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加国留学初体验,原来是这样!

puppy

哎呀,是不是也跟我一样,出国前把加拿大想象得跟电影里似的,阳光沙滩(虽然是冬天)或者冰雪奇缘?我的加国留学初体验,一开始真是既期待又有点小紧张!刚下飞机,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从选课的迷茫到超市结账的尴尬,还有第一次和外国同学组队做project时的“文化冲击”,各种小插曲简直多到能写本小说。 不过,也正是这些“原来是这样啊”的惊喜和挑战,让我迅速成长起来。文章里我会跟大家聊聊,留学生活到底和想象中有啥不一样,那些真实又可爱的加拿大日常,以及我是怎么从一个“小白”逐渐适应并爱上这里。如果你也好奇留学生活究竟是啥滋味,想避开我踩过的坑,或者只是想找找共鸣,那就赶紧点进来,看看我的真实分享吧!保证你会发现,留学远比你想象的更精彩,也更接地气!

还记得吗?我第一次踏上加拿大土地的那一刻,温哥华机场外,冬天的冷风带着一股海水的咸味直往领子里钻。我当时裹着一件国内带过来的厚羽绒服,但心里描绘的却是电影里那种阳光洒满校园、同学们穿着帽衫在草坪上弹吉他的画面。结果呢?一下飞机,我直接体验了一把什么叫“冰雪奇缘”的现实版,那温度计上的零下几度,直接把我对北美的浪漫想象冻了个结实。我拖着两个超重的大箱子,里面塞满了各种以为“肯定用得上”的东西,结果后来发现好多都是徒劳。那一刻,我就知道,我的加国留学生活,大概不会像想象中那么简单。

走出航站楼,我本来以为会像电影里那样,有个学长学姐举着牌子笑盈盈地来接我,或者至少能轻松找到大巴。结果,我左顾右盼,只看到各种肤色的陌生面孔和一堆根本不认识的加拿大本地人。手机里提前下好的地图,因为信号不稳定,愣是卡在原地动弹不得。我站在路边,看着一辆又一辆车从眼前呼啸而过,那种茫然无措的感觉,简直把出国前的兴奋冲淡了一大半。一个穿着冲锋衣的加拿大本地大叔,看我一个人在寒风里冻得直跺脚,主动过来问我需不需要帮忙。他的英语带着点我从未听过的口音,我手忙脚脚地从包里掏出打印好的住宿地址,结结巴巴地问他怎么去。他耐心地给我指了路,还告诉我附近有家Tim Hortons,让我可以先进去暖和暖和。那一刻,我才第一次真实地感受到,原来,这里的人是这样友善,他们的热情,就像这寒冷冬天里的一杯热咖啡。

安顿下来后,我面临的第一道坎就是办理各种手续。我记得去银行开户那天,我提前在网上查了好多攻略,知道要带护照、学签,还要解释来龙去脉。结果到了加拿大皇家银行(RBC)的分行,柜员小姐姐问我是否需要“chequing account”和“savings account”,还解释了一堆什么“interest rate”和“transaction fee”。我当时虽然听得懂每个单词,但组合起来就完全懵了。我以为开个银行卡就是拿张卡、输个密码,结果她问我有没有考虑办信用卡、需不需要联名账户。我硬着头皮选了个最简单的,然后又被问到“debit card or credit card?”。后来才知道,加拿大很多银行,比如CIBC,会为国际学生提供专门的“国际学生套餐”,包括免年费的支票账户,并逐步建立信用记录,我当时完全没概念,走了不少弯路,感觉自己就像个在金融迷宫里乱闯的小老鼠。

紧接着的重头戏就是选课了。我所在的大学,新学期开学前两周是“add/drop”周,也就是可以自由增减课程。我打开学校的选课系统,密密麻麻的课程列表,从“Introduction to Microeconomics”到“Philosophy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每个名字都像天书。国内读大学时,专业课通常都是固定的,选修课也种类有限,哪有这么多自由度?我当时真的抓耳挠腮,不知道该怎么选。我看到同专业的本地同学,一个个胸有成竹地把课程都排好了,还跟我聊什么“prerequisites”(先修课)和“course load”(课程负担)。我跑去问我专业的Academic Advisor(学术顾问),他告诉我,我所在的这个专业,光是必修的核心课程就有超过40个学分,每个学分又代表了几十个小时的课堂和课外学习时间。据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官网的本科生手册显示,一个全日制学生每学期通常会修3-5门课程,也就是9-15个学分,这比我想象中的学习量要大得多,也难怪本地学生对于选课都有一套自己的策略。我当时就凭感觉和兴趣选了几门,结果开学后发现有些课的难度远超我预期,有些又跟我未来的方向不太搭,最后又经历了一番折腾才调整过来。

选课的迷茫还没完全散去,课堂上的“文化冲击”就接踵而至。我记得第一节课是市场营销,教授一开场就说:“今天这节课,我希望大家能多提问、多分享你们的看法。”我当时坐在教室的角落里,像个隐形人,生怕一开口就会出错。结果,身边的本地同学,一个接一个地举手发言,讨论得热火朝天。有个同学甚至直接站起来,指出教授PPT上的一处数据引用可能有偏差,还引经据典地讲了一通自己的看法。教授非但没有生气,反而笑着跟她深入探讨起来。我当时简直惊呆了!在国内,课堂上教授是绝对权威,学生大多是听讲、记笔记,主动质疑教授的情况非常少见。后来我才知道,加拿大大学非常重视批判性思维和主动参与。根据加拿大国际教育局(CBIE)在2023年的调查数据,超过80%的加拿大高等教育机构都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其教学核心目标。这让我意识到,我不能再只是被动地接收知识,而要主动地思考、表达。我的第一次小组作业,和三个本地同学一起完成一个市场调研报告。我当时很担心自己的口语,不敢多说,只想着把自己的部分写好就行。结果,组长在会议上主动问我的意见,鼓励我多发表看法,还反复确认我有没有理解他们的讨论。我才发现,原来他们在乎的不是你的英语有多流利,而是你有没有真正参与进来,有没有贡献自己的想法。那一刻,我感觉自己被深深地尊重了,也慢慢学会了在小组讨论中如何贡献自己的声音。

除了学业,日常生活也给我带来了不少“原来是这样”的瞬间。第一次去超市购物,我简直是把国内的购物习惯带到了加拿大。我推着购物车,看着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价格牌上写着大大的数字,心里盘算着这得花多少人民币。结果到结账的时候,收银员刷完所有的商品,报了一个比我预估高出不少的数字。我当时一脸疑惑地看着她,心想是不是哪里算错了。她看我有点蒙圈,耐心解释说:“这是税后的价格。”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加拿大的商品标价都是税前价格,最后的账单还会加上消费税(GST/HST)。我记得当时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除了联邦销售税GST,省政府还有自己的PST。比如我当时买的零食,标价上写着$2.99,实际付款却要$3.35左右。据加拿大统计局(Statistics Canada)2024年4月的最新数据显示,加拿大全国的通货膨胀率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食品价格同比上涨了6.3%。我以前总觉得买东西就是看标价,谁知道还有这么一出。每次去Loblaws或者No Frills这样的连锁超市,我都会看到很多本地人推着车里装满大包小包的商品,然后熟练地使用自助结账机。我第一次尝试自助结账,扫描商品条形码的时候,有几个蔬果没有条形码,需要自己输入代码。我站在机器前捣鼓了半天,后面排队的人越来越多,我的脸都涨红了,最后还是叫来了工作人员帮忙。我发现,原来在加拿大,很多日常小事都需要你亲自去琢磨,去适应。

交通出行也是个小挑战。我刚来的时候,完全不知道怎么坐公交车和SkyTrain(温哥华的轻轨)。我以为跟国内一样,上车刷卡或者投币就行。结果我第一次坐公交车,投了纸币进去,司机给了我一张“transfer”(换乘票),告诉我这张票在90分钟内可以免费换乘其他线路。我当时根本没听懂“transfer”是什么意思,稀里糊涂地下了车。后来才知道,原来这张小纸条那么重要!我住在学校附近,每天都要坐公交车上学。我的同学告诉我,可以办理一张Compass Card,就像我们的公交一卡通,刷卡会比现金便宜很多,而且方便。据TransLink(温哥华公共交通局)官网介绍,Compass Card不仅可以在SkyTrain、公交和海上巴士上使用,还可以根据你选择的Zone(区域)来计算费用,比单次购买票证要划算得多。我当时没有Compass Card,每次都是现金付款,算下来确实多花了不少钱。原来,连坐个公交车都有这么多学问,不只是“上车、下车”那么简单,需要你提前规划好路线和支付方式。

还有就是加拿大的“小费文化”。我第一次去餐馆吃饭,吃完饭结账的时候,账单上除了餐费和税费,还多了一项“Tips”(小费)的选项,通常是15%、18%或者20%。我当时愣住了,不知道该怎么给,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强制的。我问一起吃饭的同学,他告诉我,在加拿大,给小费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特别是在服务行业。他说,服务员的底薪通常不高,很大一部分收入来源于小费。我当时心里嘀咕,怎么吃个饭还得额外给钱啊,但为了不显得失礼,还是硬着头皮给了15%。据加拿大餐厅协会(Restaurants Canada)的行业报告,目前加拿大消费者在餐厅用餐时,平均给出的消费比例大约在15%到20%之间。这个文化差异,真的让我刚开始的时候特别不适应,感觉每次在外面消费,都要额外操心这个“小费”的问题,生怕给少了会被人觉得没礼貌,给多了又觉得有点心疼自己的钱包。

我还记得第一次参加学校的“Welcome Party”,那是一个专门为国际学生举办的社交活动。现场人声鼎沸,大家都拿着饮料,三三两两地站着聊天。我一个人站在角落里,看着大家热络地交谈,心里有点羡慕又有点怯场。我不知道该怎么加入他们的对话,也不知道该说什么。我当时穿着一件略显拘谨的毛衣,感觉自己格格不入。一个来自韩国的同学看到我一个人,主动过来搭讪,问我是不是新来的。我们聊了几句,发现我们都对动漫感兴趣,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后来,又有几个本地学生加入了我们的谈话,他们非常热情,会主动问我们来自哪里,对加拿大有什么印象。他们还会分享一些当地有趣的事情,比如某个周末的农贸市场,或者哪里有好吃的Poutine。我才发现,原来交朋友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只要你迈出第一步,很多本地同学都非常乐意交流。根据加拿大国际教育局(CBIE)的另一项调查,超过70%的加拿大本土学生表示,他们非常乐意与国际学生交流,了解不同文化。我当时就想,如果我一直只是躲在角落里,永远都不会知道,原来主动一点,就能收获这么多温暖的瞬间。

适应了课堂和社交,我对加拿大的“四季分明”也深有体会。我第一次经历加拿大的夏天,那简直是另一种“冲击”。我以为加拿大就是冷,结果七八月份的温哥华,阳光明媚,气温能飙到30多度,街上的人都穿着短袖短裤,甚至有很多人在沙滩上晒太阳。我当时还在想,这跟冰雪奇缘完全是两个世界啊!我才发现,原来加拿大并不是只有冬天和雪,它的夏天同样热情似火,户外活动特别丰富。我跟着新认识的朋友去了海边,第一次在加拿大体验了划皮划艇,感受海风吹拂。我们也去爬了山,沿途的风景美不胜收。我记得当时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北温哥华的松鸡山(Grouse Mountain),山顶的风景简直震撼人心,脚下是绿色的森林和远处的城市天际线。我发现,原来加拿大人的生活方式是如此的亲近自然,他们享受户外的阳光和新鲜空气,周末都会去徒步、骑行或者露营。这跟我之前想象的“除了学习就是宅家”的留学生活完全不同,我开始尝试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探索这个国家的自然风光。

在留学生活中,我逐渐发现,很多事情都和国内有很大的不同,不仅仅是语言和文化,还有很多细微的生活习惯。比如加拿大人非常重视“small talk”(闲聊),无论是在超市排队,还是在电梯里,陌生人之间都会很自然地聊上几句天气、新闻或者问候。我刚开始很不适应,总觉得跟陌生人聊天很奇怪,不知道该说什么。但慢慢地,我发现这其实是一种友好的表现,它能让你的心情变得轻松。我记得有一次在Tim Hortons买咖啡,收银员小姐姐看到我穿的T恤上印着一个乐队的名字,就跟我聊起了摇滚乐。我们聊得很开心,她还推荐了几支当地的独立乐队给我。我才发现,原来通过这样简单的“small talk”,我可以了解更多当地文化,甚至交到意想不到的朋友。据一项加拿大文化研究报告指出,超过95%的加拿大人认为“友善”是他们国家最重要的文化特质之一。

回顾我这大半年的留学经历,从刚下飞机时的手足无措,到超市结账的尴尬,再到课堂上的文化冲击,每一个“原来是这样”的瞬间都像是一块块拼图,逐渐构筑起我对加拿大真实而立体的认知。我不再是那个把加拿大想象成电影场景的懵懂少年,我开始理解这里的文化、这里的习惯,也慢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我学会了如何在陌生的环境中独立生活,如何主动寻求帮助,如何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这些挑战让我从一个“小白”迅速成长,变得更加自信和坚韧。我发现,留学生活远比想象的更精彩,也更接地气,它不仅仅是学业上的提升,更是人生阅历和个人能力的全方位锻炼。

如果你也正准备踏上留学之路,或者刚刚抵达加拿大,还在经历着各种“原来是这样”的瞬间,别担心,你不是一个人。我只想告诉你,多去尝试,别怕犯错。看到校园里国际学生办公室的宣传单,上面写着“免费英语角”或者“求职辅导讲座”?别犹豫,直接去报名。图书馆里有专门的写作中心,可以帮你修改论文语法和结构?去预约一个一对一的咨询。银行APP里有“国际学生专属优惠”?去研究一下。遇到不理解的问题,无论是选课、租房还是健康保险,直接去问学校的国际学生服务中心,他们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对这些事情门儿清,他们的网站上通常也会有非常详细的Q&A。多和你的教授、助教交流,他们真的非常乐意帮助学生。甚至,遇到超市结账不明白的地方,就大胆地问收银员。你可能觉得自己的英语不够好,或者害怕丢脸,但相信我,所有人都曾是新手,而每一次主动的尝试,都会让你离适应这里更近一步。加油!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