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刚来英国那会儿,我跟室友们一样,周末就是刷遍大英博物馆,打卡伦敦眼,然后在某个网红咖啡馆里拍照发朋友圈。生活按部就班,学业也挺顺利,可心里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劲儿。每次路过街头那些涂鸦,或者看到地铁里有人在弹唱,我都只是匆匆一瞥,觉得那不过是城市的背景音,或者只是些边缘文化,跟我这“认真读书”的留学生八竿子打不着。我的创意细胞嘛,感觉那时候都快冬眠了,规规矩矩地待在课本里,生怕冒出一点点“不合时宜”的想法。
直到有一天,我的英国朋友小A,一脸神秘地把我拉到东伦敦一个破旧的仓库里,说要带我去看个“好玩儿的”。我当时还纳闷呢,这地方怎么看都像是要拍什么恐怖片,灰蒙蒙的墙,偶尔还能闻到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霉味。我心想,这跟我在格林威治大学图书馆里啃论文的画风也差太远了吧。结果一进去,那光线、那声音、那弥漫在空气中的紧张感,简直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那是一场沉浸式戏剧表演,演员就在你身边走动,故事的碎片散落在不同的房间,观众可以自由选择跟着哪个角色走,甚至能和他们互动。整个体验简直把我惊呆了,完全打破了我对“戏剧”的认知,它不再是舞台上遥远的叙事,而是你真实体验的一部分。我后来查了一下,英国的沉浸式艺术市场发展迅猛,根据Creative Industries Policy and Evidence Centre (PEC) 发布的数据,到2022年,英国的体验经济(包括沉浸式艺术、互动展览等)年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9.8%,远超其他传统创意产业,每年都能吸引上百万的观众前来体验,足见其蓬勃生命力,而我当时就身处这股浪潮之中。
从那天起,我心里的那点“野劲儿”就被彻底点燃了。我开始主动去搜寻那些不那么“正经”、甚至有点“奇奇怪怪”的艺术活动。我发现,伦敦真的遍地都是这种惊喜,它隐藏在各种不经意的小角落。我不再只盯着大牌画廊和剧院的排期表了,我的兴趣转向了那些更具生命力、更具实验精神的独立创作。
我把目光投向了街头巷尾那些色彩斑斓的壁画和涂鸦。从布里斯托的Upfest涂鸦节,到伦敦Shoreditch那些随时更新的壁画,我突然觉得整个城市都是一个巨大的画布,艺术家们在上面自由挥洒着自己的情绪和思考。布里斯托的Upfest,据其官网介绍,是欧洲最大的街头艺术节,每年都能吸引超过5万名游客,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位艺术家在几天内创作出数百幅新作,简直是一场无需门票的视觉盛宴,而且每一幅作品都带着强烈的个人风格和在地文化特色。
我发现,这种自由表达的欲望不仅体现在大型作品上,更渗透到各种小众文化里。在曼彻斯特的独立书店,我第一次接触到了“Zine”文化。那些手写的、剪贴的、印刷粗糙的小册子,里面充满了创作者最原始、最真诚的想法,从诗歌到社会评论,从插画到个人随笔,无所不包。伦敦的‘Zine Fest’每年都会举办,据活动组织者透露,2023年的参与人数比前一年增长了15%,吸引了数百名独立创作者和读者交流,足以证明这种DIY精神和独立出版的旺盛生命力,它就像是一股股地下水流,滋润着无数渴望表达的心灵。
音乐也不再是单纯的旋律了。我开始关注那些在废弃教堂、地下酒吧甚至工业区举办的实验音乐演出。那些用非传统乐器、环境音效甚至身体作为媒介的“声音艺术”,让我对听觉有了全新的理解,甚至有时候你都不知道自己听到的究竟是音乐还是某种声音装置。约克大学的电子音乐与声音艺术中心 (YESAX),据其官网介绍,拥有最先进的声学实验室和国际知名的师资团队,每年都吸引了全球顶尖的实验音乐家和学生进行创作与研究,不少毕业生都在国际声音艺术领域崭露头角,他们用科技和艺术的结合,创造着听觉的无限可能。
我甚至尝试去参加了一些“Live Art”工作坊。这种艺术形式有时候会挑战你的舒适区,它可能没有明确的故事情节,强调的是艺术家和观众在当下空间的互动与体验,甚至有时候会让你觉得有些摸不着头脑,但就是这种不确定性,激发了你对艺术边界的思考。在爱丁堡,我了解到,每年的爱丁堡艺穗节 (Edinburgh Fringe Festival) 虽然包罗万象,但其中的“实验剧场”和“现场艺术”单元,每年都会涌现出大量前卫的作品,据艺穗节官方统计,2023年共有超过3500场演出,其中不乏挑战传统界限的表演艺术,吸引了全球超过2百万的观众和艺术爱好者,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创意熔炉,每天都在锻造着新的艺术形式。
更棒的是,我发现这些冷门艺术圈子里的人都超级友善和开放。他们不拘泥于形式,更看重你的想法和表达,那种“我行我素”的劲儿反而特别有感染力。我在格拉斯哥的一个小型社区艺术中心做过志愿者,他们鼓励居民用艺术来表达对社区的看法,比如一起创作壁画,或者排演社区戏剧,甚至用艺术来解决一些社会问题。据苏格兰艺术委员会 (Creative Scotland) 的报告显示,2022年苏格兰地区社区艺术项目资金投入增长了8%,旨在促进更多本地居民参与艺术创作,让艺术真正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这让我感受到了艺术的温度和力量,它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殿堂,而是触手可及的公共空间。
我开始勇敢地去尝试,去创作一些以前觉得“不着边际”的东西。比如,我用废弃的材料做了一件“可穿戴雕塑”,还在一个小型市集上展示过。虽然有点忐忑,甚至有点社恐发作,但那种把脑子里的想法变成现实的成就感,简直无法形容,它让我觉得自己拥有了某种超能力。在英国,很多大学的创意产业课程,比如伦敦艺术大学 (UAL) 的创业与创新课程,会鼓励学生在早期就将创意转化为实际项目,据UAL官网显示,每年有超过1000名学生参与各类创业孵化计划,帮助他们将艺术想法推向市场,这种开放和支持的环境真的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勇气。
这种“野蛮生长”的氛围可不只在伦敦。在曼彻斯特,Northern Quarter 的独立画廊和音乐现场同样充满活力,那里有数不清的涂鸦、独立咖啡馆和复古商店,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独特的艺术气息;在布莱顿,各种海滨艺术装置和反主流文化活动层出不穷,尤其是在夏季,海边经常能看到各种形式的街头表演。连谢菲尔德这种老牌工业城市,都发展出了令人惊喜的数字艺术和科技结合的艺术空间,比如Site Gallery,据其官方数据,每年吸引近5万名访客,专注于新媒体艺术的展示和孵化,它将工业遗产与未来科技完美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体验。
我发现,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对我的学业甚至未来的职业规划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敢于质疑和创新,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思维模式。我开始把这些冷门艺术的元素融入到我的专业作业里,我的导师都觉得我的作品变得更有个性和深度了,甚至给我提了不少新的研究方向。根据英国文化创意产业联盟 (Creative Industries Federation) 的报告,英国创意产业的就业人数持续增长,到2023年已超过200万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独立艺术家和小型创意企业,这说明了这种非主流的艺术表达,未来潜力无限,它提供了一个充满可能性的职业发展路径。
现在回想起来,当初的我,可能只是一个按部就班的“好学生”,害怕犯错,不敢越雷池一步,总想着要循规蹈矩才能成功。但在英国这些“野”艺术的熏陶下,我逐渐意识到,真正的创造力,往往就藏在那些不被定义、不被框住的角落里,它不需要你有多高的技巧,也不需要多大的名气,只要你有一颗愿意探索、愿意表达的心。英国不少艺术基金会,比如 Jerwood Arts,每年都会提供资金支持那些处于职业生涯早期、从事实验性艺术创作的个人和团体,据其2023年报告,共资助了超过50个项目,鼓励艺术家们大胆创新,这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实验空间,让更多人有机会把脑子里的“奇思怪想”变成现实。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就像文章开头说的,我的创意真的就像野草一样,根本没人管,直接野蛮生长,而且这种生长没有任何限制,也没有任何评判标准,唯一重要的就是你的想法本身。周围的人也都是这样,大家互相鼓励,互相启发,分享着彼此的“疯狂”点子。这种没有评判、只有支持的氛围,比任何高大上的艺术殿堂都更能让我找到归属感,它让我觉得,无论我的想法多么古怪,总能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去实现。
所以,留学的你呀,别老是盯着手机刷剧啦!别觉得英国的生活就那么几个样板间,除了图书馆就是宿舍,除了期末考就是旅游景点。你呀,不如就打开地图,随便找个小巷子,或者看看社区布告栏,甚至直接在网上搜搜‘experimental art UK’、‘DIY workshops London’、‘underground gigs Manchester’之类的关键词,随便点开一个结果。去参加一个你从来没想过的活动,去听一场你从来没听过的音乐,去看看那些让你觉得‘这是什么鬼’的艺术展,哪怕你完全看不懂,感受一下气氛也行。说不定你的创意宝藏,就在你跳出舒适圈的那一刻,砰!地一下,就冒出来了呢!别犹豫啦,勇敢地去“野”一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