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国读CS本科,想说点真心话

puppy

嘿,如果你也在纠结要不要来美国读CS本科,或者已经身在此山中,却感觉和想象的不太一样,那这篇真心话你一定得听听。大家都说CS是香饽饽,毕业就能拿高薪,可这条路上的“坑”和“宝藏”,远比你想的要多。我在这边摸爬滚打几年,从熬夜赶project到实习面试的煎熬,真的感触良多。文章里我会跟你聊聊,除了硬核的算法和编程,究竟还有哪些被忽视的软技能和校内外资源,才是你未来找工作、站稳脚跟的关键;如何应对高强度的学业压力,以及怎么利用美国特有的机会,让自己的本科经历更有含金量。如果你不想走太多弯路,想听听过来人最实在的经验,那就点进来,保准都是让你少踩坑、多进步的干货!

还记得我刚到美国读CS本科那会儿,拖着两个大箱子,从洛杉矶机场出来,扑面而来的热浪和满眼的棕榈树,瞬间让我觉得“哇,这就是我梦想中的硅谷起点啊!”那会儿,耳机里还在放着EDM,心里满满的都是对未来的憧憬:我要学最酷的技术,写最牛的代码,毕业了进大厂,拿高薪,走上人生巅峰!可没过多久,当我坐在第一节Intro to CS的课上,看着教授在白板上飞快地写着抽象的逻辑和伪代码,周围的同学一个个像打了鸡血一样举手提问,而我连他们的问题都没完全听懂的时候,心里就开始犯嘀咕了:这……跟我脑子里想象的“酷炫”代码世界,好像有点不太一样啊?那个瞬间,现实就像一盆冰水,兜头浇了下来。我后来发现,像我一样,带着对CS光环的滤镜来美国读书的同学特别多,据国际教育协会(IIE)的“门户开放”报告显示,国际学生在美国高等教育中,STEM领域,尤其是计算机科学与工程,长期以来都是最受欢迎的专业之一,每年的申请人数和入学人数都居高不下,竞争激烈可见一斑。

CS不是只有“高薪”两个字:硬核技术背后的冷酷现实

大家总说CS是“香饽饽”,毕业就能拿高薪,这一点确实没错。Glassdoor在2023年的数据显示,软件工程师的平均年薪在美国确实是名列前茅,尤其在科技公司集中的地区,起薪就能达到六位数美元。可是,这高薪背后,是你看不到的无数个夜晚,对着屏幕改bug、调参数、肝project的艰辛。我至今还记得大二那年修一门数据结构与算法的课,每周都有两到三个编程作业,其中有一个作业我们组用了将近30个小时才全部完成,从思路讨论到代码实现再到各种边界测试,几乎把所有周末都搭了进去。那段时间,咖啡和能量饮料成了我的“续命水”,有时候甚至会在图书馆的小隔间里直接趴着睡过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的CS61B(数据结构)课程,以其高强度和挑战性而闻名,其官方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学生每周需要投入10-15小时在课程材料、项目和实验上,对大部分同学来说,这个时间投入只多不少,甚至可能翻倍。

而且,CS的世界远不止“写代码”那么简单。算法和数据结构只是冰山一角,你还要去啃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编译原理这些硬骨头。我记得上操作系统课的时候,教授让我们自己去实现一个简单的文件系统,当时完全懵了,感觉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之间隔着一条大鸿沟。书上写得好好的概念,到自己敲代码的时候,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出问题。很多时候,你面对的不是一个明确的算法问题,而是一个需要你从底层逻辑去思考、去设计、去实现的全盘系统。根据麻省理工学院(MIT)的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EECS)本科课程设置,学生在四年中需要完成包括离散数学、算法、体系结构、编程范式等多个核心领域的课程,这些课程内容广而深,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而不是单纯地调用API。

还有一件事,就是CS领域的技术栈更新速度简直快到飞起。今天你还在学Java,明天可能就流行Python了;今天还在用React,明天可能就有新的前端框架出来了。我一个学长就跟我抱怨过,他大一学的编程语言,到大四找工作的时候,很多公司都已经开始用新的语言或者框架了。这意味着你必须保持持续学习的热情和能力,不能指望学完课本上的知识就一劳永逸。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计算机科学系的课程设置就非常灵活,会定期根据行业发展趋势调整课程内容和新增选修课,例如近年来新增的机器学习、人工智能伦理等课程,就是为了让学生能跟上最新的技术前沿,但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需要主动去探索和适应新的知识体系。

更残酷的是,找工作,尤其是找实习,竞争是异常惨烈的。大家都在冲着那几家头部科技公司去,简历海投,能拿到面试的都算是幸运儿。我有个朋友,为了拿到第一个暑期实习,投了上百份简历,做了几十道LeetCode难题,才终于在一家中型科技公司找到一个机会。他告诉我,面试官问的问题不仅考验编程能力,还会涉及到系统设计、分布式系统等高级概念,甚至要求你现场白板写代码,并且清晰地解释思路。Indeed在2023年的一项报告中提到,在热门的软件开发岗位上,每个职位平均会收到数百份申请,而对于像Google、Meta这样的大公司,这个数字可能轻松突破千份,尤其对于国际学生,还要面对身份限制的额外挑战。

被忽视的“软实力”:它们才是你的隐形武器

在CS这个领域,大家往往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提升硬核技术上,比如刷题、学框架、做项目。这些当然重要,但几年摸爬滚打下来我才发现,那些看似不那么“CS”的软技能,才是你未来职场上真正的隐形武器,甚至能决定你走多远。我记得大三有一次,我们小组做项目,一个印度同学的代码写得特别快,但他不太愿意和别人交流,遇到问题总是自己闷头解决,结果和前端的接口一直对不上。最后我花了很多时间跟他沟通,才发现是双方理解的需求有偏差。沟通能力在CS团队合作中简直是生命线。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的一项学生能力评估报告中,将团队协作和有效沟通能力列为毕业生应具备的关键素质之一,甚至与专业知识同等重要,因为大部分的工程项目都是通过团队协作来完成的。

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仅仅是算法题那种“输入输出”式的解决。更多时候,是要能从一个模糊的需求中,抽丝剥茧,找到核心痛点,然后设计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我有个教授说过,优秀的工程师不是“执行者”,而是“创造者”。他给我们布置过一个开放性的项目,要求我们用任何技术栈去解决一个社会问题,当时我们小组想了一个智能停车系统,从需求分析、系统架构设计到最终实现,整个过程都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中进行的。这种能力,据《哈佛商业评论》的一项调查显示,是雇主在招聘技术人才时最看重的能力之一,因为它代表了员工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自学和适应能力更是重中之重。CS领域技术迭代太快了,你不可能指望学校教你所有最新的技术。我本科期间,就经历过好几次技术栈的大更新,比如从jQuery到React,从传统的数据库到NoSQL。每次新东西出来,我都得自己去啃文档、看教程、做小项目来掌握。有一次面试,面试官问我一个我完全没接触过的技术,我当时直接承认了,但也表达了我快速学习新技术的信心和方法,结果反而给面试官留下了不错的印象。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的CS系在新生指导中就特别强调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并建议学生利用GitHub、Coursera等平台自主学习前沿技术,以保持竞争力。

还有抗压能力和时间管理。在美国读CS本科,学业压力真的很大,再加上国际学生的身份问题、文化差异、语言障碍,很容易让人感到焦虑。我身边就有同学因为学业压力过大而去看心理医生。记得大二一个学期,我同时修了五门CS核心课,还有一门数学课,每天睡眠时间不到六小时,整个人都快崩溃了。学会合理规划时间,该放松的时候放松,真的特别重要。根据美国大学健康协会(ACHA)在2023年发布的一项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超过60%的大学生表示曾经历过学业相关的巨大压力,其中STEM专业的学生尤为突出,寻求心理咨询服务的学生人数也逐年增加。

挖掘校内外“宝藏”:不走弯路的资源利用指南

既然来了美国读CS,那就要把这里的“宝藏”挖出来,千万别只知道闷头学习。这些资源用好了,能让你少走很多弯路。首先就是教授的Office Hours。这简直是金矿!我刚开始不好意思去,觉得问题太“傻”,后来发现,每次去都能收获满满。教授不仅会耐心解答你的作业疑问,还会给你提供职业建议,甚至推荐研究项目。我有个同学就是通过和教授聊天,发现自己对机器学习特别感兴趣,然后跟着教授做了一个研究项目,直接为他申请硕士加分不少。据卡内基梅隆大学(CMU)计算机科学学院的官网介绍,他们的教授们每周都会有固定的Office Hours,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且许多教授也乐于指导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这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和学习机会。

学校的Career Center(就业指导中心)也别小看。他们不仅仅帮你改简历、练面试,还会举办各种招聘会、职业发展讲座。我第一份实习的简历就是Career Center的老师帮我改的,他们会根据美国公司的招聘习惯给出非常专业的建议。他们还会邀请各大公司来学校做宣讲,甚至直接在学校进行面试。我记得我们学校的Career Center每年都会举办好几次大型的科技招聘会,像Google、Meta、Amazon这样的公司都会来设展台,这为学生提供了直接与招聘官交流的机会。亚特兰大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职业中心,每年为CS学生举办超过100场职业发展活动,包括简历工作坊、模拟面试和行业招聘会,显著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和起薪。

学生组织也是一个绝佳的平台。学校里有很多CS相关的学生社团,比如ACM(计算机协会)、Girls Who Code、各种编程竞赛社团、AI社团等等。加入这些社团,不仅能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还能一起学习、做项目,甚至参加一些校内外的编程比赛。我大一的时候加入了学校的黑客马拉松社团,认识了一群大神学长学姐,跟着他们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实战经验,也参与了几个小型项目,这些都成了我简历上的亮点。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UMass Amherst)的计算机科学系拥有超过20个活跃的学生组织,涵盖了从数据科学到游戏开发、网络安全等多个领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外学习和交流平台。

别忘了校外的Networking机会。参加Hackerathon(黑客马拉松)是一个特别好的锻炼机会,你能在短时间内和不同背景的人组队,完成一个有实际意义的项目,同时也能结识到很多业界的工程师和招聘人员。我大学四年参加过三次校外Hackerathon,有一次我们团队拿了小奖,还因此得到了一个科技公司的面试机会。此外,当地的Meetup、技术分享会、行业峰会也是了解行业动态、拓展人脉的好地方。根据美国最大的黑客马拉松组织Major League Hacking(MLH)的数据,每年全球有超过10万名学生参加MLH支持的黑客马拉松活动,其中许多参与者因此获得了实习和工作机会,建立了重要的职业联系。

线上资源更是无穷无尽的宝藏。像LeetCode、HackerRank这些刷题平台,是准备面试的必备利器。GitHub是一个展现你代码能力和项目经验的最佳舞台。Coursera、edX、Udemy这些在线教育平台,上面有很多大学的免费课程或者付费的专业课程,你可以利用它们来补充课堂知识,学习新的技术栈。我有个朋友就是通过Coursera上的专项课程,系统学习了机器学习,这让他对AI领域的理解远超同届同学。截至2023年,LeetCode已经拥有超过1500万用户,其提供的题库和社区讨论功能,对于全球计算机科学学生和专业人士来说,是准备技术面试不可或缺的工具。

身份焦虑与心理健康: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作为国际学生,除了学业压力,身份焦虑绝对是悬在我们头上的一把剑。OPT(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和CPT(Curricular Practical Training)这两个词,简直是我们的“命根子”。CPT通常用于实习,而OPT则是在毕业后合法工作的重要途径。你必须提前了解这些政策,规划好时间线,才能确保在毕业后有足够的合法工作时间。我有个学长就因为没有提前了解OPT的申请流程,导致错过了一个心仪的入职时间。根据美国国土安全部(DHS)的数据,每年有数十万国际学生申请OPT,其中STEM专业的学生可以额外获得24个月的STEM OPT延期,总计36个月的合法工作时间,但这需要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申请并符合所有要求。

心理健康问题,更是我们这些留学生需要特别关注的。我身边有不少同学都出现过焦虑、失眠、甚至抑郁的情况。异国他乡,一个人面对巨大的学业压力、文化冲击、语言障碍,还要担心未来的工作和身份,这些都可能压垮一个人。我曾经也有一段时间情绪非常低落,觉得前途迷茫,幸好当时主动去找了学校的心理咨询师,他们提供的专业帮助让我顺利度过了那段艰难时期。很多美国大学都为国际学生提供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服务,例如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 San Diego)的咨询与心理服务中心就提供多语言咨询和针对国际学生文化适应问题的支持,旨在帮助他们应对学业和生活压力。

建立自己的支持网络,真的太重要了。无论是来自中国的同学、不同国家的留学生,还是当地的美国朋友,他们都能在你遇到困难时提供帮助和陪伴。多和学长学姐交流,他们都是你的“活地图”,能给你提供最实用的建议。我大一的时候,遇到任何问题都会去问我的学长,从选课到找房,再到实习经验,他们给我的帮助真的特别大。即使是和家人保持频繁的联系,让他们知道你的情况,也能得到情感上的支持。皮尤研究中心在2023年的一项研究表明,拥有强大社会支持网络的个体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表现出更高的心理韧性和更低的抑郁风险,这对于身处异乡的留学生而言尤为关键。

我的经验教训:如果时光倒流,我会怎么做?

如果时光能倒流,让我重新来一次美国CS本科的四年,我肯定会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希望能给现在的你一些启发。首先,我一定会更早地开始我的实习准备。我大一的时候总觉得实习是大三的事情,结果大二暑假才开始投简历,发现好的机会早就被那些有准备的同学抢走了。现在想想,大一就可以开始刷LeetCode的简单题,了解一些编程基础,甚至尝试做一些小项目了。据Levels.fyi网站的数据,很多大厂的暑期实习招聘流程在每年的秋季就开始了,这意味着学生需要在暑假结束前就开始准备简历和面试,才能赶上第一波招聘高峰。

其次,我不会只盯着那些耳熟能详的大厂。没错,Google、Meta、Amazon这些公司确实很诱人,但竞争实在太激烈了,与其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不如广撒网。我毕业后才发现,很多中小型公司、创业公司甚至传统行业的科技部门,也都有非常好的机会,而且在这些地方,你可能能接触到更广阔的业务范围,承担更重要的责任,成长速度会更快。ZipRecruiter在2023年的一项雇主调查显示,约有40%的CS毕业生选择在中小型企业或初创公司开始他们的职业生涯,这些公司往往能提供更快的职业发展路径和更直接的项目参与机会。

我还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在个人项目上,并且积极参与开源社区。光有课内作业和实习经验,在海量的简历中很难脱颖而出。个人项目是最好的证明,它能直接展示你的技术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某个领域的兴趣。我有个朋友的简历上没写多少实习经历,但他在GitHub上有一个非常活跃的开源项目,经常提交代码,维护社区,结果拿到了几家大公司的面试。根据Stack Overflow开发者调查2023年的结果,超过75%的招聘经理表示,个人项目和对开源的贡献在评估候选人时具有重要意义,甚至比学位和工作经验更具说服力。

最后,我还会花更多时间去探索自己的兴趣,找到那个真正让我充满热情的技术方向。CS领域太广阔了,从前端到后端,从AI到网络安全,从数据科学到游戏开发。刚开始我有点随波逐流,看哪个方向热门就去学哪个,但后来才发现,只有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才能坚持下去,并且做得更好。我发现自己对机器学习和数据可视化特别感兴趣,后来就主动去修了很多相关的课程,也参与了一些这方面的项目。这种热情,最终会让你在同质化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BLS)的预测,未来十年内,数据科学家、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工程师等专业性更强的CS领域,将会有超过20%的就业增长率,远高于传统软件开发岗位的增长,这意味着专注特定兴趣将带来更大的职业发展潜力。

好了,我的真心话就说到这里。如果你现在还在纠结选校、选专业,或者已经在美国读CS,感觉有点迷茫,千万别把眼光只局限在书本和刷题上。打开你的视野,多和人交流,去探索,去尝试。别害怕走弯路,每一次跌倒都是一次成长。记住,你来美国读书,不仅仅是为了拿个学位、找份工作,更是为了在这里,把自己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你现在就可以打开领英(LinkedIn),搜索一下你目标公司的初级工程师简历,看看他们都有哪些经历,然后对照自己的情况,想想看怎么去弥补差距。别光看,动手干起来,哪怕只是先去参加一个线上讲座,或者和学长学姐约个咖啡聊聊,都是一个好的开始!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