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留学?这些卷王专业劝你三思!

puppy

Hey,正憧憬着留学生活,梦想着去外面闯一闯的你,是不是已经开始规划未来要学的专业了?我知道,大家出国都想学点真本事,然后回国或者留在国外都能有个好发展。但话说回来,你知道吗,有些专业听起来高大上,就业前景似乎也一片光明,但实际上它们可能是隐藏的“卷王”专业!你可能花大价钱、投入无数精力去读,结果发现从申请到毕业,再到找工作,竞争激烈到让人窒息,甚至毕业了也面临着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我们这篇文章就是想跟你好好聊聊,这些看起来很美的专业,它们到底“卷”在哪里,哪些坑需要提前避开,以及它们真实的就业现状是怎样的。别着急拍板,先来看看我们的分析,听听过来人的经验,帮你避开那些让你留学投入可能打水漂的“雷区”,选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让你未来发展更顺利的专业!

还记得吗,去年夏天,我有个学弟小李,那会儿的他真是意气风发,刚拿到某藤校的录取通知书,专业选的是大热的计算机科学。他当时激动地跟我说:“学长,我终于要实现我的硅谷梦了,等我毕业了,咱们一起去那边闯!”那份憧憬,简直能点亮整个屋子。我们都替他高兴,觉得这孩子前途一片光明。可就在前几天,他给我发来消息,字里行间透着一股深深的疲惫,说自己最近因为一个项目作业,连续熬了三个通宵,感觉头发都快掉光了,重点是,他身边的同学,个个都是编程高手,算法狂魔,他觉得自己再怎么努力,也只能勉强跟上大部队的节奏。他甚至开玩笑说,现在睡觉都在梦里写代码,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检查自己是不是又忘了某个库的调用。他问我,这留学生活,是不是我选错了专业,怎么感觉自己像是跳进了“卷王”的漩涡,每天都在被无数的精英挤压着往前跑,根本看不到头呢?

小李的故事可能不是个例,我相信许多憧憬留学的朋友,在选专业的时候,都会被那些听起来光鲜亮丽、就业前景无限的专业所吸引。大家的目标都很明确,那就是学成归来或者留下来都能有个好前途,把留学这笔投资变成实实在在的收益。然而,现实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残酷一些。有些专业,从你提交申请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经历一场又一场的“硬仗”,它们就像是精心包装的“糖衣炮弹”,内部的竞争激烈程度,远超你想象。等你真正踏入其中,才发现自己身处一个巨大的竞技场,周围全都是和你一样优秀甚至更优秀的人,而最终能拿到那张通往成功的门票的,却只有极少数。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那些让你可能深陷泥潭的“卷王”专业,它们到底“卷”在哪里,又有哪些隐藏的坑。

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类:内卷的科技前沿

说到“卷王”专业,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 CS)及其衍生的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绝对是榜上有名。你看看现在国内外的科技巨头,哪一家不是开出天价薪水来抢人?这自然吸引了无数的学子前赴后继。但你可能不知道,想敲开这些专业的大门,本身就是一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战役。据麻省理工学院(MIT)官网数据显示,其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本科录取率常年维持在个位数,远低于学校整体的录取水平,申请者不仅要有顶级的学术成绩,还得有丰富的项目经验和竞赛奖项,哪怕是研究生项目,像卡内基梅隆大学(CMU)这样以CS闻名的学府,其部分硕士项目的录取率也低至5%以下,这意味着大部分申请者,哪怕本身已经非常优秀,也注定会成为“炮灰”。

进入学校后,竞争的强度丝毫没有减弱。我认识一个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读CS的师兄,他告诉我,那里的课程难度堪称“地狱级别”,每一个项目都要求你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很多课程都是开放式的难题,需要自己去探索解决方案。据他描述,很多同学为了拿一个B,都得拼尽全力,更别提那些梦想拿A的“学霸”们了。数据显示,硅谷的很多公司在招聘实习生时,往往会收到来自全球各地数以十万计的简历,即使是像谷歌、微软这样的顶级公司,其暑期实习的录取率也常常低于1%,也就是说,你不仅要和全球的精英学生竞争,还得在他们中间脱颖而出,拿到那张宝贵的实习入场券,这可比考研、考公的竞争程度要高得多。

毕业后的就业市场更是让人瞠目结舌。虽然顶级科技公司的起薪非常诱人,但能拿到这些offer的毕业生,往往是少数中的少数。据美国劳工统计局(BLS)数据,虽然IT行业整体就业前景乐观,但具体到软件工程师、数据科学家等热门岗位,尤其是在一线城市或知名科技公司,竞争已趋于白热化。一个刚毕业的普通CS硕士,如果背景不够亮眼,想要直接进入Google、Meta这样的公司,难度非常大。更多的人最终会选择进入二线科技公司或者传统行业的IT部门。而且,国际学生还要面临H-1B工作签证的巨大挑战。据美国移民局公布的数据,H-1B签证中签率近年一直维持在25%左右,甚至更低,这意味着即使你拿到了工作offer,也有超过75%的可能性因为签证抽不中而无法留下,只能选择回国或者去其他国家发展,这无疑给本就激烈的竞争又增加了一层不确定性。

金融经济类:数字游戏的残酷法则

金融和经济学也是留学圈里经久不衰的热门,尤其是那些向往华尔街、伦敦金融城的朋友们,总觉得只要学好了金融,就能分分钟实现财富自由。但事实是,这个领域的“卷”度,丝毫不亚于科技圈。申请顶尖的金融硕士或MBA项目,就像是挤独木舟过大海。据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Wharton School)官网数据,其MBA项目每年的录取率常年在10%左右徘徊,而且国际学生的录取难度通常更高,需要极其优秀的GMAT/GRE成绩、丰富的实习经验和亮眼的个人陈述,许多申请者甚至拥有投行或咨询的背景,竞争强度可见一斑。

进入金融专业后,学习的压力会让你喘不过气。我有个朋友,在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NYU Stern)读金融工程硕士,他形容那里的生活就是“永无止境的建模和编程”。据他回忆,每周都有大量的案例分析、小组项目和编程作业,课程强度非常大,几乎每个同学都泡在图书馆里,为了一个项目方案能讨论到凌晨。数据显示,顶尖投行(如高盛、摩根大通)的分析师或实习生岗位,每年都会收到数十万份申请,而最终录用的人数寥寥无几,录取率甚至低于1%,你需要具备极强的数理背景、出色的沟通能力、抗压能力以及非常好的networking才能勉强拿到面试机会。

毕业找工作更是难上加难。尤其对于国际学生来说,华尔街的很多岗位,特别是涉及敏感数据或高管层面的,对国际学生并不开放。即使是开放的岗位,企业也往往更倾向于有永久居留权的本地学生。据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等投行发布的招聘信息显示,大部分初级岗位都会明确要求申请人具备在美国合法工作的身份。这意味着,你不仅要和全美顶尖大学的毕业生竞争,还要克服身份障碍,才能争取到有限的、愿意担保H-1B签证的岗位。我认识一个在哥伦比亚大学读金融工程的学姐,她能力很强,拿到了好几家知名对冲基金的面试,但最终都因为H-1B签证问题而被婉拒,只能曲线救国,先回国发展一段时间。这其中的辛酸,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到。而且,即使拿到了工作,投行的工作强度也是出了名的“996”甚至“007”,想要在高压环境下生存下来,需要的不仅仅是智商,更是超强的抗压能力和牺牲精神。

传媒艺术类:光环下的生存战

传媒和艺术类专业,比如电影制作、新闻学、广告、时尚设计等,听起来是不是充满了创意和自由?很多人憧憬着在好莱坞追逐电影梦想,或者在纽约的时尚圈大放异彩。然而,这些专业的“卷”法,和前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们往往是“僧多粥少”式的内卷。据南加州大学(USC)电影艺术学院官网显示,其电影制作专业的录取率一直非常低,通常在3%左右,而且学费昂贵,每年有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带着梦想来申请,但能进入的凤毛麟角。

即便顺利入学,学习过程也充满了挑战。我一个在纽约视觉艺术学院(SVA)学动画的朋友告诉我,他们的课程强度和作业量都非常大,经常需要通宵达旦地赶项目,每个项目都像是经历一场小型战役。他感慨说,班里的同学个个都身怀绝技,随便拉出来一个都能做出令人惊艳的作品,这种无形的压力,让他每天都神经紧绷,生怕自己跟不上节奏。数据显示,像纽约、洛杉矶这样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虽然相关岗位数量庞大,但大部分都是初级岗位,薪资水平相对较低,而那些能让你真正实现创作自由、获得高薪回报的岗位,则被少数头部人才和有深厚行业背景的人牢牢占据。

更残酷的是毕业后的就业市场。传媒和艺术行业的“马太效应”非常明显,头部企业和个人拿走大部分资源和机会。对于国际学生来说,想在美国的传媒和艺术行业找到一份能提供H-1B签证的工作,简直是难上加难。据美国艺术理事会(Americans for the Arts)发布的报告指出,艺术家的平均收入往往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自雇比例较高,意味着很多从业者都是自由职业者,没有稳定的雇主提供签证支持。我认识一个从纽约大学(NYU)新闻系毕业的学姐,她在校期间非常优秀,实习经历也丰富,但毕业后,发现大部分新闻机构都不愿意为国际学生办理H-1B,因为成本高且风险大,最终她只能选择回国,从事相对传统的媒体工作,当初的“好莱坞梦”和“普利策奖梦想”也就此搁置。这说明,即使你在顶尖学府学了最热门的传媒艺术专业,没有身份的加持,也很难在美国实现你的职业抱负。

建筑设计类:燃尽梦想的漫漫长路

建筑设计专业,常常被认为是艺术与工程的结合,既有美学追求,又有严谨的工程思维。听起来是不是很酷?你可以设计出改变城市天际线的宏伟建筑,或者打造出舒适宜人的居住空间。然而,这个专业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卷王”,而且它的“卷”是那种长线作战,消磨意志的类型。申请顶尖建筑学院,如哈佛大学设计学院(Harvard GSD)或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与保护学院(Columbia GSAPP),你需要准备一份份令人惊艳的作品集,这本身就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工程。据这些学校官网数据显示,其研究生项目的录取率普遍较低,哈佛GSD的M.Arch项目录取率通常在10%左右,竞争同样激烈。

入学之后,你会发现建筑学的学习强度简直是“反人类”的。我有一个同学在南加州建筑学院(SCI-Arc)读建筑设计硕士,他告诉我,那里的工作室(Studio)是每周的重头戏,每次评图前,大家几乎都要通宵好几天,熬夜画图、做模型,只为了把自己的设计理念完美地呈现出来。他说,半夜两三点钟,工作室里仍然灯火通明,咖啡和能量饮料是标配,这种强度能持续整个学期,很多人毕业的时候都觉得自己瘦了一圈,头发也少了好多。数据显示,美国建筑师职业生涯的初期平均薪资并不算高,远不如CS和金融,但工作时间却常常是这些专业的好几倍。

更令人头疼的是,建筑师执业的漫漫长路。在美国,想要成为一名注册建筑师,你不仅需要完成学业,还需要通过多年的实习经验(通常为3-5年,积累一定小时数,如Architectural Experience Program, AXP),并通过一系列的专业考试(如Architect Registration Examination, ARE)。据美国国家建筑注册委员会(NCARB)数据,ARE考试难度大,通过率并不高,很多人需要考好几年才能全部通过。对于国际学生来说,这意味着你不仅要在毕业后找到愿意雇佣并担保H-1B签证的建筑事务所,还得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准备漫长的考证过程,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让你的留学投入打水漂。我认识一个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的师兄,在美国读完硕士后,在一个知名事务所工作了五年,好不容易考完了ARE,拿到了注册建筑师执照,但回顾这十年,他觉得耗费的精力和时间成本,远超他当初的预期,期间也多次萌生过放弃的念头,这份职业的投入产出比,真的需要你好好掂量。

法律法学类:精英游戏的门槛

法律,一个听起来就充满了专业感和精英范儿的领域。无论是想成为国际律师、公司法务,还是在国际组织工作,LL.M(法学硕士)或J.D.(法学博士)项目都吸引着无数的留学申请者。然而,这同样是一个对国际学生来说充满挑战的“卷王”专业。申请美国的顶尖法学院,如耶鲁大学法学院、斯坦福大学法学院,其J.D.项目的录取率常常在10%以下,而LL.M项目虽然相对J.D.更容易申请,但顶尖学校的LL.M项目也同样竞争激烈,而且它们往往是为那些已经在自己国家取得律师资格或有丰富法律实践经验的人准备的。据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官网数据,其LL.M项目每年吸引全球数千名顶尖法律人才申请,但最终录取的也只有几百人。

进入法学院后,你会发现法律学习的强度和深度超乎想象。我有个朋友在乔治城大学读LL.M,他告诉我,那里的课程阅读量巨大,每周要读几百页的案例和法律条文,而且每一堂课都需要你积极参与讨论,进行批判性思考。他形容自己每天都像是在打一场知识的攻防战,不仅要理解晦涩的法律概念,还要学会用严谨的逻辑进行辩论,精神压力非常大。更重要的是,对于LL.M毕业生来说,如果想在美国从事律师行业,通常需要通过某个州的律师资格考试(Bar Exam)。据加州律师协会(State Bar of California)公布的数据,加州律师考试的通过率一直在50%左右徘徊,而且对于母语非英语的国际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座巨大的语言和知识壁垒,需要付出比本地学生多几倍的努力。

毕业后的就业前景,对于国际学生而言,更是困难重重。美国的法律体系和中国有很大差异,国际学生很难直接在美国找到传统律师事务所的律师职位,因为大部分律所更倾向于雇佣J.D.毕业生,而且对国际学生的身份有很高要求。据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显示,虽然律师行业平均薪资较高,但能进入顶级律所的毕业生凤毛麟角。很多LL.M毕业生最终会选择回到自己的国家,从事与国际法相关的业务,或者进入跨国公司做法务,但想直接在美国主流法律界立足,难度非常大。我认识一个在纽约大学读完LL.M的学长,他考过了纽约州的律师执照,但毕业后却发现,即使手握执照,也没有律所愿意为他提供H-1B签证,最终他只能回国,加入了北京的一家红圈律所,虽然也发展得不错,但他当初想在美国大展拳脚的梦想,却只能是梦想了。这意味着,你可能付出了高昂的学费和无数的努力,却发现那张通往美国法律界的“门票”,对你而言,是那么遥不可及。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有点懵了,觉得这些专业都这么“卷”,那还怎么留学啊?别急,我可不是想打击你的积极性,而是想让你在做决定前,能多一份清醒,少一份盲目。留学是一项重大投资,不仅是金钱,更是你宝贵的时间和精力。选对专业,真的能让你事半功倍,避免那些可能让你留学投入打水漂的“雷区”。

所以,我的建议是,先别急着去追那些“热门”专业,而是要花时间好好问问自己,你真正喜欢什么?你擅长什么?你的优势在哪里?多去了解一下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看看它们到底学些什么,是不是真的符合你的兴趣和天赋。再查查这些专业毕业生的真实就业去向,别只盯着那些光鲜亮丽的宣传片,而是要多看看行业报告,和在这个领域工作的学长学姐们聊聊,听听他们最真实的感受和经验,了解这个行业的真实生态。如果有可能,最好在国内就找相关的实习,亲身体验一下这个行业的工作节奏和内容,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能适应。记住,留学是为了提升自己,是为了更好的未来,而不是为了盲目跟风。选一个真正适合你的专业,才能让你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拥有更强大的动力和更持久的热情,才能让你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蓝海。别怕麻烦,多做功课,多思考,这笔投资,才不会白费!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