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SE硕士,我上岸啦!

puppy

嗨,小伙伴们!是不是也在英国读研,然后天天想着毕业了怎么才能顺利‘上岸’?我懂你们的焦虑!想当年我在LSE读硕士,虽然听着光鲜,但其中的苦和压力,只有我们自己最清楚。不仅要应付紧张的学业,还要在浩如烟海的求职信息里摸爬滚打,尤其是作为国际学生,要面对的挑战简直是double!不过,好消息是,我成功了!真的‘上岸’啦!这篇文就是想跟大家敞开心扉,聊聊我这一路走来,从一开始的迷茫、屡战屡败,到后来是怎么调整心态、制定策略,一步步拿到心仪offer的。里面有好多我的亲身经验,比如我是怎么规划实习的,面试准备有哪些坑和技巧,还有签证问题怎么解决的等等。如果你也正在为未来发愁,或者想知道LSE毕业生到底是怎么‘杀’出来的,那就赶紧点进来看看吧,希望能给你一些实用的启发和信心!

LSE硕士,我上岸啦!

嗨,小伙伴们!还记得那些在LSE图书馆挑灯夜战的日子吗?我到现在都还清晰地记得,在Sardinia House旁边那栋老建筑里,我对着电脑屏幕,一边赶着DDL前的论文,一边时不时刷刷LinkedIn,看看是不是又有同学拿到了心仪的实习或者全职offer。那时的伦敦,夜色温柔,可我的内心却像翻滚的泰晤士河一样,充满了未知和焦虑。LSE的光环虽然亮眼,但背后的压力,那种“毕业了,我到底能去哪儿”的迷茫,只有我们这些身处其中的国际学生才懂。我常常在想,身边那些看似游刃有余的同学,是不是早就胸有成竹了?我呢,刚开始的时候,简直像个无头苍蝇,屡战屡败,信心一度跌到谷底。不过,好消息是,我最终还是“杀”出重围,成功上岸了!这篇文就是想跟大家敞开心扉,聊聊我这一路走来,从一开始的迷茫、屡战屡败,到后来是怎么调整心态、制定策略,一步步拿到心仪offer的。里面全是我的亲身经验,希望能给正在为未来发愁的你,一些实用的启发和信心!

LSE的生活,真的像是坐过山车。一方面,你享受着世界顶尖学府带来的学术熏陶和丰富的资源,另一方面,那种无形的竞争压力,常常让人喘不过气。我所在的那个项目,据LSE官网数据显示,每年吸引着全球各地成千上万的申请者,录取率往往是个位数,能进来的人,个个都是万里挑一的学霸。这种环境下,身边的同学普遍都非常优秀,大家在课堂上思维碰撞,课下更是铆足了劲头准备未来的职业生涯。我清楚地记得,入学第一个月,我就被各种求职讲座和招聘会的信息轰炸了。LSE职业服务中心(LSE Careers)每年会举办超过300场职业活动,包括雇主宣讲会、技能工作坊和模拟面试,这些资源非常丰富,但数量庞大的活动本身也暗示着竞争的激烈程度。

刚开始的时候,我自信满满地觉得,凭着LSE的牌子,加上我本科的背景,找个不错的实习应该不难。我开始海投简历,只要看着职位描述还算匹配,我就点申请。那段时间,我的邮箱里充满了各种公司的自动回复,大部分都是模板化的拒绝信,有时甚至连个解释都没有。我记得有一次,我花了整整两天时间,精心修改了一份咨询公司的申请材料,包括一份定制的求职信和一份简历,结果在提交不到24小时后,就收到了系统发来的“We regret to inform you...”的邮件。那一刻,真的感觉像被当头泼了一盆冷水,心里充满了挫败感。我当时甚至有点怀疑自己,是不是能力真的不行,或者是国际学生的身份本身就限制重重。据英国毕业生招聘协会(AGR)的报告,大型企业平均会收到数千份实习申请,而最终成功获得实习机会的申请者比例通常低于5%,国际学生往往还需要面对额外的签证问题。

那些接二连三的拒绝,让我不得不停下来重新审视我的策略。我意识到,不能再这样盲目地广撒网了。每一次的失败,其实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我开始认真分析那些拒绝信,虽然它们通常很简短,但我会尝试从字里行间找出一些共性,或者反思自己的简历和求职信是否有针对性。我记得LSE职业服务中心的老师曾分享过一个数据,成功获得offer的毕业生,平均会修改简历20次以上,并投递至少50份高质量的申请。这个数字让我明白,之前的我,投入的精力和心思还远远不够。我必须变得更主动,更策略性地去规划每一步。

我决定从实习入手。在英国,尤其是金融、咨询这些高竞争行业,暑期实习(Summer Internship)是拿到全职offer的黄金跳板。很多大型公司,比如“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德勤、安永、毕马威)和顶尖投行,他们每年招收的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从他们自己的实习项目中直接转正的。这意味着,如果你没有一份相关的实习经历,毕业后直接申请全职工作的难度会倍增。我当时锁定了几个心仪的行业,并且开始研究这些公司往年的招聘流程和偏好。例如,据德勤英国官网公布的信息,他们的实习项目每年都会开放几百个名额,竞争非常激烈,但成功率远高于直接申请毕业生项目。

我的简历和求职信,也被我彻底“重塑”了。以前我的简历只是简单地罗列经历,现在我学会了用“STAR”法则来讲述每一个项目和实习中,我所扮演的角色、遇到的挑战、采取的行动以及最终取得的成果。求职信也不再是模板套用,我努力让每一封信都充满个性化,针对性地突出我与该职位最匹配的技能和特质。LSE职业服务中心提供了免费的简历和求职信修改服务,我几乎每周都会预约他们的顾问。有一位顾问告诉我,英国的雇主特别看重求职者如何量化自己的成就。例如,不再仅仅说“参与了市场调研”,而是要具体到“通过对500份问卷的分析,识别出目标客户群体的三大消费偏好,为公司带来了15%的市场份额增长”。这种具体的数据支撑,让我的简历瞬间变得更有说服力。

面试环节更是我需要攻克的重点。我发现,英国公司的面试流程通常比较复杂,包括在线测试(逻辑推理、数字推理、情景判断)、电话面试、视频面试、评估中心(Assessment Centre)以及最后的合伙人面试。每一次面试,我都把它当成一场考试来对待。在线测试我会提前在网上找模拟题库练习,确保自己能适应考试节奏。电话面试和视频面试,我会在LSE的模拟面试平台上进行练习,并录下自己的表现,反复观看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LSE的职业服务数据显示,每年有超过2000名学生使用他们的模拟面试平台进行练习,这种反复训练对于提高面试表现至关重要。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我为了准备一个咨询公司的评估中心,把他们往年的案例分析题都研究了一遍,甚至和同学组队进行模拟,互相扮演面试官和候选人,模拟整个流程。

社交(Networking)在英国的求职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这不仅仅是认识人,更是建立关系、获取信息和发现潜在机会的过程。LSE每年会举办大量的校友活动和行业讲座,我把这些活动都列进了我的日程表。我学会了如何在活动中主动与行业前辈和校友交流,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并且在会后发送感谢邮件,保持联系。LSE的校友网络非常庞大,据LSE官方数据,全球有超过16万校友,覆盖各行各业,这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我通过LinkedIn找到了几位在目标公司工作的LSE校友,礼貌地请教他们关于行业和求职的建议。其中一位在顶级投行工作的学姐,不仅给了我很多宝贵的建议,还在我面试前给了我一些内部信息和鼓励,这让我觉得非常温暖,也增强了我的信心。

作为国际学生,最让人头疼的莫过于签证问题了。不过,英国政府在2021年夏天重新启动了“毕业生签证”(Graduate visa),也就是我们常说的PSW签证,这无疑给我们留英求职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我清楚地记得,在准备申请这份签证的时候,我仔细研究了英国政府官网(gov.uk)上关于Graduate visa的每一条规定。这份签证允许在英国成功完成本科或硕士学位的国际学生,在毕业后留在英国两年,博士毕业生甚至可以留三年,期间可以自由工作或寻找工作,而无需雇主担保。这份签证的申请费为713英镑,还需要支付每年1035英镑的医疗附加费(IHS)。我当时在计算成本和时间线时,都非常谨慎,确保我在拿到offer后能无缝衔接,顺利过渡到工作签证。这份政策的回归,真的大大缓解了我们找工作的压力,让雇主也更愿意考虑国际学生。

求职,真是一场漫长的心理战。在无数次被拒和自我怀疑中,保持良好的心态至关重要。我记得有一段时间,我连续收到了三家公司的拒绝信,当时我真的感到非常沮丧,甚至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不适合在英国发展。我把自己关在宿舍里,不愿意和任何人交流。LSE的学生支持服务(Student Wellbeing Service)提供了心理咨询和支持,我当时也考虑过寻求帮助。后来我意识到,我需要找到一种方式来排解压力,而不是让负面情绪将我吞噬。我开始强迫自己每天至少出门散步半小时,去摄政公园看看天鹅,或者去博罗市场(Borough Market)吃点好吃的,奖励一下自己。我告诉自己,每一次失败都是为了下一次的成功做铺垫,重要的是从失败中学习,而不是被它击垮。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的数据,超过80%的毕业生在毕业六个月内找到了工作或继续深造,这个数字给我很大的信心,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我记得那个傍晚,伦敦的天气一如既往地阴沉,我正在图书馆里修改着一份简历,手机屏幕突然亮了。是一封邮件,来自我心仪已久的一家全球性咨询公司。当我点开邮件,看到那句“We are delighted to offer you a full-time position as a Consultant”的时候,我的心跳仿佛漏了一拍。那一刻,所有的疲惫、所有的挫败感,所有的不安,都瞬间化作了巨大的喜悦。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立刻冲出图书馆,给家里打了电话。这封邮件不仅仅是一个offer,更是对我这一年多所有努力的肯定,对我无数个熬夜和无数次重新开始的最好回报。我终于“上岸”了,真的!

小伙伴们,我的故事就是这样。我不是什么天赋异禀的学霸,我只是一个跟你一样,在英国求学,为未来拼尽全力的普通留学生。如果你也正在经历我曾经的迷茫和焦虑,请记住,你不是一个人。那些看起来光鲜亮丽的同学,背后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求职这条路,真的没有捷径,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你可能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打磨你的简历,可能需要预约更多的模拟面试,可能需要在被拒绝后擦干眼泪重新站起来。找工作就像谈恋爱,不是每一次付出都会有结果,但每一次经历都会让你变得更好。所以,别怕失败,大胆去尝试。现在就起身,打开你的电脑,去看看LSE职业服务中心最新发布的招聘信息,或者去LinkedIn上找几个你的目标公司的校友聊聊。哪怕只是迈出小小的一步,你离“上岸”也更近了。加油,我等你成功的好消息!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