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传VS平面,小编带你不再懵!

puppy

哈喽,小伙伴们!是不是最近在申请设计专业,结果被“视传”和“平面”这两个词搞得有点晕?明明感觉它们差不多,又好像处处不同,到底该怎么选,未来的发展方向又有什么区别,是不是让你抓耳挠腮?别担心,作为过来人,小编完全懂你们的纠结!尤其我们留学生,选专业简直是人生大事,可不能随便来。 这回,小编就来当你的专属导游,带你彻底搞清楚“视觉传达设计”和“平面设计”这对孪生兄弟的真面目。我们会用最接地气的大白话,不光帮你捋清楚它们各自的侧重点和学习内容,还会深入聊聊在实际工作中,这两个专业到底意味着什么,未来能去哪些公司、做些什么酷炫的项目。是更注重一张海报的极致美感,还是更关心品牌故事的整体传递?读完这篇,保证你茅塞顿开,选专业、规划未来都能胸有成竹,不再迷茫!快来跟小编一起揭秘吧!

视传VS平面,小编带你不再懵!

哈喽,小伙伴们!还记得小编当年申请艺术院校的时候,面对一大堆英文和中文专业名称,简直两眼一抹黑。尤其是在看那些设计专业的时候,心里更是直打鼓。比如,我当时就有个室友小李,他特别喜欢画画,梦想着以后能设计出像Apple发布会那种炫酷的视觉效果。结果他查资料的时候,一会儿看到“Graphic Design”,一会儿又是“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明明感觉差不多,又好像听人说区别很大,到底哪个才是他要找的“酷炫”呢?他纠结了好几个晚上,甚至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对设计根本不了解,差点就想放弃申请了。那种又憧憬又迷茫的心情,小编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替他捏把汗!咱们留学生选专业,这可不是小事,直接关系到未来几年的学习方向和职业发展,马虎不得。所以啊,今天小编就来当你的专属向导,咱们一起把“视觉传达设计”和“平面设计”这对看着像孪生兄弟、实则各有千秋的专业,彻底扒个底朝天!

你可能会觉得,“平面不就是视传的一部分吗?”或者“视传听起来好像更高级,是不是学的东西也更广?” 这些疑问都太正常了,因为在很多语境下,这两个词确实会让人混淆。不过,要是真的深入到全球顶尖设计学院的课程设置,以及如今的就业市场,你就会发现它们虽然血脉相连,但在侧重点、学习内容和未来的发展路线上,确实有着越来越清晰的分野。咱们先从“平面设计”这个相对更早出现、根基更深厚的专业说起,看看它到底在学什么,做些什么。

平面设计,听起来“平面”,它的核心奥义,顾名思义,就是在一个二维的平面空间里,通过点、线、面、色彩、字体、图片等视觉元素,去组织、编排信息,最终实现特定的传播目的。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位匠人,精心雕琢每一寸细节,让一张海报、一本书籍的封面、一份杂志的内页、一个品牌Logo,达到极致的视觉美感和清晰的信息传达。这些作品往往是静态的、独立的。据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RISD)的平面设计(Graphic Design)专业官网介绍,他们的课程非常强调对字体排印、版式、色彩理论、图像制作和印刷工艺的深入研究。学生会花费大量时间,去理解文字与图像的协同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视觉语言来构建叙事。

说起平面设计的学习内容,基础部分通常包括了手绘、色彩学、构成、摄影,之后会深入到字体设计、版式设计、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中的Logo和标准字应用、包装设计、书籍装帧等等。技术方面,Adobe Photoshop、Illustrator和InDesign是平面设计师的“三板斧”,可以说,没有这三款软件,平面设计的工作效率会大打折扣。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超过90%的专业平面设计师日常工作中都会频繁使用Adobe Creative Suite,尤其是在出版、广告和印刷行业,这套工具几乎是不可替代的标准配置。

平面设计师的就业方向非常广泛,他们可以在广告公司、设计工作室、出版社、印刷厂、品牌部门工作。具体的工作内容可能包括为新上市的咖啡品牌设计一套专属Logo和包装;为一场音乐会创作一系列吸引眼球的海报;为一本时尚杂志做精美的版式设计,确保每一页都赏心悦目;或者为一个国际会议设计一套完整的视觉识别系统,从邀请函到会场指示牌,都体现专业和统一。比如,可口可乐那个经典到不能再经典的红色Logo,以及其延伸出来的品牌标准色和字体,就是平面设计在品牌构建中发挥巨大作用的典范。这种永恒的、跨越时代的视觉符号,无不凝结着平面设计师对美学、识别度和传播力的深刻理解。

视传,也就是视觉传达设计,其实可以看作是平面设计在全球信息爆炸、数字媒体飞速发展背景下的一个进化版本。如果说平面设计是专注于“一张极致的平面作品”,那么视觉传达设计则更像是一个“全方位的品牌故事讲述者”,它不仅关心单个作品的美感,更关注这个作品在不同媒介、不同场景下,如何与受众互动,如何有效且持续地传递信息和情感。它突破了二维平面的限制,将时间、空间、交互等维度都纳入考量。据英国伦敦艺术大学(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 UAL)旗下伦敦传媒学院(LCC)的视觉传达专业描述,其课程不仅涵盖了传统的平面设计要素,更强调了动态影像、交互设计、数字出版和品牌策略等多个领域,旨在培养能够适应未来多媒体语境的设计师。

视觉传达设计的学习内容会更加多元和前瞻。除了平面设计的基础知识,你还会接触到用户体验(UX)设计、用户界面(UI)设计、动态图形(Motion Graphics)、信息可视化、服务设计、数字营销中的视觉策略,甚至一些基础的编程知识。它使用的工具也更多样,除了传统的Adobe系列,还会用到Figma、Sketch这类专注于UI/UX的软件,Cinema 4D或Blender进行三维设计,Adobe After Effects进行动态图形制作,以及一些原型工具如Axure、Principle。据Stack Overflow开发者年度调查报告显示,前端开发和UX/UI设计岗位的需求量在全球范围内持续走高,反映出市场对能够融合技术与视觉传达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渴求。

视觉传达设计师的就业前景可谓是广阔无垠,他们可以进入科技公司、互联网大厂、广告创意机构、新媒体公司、咨询公司,甚至自己创业。他们的工作可能包括为一款全新的手机App设计流畅且直观的用户界面和体验流程;为一家电动汽车品牌打造一套从线上广告、线下体验店到车载系统的完整品牌视觉识别和互动指南;为一部科幻电影制作炫酷的片头和特效动画;或者为一项社会公益活动策划一套多媒体传播方案,包括网页、社交媒体内容、短视频等,以最大化地吸引公众关注和参与。我们日常使用的微信App,它界面的每一次改版,每一个按钮的布局,每一个动效的呈现,都凝聚了视觉传达设计师对用户行为、信息架构和审美趋势的深度思考。这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平面设计的范畴,而是一个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那么,这“孪生兄弟”到底在哪些地方真正分道扬镳了呢?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平面设计更注重“信息的美学呈现”,也就是把既定的信息,用最漂亮、最和谐、最具吸引力的方式固定在一张海报或一本书上。它追求的是瞬间的视觉冲击和持久的审美价值。而视觉传达设计,则更关注“信息的有效传递和互动体验”。它思考的是信息如何在不同的平台、通过不同的形式,在时间的维度上,与用户产生连接,最终达成沟通的目的。这就好像是,平面设计师是打造了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而视觉传达设计师则设计了一场引人入胜的展览,艺术品是展品,但展览的整个流程、灯光、导览、互动,都是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艺术品和展览主题。

从课程设置上,这种差异体现得尤为明显。据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ArtCenter College of Design, ACCD)的官网信息,其“Graphic Design”专业近年来已更名为“Graphic Design Communication”,并且课程内容已经扩展到包含交互设计、用户体验、信息设计等领域。尽管名字里依然有“Graphic Design”,但其教学理念和实践项目已经深深融入了视觉传达的精髓。而一些更传统的艺术院校,例如一些欧洲的包豪斯学派继承者,他们的平面设计课程可能仍会非常强调印刷工艺、字体排版和纸质媒体的探索,让你成为一个在纸媒时代无往不利的视觉大师。

再来看看就业市场给出的“价格标签”。通常来说,由于视觉传达设计涵盖了更多前沿的数字技术和策略性思维,特别是在UX/UI、动态图形和品牌策略等领域,其职位的平均薪资水平会略高于传统的平面设计职位。据美国劳工统计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BLS)的数据,2023年初级平面设计师的年薪中位数大约在5万至6万美元之间,而初级UX/UI设计师的年薪中位数则能达到7万至8万美元,甚至在科技公司能更高。当然,这只是一个参考,个人能力、经验、所在城市和公司规模,都会对薪资产生巨大影响。但是这个趋势,无疑反映了行业对于掌握多媒体、交互能力的视觉传达人才的强烈需求。

这并不是说平面设计就“过时”了,它依然是视觉传达设计不可或缺的基石。很多优秀的视觉传达设计师,他们的平面设计功底都非常扎实。你不能期望一个连字体都排不好、色彩搭配都有问题的设计师,能做出多好的App界面或品牌视觉方案。实际上,很多大型科技公司或品牌部门,都会同时招聘平面设计师和视觉传达设计师。平面设计师可能专注于企业形象手册、市场推广物料的印刷版设计,而视觉传达设计师则更多负责网站、App、数字广告和品牌体验的整体规划与执行。两者是协作关系,共同构建品牌形象。

所以,当你面对“视传VS平面”的选择时,不妨先问问自己几个问题:你是不是那种对每一个像素、每一个字体的间距都锱铢必较,追求极致静态美感的人?你是不是特别享受通过纸张、油墨这些传统媒介来表达创意的过程?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平面设计可能会让你如鱼得水,成为一个视觉美学的“守艺人”。很多顶尖的设计师,例如日本的平面设计大师福田繁雄,他那些充满趣味和哲学思考的海报作品,就是通过平面这种形式,展现出无限的想象力和视觉冲击力,即便没有动态和交互,也能让人过目难忘。

另一方面,如果你更喜欢用设计去解决问题,对新兴科技充满好奇,热衷于探索信息如何在不同平台流动,并希望通过设计让人们的生活更便捷、更愉悦?你是不是对“用户体验”、“交互逻辑”这些词天然感兴趣,甚至忍不住想要拆解App的每个功能,思考它为什么这样设计?如果你更倾向于这种思考方式,那么视觉传达设计可能更适合你。它的魅力在于,它不只是一张图,更是一套系统,一个体验。像Apple、Google这样的科技巨头,它们的设计部门招聘最多的,往往是那些具备视觉传达背景,能从用户旅程、品牌叙事、多媒体整合角度来思考设计的人才。

在你的留学规划中,这一点尤其重要。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对这两个专业的定义和侧重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德国的一些设计院校,例如包豪斯大学(Bauhaus University Weimar),其“Communication Design”专业会非常注重概念的开发和实验性设计,将平面、交互、动态等元素融合教学。而像意大利的一些老牌艺术学院,其“Graphic Design”课程可能仍会保留更多传统手工艺和印刷技术的教学,偏向纯粹的艺术表达。你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一定要仔细研读其课程大纲、师资背景和学生作品集,看看他们的教学理念和你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是否契合。据某留学咨询机构对申请设计专业的学生进行调研,明确了解学校的课程侧重是成功申请的关键因素之一,盲目申请热门专业却不符合自身兴趣和能力,往往会导致学业的挫败感。

此外,在准备作品集的时候,视传和平面也会有明显差异。一份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集,会强调单件作品的视觉完成度、工艺细节、字体运用和色彩搭配的精妙。你可以展示你为某个品牌设计的整套VI手册,或者一系列风格统一的包装设计。而视觉传达的作品集,则更注重项目的完整性、概念的阐述、用户研究的过程、问题解决的思路,以及设计在不同媒介上的应用和互动性。你可能需要展示一个App的完整UI/UX流程,一个品牌在社交媒体上的动态传播方案,或者一个信息可视化项目。据Behance和Dribbble这些国际设计社区上的优秀案例分析,视觉传达作品集往往需要更多的文字描述和流程展示,来讲述一个“设计故事”。

小编还要提醒一点,无论你选择哪个方向,都不要把自己局限住。设计行业发展太快了,今天最前沿的技术,可能明天就成了常识。持续学习、保持好奇心,才是设计师的“续航能力”。你可以先专注于一个方向,打下坚实的基础,然后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逐渐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技能树。很多成功的设计师,他们其实都是复合型人才,既有深厚的平面功底,又能玩转数字媒体和交互设计。比如,你在平面设计中学习的排版、配色、构图原理,这些都是无论在哪个方向都极其宝贵的“内功心法”。据LinkedIn平台发布的“未来技能报告”,跨学科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是未来设计师最需要的两大核心素养。

最后,小编想说,选专业这事儿,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适不适合。与其在网上苦苦搜索别人的经验,不如结合你自己的兴趣点、你对未来工作状态的想象,以及你擅长的学习方式,来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别光看名字高大上就去选,也别因为听别人说哪个方向赚钱多就盲目跟风。大学的几年,是用来探索和成长的,不是为了完成别人眼中的“完美人生”。小编建议你,现在就去翻翻你心仪的几所大学的官网,仔细对比一下它们“Graphic Design”和“Visual Communication”这两个专业的课程设置,看看里面提到的那些项目和技能,有没有让你瞬间“来电”的感觉。再找找这些专业的学生作品集,看看他们的作品是不是你特别想做的那种。甚至,如果有可能,联系一下在这些专业读书的学长学姐,听听他们的真实感受。多方考证,跟着你心里的那束光走,你才能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设计之路!加油啊,未来设计师们!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