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们,还记得我刚到新加坡的时候吗?那个时候,我还是个懵懂的小菜鸟,背着沉甸甸的行李箱,望着滨海湾金沙酒店那三艘船顶着块大板子的奇特造型,心里除了对学业的期待,更多的是对异国生活的新鲜感和一点点说不清道不明的兴奋。四年时光一晃而过,转眼间毕业的钟声就快敲响了,那份初来的兴奋感,是不是渐渐被一种隐约的焦虑取代了?尤其是当你看着身边朋友有的已经买了回国的机票,有的还在夜里为一份简历改了又改,是不是感觉自己也站在了一个巨大的十字路口,不知道该往左走还是往右拐?那种对未来的茫然和一点点的小恐慌,我太懂了,因为我啊,也曾是你们中的一员,每天抱着手机刷招聘网站刷到半夜,心里像揣了只小兔子一样扑通扑通乱跳。
很多人都说在新加坡留下工作,比登天还难,竞争激烈得不得了。可是啊,我要告诉你,这绝对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梦想。从一个简历被拒到怀疑人生的小透明,到最后拿到心仪的offer,顺利在这里开启我的职业生涯,我走的每一步,都有血有泪,但更多的是经验和成长。今天啊,学姐我就把这几年摸爬滚打出来的独家秘籍,毫无保留地掏心窝子分享给你们,希望能让你们在留新就业的这条路上,少走点弯路,多点底气!据新加坡人力部(MOM)发布的数据,2023年第四季度,居民失业率保持在2.8%,整体就业市场依然健康,这说明机会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关键看你怎么把握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求职智慧。(来源: MOM Official Statistics)
咱们先来说说这敲门砖——简历。你是不是觉得把国内那一套模板搬过来就行了?那可大错特错了!新加坡的HR啊,对简历的要求可有他们自己的一套“审美标准”。我当时就犯过这样的错误,一份简历用到底,结果投了十几家公司都石沉大海。后来痛定思痛,请教了在本地工作多年的师兄师姐,才知道他们更偏爱简洁明了、信息密集的单页简历,而且特别看重你在校期间的实习经验和项目经历,那些和岗位相关的量化成果更是他们一眼就会捕捉到的亮点。新加坡国立大学(NUS)的职业中心就反复强调,对于咱们这些刚毕业的本科生或硕士生来说,一份把所有精华都浓缩在一页纸里的简历,才是最能打动HR的。他们每天要看成百上千份简历,可没时间去你的五页长篇大论里大海捞针!(来源: NUS Career Centre)
光是页面简洁还不够哦,你还得学会让你的简历“聪明”起来,能被那些传说中的ATS系统(Applicant Tracking System,申请人追踪系统)识别出来。我记得有一次,我心仪的一家金融科技公司,在招聘描述里写满了“Python”、“SQL”、“Data Analytics”等关键词,我当时虽然用过Python,但简历上只写了“数据分析工具”,结果可想而知,连面试机会都没捞到。血的教训告诉我,一定要根据你申请的岗位,把描述中的关键词巧妙地融入到你的技能、项目和经验描述里。这样一来,HR的眼睛还没看到你,机器就已经帮你筛选进去了。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超过75%的招聘人员会使用ATS系统来筛选简历,你的简历如果缺少关键词,很可能在HR看到之前就被自动淘汰了,根本就没有机会进入人工筛选环节。(来源: Jobscan Insights)
简历搞定了,是不是就等着天上掉offer了?别傻了姐妹,那是不可能的!在新加坡找工作,人脉的力量绝对超乎你想象。我那时候刚开始也只知道去学校的招聘会转转,结果呢,要么是人山人海根本插不上话,要么是HR只是礼貌性地收了简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后来我学聪明了,开始主动出击。我记得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由新加坡资讯通信媒体发展局(IMDA)和各种科技公司联合举办的行业分享会,现场都是业界大佬和潜在的同事。我鼓足勇气,拿着我的小名片(记住,在新加坡有自己的名片很重要!)主动和几个技术经理聊了聊我做过的项目,没想到其中一位对我特别感兴趣,后来还主动联系我,给我推荐了他们公司的实习机会。据IMDA官网介绍,他们每年都会举办类似InnovFest x Elevating Founders这样的科技节,汇聚了大量行业精英和初创公司,是建立人脉的绝佳平台,也是你了解行业前沿动态的好机会。(来源: IMDA Official Website)
除了这些大型活动,别忘了你们学校的校友资源啊!那可是你最宝贵的人脉财富。我当时就通过LinkedIn,联系上了几个在我想去的公司工作的学长学姐,给他们发了一封真诚的私信,说明了我的背景和求职意向。没想到他们都非常热情地给我提供了建议,甚至帮我内推。要知道,内推的机会啊,成功率可比你盲投高出N倍!新加坡国立大学(NUS)的全球校友网络就非常庞大,覆盖了170多个国家,总人数超过32万,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乐于帮助在校的学弟学妹,通过他们你可以获取到很多内部信息和非公开的招聘机会。你只需要鼓起勇气迈出第一步,去建立联系,去提问,去展示你的热情。(来源: NUS Alumni Relations)
说到实习,这简直是你留新就业的“王牌”!我身边好多同学,包括我自己,最后的offer都是从实习转正得来的。新加坡的公司啊,特别注重实践经验,他们更愿意给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机会。我记得我大三暑假的时候,为了能找到一份跟专业对口的实习,我几乎跑遍了所有能找到的招聘信息。最后是在一家中小型企业做市场助理,虽然公司不大,但让我有机会接触到了本地市场运营的方方面面,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也积累了宝贵的人脉。根据JobStreet新加坡站点的调查显示,近70%的雇主表示,实习经验是他们在招聘应届生时考虑的关键因素,甚至有些公司会优先考虑那些有本地实习经验的候选人,因为这代表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适应能力和职业素养。(来源: JobStreet Singapore Survey Data)
当然了,找实习也免不了一番“血战”。我当时为了那份实习,面试了五六家公司,有被当场拒绝的,也有连邮件都没回的。那时候真的很沮丧,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能力不足。可我没有放弃,我调整策略,主动去参加学校组织的职业规划工作坊,找老师修改简历,甚至还联系了几个小型创业公司,表示愿意从最基础的行政工作做起,只要能学到东西。这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啊,是很多新加坡雇主非常看重的。新加坡政府也有很多支持年轻人才的计划,比如SkillsFuture旗下的各种项目,就为学生和毕业生提供了很多实习和培训的机会,有些甚至有补贴,让你在提升技能的同时还能赚取生活费,这简直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来源: SkillsFuture Singapore)
除了硬核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新加坡的雇主啊,对咱们留学生的软实力也特别看重。我记得我面试现在这份工作的时候,HR问了我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你觉得在团队合作中,最难处理的问题是什么?你又是怎么解决的?’当时我没直接回答,而是分享了我在一个小组项目中,如何协调不同文化背景的组员,最终成功完成任务的经历。HR当时就微笑着点了点头。他们看重的啊,不光是你能不能解决问题,更是你处理人际关系、适应新环境、以及持续学习的能力。据一项针对新加坡企业高管的调查,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被列为应届生最需具备的三大软技能,这些能力甚至比单纯的成绩单更受关注。(来源: Straits Times / Singapore Business Federation Survey)
尤其是咱们作为国际学生,文化适应能力简直就是加分项!新加坡本来就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你的团队里很可能就有来自中国、马来西亚、印度、菲律宾甚至欧美等不同背景的同事。如果你能展现出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并且能自如地在多文化环境中沟通协作,那HR肯定会对你刮目相看。我有个朋友,面试一家本地的广告公司,在面试的时候,他分享了自己在大学社团里组织了一个跨文化交流活动,成功促进了不同国家学生友谊的故事。面试官听了非常赞赏,觉得他很有融入本地团队的潜力,后来他也顺利拿到了offer。这种通过实际案例展现你的文化敏感度和适应力的方式,远比你空泛地说一句‘我能适应新环境’要有说服力得多,也能让面试官对你印象深刻。
好啦,终于来到了最紧张刺激的环节——面试!我可是在面试上吃过不少亏,也流过不少‘血泪’。我记得第一次面试一家跨国公司,当时紧张得连自我介绍都说得磕磕巴巴,很多问题都回答不到点子上。面试完就知道肯定没戏了。痛定思痛,我发现,每一次面试啊,都像是一场精心准备的战役。你不仅要对公司业务、招聘岗位有深入了解,甚至连面试官的背景都得提前“侦察”一下。比如,去公司官网和LinkedIn上把能查到的信息都翻一遍,了解公司的价值观、最近的项目,以及面试官的职业路径。我后来每次面试前,都会把常见的面试问题列出来,对着镜子练习,甚至请朋友帮我模拟面试,给我提意见。据PwC新加坡发布的求职指南,充分准备是成功面试的关键,包括研究公司、了解岗位职责,并准备好能够体现你能力和经验的STAR故事(Situation, Task, Action, Result),这些都是你需要在面试前熟练掌握的“武器”。(来源: PwC Singapore Career Guide)
面试的时候,除了紧张,我还发现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咱们说话容易泛泛而谈,不够具体。当面试官问你‘你有什么优点?’或者‘你遇到过什么挑战?’的时候,如果你只是回答‘我很有责任心’或者‘我学习能力很强’,那HR听了可能就左耳进右耳出了。记住,一定要用具体的例子来支撑你的观点!这就是咱们常说的STAR法则:S(情境)、T(任务)、A(行动)、R(结果)。用这个框架去描述你的经历,比如‘在一次项目中,因为时间紧张,我主动加班收集资料,最终项目提前一周完成,并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评价’。这样一来,你的回答既有说服力,也让面试官看到了你的实际能力。我面试现在这家公司时,就用了好几个STAR故事,成功地展现了我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当时面试官的表情明显亮了起来,这比任何空洞的自我表扬都有效。
找工作啊,绝对不是一帆风顺的旅程,你肯定会遇到挫折,收到拒信更是家常便饭。我最崩溃的时候,是连续收到五封拒信,当时真的觉得自己是不是太差劲了,甚至想放弃,回国算了。那一晚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大哭了一场。可哭完之后呢,擦干眼泪,我又重新振作起来了。因为我知道,每一次的失败,都不是终点,它只是告诉你,这条路不通,你需要换条路走。重要的是,你从失败中学到了什么?我每次被拒之后,都会反思是不是简历有问题,是不是面试回答不够好,然后及时调整。根据LinkedIn的职场报告,80%的求职者表示他们在求职过程中至少经历一次拒绝,但成功者往往是那些能够从失败中学习并坚持不懈的人,他们懂得调整策略,而不是一蹶不振。(来源: LinkedIn Global Talent Trends)
保持积极的心态真的超级重要!在求职过程中,压力是巨大的,所以学会自我调节非常关键。我那时候每周都会给自己留出半天时间,去东海岸公园骑骑自行车,或者去VivoCity逛逛街,暂时把找工作的压力抛到脑后。劳逸结合才能走得更远。找工作就像一场马拉松,不是短跑,需要的是持久的耐力和坚定的信念。你可能需要投上百份简历,经历几十次面试,才能拿到心仪的offer。我有个朋友,他花了整整八个月才找到第一份全职工作,这期间他一直在兼职和学习新的技能,最终在一个全新的领域找到了机会。所以,千万不要轻易放弃,你的坚持终将得到回报,并且你也会在过程中变得更加强大。
学校的职业发展中心啊,姐妹们,那可是个宝藏!我当时就经常去咨询那里的老师,他们会帮你修改简历、提供模拟面试、甚至告诉你最近有哪些公司在招聘。而且,很多学校每年还会组织专门针对国际学生的就业指导讲座,教你如何申请工作签证,了解新加坡的就业政策。比如,南洋理工大学(NTU)的职业与辅导中心(Career & Attachment Office, CAO)就提供了非常全面的服务,包括个性化职业咨询、简历和求职信修改、模拟面试以及各种行业招聘会,据NTU官网显示,CAO每年会举办超过300场职业发展活动,帮助学生为进入职场做好准备,这些资源可都是免费的,不用白不用啊!(来源: NTU Career & Attachment Office)
新加坡政府为了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也推出了不少友好的政策和项目。比如针对国际毕业生的工作签证政策,以及一些鼓励企业招聘本地大学毕业生的计划。我当时还研究过MOM(人力部)官网上的各种就业指导,了解不同类型工作准证的要求和申请流程。这些官方信息啊,一定要亲自去了解,别听信那些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因为政策是会随时更新的。例如,近年来,新加坡政府为了扶持本地中小企业发展,会通过各种补贴和计划鼓励他们招聘本地毕业生,这对我们来说也是很大的机会,很多初创企业其实也很有发展潜力,能让你学到更多。(来源: Ministry of Manpower Singapore Official Website)
可能很多姐妹还会担心,就算找到了工作,那工作签证怎么办?以后能拿PR吗?别担心,只要你的公司愿意为你申请Employment Pass(EP)或者S Pass,并且你的薪资和学历符合MOM的要求,拿到工作准证并不是问题。至于PR嘛,那确实是个漫长的过程,但只要你在新加坡稳定工作几年,有良好的税务记录,积极融入本地社会,机会还是很大的。我身边就有不少朋友,毕业后工作了三五年,都顺利拿到了PR。据新加坡移民与关卡局(ICA)官网信息,国际学生毕业后在新加坡工作,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经济贡献,是申请永久居民的有利条件之一,这可不是空穴来风哦。(来源: ICA Official Website)
当你终于拿到那份心仪的offer,在新加坡开启职业生涯的时候,你会发现之前所有的努力和汗水都是值得的!每天穿梭在CBD的高楼大厦之间,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事一起工作,周末和朋友们去圣淘沙玩水,或者去小贩中心品尝各种美食,那种独立而充实的生活,真的是我以前梦寐以求的。我记得我拿到offer的那天晚上,激动得一晚上没睡着,第二天就冲去给自己买了个包包奖励自己,哈哈哈!那种成就感和喜悦,简直无法言喻,你会觉得一切的付出都特别值得,你会真正感受到自己在这里扎下了根。
所以,姐妹们,别再犹豫了!现在就开始行动起来吧!无论是打磨你的简历,还是主动去参加一个行业活动,或者只是鼓起勇气去联系一位校友,每迈出一步,你都离你的目标更近一点。我敢打赌,你现在就能打开LinkedIn,搜索几个你想去的公司,看看他们最近在招什么人,然后对照一下自己的简历,看看还需要补充哪些技能。记住,别等着机会来找你,你要主动去创造机会,去抓住机会!相信我,你一定可以的!未来在新加坡等着你,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