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硕士回国:就业,真香还是真难?

puppy

嗨,是不是你也在英国读完硕士,回国就业这事儿一直压在心头,纠结它到底是“真香”还是“真难”?网上各种说法都有,有人说海归镀金,机会多到挑花眼;也有人抱怨投了无数简历,结果却石沉大海,感觉国外文凭在国内被高估了。这种巨大的落差和不确定性,是不是让你有点焦虑? 咱们这篇文章就是来帮你揭开这个谜底的!我们深扒了好多英国硕士学长学姐回国后的真实就业经历,看看他们都经历了哪些意想不到的“真香”时刻,又踩了哪些不得不避开的“真难”坑。别光听风就是雨,一起来看看大家是如何利用留学背景找到心仪工作,或者又是如何调整心态、重新定位的。读完这篇,希望能让你对回国就业更有底气,少走弯路,提前做好准备!

英国硕士回国:就业,真香还是真难?

还记得吗,去年夏天,当你拖着两个超重的大箱子,一个装满了满满的英国回忆,另一个装着沉甸甸的硕士毕业证书,踏上回国的航班时,心里是不是又兴奋又忐忑?我一个学姐,小雅,每次聊起那段日子都说,当时就像喝了加了气泡的果汁,甜滋滋的,但也总觉得有些气不稳。下了飞机,时差还没倒过来,家里的七大姑八大姨已经排着队问:“回来啦?英国硕士了不起啊!准备去哪个大公司啊?工资肯定很高吧?”那瞬间,学位证仿佛变成了烫手山芋,外面是各种美好的憧憬,心里却像揣了一只小兔子,砰砰跳,生怕这美好的“镀金”传说,在现实面前瞬间褪色。

你瞧,这种心情是不是特熟悉?网上各种声音吵翻了天,有人说海归硕士简直就是职场的“香饽饽”,名企抢着要,薪资也是一路看涨。可没过几天,又会看到学长学姐们在吐槽,投出去几百份简历,连个面试机会都难捞着,感觉自己这辛苦得来的英国文凭,在国内好像突然贬值了。这种巨大的落差和不确定性,真的让人心头一紧,焦虑感瞬间拉满。哎,别急,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深扒一下那些英国硕士学长学姐们回国后的真实就业经历,看看他们都遇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真香”瞬间,又踩了哪些不得不避开的“真难”坑。

刚回国那会儿,很多人心里都盘算着,英国名校光环加持,怎么也能进个大厂或者知名外企吧?小李就是这么想的,他从曼彻斯特大学会计与金融专业毕业,回国后信心满满地投了“四大”——德勤、普华永道、毕马威和安永。他觉得自己的专业对口,实习经历也还算丰富。结果呢?他告诉我们,海投出去后,大部分都石沉大海,只有几家给了笔试机会,面试更是寥寥无几。后来通过校招渠道,才勉强拿到一家Top2会计师事务所的Offer,薪资也比他预期的低了一截。他发现,这些顶尖公司对于海外背景的学生的筛选标准其实非常严格,他们不光看学校和专业,更看重你在校期间的项目经验、实习质量,以及你是不是对国内市场有足够的了解。据某国内知名猎头平台数据显示,近两年“四大”在招聘海外硕士时,尤其看重候选人是否有相关行业或职能的国内实习经验,甚至比国外大厂实习更受青睐。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如此“艰难”。有些学姐就经历了不少“真香”时刻。比如学姐Amy,她在爱丁堡大学读的是市场营销,回国后她没有死磕大厂,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新消费品牌和跨境电商。她发现,这些新兴行业对海外背景的接受度特别高,因为它们本身就需要拓展国际市场,或者需要更前沿的品牌营销理念。Amy在面试一家国内头部新消费品牌时,就因为她对英国小众品牌的调研报告和她提出的一些创新营销策略,赢得了面试官的青睐。这家公司觉得她不仅有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有国际视野和实际洞察力,直接给了她一个品牌经理的职位,薪资待遇让她非常满意。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消费市场规模预计突破20万亿元人民币,这个巨大的增长潜力,为具备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的海外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但话说回来,咱们得承认,英国硕士回国就业的市场竞争确实比几年前激烈多了。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留学数据,中国在海外留学的学生人数持续增长,每年都有大量的海归硕士涌入国内就业市场。这意味着,你不再是那个“稀有动物”了。曾经拿着英国硕士文凭就能在简历筛选中脱颖而出,现在可能只是个“入场券”而已。学长小陈就深有体会,他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管理学硕士毕业,回国后发现,很多投行和咨询公司,不仅收LSE的硕士,还收清华、北大、复旦的本科生,甚至不少国内双一流大学的硕士。他坦言,当他看到竞争对手里有不少国内名校的毕业生时,才意识到自己的“英国硕士”光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耀眼,大家几乎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2023年某招聘报告指出,国内应届生求职市场竞争指数同比增长了17%,海归群体也不例外,甚至在某些热门岗位上竞争更为白热化。

有些“真难”的时刻,其实是源于我们自己的预期和现实的落差。很多留学生在国外习惯了较高的生活水平,回国后也自然对薪资有更高的期待。然而,国内的初级岗位薪资水平,尤其是在二三线城市,可能并不能完全满足这些期待。比如,学长张强从格拉斯哥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专业毕业,他本来想在北京找一份年薪30万以上的工作。结果,他发现很多互联网公司的初级研发岗,给的薪资普遍在15-25万之间,这让他有点难以接受。他觉得自己在英国花了那么多钱,学了那么多知识,回国却只能拿到这样的薪资,心理落差很大。据某求职网站2023年发布的《海归人才就业报告》显示,大部分海归硕士的初始年薪在10-20万元区间,只有少数人能达到30万元以上,与一些留学生群体的普遍期望值存在一定差距。

不过,那些成功找到满意工作的学长学姐们,往往都不是“坐等offer”的。他们很早就开始为回国就业做准备了。小晴就是个典型,她在利兹大学读完传媒硕士后,在英国就积极参与了各种线上招聘会和讲座,还加了不少国内留学生社群。她回国前就通过社群里的内推,拿到了一家国内知名媒体的实习机会。这个实习让她在正式毕业回国后,很快就转正了。她说,在英国读书期间,她就意识到光靠一个学位证可能不够,必须提前了解国内市场需求,甚至利用寒暑假回国找实习。某留学生就业指导机构的统计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超过60%在回国半年内找到工作的海归,都表示自己在留学期间就已开始为国内就业做准备,包括实习、考证、建立人脉等。

有时候,“真香”与“真难”的界限,也取决于你选择的行业和城市。就像我们常说的“条条大路通罗马”,但哪条路更适合你,还得看你手里拿着什么地图。比如,如果你学的是艺术设计、时尚管理这类偏创意性的专业,回国后选择上海、深圳这样对新潮文化接受度高、设计产业发达的城市,就业机会可能就更多。但如果你选择了中部地区的省会城市,可能就需要更长的时间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机会。学姐Coco从中央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毕业,她回国后毅然选择了上海,凭借自己在英国积累的时尚品牌分析和设计项目经验,很快就进入了一家本土时尚品牌担任设计师。她告诉我,上海的时尚产业生态系统非常完善,有很多机会能让她发挥所长。而据上海市人才引进政策显示,符合条件的留学归国人员,在上海就业或创业,可以享受户口落户等诸多便利政策,这无疑也为海归群体提供了“真香”的加分项。

另外一个经常被忽略的“真香”点,其实是留学生在海外培养出来的那些“软实力”。语言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在国内职场中是实打实的竞争力。小王从伦敦大学学院(UCL)的教育管理专业毕业,他回国后选择进入一家国际教育机构工作。在面试时,面试官对他的专业知识和学校背景自然很看重,但更让他脱颖而出的,是他流利地道的英语口语和在英国与来自世界各地同学协作完成项目的经验。他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公司觉得他能更好地服务国际学生和家长。某国际教育机构HR表示,他们招聘海归,看重的不仅仅是学历,更重要的是他们身上展现出来的国际视野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这些是国内教育体系下比较难培养出来的。

当然,如果你想走体制内或考公这条路,英国硕士学位可能就不会像在一些企业那样有直接的“香气”了。学长阿哲在英国读完公共政策硕士,回国后想考公务员。他发现,在公务员招考中,学历要求大多是本科及以上,英国硕士和国内硕士在学历上并没有太大区别。更重要的是,考公需要大量的政策理论知识储备和应试技巧,而这些在英国的学习中可能涉猎不多。他最终通过努力考上了一个基层公务员岗位,但他坦言,相比于他在英国的同学回国进入咨询公司或金融机构的薪资,他这份工作的初期薪资并不算高。据国家公务员局发布的招考信息显示,绝大多数岗位对海外学历的认可度与国内同等学历一致,并不会因为“海归”身份而获得特殊优待。

有时,“真香”与“真难”的转换,也取决于你是不是愿意“弯下腰”。有些学长学姐,一开始目标定得很高,非大厂不去,非高薪不谈。但市场竞争激烈,迟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心态就很容易崩。后来,他们调整了策略,愿意从一些中小型企业或者创业公司做起,积累经验。学姐佳佳从谢菲尔德大学的传媒专业毕业后,原本想进入腾讯、阿里这样的大厂做运营。屡屡碰壁后,她选择了一家新兴的MCN机构,从零开始学习内容策划和短视频运营。虽然起薪不高,但她在这家快速成长的公司里获得了大量的实战机会,仅一年时间就成长为团队负责人,薪资也翻了一番。她现在觉得,与其在高门槛外徘徊,不如先进入一个有发展潜力的赛道,快速积累经验。某创业孵化器的数据也显示,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海归选择加入创业公司或初创团队,他们更看重职业发展的空间和个人能力的快速提升。

还有一类“真香”时刻,是那些早早规划了职业方向,并利用英国学习资源进行自我提升的同学。学长Sam在华威大学读的是商业分析,他在学习期间就利用学校的职业发展中心资源,考取了CFA一级证书,还参加了多个数据分析比赛。他回国后,面试几家头部券商,都因为他不仅有英国名校背景,更有相关的证书和项目实践经验,显得非常有竞争力。最终,他顺利进入了一家国内知名券商的量化投资部门。他分享说,在英国读书时,大家都很容易被各种社团活动和旅行吸引,但如果你能提前为职业目标做准备,利用好大学提供的资源,那么你的竞争力绝对会更上一层楼。据英国特许金融分析师协会(CFA Institute)官方数据,每年都有大量中国留学生在英国期间考取CFA等专业证书,这无疑为他们回国就业增加了筹码。

回国就业的路上,你可能会遇到一些“奇葩”经历。比如有学姐面试时被问到“你觉得英国的炸鱼薯条好吃吗?”这种看似无关紧要的问题,其实是在考察你的沟通能力和对不同文化的接受度。有的公司HR还会好奇你在英国花了多少钱留学,以此来判断你的家庭背景和价值观。所以,咱们在准备面试的时候,不仅要准备专业知识,还要学会如何把你的留学经历,特别是那些看似平常的文化体验,巧妙地融入到你的回答中,展现你的个性和与众不同。其实,这些看似“真难”的面试,如果能好好应对,反而会变成你的“真香”时刻。

说到底,英国硕士回国就业,它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选择题,更像是一道复杂的判断题,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尽相同。它有“真香”的可能,也有“真难”的挑战。但无论如何,你都要相信,你在英国留学期间所获得的不仅仅是一纸文凭,更是开阔的视野、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勇气,以及面对不同文化时的包容心。这些宝贵的财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轨迹。

所以啊,别光顾着纠结它是“真香”还是“真难”了,咱们不如把精力放在怎么让它变得“真香”上。趁着还在英国,或者刚回国,赶紧动起来!多去参加国内的线上线下招聘会,别害羞,大胆地去跟学长学姐、行业前辈们搭讪,问问他们都在做什么,他们怎么走到今天的。多去了解你感兴趣的行业里,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然后对照一下自己,看看哪些技能还需要补强,趁早去学去练。你的英国硕士学位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竞争力是你在它之上持续构建起来的。别光躺着刷手机,快去行动吧,未来是靠自己拼出来的!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