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国留学:这些坑,别再踩了!

puppy

嘿,准备来美国留学的小伙伴们!是不是既期待又有点小紧张?我懂我懂!我当年也是怀揣着梦想来的,但说实话,一路走来也踩了不少坑,交了不少“学费”。这些坑,真心希望你别再踩了!所以,我把我的血泪经验全都总结了出来,希望能帮你少走弯路。 从一开始的选课策略、怎样才能成功申请到奖学金,到租房避雷、处理签证续签的各种小细节,甚至还有如何更快地融入美国文化圈、摆脱留学初期的孤独感,这些都是我亲身经历后才摸索出来的宝贵经验。别以为来了就万事大吉,很多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处理不好真的能让你焦头烂额。我把这些“坑”都给你指出来了,还附带了超实用的避坑指南。来,跟我一起看看,提前做好准备,让你的美国留学生活不仅顺利,还能精彩加倍!

我在美国留学:这些坑,别再踩了!

还记得我刚下飞机那天,拖着两个超大的行李箱,站在LAX机场出口,阳光晃得我有点睁不开眼。手里攥着妈妈给的最后一笔钱,心里全是憧憬和一丝丝的茫然。那时候我想象中的留学生活,就像电影里一样光鲜亮丽,上课、图书馆、咖啡馆,周末和朋友出去玩,一切都那么完美。结果呢?现实狠狠地给了我几记“耳光”,那些电影里没演的“坑”,我一个没落,全都亲身体验了一遍。真心希望你不要重蹈我的覆辙,所以我把这些血泪经验都总结出来了。

刚开始的学期,选课对我这个“小白”来说简直是一场噩梦。我当时听信了学长学姐的一些片面建议,一股脑儿选了几个热门教授的课,结果发现这些课的难度完全超出了我的承受范围。有一门高级统计学,我硬着头皮上了两周,每天晚上熬夜看书,还是跟不上进度。眼看Midterm就要来了,我才战战兢兢地去Advisor那里申请Drop这门课。据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UCI)官网显示,多数课程的无惩罚退课截止日期通常在开学后的第二周或第三周,错过这个时间点,你的成绩单上就可能留下一个“W”(Withdrawal),虽然不算分,但看得多了也不好看。那次我差点就错过了截止日期,幸好及时止损,不然第一学期的GPA肯定会很难看,这对后续申请奖学金影响很大。

说起奖学金,这真的是留学生活的一大救命稻草。我刚来的时候,家里条件比较一般,所以对奖学金的渴望特别强烈。但我那时候天真地以为,只要成绩好就能拿到奖学金,结果发现这完全是两码事。学校的奖学金名额竞争非常激烈,尤其是针对国际学生的。据IIE(国际教育协会)的最新报告,只有约20%的国际学生能获得来自美国大学的财政援助,而且大部分是Need-based而不是Merit-based。我当时就没搞清楚各类奖学金的申请条件和截止日期,错过了好几个截止时间,后来只能靠自己打工和省吃俭用来弥补。很多奖学金,比如系里的TA(助教)或RA(研究助理)职位,都需要你提前和教授建立联系,或者展现出相关的研究背景和能力,这些都是我一开始没想到的。

租房子也是个让人头疼的大问题。我当时急着找房子,在脸书上看到一个价格特别低的房间,房东说得天花乱坠,听起来特别靠谱。我没多想就交了押金,结果人到美国才发现,那个地址根本不存在!这就是典型的诈骗。当时我简直欲哭无泪,几百刀的押金就这么打了水漂。Niche.com的数据揭示,在一些热门留学城市,比如波士顿和纽约,租房诈骗屡见不鲜,很多骗子会利用留学生急于找房的心理。后来我学乖了,通过学校的官方住房网站或者有信誉的中介找房。签合同之前,一定要仔细阅读每一个条款,尤其是关于转租、提前解约以及押金退还的细则。我室友就因为没看清合同,毕业时被房东扣了一大笔清洁费,因为合同里写明了需要请专业的清洁公司打扫,而她自己简单打扫了一下。

签证续签和维护合法身份也是我踩过的一个大坑。我曾经以为只要按时上课,成绩过得去就没问题。结果有一次,因为对OPT申请流程理解不清,差点错过了最佳的申请时间。OPT(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允许国际学生毕业后在美国进行专业实践,但申请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据USCIS(美国公民及移民服务局)官网的规定,F-1学生必须在项目结束前的90天内,且在项目结束后的60天内提交OPT申请,否则就可能失去申请资格。我当时就因为过于自信,觉得时间还早,结果差点耽误了自己的职业发展。还有,千万别以为找个兼职就能随便打工,国际学生身份对工作时长和类型都有严格规定。如果违反了这些规定,后果可能是非常严重的,甚至会影响你未来的留美计划。

融入美国文化圈子也比我想象的要难得多。刚来的时候,我只和几个中国同学扎堆,觉得这样最舒服。每天大家用中文交流,吃中餐,周末一起去KTV,感觉就像在国内一样。但是时间一长,我发现自己和当地学生的交流越来越少,有时候在课堂上想参与讨论,却发现自己表达不流畅,或者听不懂一些美式幽默。据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的学生社团数据显示,只有不到30%的国际学生会积极参与非亚洲学生主导的社团活动。我后来强迫自己参加了学校的志愿者活动,还加入了一个健身俱乐部,在那里认识了一些美国朋友。虽然一开始很尴尬,经常词不达意,但慢慢地,我的口语和听力进步飞快,也更了解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

孤独感是每个留学生都绕不开的话题。刚来美国的那几个月,我经常在深夜里哭,特别想家,想爸妈,想朋友。有时候给家里打电话,听着爸妈的声音就忍不住掉眼泪,还要假装自己过得特别好。那种一个人在外,遇到困难不知道找谁帮忙的感觉,真的很无助。根据美国大学健康协会(ACHA)的调查,超过60%的大学生在留学期间感到过严重的孤独或被孤立。我当时就经历了一段特别低沉的时期,甚至开始逃避社交。后来是一位国际学生办公室的老师主动联系我,给我推荐了学校的心理咨询服务。我一开始很排斥,觉得那是给“有问题”的人才去的。但鼓起勇气去了一次后,发现和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聊聊,真的能缓解很多压力,他们会教你一些积极应对情绪的方法,而且所有信息都是保密的。这让我意识到,寻求帮助并不是弱者的表现。

金钱管理也是一个大考验。我刚来的时候,觉得美国物价高,花钱总是大手大脚,不到一个月生活费就见底了。尤其是外卖和出去吃饭,看似小钱,日积月累下来非常可观。据经济分析局(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的数据显示,美国主要城市的餐饮消费普遍高于国际平均水平,一份普通的外卖可能就要二三十美元。我当时就是没规划好,结果在月底只能啃面包泡面。后来我下载了一个记账APP,把每一笔开销都记录下来,并且强制自己每周设定一个消费上限。我还学会了自己做饭,去Costco或者亚洲超市买食材,这样既省钱又能吃到可口的饭菜。买二手家具、和室友分摊水电网费,这些都是留学期间省钱的有效方法。慢慢地,我对自己的财务状况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也减轻了不少经济压力。

健康保险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我身边就有同学在这上面吃过亏。美国医疗费用非常昂贵,没有保险简直寸步难行。我记得有一个朋友不小心摔伤了腿,送到医院急诊,仅仅是拍个片子、简单包扎一下,账单就达到了几千美元。据凯撒家庭基金会(Kaiser Family Foundation)的数据,急诊服务在美国的平均费用在1000美元以上。幸好学校强制我们购买了学生健康保险,才不至于倾家荡产。但即使有保险,也有很多门道。比如,你要搞清楚你的保险计划的“deductible”(免赔额)、“co-pay”(共付额)以及哪些服务是覆盖的,哪些是不覆盖的。我有个同学以为买了保险就万事大吉,结果去看牙医的时候,发现牙科不在保险范围内,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所以,拿到保险资料后,一定要仔细阅读,或者去学校的健康服务中心咨询清楚。

学术诚信更是留学期间的红线,碰都不能碰。在国内,我们可能习惯了“参考”别人的作业,或者小组作业里稍微“搭个便车”。但在美国,学术造假是零容忍的。我刚入学的时候,写一篇英文论文,引用了一些资料,但忘了在文末列出完整的参考文献。结果教授在课堂上点名批评,虽然没有直接给我F,但我的课程分数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还被要求重新修改。据Turnitin(一款常用的查重软件)的统计,每年有大量国际学生因不熟悉引用规范而无意中触犯学术诚信规定。这让我深刻认识到,美国的大学非常重视独立思考和原创性。每一篇论文、每一个作业,都必须明确标明引用来源,即使是自己的想法,也要经过严谨的论证。和同学讨论问题可以,但抄袭或代写作业是绝对不允许的。

交通问题也曾让我非常困扰。我住的校外公寓距离学校有一段距离,刚开始我依赖公共交通。但有些城市的公交系统并不像国内那样四通八达,班次也比较少,有时候等半小时都等不来一趟车。晚上下课后,一个人等车会觉得很不安全。根据美国交通部的数据,许多中小型城市的公共交通覆盖率和频率都远低于大都市。我后来考虑过买车,但考驾照、买保险、维护保养,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好在学校附近有一些同学合租,大家可以轮流开车。有时候实在不方便,就叫Uber或者Lyft,但这些费用累积起来也不少。所以,在选择租房地点时,一定要把交通便利性考虑进去,或者提前规划好通勤方式,看看有没有学校的校车服务,能否拼车等。

最后,我真的想和你说,出国留学不是简单地换个地方上学,它是一次彻彻底底的蜕变。你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小到看不懂超市的商品标签,大到处理复杂的签证手续。但这些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别害怕求助,无论是找学校的国际学生办公室、心理咨询中心,还是和教授、同学交流。主动一点,大胆一点,你会发现其实很多人都愿意帮助你。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多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你会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相信我,你的留学生活一定会精彩加倍!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