专业文献的基础。很多成功编入的前辈都告诉我,即使募集要项上写的是N2也可以申请,但如果你的目标是热门专业或知名大学,没有N1的底气,在竞争中真的会很吃亏。
除了语言,专业课的准备也是一大挑战。你在专门学校或短期大学学的东西,可能更偏向实践操作,比如我当时在专门学校学的是国际商务,很多课程都围绕着实务展开。但编入大学之后,特别是进入三年级,大学的课程会更注重理论深度和研究方法。比如,在我准备编入大阪经济大学的经济学部时,发现他们的编入考试会考查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理论知识,以及经济史或经营学的基础。这些内容,我在专门学校里虽然有接触,但深度和广度都远远不够。为了补齐这部分短板,我那段时间几乎是把大学里常用来讲授这些科目的教材从头到尾啃了一遍,有时候甚至会去旁听一些大学的公开课,偷偷学习人家的讲课思路,就为了能摸清考试的门道。
申请材料的准备,听起来好像不难,但其实非常繁琐,而且细节决定成败。你要准备成绩单、毕业(预定)证明、研究计划书、推荐信(有些学校需要)等等。我当时为了研究计划书真是绞尽脑汁。记得我申请立命馆大学的时候,他们的要求特别细致,不仅要写清楚研究背景、目的,还要有明确的研究方法和先行研究的引用。我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反复修改、请教前辈,才最终定稿。那时候,我为了找一个合适的教授写推荐信,甚至提前半年就去专门学校找我的班主任,表达了我的意愿,并定期汇报我的学习进展,才最终获得了老师的认可。据一些大学的招生负责人透露,研究计划书是面试前教授了解你的重要窗口,它直接反映了你的学术潜力和思考能力。
笔试是编入的重头戏,它的形式多样,可能是专业课考试、小论文、或者英语测试。我当年报考的一个私立大学,它的编入考试除了日语专业课之外,还要求考英语。那会儿我的英语已经荒废了很久,为了备考,我每天早上都雷打不动地听VOA、看日文英文双语新闻,晚上还会做雅思阅读训练,简直是把日语和英语一起抓。据说,像早稻田大学、庆应义塾大学这类顶尖私立大学,虽然大部分专业没有直接的编入制度,但其学部一般入试对英语的要求都非常高,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日本大学对国际化人才的重视,即使是编入考试,英语能力往往也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标准。
面试环节更是决定命运的时刻。你不仅要展现你的专业知识,还要让教授看到你强烈的学习热情和清晰的未来规划。我清晰地记得我第一次参加编入面试时,紧张得手心直冒汗。教授问了我为什么选择这所大学、未来想研究什么方向、以及我的专门学校经历对我的编入学习有什么帮助。当时我用日语磕磕绊绊地表达,但努力展现出我对该专业的热爱。后来,我请教了一位成功编入的学长,他告诉我,面试时教授们还会考察你的沟通能力、逻辑思维以及是否对该校有深入了解。据他分享的经验,很多大学的教授在面试中会追问你研究计划书中的细节,比如“你提到的某个理论,能不能用实际案例说明一下?”这非常考验你对所写内容的理解深度和临场应变能力。
心态的调整,在整个编入过程中也至关重要。我身边有很多朋友,因为准备编入压力太大,变得很焦虑,甚至半途而废。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备考期间生了一场大病,整个人都非常消沉,觉得是不是上天都在阻挠我。那时候我每天都会给自己打气,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你一定可以的!”我还会和一些也在准备编入的朋友互相鼓励,分享资料和心得。我们经常会一起去图书馆学习,然后晚上去吃一顿拉面或者居酒屋,吐槽一下今天的学习有多么痛苦,又互相加油打气。这种互相扶持的感觉,真的让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也让我在无数个想要放弃的瞬间,重新找回了动力。
选择大学和专业时,真的要擦亮眼睛,做好功课。不是所有的大学都提供编入制度,也不是所有的学部都有编入名额。有些顶尖的国立大学,比如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等,它们的编入制度相对比较少或者竞争异常激烈,每年只招收极少数人。而一些中等的公立或私立大学,编入的机会相对更多一些。你需要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日语水平和学习能力,去筛选适合自己的目标院校。我当时筛选学校的时候,参考了JASSO(日本学生支援机构)的一些统计数据,了解了哪些大学的留学生编入率比较高,哪些专业是我能够相对容易衔接上的,最终才确定了几所重点申请的大学。
关于备考资料,这一点我也踩过不少坑。刚开始的时候,我傻傻地去书店买了很多普通的大学参考书,结果发现很多内容都和编入考试不太匹配。后来我才知道,最好的备考资料其实是目标大学的过去问(往年试题)和专门学校或短大的教材。比如,如果你想编入经济学专业,那么你在专门学校或短大期间学过的经济学原理、会计学原理等教材,以及目标大学经济学部的过去问,就是最宝贵的资料。我当时为了收集某个大学的过去问,甚至跑了好几个旧书店和图书馆,才勉强凑齐了近几年的试题,然后一遍遍地研究它们的出题规律和重点。
编入考试的竞争确实激烈,但并不是没有机会。每年有许多来自专门学校和短期大学的优秀学生成功编入大学。据我了解,有些大学的编入名额可能只有个位数,但报考人数却有好几十甚至上百人。例如,某一年大阪大学法学部的编入,据其官网公布,只招收2名学生,竞争非常激烈。所以,你需要提前规划,至少提前一年开始准备,才能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我当时为了能成功编入,甚至做了一个详细到周的学习计划,每天要完成什么内容、复习哪些知识点,都列得清清楚楚,然后严格按照计划执行。
编入成功后,你会发现大学生活和专门学校或短期大学的生活大相径庭。大学里有更丰富的课程选择、更广阔的社团活动、以及更多接触前沿学术研究的机会。我在编入后,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教授讲课的深度和广度都提升了一个档次,图书馆里海量的学术期刊和书籍也让我如鱼得水。同时,和来自不同背景的同学交流,也让我的视野更加开阔。很多同学在专门学校可能更注重技能的培养,而大学则会让你在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上得到全面的提升,这对于你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最后,我真的想跟所有有这个想法的小伙伴们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如果你心里那团火还没熄,如果你还渴望着更进一步,那就别犹豫了,勇敢地去尝试吧!人生短短几十年,在日本留学这一段更是你人生中独一无二的经历,别给自己留下遗憾。哪怕最后结果不尽如人意,至少你努力过,尝试过,这段奋斗的经历本身就是最宝贵的财富。所以,现在就拿起你的手机或者打开电脑,去你心仪的大学官网看看他们的编入制度和募集要项,了解一下需要准备些什么,给自己一个清晰的目标,然后一步步地朝着它迈进。别光想了,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