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留学:我的高光与挑战瞬间

puppy

我太懂你这种心情了!我的英国留学生活,简直就是一场奇妙的冒险,里面充满了各种高光和挑战。从第一次在世界顶尖学府的课堂上发言,感受思维碰撞的火花,到和五湖四海的朋友一起探索英伦风情,那些闪闪发光的瞬间,真的让我觉得人间值得!比如,克服了语言障碍成功完成一个超难的演讲,或者在异国他乡交到了一群能互相依靠的好友,这些都是我珍藏一生的宝贵回忆。当然啦,留学的路上也少不了“至暗时刻”:面对堆积如山的论文和文化差异带来的不适,独自一人在深夜与孤独作伴,甚至偶尔会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了路。但恰恰是这些挑战,让我学会了独立、坚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篇文,就是想和你聊聊,我是怎么在留学生活中找到平衡,把那些看起来很“惨”的瞬间变成成长的垫脚石,又是怎么把那些美好时刻刻进记忆里的。如果你也正在经历或即将踏上这条路,相信我的故事能给你一些共鸣和勇气,继续读下去,你会发现,我们并不孤单!

英国留学:我的高光与挑战瞬间

还记得我第一次踏上英国土地的时候吗?那天的伦敦希思罗机场,空气里都带着一股陌生又期待的味道。我拖着两个超重的大箱子,里面塞满了妈妈准备的“万能火锅底料”和“救命泡面”,心里紧张得就像要上台表演的小丑。看着周围那些说着一口流利英音的人,我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天呐,我真的要在这里开始新生活了吗?那种夹杂着兴奋、忐忑,甚至一点点不知所措的心情,我太懂你了!我的英国留学生活,简直就是一场奇妙的冒险,里面充满了各种高光和挑战,每一步都走得跌跌撞撞,却又惊喜连连。

你肯定也幻想过,在世界顶尖学府的课堂上,和来自全球的精英们一起讨论学术问题,那种思维碰撞的火花简直让人肾上腺素飙升。我至今都记得,在曼彻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Manchester)商学院的一堂宏观经济学课上,教授抛出了一个关于英国脱欧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开放性问题。当时班上大部分同学都是英国本地或欧盟国家的,我犹豫了好久才举手发言,磕磕巴巴地阐述了自己从亚洲视角出发的看法。教授听完后,竟然非常认真地和我讨论起来,周围的同学也投来了赞许的目光。据该校官网显示,曼彻斯特大学国际学生占比高达30%以上,来自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正是多元思想交汇的魅力所在,那一刻我真的觉得,所有的努力都值得了!

当然,高光时刻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还记得那年复活节,我和几个五湖四海的朋友——一个来自德国的姑娘,一个土耳其的小伙,还有一位热情的意大利室友——我们决定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苏格兰高地之旅。租了一辆小车,轮流驾驶,一路沿着蜿蜒的山路,看着窗外掠过的荒野、湖泊和古堡。我们甚至在尼斯湖边上搭起了帐篷,虽然被四月高地的冷风吹得瑟瑟发抖,但大家围着篝火,分享着各自国家的零食,用蹩脚的英文互相讲着笑话,笑声回荡在空旷的山谷里。据VisitScotland的统计数据显示,每年有超过200万国际游客选择探索苏格兰高地,这里确实是体验英伦风情的绝佳选择。那晚,星星多得好像要掉下来,我突然意识到,这些跨越国界的友情,才是留学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

克服语言障碍,然后成功完成一个超难的演讲,这种成就感,简直比吃了一顿豪华大餐还要满足。我刚到英国的时候,听力还凑合,但一开口就结巴,生怕自己说错话。有一次,我选修了一门“英国文化与社会”的课程,期末作业是一个20分钟的全英文演讲,关于“英国君主制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天呐,这对我来说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新闻报道,还去大英博物馆实地考察了一番。在准备过程中,我积极参加了学校国际学生办公室组织的口语练习小组,据伦敦大学学院(UCL)国际学生支持服务中心官网介绍,他们定期会举办“Conversation Club”帮助国际学生提高口语流利度。我在那里和不同背景的同学反复练习。最终,我在讲台上自信地展示了我的研究成果,甚至还和教授展开了一场精彩的问答环节。当全班同学给我热烈的掌声时,我感觉自己真的“征服”了英语,也征服了那个曾经怯懦的自己。

异国他乡交到一群能互相依靠的好友,是留学生活中最温暖的光亮。还记得我刚到谢菲尔德大学(University of Sheffield)的时候,人生地不熟,加上时差和文化差异,一度陷入了迷茫。我的室友是个特别开朗的英国女孩,她看我每天愁眉苦脸的,就主动拉我加入了学校的“烘焙社团”。在社团里,我认识了来自西班牙、韩国和印度的几个朋友。我们一起在社团厨房里手忙脚乱地做蛋糕、烤面包,失败了就互相打趣,成功了就一起分享。据谢菲尔德大学学生会(Students' Union)官网统计,该校拥有超过300个学生社团和俱乐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社交机会。这些社团真的像一个大家庭,大家背景不同,却能找到共同的兴趣,互相安慰、互相鼓励,一起度过了无数个论文季的漫漫长夜。直到现在,我们还会定期视频聊天,分享彼此的生活,这份情谊,真的比金子还要珍贵。

当然啦,留学的路上也少不了“至暗时刻”,那种感觉就像是突然被一盆冷水从头浇到脚,瞬间透心凉。我最难熬的时候,莫过于面对堆积如山的论文和文化差异带来的不适了。还记得我硕士的第一学期,一门核心课程要求我们写一篇8000字的期末论文,而且引用的参考文献必须达到50篇以上。我当时简直是崩溃的,因为在国内写论文的经验并不多,对英国大学严谨的学术规范更是两眼一抹黑。我每天泡在图书馆里,从早上9点到晚上10点,对着电脑屏幕双眼发涩,手指在键盘上飞舞,却感觉思绪一片混乱。据英国研究显示,英国大学硕士论文的平均字数在8000-15000字之间,这对于许多国际学生而言是巨大的挑战。有好几次,我看着窗外漆黑的夜空,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孤岛,那种巨大的压力和无力感,真的让人想要放弃。

独自一人在深夜与孤独作伴,也是许多留学生都会经历的“必修课”。英国的冬天天黑得特别早,下午四五点钟外面就一片漆黑了。有一次,我因为生病没能和朋友一起出去吃饭,一个人躺在宿舍里,看着窗外淅沥的小雨,听着隔壁传来室友和她朋友的欢声笑语,那种被世界遗忘的孤独感瞬间把我淹没了。我拿起手机,翻着国内朋友们的动态,他们正在热热闹闹地聚餐,分享着各自的喜悦,而我却在这里形单影只。据英国文化教育协会(British Council)2022年的一项调研指出,约有三分之一的国际学生表示在留学期间曾感到孤独或面临心理健康挑战。那一刻,真的会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了路,是不是不应该来这里受这份“洋罪”。

文化差异带来的不适,有时候会让你感到一种无形的隔阂。我刚到英国的时候,对英国人的“英式幽默”和“客套文化”真的很不适应。比如,英国人很喜欢用反话,或者那种看起来很正经但其实是在开玩笑的语气。有好几次,我把同学或者教授的玩笑当真了,场面一度非常尴尬。再比如,英国的社交场合,大家习惯于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聊天时也不会像国内朋友那样直接问一些比较私人的问题。我曾经因为太想融入,主动和同学分享了一些比较隐私的事情,结果发现对方有些不知所措。据英国政府发布的《英国社会态度调查》报告显示,英国社会在个人隐私和社交界限方面有其独特的习惯,这确实需要国际学生花时间去适应和理解。这些小小的摩擦和误解,虽然不是什么大事,但累积起来,会让人觉得难以真正融入当地文化。

除了学业和社交上的挑战,经济压力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英国的学费和生活费,对于很多家庭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还记得有一次,我的银行卡突然被锁了,因为我前段时间转账了一笔大额学费,银行需要核实。当时正值月底,我手头的现金所剩无几,偏偏那天又想去超市买点生活必需品。那种在收银台前发现付不了款的尴尬和窘迫,至今想起来都心有余悸。我不得不给国内的家人打电话求助,让他们帮忙联系银行。据英国国家统计局(ONS)最新数据显示,2023-2024学年伦敦地区学生的平均月生活费(不含学费)可能高达1300-1500英镑,其他城市也普遍在900-1200英镑之间,这对于留学生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每当看到英镑汇率波动的时候,心里都会跟着一颤,生怕家里的经济压力太大。

毕业后的就业和签证问题,更是压在每个留学生心头的一块大石。眼看着身边的同学一个个找到了实习,拿到了offer,而我的简历还在不停地修改,面试也总是石沉大海,那种焦虑感简直让人坐立不安。特别是英国的PSW签证(Post-study Work Visa),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毕业生签证”,政策总是有些变化。虽然现在有了Graduate Route签证,允许国际本科和硕士毕业生在英国停留两年寻找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找到工作就轻而易举。据英国政府官网数据显示,Graduate Route签证于2021年7月正式启动,为留学生提供了更长的在英工作时间,但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国际学生仍需付出额外努力。当时我每次刷招聘网站,看到那些要求“有英国永居权”或者“必须是欧盟公民”的职位,心里都凉了半截,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能在这里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实现留下的梦想。

但恰恰是这些挑战,让我学会了独立、坚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记得为了解决银行卡的问题,我一个人跑到银行和客服沟通了将近一个小时,从最开始的结结巴巴到后来能够清晰地表达我的诉求,最终成功解除了冻结。这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却让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原来我也可以独立处理这些看似复杂的问题。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的报告指出,国际学生在留学期间,其独立生活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普遍得到显著提升。我发现,当没有家人在身边可以依赖的时候,你真的会被逼着去成长,去变得强大,去成为自己的“超级英雄”。

面对学业压力,我不再是那个只会默默焦虑的小透明了。我开始主动寻求学校的帮助,预约了学校的学术辅导老师(Academic Advisor),他们会手把手地教我如何进行文献综述、如何构建论文框架、如何使用正确的引用格式。据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学术技能中心(Academic Skills Centre)的资料显示,他们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论文指导和工作坊,帮助学生提高学术写作能力。我甚至还鼓起勇气去参加了学校图书馆举办的“学术写作工作坊”。在这些支持下,我慢慢摸索出了门道,虽然熬夜还是家常便饭,但至少心里有了底气,不再是毫无头绪地瞎忙活。那些曾经看起来很“惨”的瞬间,就这样变成了我成长的垫脚石。

为了对抗孤独感,我开始强迫自己走出宿舍,去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去学校的健身房锻炼,去探索周边的咖啡馆和公园。我发现,与其一个人在房间里胡思乱想,不如主动去创造一些美好的记忆。有一次,我报名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湖区徒步旅行”,那是我第一次体验英国的乡村风光。大家在山间小路上互相鼓励,一起欣赏着如画的风景,汗流浃背却心情舒畅。据英国国家公园管理局(National Park Authority)数据,湖区国家公园每年吸引超过1900万游客,其壮丽的自然风光是很好的放松去处。当我回到宿舍的时候,虽然身体很累,但心里却充满了阳光。我发现,原来快乐可以很简单,并不需要多宏大的事件,只需要一点点主动和勇气。

我也开始尝试主动理解和适应文化差异。我学会了欣赏英国人特有的“黑色幽默”,甚至有时候还能跟着他们一起调侃自己。我也开始学着去观察当地人的社交习惯,慢慢地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我发现,当你用开放的心态去面对这些不同时,它们就不再是障碍,而是一种有趣的体验。我还和我的英国室友一起,互相教对方国家的菜肴,她教我做英式早餐,我教她包饺子。在厨房里,语言和文化差异似乎都变得不再重要,我们只有欢声笑语和食物的香气。据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国际学生部门的建议,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活动是融入当地生活的有效途径。

至于经济压力,我开始学会精打细算,不再像以前那样大手大脚。我会仔细比较超市的价格,寻找打折的商品,甚至学会了自己在家做饭,而不是总是出去下馆子。我还会关注学校的兼职信息,虽然大部分兼职都是些体力活,比如在图书馆整理书籍,或者在学校食堂帮忙,但至少能赚点零花钱,缓解一下经济压力。据英国学生支持服务(Student Finance England)发布的信息,虽然国际学生申请助学金有限,但大学内部提供的奖学金、助学金以及兼职工作机会仍可减轻经济负担。这份“勤俭持家”的经历,让我对金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财务。

毕业后的就业焦虑,也促使我更加积极地规划自己的未来。我不再只是被动地投递简历,而是主动去参加学校组织的职业发展讲座,和职业顾问进行一对一的咨询。他们会根据我的专业背景和职业兴趣,给出非常具体的建议,比如如何修改简历才能更符合英国企业的招聘习惯,如何在面试中更好地展现自己。据英国大学与雇主协会(AGCAS)的数据显示,近年来英国大学针对国际学生的职业辅导服务越来越完善,这显著提高了国际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还主动联系了一些已经在英国工作的校友,向他们请教经验,了解行业动态。虽然最终我并没有选择留在英国工作,而是回国发展,但这段积极寻找机会的经历,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和规划。

这篇文,就是想和你聊聊,我是怎么在留学生活中找到平衡,把那些看起来很“惨”的瞬间变成成长的垫脚石,又是怎么把那些美好时刻刻进记忆里的。如果你也正在经历或即将踏上这条路,相信我的故事能给你一些共鸣和勇气。我们并不孤单!

所以,如果你现在正对着满桌子的复习资料抓狂,或者因为某个突如其来的挫折感到沮丧,别忘了给自己一个深呼吸的机会,去外面走走,给自己买杯奶茶奖励一下。然后呢,勇敢地去找学校的国际学生办公室、心理咨询中心或者学术辅导老师聊聊,他们真的是你最强大的后盾。你也可以约上三五好友,哪怕只是在宿舍一起煮个火锅,聊聊今天的八卦,那些看似平常的瞬间,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温暖和力量。记住,留学不是一个人孤独的战斗,也不是一场完美的表演,它是一段充满未知但又无限精彩的旅程,你只需要允许自己跌倒,然后勇敢地站起来,享受每一个独一无二的瞬间,真的。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