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建筑:留学党亲身体验大揭秘

puppy

Hey,如果你也对港大建筑心动又有点忐忑,怕踩坑,那这篇亲身体验绝对是为你写的!我们作为‘过来人’,真的太懂那种一边期待一边焦虑的心情了。港大建筑系的课程到底有多魔鬼?Studio里大家都是怎么‘熬’过来的?作业多到飞起是真的吗?别担心,我们把从申请到入读,从熬夜赶图到通宵做模型,再到最后收获满满的真实感受,都给你扒了个底朝天。文章里不仅有血泪教训,更有帮你避雷的超实用小贴士,比如怎么高效学习,如何平衡生活,甚至还有港大周边那些建筑学生专属的‘续命’小店推荐!我们还会聊聊港大独特的教学理念和设计思维,它到底如何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想知道港大建筑到底是不是你的菜?它会给你带来怎样的成长?别犹豫了,赶紧点进来,所有你好奇的答案都在这里,手把手带你了解最真实的港大建筑留学生活!

港大建筑:留学党亲身体验大揭秘

那是一个凌晨三点,旺角街头的霓虹灯还在倔强地闪烁着,而我却像被吸进了一个巨大的、无声的黑色漩涡。显示器发出的幽蓝光线照亮了我的脸,汗水从额角滑落,手里的鼠标仿佛有千斤重。身边是散落一地的草图、喝光的咖啡杯和那几乎要被我盯穿的模型小部件。那一刻,耳边突然回荡起当初收到港大建筑系录取信时的兴奋尖叫,和父母眼中闪烁的骄傲。是不是觉得有点夸张?这只是我们无数个“Studio Night”中的普通一幕,相信我,每一个在港大建筑系摸爬滚打过的孩子,都对这种“痛并快乐着”的体验再熟悉不过了。我们这些“过来人”,真的太懂那种一边期待一边焦虑的心情了,今天就来给大家扒一扒港大建筑,那些你好奇的、忐忑的、甚至是有点害怕的,都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聊。

还记得刚开始准备申请港大建筑的时候,我把官网翻来覆去看了不知道多少遍,每一个字都恨不得嚼碎了吞下去。根据香港大学官方网站的介绍,建筑学本科(Bachelor of Arts in Architectural Studies)的录取竞争非常激烈,除了学术成绩,作品集(Portfolio)更是重中之重。当时我为了作品集,几乎把所有周末都泡在了画室和电脑前,从手绘到数码渲染,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只为那一张薄薄的录取通知书。

说起作品集,那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战场。我的一个同学,她当时的作品集里有一个关于“城市边缘空间改造”的项目,不仅有精细的手工模型,还附带了她在社区进行访谈的录音和分析报告,充分展现了她对社会议题的关注和深入调研的能力。这不仅仅是展示你的设计功底,更是展现你的思维方式和对建筑的热情,香港大学建筑系强调设计思维和社会责任,这一点在申请阶段就能感受到。

顺利拿到录取,踏上香港这片土地,我发现港大的校园本身就是一场建筑的探索。依山而建的教学楼,错落有致,老建筑的红砖与新建筑的玻璃幕墙交相辉映,充满了历史与现代的碰撞感。我们刚入学时,系里会组织一次校园导览,讲解很多建筑的背景故事,据香港大学建筑系官网介绍,其历史可追溯至1950年代,是亚洲最早提供建筑学教育的学府之一,这种深厚的历史积淀让每一块砖瓦都仿佛在诉说着故事。

真正进入课程,我才明白“魔鬼课程”这四个字真不是说着玩的。Studio,也就是设计课,绝对是整个学期的“核心力量”。每周一、三、五的Studio,从早上九点到下午六点,中间的午休时间常常被压缩到极致,只为多画一笔、多改一个模型。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Studio工位,那里就是我们的“战场”和“避风港”,据2023年香港大学建筑系的课程手册显示,每年通常会有多个不同主题的Studio项目,涵盖从城市规划到单体建筑,从可持续发展到数字设计的广泛领域。

还记得第一个学期,我们做的项目是“城市微型住宅”,需要在极小的空间内满足多功能需求。我当时的概念是“可变家具与垂直绿化”,想通过模块化设计来解决空间不足的问题。为了实现这个想法,我光是模型材料就买了三大袋,从KT板到巴沙木,从瓦楞纸到亚克力,恨不得把店里的材料都搬空了。数据显示,建筑学生在材料上的投入确实不小,有时候一个复杂模型的材料费就能达到数百港币。

Studio里的氛围,说实话,挺“卷”的,但更多的是一种积极的相互促进。大家都会互相看对方的图纸和模型,提出建议,甚至有时候会一起头脑风暴,找寻灵感。我印象最深的一次,为了一个项目的结构细节,我和几个同学在Studio里讨论到晚上十一点,每个人都拿着笔在草图上涂涂画画,最终才找到了一个兼顾美观和力学的解决方案。这种集体攻克难关的感觉,是独属于建筑系学生的宝贵财富。

当然,Studio的“大boss”就是期末的“Crit”(评审)。那真的是一场“生死大考”。所有作品会挂满整个展厅,教授、客座设计师甚至业界大咖都会前来评审。我的第一次Crit,手心全是汗,看着教授们严肃的表情,感觉自己设计的每一个缺点都被无限放大。据港大建筑系往年的评审记录,Crit通常会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建筑师参与,这不仅是对学生作品的检验,更是难得的交流和学习机会。

除了Studio,其他理论课和技术课也一点不轻松。建筑史、建筑理论、结构力学、建筑物理、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等,每一门课都有大量的阅读材料和作业。其中,建筑史的阅读量尤其巨大,每次课后都要阅读几百页的英文原版文献,然后写一份分析报告。数据显示,香港大学图书馆藏书量非常丰富,尤其是建筑专业书籍,为学生提供了强大的学术支撑。

还记得有一次结构力学期中考试前,我和室友整整三天没怎么离开宿舍,各种力学公式、受力分析图画了一张又一张,最后都快分不清是梁还是柱了。香港大学的教学风格非常注重基础理论的扎实性,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探究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港大建筑系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它不只是教你如何画图,更重要的是教你如何思考建筑与城市、人与环境的关系。我的导师,一位来自意大利的教授,她经常在Studio里挑战我们的固有观念,鼓励我们从哲学、社会学甚至艺术的角度去解读建筑。她常常说:“建筑不仅仅是物理空间,它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载体。”这种独特的教学理念,让我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曾经有一个项目,要求设计一个位于中环的“未来博物馆”。我和我的组员们,为了这个项目,连续几个周末都跑去中环观察人流、分析周边建筑风格,甚至还采访了一些当地居民,了解他们对“未来”的看法。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的数据显示,中环是香港的金融中心,其独特的城市肌理和高密度特性,为建筑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挑战和灵感。

熬夜赶图、通宵做模型,这些真的不是传说。我最“光辉”的记录是连续48小时没睡觉,只为了赶一个模型。眼睛布满了血丝,大脑一片浆糊,但当模型最终完成,被灯光打亮的那一刻,那种成就感真是无与伦比。当时我们Studio里大概有五六个同学都通宵了,大家互相点外卖,互相鼓励,那种革命友谊是任何时候都无法替代的。

平衡学习和生活,在港大建筑系绝对是一门艺术。刚开始,我经常因为忙着Studio而忽略了吃饭和休息,导致身体亮红灯。后来才慢慢学会了“时间管理大师”的技能。比如,我会把一些简单的任务碎片化处理,在等电梯或者午饭的时候看几页书。据香港大学学生发展处的建议,健康的作息和适当的运动对学业表现至关重要,他们也提供了心理辅导和健康咨询服务。

学习如何高效使用软件也是省时利器。Rhino、AutoCAD、Sketchup、Lumion、V-Ray、Grasshopper等等,建筑系需要掌握的软件多到数不清。一开始,我对着这些软件简直是两眼一抹黑,每一个命令都要摸索半天。但很快,我发现身边有很多“大神”同学,他们会组织小型的分享会,教大家一些快捷键和建模技巧。数据显示,熟练掌握这些专业软件,能大大提升设计效率,节省宝贵的Studio时间。

除了学习,港大的社团活动也非常丰富。我加入了建筑系的足球队,每周都会和同学们一起踢球,在运动中释放学习压力。足球队里有来自不同年级、不同背景的同学,大家在球场上挥洒汗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香港大学有超过100个学生社团和组织,涵盖学术、体育、艺术、服务等多个领域,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课外选择。

港大周边那些“续命”小店,更是我们建筑系学生的秘密基地。在西营盘和坚尼地城一带,隐藏着无数美食和咖啡馆,是熬夜后犒劳自己的最佳选择。比如在西营盘的“Coffee by Zion”,他们的冰滴咖啡简直是通宵后的“救命稻草”,一口下去,瞬间感觉满血复活。我经常和同学在Crit前一天晚上去那买咖啡,然后带着咖啡回到Studio继续奋战。

再比如说,在坚尼地城海旁有一家不起眼的小茶餐厅,他们的菠萝包配黄油简直是人间美味,每次累到不行的时候,一个热腾腾的菠萝包就能瞬间治愈所有疲惫。这些小店不仅提供了味蕾的满足,更承载了我们无数个奋斗的瞬间和集体记忆。数据显示,港大周边的小区物价相对校内食堂更具竞争力,选择也更多样。

港大建筑系的国际化视野也是一大特色。我的Studio小组里有来自韩国、印度尼西亚和德国的同学。大家在讨论设计方案的时候,会从各自的文化背景和建筑经验出发,碰撞出很多独特的火花。教授们也大多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的背景,他们的教学内容常常会引入国际前沿的建筑思潮和案例。据香港大学国际事务办公室的统计,每年有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在港大就读,营造了多元的学术环境。

这种多元文化交流,让我的设计思路变得更加开阔。我开始意识到,建筑不仅仅是解决功能问题,它还承载着文化、历史和地域的独特印记。比如,我们有一个关于“适应气候变化的建筑”的项目,来自德国的同学会非常强调节能和可持续材料的应用,而来自印尼的同学则会更多地考虑如何将当地的竹编工艺融入到现代建筑中。

港大建筑系还非常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我身边就有同学在大三的时候去了英国剑桥大学交换一个学期,亲身体验了不同的建筑教育体系。这些宝贵的经历,不仅拓宽了他们的国际视野,也让他们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规划。据香港大学环球事务处的资料,学校与全球超过300所顶尖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海外交流机会。

毕业设计那一年,更是对我们综合能力的终极考验。从选址、概念、方案到最后的施工图和模型,每一个环节都要求我们做到极致。我选择了一个关于“社区艺术中心”的设计,希望通过建筑的力量,将艺术带入寻常百姓的生活中。为了这个项目,我跑遍了香港的各个社区,和艺术家、社区工作者深入交流,力求让我的设计更具社会意义。

记得我的毕业设计评审当天,我准备了厚厚一叠打印稿和长达三米的展板,模型也足足做了两个。教授们提了很多尖锐的问题,但我已经不再像第一次Crit那样紧张了,能够从容地解释我的设计理念和技术细节。这时的我,已经不再是那个刚入学的懵懂少年,而是一个对建筑充满热情、具备专业素养的准建筑师了。

港大建筑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纸文凭,更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看待世界的高度。它教会我如何观察、如何分析、如何批判性地思考,以及如何用设计来解决问题。它让我明白,建筑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对人类生活、社会文化和环境可持续性的深刻回应。

毕业后,我在香港一家国际知名的建筑事务所工作。我的很多同学也都在全球各地找到了心仪的工作,有的去了伦敦,有的去了纽约,有的则选择留在香港继续深造。数据显示,香港大学建筑系毕业生在全球范围内的就业前景都非常广阔,受到业界的高度认可。

回顾这几年的港大建筑生活,有汗水、有泪水,有通宵达旦的疲惫,也有设计完成时的狂喜。它确实是“魔鬼”级别的挑战,但正是这些挑战,塑造了更坚韧、更成熟的我们。它让你发现自己身体里蕴藏的无限潜能,也让你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可以“一起扛枪”的好朋友。

如果你也对港大建筑心动又有点忐忑,怕踩坑,看到这里,是不是对它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它会给你带来怎样的成长?我想说,这是一个让你脱胎换骨的地方。别再犹豫了,如果真的热爱建筑,就勇敢地去尝试吧!准备好你的作品集,磨练你的心态,未来你会感谢现在这个选择的。

我给你们的建议是:从现在开始,就多关注香港本地的建筑事务所或者设计展,了解一下他们的设计理念和最新的项目。多看,多想,多动手,培养自己对空间和材料的敏感度。这样等你真正踏入港大建筑系的大门时,你会发现自己会比其他人更快地适应那里的学习节奏,更能跟上教授们的思维跳跃,也能更快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最重要的是,多和学长学姐交流,他们的经验会给你省去很多弯路,少踩很多不必要的坑。祝你好运!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