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留学黑话,学姐帮你搞定!

puppy

哎呀,是不是感觉美国留学不仅要搞定学业,还得解锁一套全新的“黑话”系统?别提多头疼了!什么“GPA”、“Credit”、“Office Hour”这些基础款还好说,但要是遇到“Drop/Add”、“Withdraw”、“Dean’s List”甚至是一些社交场合的俚语,是不是瞬间懵圈,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我懂我懂,刚来美国的时候,我也经历过这种听不懂、不敢问的尴尬,明明想融入,却被这些词汇卡得死死的。 不过别担心啦,你的学姐我可是过来人!这些留学圈里的小秘密、小暗号,我可都替你摸清楚了。这篇文章里,我就把那些你常常会遇到,又容易搞混的“黑话”给你扒拉清楚。从选课到考试,从和教授打交道到和同学social,有了这份超实用的“黑话”指南,保证你不仅能听懂,还能自信地用起来,瞬间变身“老司机”!再也不用担心因为语言障碍吃亏或者错过精彩啦,快来跟我一起,把这些留学“密码”统统拿下吧!

美国留学黑话,学姐帮你搞定!

哎呀,是不是感觉美国留学不仅要搞定学业,还得解锁一套全新的“黑话”系统?别提多头疼了!什么“GPA”、“Credit”、“Office Hour”这些基础款还好说,但要是遇到“Drop/Add”、“Withdraw”、“Dean’s List”甚至是一些社交场合的俚语,是不是瞬间懵圈,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我懂我懂,刚来美国的时候,我也经历过这种听不懂、不敢问的尴尬,明明想融入,却被这些词汇卡得死死的。 不过别担心啦,你的学姐我可是过来人!这些留学圈里的小秘密、小暗号,我可都替你摸清楚了。这篇文章里,我就把那些你常常会遇到,又容易搞混的“黑话”给你扒拉清楚。从选课到考试,从和教授打交道到和同学social,有了这份超实用的“黑话”指南,保证你不仅能听懂,还能自信地用起来,瞬间变身“老司机”!再也不用担心因为语言障碍吃亏或者错过精彩啦,快来跟我一起,把这些留学“密码”统统拿下吧!

还记得我刚到美国读研那会儿,人生地不熟,对啥都充满了好奇。开学第一周,一个热情洋溢的美国同学跑过来跟我说:“Hey, are you going to chill tonight? We’re going to hang out at the dorm common room and maybe catch up on some Netflix.” 我当时听得一愣一愣的,“chill”?是让我冷静下来吗?“hang out”?是把我晾在一边?“catch up”?我不是还没落后吗?我只能尴尬地笑笑,支支吾吾地回了句“Umm, maybe.” 结果呢,我那天晚上就一个人默默地在宿舍啃书,错过了他们第一次轻松愉快的聚会,心里别提多郁闷了,感觉自己像个透明人。后来才知道,人家是邀请我去宿舍公共休息室放松一下,一起看剧聊聊天呢!这经历让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些“黑话”搞清楚,不然真的要吃大亏。

咱们先从学术上最最核心的“黑话”说起,第一个就是大家经常挂在嘴边的“GPA”。这可不仅仅是你的成绩平均分那么简单,它几乎是你在美国大学的“身份证”和“通行证”,决定了你能否继续学业、申请奖学金,甚至未来找实习找工作。每次期末出成绩,大家都在算自己的“GPA”,特别是如果你想保住某些资格或者冲刺更高的荣誉,每一门课的成绩都至关重要。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官网2023-2024学年的最新政策,研究生学期GPA低于3.0通常就会触发学业警告,甚至可能面临劝退的风险,所以这玩意儿真的不能掉以轻心。

紧接着“GPA”的就是“Credit”或者叫“Credit Hour”,学分,这更是留学生活的基石。你在大学里上的每一门课,都会对应一定的学分,比如一门普通的理论课可能就是3个学分,有的实验课或者语言课可能只有1个学分。毕业需要修满的总学分是固定死的,你得一门一门地去凑。比如,大多数美国大学本科毕业需要修满大约120到128个学分,研究生通常是30到60个学分不等。数据显示,全美范围内,一学期注册少于12个学分的本科生通常会被视为非全日制学生,这会影响到你的F1学生签证状态,所以选课时一定要确保学分达到全日制要求。

说到选课,你肯定会听到“Syllabus”这个词,它就是每门课的“圣经”!你拿到这门课的第一件事,就是仔细阅读“Syllabus”。上面详细列出了课程目标、学习大纲、每周阅读材料、作业要求、考试时间、评分标准,甚至还有教授的联系方式和“Office Hour”时间。我记得我大一的时候,有门历史课的“Syllabus”上明确写着,期末论文必须使用Chicago风格引用,有同学没看仔细用了MLA,结果被扣了不少分。所以说,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可是你每门课的导航图。

“Office Hour”这个词,听起来好像是教授办公时间,其实更像是教授给学生开辟的“答疑解惑专场”。每周教授都会固定一两个小时坐在办公室里,专门接待学生。如果你有任何课程上的疑问、对作业不理解、或者想和教授聊聊未来发展、推荐信的事情,这都是绝佳的机会。别不好意思去,这可是你和教授近距离接触,展现你学习积极性的大好时机!我曾经因为一个问题在“Office Hour”和教授聊了半小时,结果教授对我印象特别深,后来我申请实习让他写推荐信,他二话不说就答应了,写得也特别给力。根据一项针对美国大学生的调查,经常参加“Office Hour”的学生,学习成绩普遍更高,与教授的关系也更紧密。

“TA”和“Advisor”也是你留学路上会遇到的人。 “TA”是Teaching Assistant的缩写,也就是助教,他们通常是本专业的博士生或高年级硕士生,负责批改作业、组织讨论课、或者协助教授答疑。很多时候,你上讨论课(Discussion Section)或者实验课(Lab Section)就是由TA来带的,平时作业有问题也可以找他们。而“Advisor”或者叫“Academic Advisor/Counselor”,学业顾问,他们是学校专门为学生配备的,帮助你规划选课、制定学业计划、解决学业困惑,甚至帮你了解转专业、实习、毕业要求等。据纽约大学(NYU)学生服务中心的数据,每年有超过80%的本科生会至少预约一次“Academic Advisor”进行学业咨询,他们会帮你避免走弯路,提前规划好学业路径。

接下来要说的这几个词,跟你的选课息息相关,稍不注意就可能吃亏。第一个就是“Drop/Add”,这其实是两个动作:“Drop”就是退课,“Add”就是加课。在每个学期开始后的前几周,学校会设定一个“Drop/Add Period”,在这个时间段内,你可以自由地退掉不喜欢的课,或者加进想上的课,通常不会在你的成绩单上留下任何记录。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的课程注册系统每年都会在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各开放大约两周的“Drop/Add”窗口,让你有充分的时间调整课表。错过了这个窗口,退课就会变得麻烦起来。

如果错过了“Drop/Add”的截止日期,但你又实在不想继续上某门课,那就可能需要用到“Withdraw”了,就是退课,但是这会比较麻烦。“Withdraw”通常意味着这门课会出现在你的成绩单上,并标注一个“W”的字母。这个“W”虽然不计入GPA,但如果你的成绩单上“W”太多,可能会给未来的研究生申请或就业留下不好的印象,因为招生官或者雇主可能会觉得你学习不稳定或者毅力不足。某州立大学的政策就明确规定,学生在一个学期内“Withdraw”超过两门课,可能会触发学业警告,所以轻易不要“Withdraw”。

在选课的时候,你还会遇到“Prerequisite”和“Co-requisite”这两个词。“Prerequisite”是先决条件,意思是你要上这门课,必须先修完某些特定的课程并达到一定的成绩要求。比如,你要上“高级微积分”,可能就得先修完“普通微积分”并且成绩达到B以上。而“Co-requisite”是并修条件,就是说你上这门课的同时,必须还要修另外一门课。比如,有的物理实验课就是物理理论课的“Co-requisite”,你得同时选这两门课。不满足这些条件,系统是不会让你选课成功的。南加州大学(USC)的某个热门CS专业,每年都会有学生因为没有满足“Prerequisite”而无法注册核心课程,导致学业延误。

还有一种不常见但很实用的选课方式叫“Audit a Class”,旁听课程。如果你对某门课的内容非常感兴趣,但又不想承担学业压力,就可以选择旁听。旁听的好处是你不需要完成作业,也不需要参加考试,更不会有成绩记录在你的成绩单上,你可以纯粹地享受学习的乐趣。不过,旁听通常需要征得教授的同意,而且有些学校旁听是需要付费的,并且不会获得学分。据一项针对美国大学课程选修情况的报告显示,每年有少数学生会选择旁听一些与专业无关但个人兴趣浓厚的课程,来拓宽知识面。

如果你想上的课选不上了,可能会遇到“Waitlist”,候补名单。热门课程经常爆满,你就可以把自己放到“Waitlist”上,等待有学生退课,你就有机会自动补上。但“Waitlist”的等待时间是有限的,通常在“Drop/Add Period”结束后就会关闭,如果没补上,就只能选其他课了。我有个朋友,她想上的那门人类学课特别热门,每次选课都排在“Waitlist”上第十名开外,结果等了两个星期才终于候补成功,所以排队要趁早。

考试和评分也是“黑话”重灾区。“Midterm”和“Final”就不用多说了,期中考和期末考,这是你的大头。但你可能会遇到“Pop Quiz”,突击测验。这东西简直是学生的噩梦,教授会在课上突然宣布来个小测,考的可能就是你前一天晚上刚读过的材料,或者前几节课讲过的重点。这玩意儿就是逼着你平时要认真听课,不能临时抱佛脚。我室友就因为前一天晚上沉迷游戏没看书,第二天一个“Pop Quiz”下来直接懵圈,结果那门课的B+就是被这个小测拉下来的。

“Curve”,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调分”。如果一门课的平均分太低,或者教授觉得考试太难,他可能会对分数进行“Curve”。调分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把所有人的分数都往上加一个固定的分数,比如全班都加5分;另一种是根据全班的最高分来调整,比如最高分是90分,教授可能会把90分算作100分,然后等比例调整其他人的分数。这简直是学渣的福音,学霸们则可能觉得有点不公平。据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的教学惯例,一些难度极高的理论课程,教授为了让学生不至于太沮丧,确实会酌情进行“Curve”,以达到更合理的成绩分布。

“Pass/Fail”(P/F)是一种特殊的评分方式。有些课程或者在某些情况下,你可以选择将课程成绩设定为P/F,也就是说,你只要达到及格线,就显示“Pass”(通过),否则就显示“Fail”(未通过)。这种评分方式不计入GPA,通常用于一些非核心课程、或者让你尝试新领域而不用担心拉低GPA。不过,并非所有课程都允许P/F,而且P/F的课程数量通常有上限。据乔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Tech)的最新学业规定,本科生最多只能选择12个学分的课程采用P/F制度,并且专业核心课程通常不允许P/F。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词叫“Incomplete”(I),不完整成绩。如果你因为突发情况(比如重病、家庭变故等)无法按时完成某门课的所有要求(比如期末考试或论文),可以向教授申请“Incomplete”。教授同意后,你会在成绩单上看到一个“I”,然后在接下来的一个学期内补齐未完成的部分。如果逾期未补,这个“I”通常会自动变成“F”(不及格),那对GPA的打击可就大了。所以,一旦拿到“I”,务必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我有个同学大三的时候因为得了急性阑尾炎,几门期末考都延期了,幸亏及时申请了“Incomplete”,才没有影响到毕业。

聊完学习,咱们来看看荣誉和状态的“黑话”。“Dean’s List”就是院长嘉许名单,这是学校对学业表现优秀的学生的一种肯定。通常,如果你的学期GPA达到某个高标准(比如3.5或3.7以上),并且修读了足够的学分,你就会被列入“Dean’s List”。这是一种非常光荣的成就,会出现在你的成绩单上,对你未来申请奖学金、研究生或者找工作都非常有帮助。数据显示,全美大约有20%到30%的本科生能在某个学期获得“Dean’s List”荣誉,这说明它的竞争还是挺激烈的。

与“Dean’s List”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Probation”,学业警告。如果你的GPA低于学校规定的最低标准(通常是2.0,研究生可能是3.0),你就会被列入“Academic Probation”,学业警告期。这就像是学校给你敲响了警钟,告诉你再不努力可能就要被开除了。在“Probation”期间,学校可能会限制你选课的数量,或者要求你参加一些学业辅导。如果下一个学期你的GPA仍然没有达到要求,就可能面临“Suspension”,停学。据俄亥俄州立大学(Ohio State University)的学生手册,处于“Academic Probation”状态的学生,如果连续两个学期GPA低于2.0,将自动被“Suspension”一年。

“Suspension”就是停学。被停学意味着你不能在学校继续读书,必须暂停一段时间。停学期通常是半年或一年,期间你可以回家反思,也可以打工挣钱,但不能在学校注册课程。停学结束后,你通常可以申请复学,但需要满足一些额外的条件。如果复学后仍然表现不佳,可能会面临“Dismissal”,开除,那就是彻底告别这所学校了。所以,“Probation”和“Suspension”这些词,是每个留学生都应该警惕的。

除了学术上的“黑话”,学校的行政部门也有很多专有名词。比如“Bursar’s Office”,是负责学费、住宿费等一切费用的收取和管理。你的学费账单、退款、各种杂费,都跟他们打交道。我有个朋友,刚来的时候不小心多交了一笔住宿费,就是去“Bursar’s Office”申请退款的。据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德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的财务部门数据,每年处理的学费退款申请量巨大,国际学生务必仔细核对账单。

“Registrar’s Office”是注册办公室,负责你的学生身份注册、成绩单管理、学位认证、课程注册和退课、学籍变动等各种事务。你要申请官方成绩单(Official Transcript),或者修改个人信息,都得找他们。可以说,你在学校的学籍信息,都在这个办公室里。每次开学前选课系统出问题,或者想了解课程替代方案,我都会打电话给“Registrar’s Office”。

“Financial Aid Office”是学生资助办公室,负责处理各种奖学金、助学金、学生贷款等。如果你申请了学校的奖学金或者遇到了经济困难,想申请帮助,就需要和他们联系。据美国教育部的最新报告,每年有数百万的大学生通过“Financial Aid Office”获得经济援助,这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完成学业的关键。

“Dorm”或“Housing”就是宿舍或住宿。大多数大一新生都会选择住校内的“Dorm”,方便适应环境。高年级学生则可能选择“Off Campus Housing”,校外住宿,比如租公寓或者合租房子。我记得我刚到美国的时候,宿舍里没有空调,夏天热得睡不着,就是通过“Housing”办公室联系宿管解决的。数据显示,一些热门大学,比如波士顿大学(Boston University),其校内宿舍的申请竞争异常激烈,每年都会有大量学生选择校外租房。

如果你住在宿舍,很可能还会办一个“Meal Plan”,餐食计划。这是学校食堂提供的一种套餐服务,你提前充值,然后可以在食堂刷卡吃饭。不同的“Meal Plan”包含的餐数或者金额不同,你需要根据自己的饭量和习惯选择。我当时选了一个最贵的“Unlimited Meal Plan”,结果发现自己根本吃不了那么多,浪费了不少钱。所以,大家在选“Meal Plan”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

住在宿舍里,你还会遇到“RA”,Resident Advisor,宿舍辅导员。他们通常是高年级的学生,住在宿舍里,负责管理宿舍秩序、组织宿舍活动、帮助新生适应环境,也是学生和学校之间沟通的桥梁。我刚来的时候,遇到任何生活上的小问题,比如灯泡坏了,或者不知道去哪里办银行卡,都会找我的“RA”寻求帮助,他们都非常热情。据一项针对美国大学宿舍管理的调查,学生普遍认为“RA”在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最后,咱们再来点轻松的,聊聊那些社交场合的“黑话”,让你瞬间变身“老司机”。 “Chill”这个词,除了冷静,更多的是指“放松”、“闲逛”。“Let’s chill at my place”就是“来我家放松一下吧”。 “Hang out”也是指和朋友聚会、玩耍。“We usually hang out at the student union”就是“我们通常在学生活动中心聚会”。 “Catch up”不是让你赶上进度,而是指朋友之间很久没见,坐下来好好聊聊最近发生的事情。“Let’s catch up over coffee”就是“咱们约个咖啡好好聊聊吧”。 “FOMO”是“Fear Of Missing Out”的缩写,就是“害怕错过”的意思。比如,朋友圈里都在晒派对照片,你没去,就会有很强的“FOMO”情绪。数据显示,社交媒体时代,年轻一代,尤其是大学生,普遍受到“FOMO”情绪的影响。

“Lit”这个词,在俚语里就是指“酷炫”、“热闹”、“非常棒”的意思。比如“That party was lit!”就是“那个派对真是太棒了!” “On campus”和“Off campus”,一个在校内,一个在校外,这很好理解。吃饭、住宿、活动,都可能分“on campus”和“off campus”。比如“Do you live on campus or off campus?”就是“你住校内还是校外啊?”

哎呀,一口气说了这么多,是不是觉得信息量巨大呀?不过别担心,这些“黑话”也不是让你一口气全记住的。我的建议是,平时多听多说多观察,特别是刚开始的时候,遇到不懂的词,别不好意思问。大胆地去问你的同学、TA、甚至是教授,大家都会理解你是国际学生,会很乐意帮助你的。你也可以多看看一些美国的影视剧,或者听听英文播客,沉浸在语言环境里,慢慢地,这些“黑话”就会像中文一样,自然而然地融入你的日常表达啦!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