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第一次踏上墨尔本的土地,走出 Tullamarine 机场的那一刻,一股带着草木清香的凉风迎面吹来,瞬间把我从十几个小时的飞行疲惫中拉回现实。天哪,这就是我要生活几年的地方吗?周围都是陌生的面孔和听不懂的口音,心里有点发虚,手里紧紧攥着那张写着斯威本大学地址的纸条,感觉自己就像个刚出新手村的小白,即将开启一场未知的冒险。那时的我,对于即将在斯威本大学开启的计算机科学(CS)学习,充满了憧憬,也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忐忑。
刚安顿下来,最先感受到的是墨尔本独特的节奏。斯威本大学所在的 Hawthorn 区,既有成熟的社区氛围,又不失年轻活力,街道两旁是维多利亚式的红砖建筑和绿意盎然的公园,让人感到舒适。我租的房子就在大学附近,一个合租屋里的独立房间,每周房租大概在300澳币左右,这个价格在墨尔本相对热门的区域里,算是比较常见的水平了,据多个留学生租房平台数据显示,Hawthorn区靠近大学的单间租金通常在280-350澳币/周浮动,这还不算水电网的额外开销,每个月都得精打细算。
我的第一堂编程课,至今记忆犹新。那是一门叫《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面向对象编程)的课,教授讲得飞快,PPT上的代码像瀑布一样刷过。我坐在教室里,周围的同学有金发碧眼的本地人,也有来自印度、马来西亚等不同国家的国际学生,大家看起来都一副驾轻就熟的样子,而我却感觉自己像个旁观者,脑子里嗡嗡作响。斯威本大学官网的课程介绍里强调,他们的CS课程非常注重实践,但对于一个初来乍到,还在倒时差的我来说,那份“实践”的压力,可是实实在在地扑面而来。
刚开始的几周,最让我头疼的是英文的专业词汇和课堂讨论。虽然雅思考到了不错的成绩,但课堂上快速的口语交流和大量的专业术语,依然让我有些跟不上节奏。有一次,小组讨论一个数据结构问题,我结结巴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组里的澳洲同学非常有耐心,反复帮我捋顺逻辑。斯威本大学每年都会有相当比例的国际学生入学,根据学校官方数据,国际学生在学生总数中占比不低,比如在一些硕士课程中甚至可能达到一半以上,这其实也意味着老师和同学对国际学生的文化和语言差异是相对理解和包容的。
为了尽快适应,我每天除了上课,还会花大量时间泡在图书馆。斯威本大学的图书馆资源非常丰富,各种编程书籍、在线教程都能免费使用。我记得有一阵子,我几乎把图书馆里所有关于Python和Java的入门书都借了个遍。学校的在线学习平台Canvas也提供了大量的辅助资料和习题,很多老师会把讲座录像和补充阅读材料上传上去,方便我们随时回顾。这一点对于我这种需要反复听讲才能彻底理解概念的人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我甚至会把一些难点来回看好几遍,直到吃透为止。
学习斯威本的CS课程,不是只有理论知识。项目作业的比重非常大,而且往往是团队合作的形式。我遇到的一个大挑战是《Software Engineering Project》(软件工程项目),这是一门贯穿整个学期的课程,要求我们模拟真实的公司环境,从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实现到测试部署,完成一个完整的软件产品。我们小组当时选了一个比较有野心的题目,要做一个基于机器学习的图像识别应用。据斯威本大学课程大纲,这类项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开发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但真实操作起来,协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技术水平的组员,真是比写代码本身还要难。
团队合作中的文化差异,也让我学到了很多。比如,有些同学喜欢先规划好所有细节再动手,有些则更倾向于边做边调整。我记得有一次为了一个功能的设计方案,我们小组争论了很久,差点要吵起来。最终,是在导师的协调下,我们才找到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学校的学术支持中心也提供了很多关于团队协作和跨文化沟通的workshop,我参加过几次,学到了一些处理冲突和有效沟通的技巧,这对我后来的学习和工作都非常有帮助,也让我意识到,光有技术是远远不够的。
除了学业上的挑战,生活方面也需要慢慢适应。墨尔本的公共交通系统非常发达,我的ki卡(Myki card)几乎是每天必备。从Hawthorn到市中心,坐火车大概20分钟左右。每周的交通费差不多在45澳币左右,这还是学生优惠后的价格,如果没有学生卡,费用会更高一些,根据维多利亚州公共交通官网的信息,一张成人Myki卡的周票价格通常在50澳币以上。为了省钱,我学会在周末去超市买一周的食材,自己做饭。Coles和Woolworths是澳洲两大连锁超市,经常有打折促销,每次去都能看到不少留学生的身影,大家都在努力地把生活成本控制在预算之内。
为了增加生活费和积累经验,我也尝试找了兼职工作。刚开始的时候,我在一家华人餐厅做过服务员,每小时工资大概20澳币,刚好达到澳洲的法定最低工资标准,据公平工作委员会(Fair Work Ombudsman)的数据,澳洲的最低时薪每年都会调整,但我工作那会儿大致就在这个水平。虽然辛苦,但这段经历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当地的社会,也锻炼了我的英语口语和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在餐厅打工时,老板和同事会跟我聊一些澳洲的文化和趣事,让我更快地融入了当地生活。
斯威本大学的职业发展服务中心(Career Development Service)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们会定期举办简历修改、模拟面试和求职讲座。我记得有一次,我把自己的简历交给他们修改,顾问非常细致地帮我指出了很多问题,比如格式、关键词使用以及如何突出项目经验等。据学校就业报告显示,斯威本大学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这与他们提供的这些专业服务密不可分。我每次参加他们的讲座,都会提前把自己的疑问整理好,积极提问,争取获得最大的帮助。
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对澳洲的CS就业市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墨尔本作为澳洲的科技中心之一,拥有不少科技公司和初创企业。数据显示,近年来澳洲对IT专业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特别是在软件开发、网络安全、数据科学等领域。我开始有意识地刷LeetCode,准备技术面试。澳洲的面试流程通常包括电话初筛、技术面试(白板或在线编程)、行为面试,有些公司还会有系统设计环节。虽然强度不如硅谷那么“卷”,但对于想进入大厂的同学来说,准备工作依然不可松懈。
我当时最想去的是一家提供毕业签(485签证)后担保机会的公司。为了这个目标,我参加了各种校园招聘会,投递了大量的简历。澳洲的公司普遍比较注重实习经历和项目经验,所以我在大学期间也积极参与了几个校内外的开源项目,还利用假期时间去了一家小公司做前端开发实习。那段实习经历让我第一次真正接触到企业级的开发流程,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也让我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寻找第一份码农工作,过程确实充满了挫折和不确定性。我收到了几十封拒信,有些甚至是连面试机会都没有的“秒拒”。我记得有一次,我为了一个非常心仪的职位,准备了整整一周,结果在第一轮技术面试就卡壳了,当时的感觉真的非常沮丧。但每次被拒绝后,我都会仔细回顾面试过程,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去查漏补缺。斯威本大学的导师也鼓励我们多尝试,把每一次面试都当做学习的机会。数据显示,多数国际学生在毕业后找到第一份全职工作,通常需要3-6个月的时间,所以保持耐心和积极性非常重要。
最终,在毕业前夕,我收到了一个软件开发工程师的Offer,来自一家中型科技公司。拿到Offer的那一刻,我简直不敢相信,反复确认了好几遍。工资方面,作为初级开发,年薪大概在6.5万澳币左右,这在墨尔本的IT行业里,算是比较标准的入门级薪资,据澳洲知名招聘网站Seek的数据,墨尔本初级软件开发工程师的年薪范围通常在6万到8万澳币之间。虽然不是什么大厂,但我知道这只是我职业生涯的开始,更重要的是,它为我打开了澳洲IT行业的大门,也让我有机会申请后续的工作签证。
在澳洲的生活,除了学习和工作,墨尔本的休闲娱乐也让我爱不释手。周末的时候,我喜欢和朋友们一起去维多利亚女王市场逛逛,品尝各种美食,买些新鲜的农产品。墨尔本被称为“世界宜居城市”不是没有道理的,这里有无数的咖啡馆、涂鸦巷,还有各种艺术展览和音乐节。我记得有一年夏天,在St Kilda海滩参加了一个免费的音乐节,大家随着音乐自由舞动,那种无忧无虑的氛围,让我觉得自己完全融入了这个城市。根据墨尔本市的旅游数据显示,每年都有数百万游客被这座城市的文化魅力所吸引,而作为留学生,我们有更多时间去深度体验它。
为了缓解学习和找工作的压力,我也会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去墨尔本周边自驾游。大洋路(Great Ocean Road)的壮丽景色,菲利普岛(Phillip Island)的小企鹅归巢,这些都是我在澳洲留学期间最宝贵的回忆。远离城市的喧嚣,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能让我的身心得到极大的放松,然后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下一周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发现很多留学生在学习之余都会选择这样的方式来放松身心,这不仅能增长见闻,也能更好地了解澳洲这个国家。
回顾在斯威本大学读CS的这段日子,有通宵调试代码的崩溃,有提交作业前的紧张,有面试失败后的沮丧,但更多的是项目完成的喜悦,结识新朋友的温暖,以及最终拿到Offer的激动。它不只是一段学术经历,更是一场关于成长、适应和自我探索的旅程。我的澳洲码农日记,写满了这些真实的情绪和经历,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在异国他乡的独特记忆。
如果你也正在准备开启这段旅程,或者已经身在其中有点迷茫,我的经验可能会告诉你,这条路上不会一帆风顺,但每一次跌倒都是学习的机会。别太给自己压力,多去和身边的人交流,不管是老师、同学还是学长学姐,他们的经验都会让你少走很多弯路。最重要的是,要享受这个过程,勇敢去尝试,去探索,去犯错,因为正是这些经历,最终会塑造一个更强大、更自信的你。所以,放手去做吧,澳洲的阳光和机会都在等着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