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留学生活,和你想的不一样
还记得我刚到新西兰基督城机场那天,走出到达大厅,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混着青草和海风的清新空气。我当时心里乐开了花,脑海里全是宣传片里那些无边无际的绿地、清澈见底的湖泊,想着自己未来两年就能在这画卷里天天骑行、周末徒步,学习嘛,肯定也是小菜一碟。甚至幻想着,随便在咖啡馆打个工,就能轻松赚足生活费。这种美好泡泡,估计不少打算来新西兰的同学都曾经有过吧?可惜啊,当我拎着两个大箱子,在陌生的城市里四处打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预定的寄宿家庭,结果一进门发现房间小到只能放下床和行李,窗外也不是我期待的湖光山色,而是邻居家晾晒的衣物时,我心里那个漂亮的泡泡,“啵”的一声,就碎掉了大半。真实的新西兰留学生活,真的跟我们想象的,太不一样了。别只盯着那些宣传片里滤镜加满的美好,真实的留学路上,从租房的琐碎、学习的挑战,到人际交往的磨合、甚至偶尔的孤独感,都是你必须面对、也必然塑造你的部分。
就拿找房子这事儿来说吧,这绝对是很多新留学生遇到的第一个“下马威”。你可能以为来了就能轻松租到又便宜又好的公寓,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尤其是在奥克兰、惠灵顿这样的大城市,房源紧张那是常态,好房抢手,你得眼疾手快才能租到。我有个朋友,为了省钱选择住在离学校比较远的区域,结果每天通勤时间单程就要一个多小时,这还没算上公共交通班次不准时带来的焦虑。而且,新西兰的租房市场跟国内很不一样,很多时候你租的都是Furnished(带家具)的房间,但家具质量参差不齐,房东对清洁和维护的要求还特别高。据Trade Me Property(新西兰最大的房产网站之一)2023年末的数据显示,奥克兰市中心区域一间单人卧室的平均周租金已经轻松达到250-350纽币,这还不包括水电网等费用,对于很多刚来的学生来说,这笔开销确实不小。
当你终于安顿下来,以为可以开始“轻松”的学习生活时,新西兰的大学又会给你上一课。你是不是觉得国外的大学很自由,想上课就上,不想上就逃课?那我可要提醒你,新西兰的大学对学生的出勤率和参与度非常重视,尤其是一些小班课或者实验课,教授会直接点名或者记录你的出勤情况。奥克兰大学的官网就明确提到,学生需要保持较高的出勤率,否则可能会影响最终成绩,甚至导致学分不足。更别提作业和考试了,不像国内可能就期末一锤定音,这里很多课程的平时作业、小组项目、期中测试占比都很高,有些专业甚至还有presentation(口头报告),你需要经常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展示你的研究成果。我记得我第一次做presentation,紧张得手心直冒汗,结结巴巴说了半天,结果老师给的反馈是“内容不错,但表达需要更多自信和条理”。那次经历,真是让我意识到,原来学习不只是坐在教室里听课那么简单。
说起学术压力,这里的大学在课程设计上,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研究能力。老师们很少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鼓励你自己去探索、去提问。就拿梅西大学的一些商科课程来说吧,他们会布置大量的案例分析,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剖析商业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甚至需要你查阅大量的行业报告和学术文献来支撑你的观点。这跟我们之前习惯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完全不同,一开始真的会让人觉得无从下手。但是,当你慢慢适应了这种学习方式后,你会发现自己的思维变得更开阔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大大提升。这就是所谓的“痛并快乐着”吧。
那么,学习之余的社交生活呢?你可能想象着很快就能和当地人打成一片,周末一起冲浪、烧烤。然而,真实情况是,融入本地社交圈并没有那么容易。新西兰人虽然普遍友好礼貌,但他们的社交圈子相对稳定,且比较注重个人隐私。要真正深入他们的生活,需要更多的时间和主动性。我刚开始的时候,也遇到过这样的困扰,觉得大家好像总是客客气气的,但很难建立深层次的友谊。不过,根据新西兰教育部2022年的国际学生数据显示,虽然国际学生总数有近10万,但大部分仍集中在华人、印度裔等特定族裔社群中,与本地学生的交流确实需要一些技巧。
不过,这不代表你没有机会。很多大学都会有专门的国际学生社团,或者各种兴趣俱乐部,比如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的国际学生服务中心,就经常组织各种欢迎活动、文化交流会,甚至是短途旅行,这些都是你认识新朋友的好机会。我有个朋友,她加入了学校的摄影社,因为共同的爱好,很快就认识了一群本地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大家一起扛着相机穿梭在新西兰的湖光山色间,用镜头记录生活,这种友情比在课上简单认识的要深厚得多。所以,别指望别人主动来找你,你得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再来说说兼职打工吧。很多人来新西兰留学,都希望通过兼职来补贴生活费,甚至锻炼自己的英语口语和工作经验。你可能以为遍地都是机会,轻松就能找到一份高薪兼职。但现实是,找兼职有时候比找对象还难!新西兰的最低时薪确实不错,在2023年4月已经上调至22.70纽币,这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比较高的。然而,留学生每周最长只能工作20小时,假期可以全职,这意味着竞争会非常激烈,尤其是一些热门的餐饮、零售行业。我有个同学,为了找一份咖啡师的兼职,投了不下几十份简历,跑了十几家咖啡店,才终于找到一份时薪刚过最低工资线的工作。而且,很多雇主更倾向于有本地工作经验的求职者。
不过,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你可以多关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招聘信息,他们通常会有针对学生的兼职岗位推荐。同时,也可以多利用Seek、Trade Me Jobs等本地招聘网站。据Seek网站上的招聘信息显示,餐饮服务员、清洁工、超市收银员、园艺帮手等职位对留学生的需求相对较大。如果你能掌握一些实用技能,比如咖啡拉花、简单的烘焙或者有驾照,找工作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我还知道有些同学会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找到中文家教或者代购类的工作,这既能赚钱又能灵活安排时间。
当然,除了这些现实的挑战,你可能会发现新西兰的生活节奏,也跟国内大城市完全不一样。这里的人很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商店关门早,周末很多地方也比较安静。刚开始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有点无聊,甚至会产生一种孤独感,尤其是当你看着国内的朋友们在朋友圈里晒着丰富多彩的夜生活时。这种孤独感,是很多留学生都曾经历过的。它不是说你没有朋友,而是那种身处异乡,文化背景、生活习惯都不同,内心深处有时会涌起的一种空落落的感觉。据一项针对国际留学生心理健康的调研显示,约有三分之一的留学生在不同程度上经历过孤独感和文化冲击带来的压力。
但别害怕这种孤独感,它其实是你独立成长的催化剂。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独处的时刻,你才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兴趣,或者培养一些新的爱好。新西兰的大学普遍设有完善的国际学生服务中心,提供心理咨询和学业辅导。例如,坎特伯雷大学就为国际学生提供了多语种的心理咨询师,帮助学生应对文化冲击和思乡情绪。我记得我那段时间特别迷上摄影,一个人背着相机,穿梭在基督城的植物园和海边,用镜头记录下那些稍纵即逝的美丽瞬间。当你学会享受一个人的时光,你会发现,孤独感其实也能带来平静和力量。
除了那些“不一样”的挑战,新西兰也确实有着其独特的美好,那些宣传片里没法完全展现的美好。这里的自然环境简直是天赋异禀,你可以体验到真正原生态的自然风光。皇后镇被称为“世界冒险之都”,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来体验蹦极、跳伞、喷射快艇等极限运动。而南岛的米尔福德峡湾,那种鬼斧神工的壮丽,真的只有你亲自去过才能体会。我曾经跟着学校的户外俱乐部去北岛的汤加里罗国家公园徒步,穿越火山地貌,那一路的震撼和挑战,至今想起来都觉得热血沸腾。
新西兰的毛利文化也是你在这里能接触到的独特宝藏。毛利人是新西兰的原住民,他们的文化深远地影响着这个国家的方方面面,从地名、语言到艺术、生活习俗。据新西兰统计局的数据,毛利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近17%,他们的文化元素随处可见。你可以去罗托鲁瓦体验传统的毛利hangi(地热烹饪),观看震撼的哈卡舞,了解他们的历史和传说。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会让你对世界有更宽广的理解。我参加过一次学校组织的毛利文化工作坊,学习了几句简单的毛利语问候,还亲手编织了毛利特色的小饰品,这些都是书本上学不到的珍贵体验。
而且,在新西兰留学,你会发现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会呈指数级增长。从自己找房子、办银行卡、买菜做饭,到处理各种学习和生活中的突发状况,每一步都需要你亲自去摸索、去解决。我刚来的时候,连煮方便面都能煮糊,但现在我已经能自己琢磨出各种家常菜,甚至还能邀请朋友来家里聚餐。这种从“生活小白”到“生活达人”的蜕变,是只有在异国他乡独自闯荡才能获得的宝贵经验。
所以啊,别光盯着那些滤镜下的美好想象。新西兰留学生活,它会给你蓝天白云,也会给你阴雨连绵;它会给你壮丽山河,也会给你繁琐账单;它会给你友情欢笑,也会给你孤独挑战。但正是这些真实而有时带着点小“意外”的瞬间,才能真正塑造你的独立,让你成长为一个更有韧性、更懂得生活的人。那些你看似“不一样”的经历,恰恰是它最珍贵的地方。
别犹豫了,与其坐在电脑前反复研究那些宣传片,不如现在就去搜索几个新西兰主要城市的房屋租赁网站,看看真实的市场价格到底怎么样。或者,找几个新西兰大学的官网,仔细阅读一下他们国际学生服务中心的页面,了解一下他们提供哪些实际的帮助,甚至可以尝试给他们发邮件问问你关心的问题。多跟已经在新西兰的学长学姐聊聊,听听他们最真实的“吐槽”和建议,比什么都管用。提前做好功课,对那些可能遇到的困难心里有个数,等你真正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就会少一份手足无措,多一份从容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