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留学:真香!但也泪目!

puppy

嘿,正准备或者已经在伦敦留学的你,是不是也对这个城市又爱又恨?这篇文简直就是你的心声!刚踏上伦敦这片土地,你会被它的多元文化、历史底蕴和无数机会深深吸引,那种“真香”的感觉简直上头!无论是泰晤士河边的漫步,还是大英博物馆里的奇遇,都让你觉得来对了地方。但,别忘了它也常常让你“泪目”。面对学业压力、高昂的生活费,还有一个人在异乡的孤独感,那些深夜里偷偷流的眼泪,你懂的。不过,也正是这些磨砺,让你飞速成长,变得独立又坚韧。想知道作者具体经历了哪些“真香”的惊喜和“泪目”的瞬间,最后又是如何克服挑战,收获满满的吗?快来读读,保证你找到共鸣,说不定还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呢!

还记得第一次踏上希思罗机场的土地吗?那股略带潮湿又混杂着各种异国香料的气味,瞬间就把你包围了。我当时拖着两个超重的大箱子,在蜿蜒的TFL地铁站里迷失方向,看着身边匆匆而过的各色面孔,心里除了兴奋,还有那么一丁点儿的茫然。那时候,伦敦对我来说,只是地图上一个点,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问号。谁能想到,这个问号,后来变成了我人生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我无数次“真香”,也无数次“泪目”。

伦敦,那些“真香”到上头的瞬间

如果你问我在伦敦留学最“真香”的是什么,我肯定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是那种无与伦比的文化冲击和知识的盛宴。我记得在伦敦大学学院(UCL)的图书馆里,每次抬头,都能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们,他们认真钻研的神情,还有那种对知识的渴望,真的特别感染人。UCL本身就是多元化的缩影,根据其2022/23学年的统计,UCL的学生群体中,国际学生比例高达53%,来自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你能在课堂讨论中听到各种不同的视角,这比书本上的知识更鲜活、更有趣。
来源:UCL官网数据

那些博物馆和艺术馆,简直就是免费的宝藏,让我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大英博物馆,我前前后后去了不下十次,每次都能发现新的惊喜。记得有一次,我在埃及馆看到一个小朋友趴在玻璃柜上,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我自己在古希腊雕塑前驻足良久,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数据显示,大英博物馆每年接待超过500万游客,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像我们这样的学生,在这里寻找灵感、拓宽视野。
来源:大英博物馆官网年度报告

伦敦的多元化可不止体现在学校里,它渗透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在肖迪奇(Shoreditch)的街头巷尾,涂鸦艺术与复古市集完美融合;在唐人街,你能吃到地道的家乡味;诺丁山(Notting Hill),五彩斑斓的房子和充满异域风情的集市让人流连忘返。这种文化交织的环境,让我这个从小生活在相对单一文化背景下的人,第一次感受到了世界的广阔。我曾经在SOHO区一家小小的爵士酒吧里,听着来自非洲的乐队演奏,那一刻,感觉自己真正融入了这座城市,享受着它带来的每一种可能性。

伦敦还提供了无限的职业发展机会,这对于我们留学生来说,简直是巨大的诱惑。这里是全球金融、科技、创意产业的中心,无数的世界500强企业都在这里设立了总部或分支机构。我认识的不少朋友,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读书期间,就已经通过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联系到了很多实习机会。LSE的职业服务部门非常强大,他们定期举办各种招聘会和职业讲座,为学生提供简历修改和模拟面试服务。据LSE官网介绍,其毕业生在全球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一直名列前茅,尤其是在金融和咨询领域,每年都有大量毕业生进入顶尖公司。
来源:LSE官网就业服务页面

泰晤士河边的漫步、海德公园的野餐、西区的音乐剧、 Borough Market的各色美食,这些都构成了我留学生活中“真香”的底色。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在海德公园租了划船,夕阳西下,金色的光芒洒在湖面上,那一刻感觉所有的烦恼都烟消云散了。伦敦西区每年上演的剧目数量令人惊叹,据统计,每年平均有超过40部音乐剧和戏剧同时上演,种类之丰富,总能找到你喜欢的那一款。
来源:London Theatre Guide

当“真香”变成“泪目”:那些独自撑过的日子

伦敦的魅力并不是没有代价的。那些独自在异乡挣扎的夜晚,高昂的生活成本,学业的重压,都曾让我“泪目”。我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是期末考试周,连续几天只睡了三四个小时,图书馆里人满为患,连咖啡店都成了我的临时书桌。那时候,身边的朋友都各忙各的,想找个人说说话都难,感觉整个世界都安静了,只剩下键盘的敲击声和自己隐隐作痛的胃。

伦敦的生活费,真的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房租简直是吃人的猛兽!我住的学生公寓,一个单人间,每个月就要将近1000镑。这还不包括水电网费!根据伦敦市政府公布的2023年数据,伦敦市中心一套一居室公寓的平均月租金已经超过1700英镑,即便是远离市区的学生公寓,价格也持续走高。每次交完房租,钱包都像被洗劫了一样,心疼到滴血。
来源:Greater London Authority (GLA) 住房报告

交通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虽然Oyster卡给我们带来便利,如果每天都要跨区域通勤,那费用累积起来也相当可观。比如,从Zone 3到Zone 1的地铁单程票价,高峰期可能就要3.4镑左右,一天来回就是将近7镑。一个月下来,光是交通费就轻松超过100镑。为了省钱,我曾经试过步行半小时去学校,结果在伦敦阴晴不定的天气里,好几次都被淋成了落汤鸡。
来源:Transport for London (TfL) 票价信息

学业压力更是实实在在的。我修读的专业,每次论文都要阅读大量的文献,对原创性和批判性思维的要求极高。记得有一次,我为了一个研究课题,连续好几周泡在图书馆里,每天查阅几十篇英文期刊。教授在课堂上说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在伦敦的大学里,你不能只是重复别人说过的话,你必须提出自己的观点。”这种高强度、高要求的学习模式,逼着我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

独自一人在异乡的孤独感,可能比任何账单都更让人感到沉重。尤其是在节假日,看到朋友圈里国内朋友们晒出的团圆照,那种思乡之情就会瞬间涌上心头。一个人生病的时候,更是觉得无助。有一次我发高烧,躺在床上没人照顾,只能靠着手机和家人视频,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那时候,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远水救不了近火”。根据英国大学联盟的一项调查显示,约有四分之一的留学生在留学期间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孤独感是主要原因之一。
来源:Universities UK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报告

找兼职也并非易事。虽然英国政府允许持Tier 4学生签证的国际学生在学期内每周工作不超过20小时,实际找到一份合适且能覆盖生活开销的兼职并不容易。我朋友为了赚取生活费,在一家咖啡馆打工,每天下课后就赶过去,一直干到深夜。有一次她跟我说,累到手都抬不起来,账单的压力让她还是得咬牙坚持。
来源:英国政府官网(Gov.uk)Tier 4签证规定

泪目过后,我飞速成长,终于把日子过成了“真香”

那些“泪目”的瞬间,虽然痛苦,却也像催化剂,让我迅速成长。我开始学着更精明地管理我的财务,会利用学生折扣,会去Tesco的“打折角”捡漏,会自己做饭而非天天外卖。我学会了每周制定详细的预算,精确到每一笔开销。我甚至学会了如何利用伦敦的免费资源,比如在国家美术馆消磨一个下午,或者在泰特现代美术馆感受艺术的魅力,而不是总是把钱花在逛街购物上。

面对学业压力,我改变了学习方法。不再是死记硬背,主动参与讨论,多向教授请教,利用学校的学术支持服务。我发现,当自己主动寻求帮助时,学校资源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得多。比如,我的大学就有专门的写作中心,可以免费帮助学生修改论文,提升学术写作能力。通过反复练习和老师的指导,我的学术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为了对抗孤独感,我努力拓展社交圈。我加入了学校的国际学生社团,参加各种文化交流活动。我开始主动和室友、同学交流,周末一起去探索伦敦的每一个角落。我们一起在Regent's Park的玫瑰园里拍照,一起在Camden Town淘二手宝贝,一起在格林威治天文台俯瞰伦敦夜景。慢慢地,我拥有了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他们成了我在伦敦最坚实的后盾。

我还学会了享受独处,将它变成自我提升的时光。一个人去小众画廊看展,一个人在咖啡馆里安静地看书,一个人沿着运河散步。这些独处的时刻,让我更好地认识了自己,也让我学会了如何与自己和平共处。伦敦这个城市,教会了我如何在喧嚣中找到内心的平静。

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独立解决问题。无论是租房合同里的坑,还是银行卡被盗刷,亦或是签证续签的繁琐流程,我不再第一时间寻求父母的帮助,自己上网查资料,咨询学校的国际学生办公室,或者向有经验的学长学姐请教。每一次成功解决问题,都让我感觉自己又强大了一分。这种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在国内“温室”里很难培养出来的。

现在回过头看,那些“泪目”的瞬间,都是我成长的注脚。它们让我学会了勇敢、坚韧,也让我更加珍惜那些“真香”的幸福时刻。伦敦留学,不是一场轻松的旅行,而是一次磨砺心志的冒险。

给正在或即将踏上伦敦征程的你一些肺腑之言

说真的,无论你现在是准备启程,还是已经身在伦敦,我希望你别被那些困难吓倒,也别对未来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伦敦它就是这样,既能给你最好的,也能给你最难的。我希望你记住几点:从现在开始就好好规划你的钱袋子,别等来了才发现处处是坑。多去了解学校提供的各种免费资源,无论是学习辅导还是心理咨询,都是你合法享受的权利,别不好意思用。一定一定多交朋友,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你的同学和室友,很可能就是你未来几年里最亲近的家人。多出去走走,别总宅在宿舍里,伦敦的魅力要亲自去感受。当你感到迷茫或者撑不下去的时候,记得找人倾诉,或者给自己放个假,一杯暖暖的英式红茶,配上一块司康饼,也许就能治愈你一整个下午的坏心情。最最重要的是,相信自己,你远比你想象的更强大,那些眼泪和汗水,最终都会化作你最宝贵的财富。伦敦欢迎你,也期待看到你蜕变!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